《分香蕉》教学设计
闻集小学 苗勇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香蕉》。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选自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节,学生经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对“平均分”有了一定的认识,从本节开始把“平均分”转换为列除法算式表示,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年龄小开始接触除法要有一定困难,所以要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数一数来体会除法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五、重点: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难点: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活动一:
同学们,森林里住着三只猴子,猴妈妈和两个猴宝宝,有一天,猴宝宝饿了,猴妈妈去森林里给它们采香蕉。辛辛苦苦才回来12根香蕉,这个时候有个 问题难住了猴妈妈,你能帮帮她吗?该怎么分这些香蕉?想一想该怎么分?
要把12根香蕉分给2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香蕉”。
( 二)、问题情境
1、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
2、你真了不起。大家知道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 ?
(屏显:12÷2) ÷叫什么名字? 除号长什么模样啊? ? ?(中间有一横,上面有一个小圆点,下面也有一个小圆点,大小一样,对得很整齐。领学生读2遍——“除号”)
3、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其他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回答该怎么读,各个名称分别是什么?同学们,除法算式里,除号已经有了自己喜爱的名字——除号,(屏显:除号) 你知道吗?除法算式里其它的数字也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你知道吗?
(1)除号前边香蕉的总数“12”叫“被除数”。
(2)除号后边表示平均分成2份的“2”叫“除数”。
(3)等号后边的分得的结果“6”叫“商”。
4、 12是表示什么?这2又表示什么? “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总数,写在了除号的前边。 “2”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边。 瞧瞧,我们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齐呀。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
5、练一练。(除法算式的读法、看图意说出除法算式。) 大家读得可真整齐。那么,下边这些除法算式你也会读吗?
(1)读一读。 15÷5=3
8 ?÷4=2
8÷2=4
大家读得真响亮。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用除法计算。
(2)说一说
这些除法算式中各个的名称是什么?
活动二: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如果今天,不是2只小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又该怎样分呢?我想大家一定行,小组里的同学一块来分一分,写除法算式。
说一说、分一分、写一写。
板书: 12÷3=4(根)算式表示什么?
活动三:分小棒
12根小棒平均分成4堆每堆多少根?
小组交流分法。并列出除法算式
12根小棒平均分成6堆每堆多少根?
小组交流分法。并列出除法算式
3.说出12 ÷ 2 = 6
12 ÷ 3 = 4
12 ÷ 4 = 3
12 ÷ 6 = 2 这些算式的数学意义是什么?
都是把12根香蕉(小棒)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活动四:分香蕉
12根香蕉,每4根装一盘,需要几个盘子?
12 ÷ 4 = 3(个)
这个题目跟之前几个题目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都是平均分,第一种是知道了分了多少份,求每份是多少?
第二种是知道了每份是多少,求分了多少份?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都认识了除号和除法算式。利用除法算式解决平均分的问题。
活动四
介绍除号的由来
17世纪,瑞士学者哈纳在算账中遇到要把一个整数平均分成几份的问题。他用一条横线分开两个圆点来表示这种算法,于是便产生了除号“÷”。
( 三)、巩固深化
1、分18根小棒
(1)平均分成2份, 每份几根?? ?? ?
18÷2=9(根)
(2)这18根木材除了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呢? 18÷3=6(根);18÷6=3(根);18÷9=2(根)
2、帮助小刺猬分果子。
(1)仔细观察图,提数学问题。(12个果子平均分给4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运几个果子?)
(2)根据图意列算式,并说出你是怎样知道商是多少的?
3.数学故事
机灵狗打翻鱼缸的故事,并写出算式。
看算式编故事
同桌讨论该如何编故事。
( 四)、实践应用: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分香蕉
12根小棒平均分给2个猴子,每个猴子分6根。
12 ÷ 2 = 6 读作:12除以2等于6.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分香蕉,认识了用除法解决平均分的问题,有两种类型的题目,学生很快掌握本科重点,学生反映积极。课件直观明显,师生交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