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月球与月相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3 月球与月相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2-25 18:0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球与月相
【教学目标】
1.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2.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3.知道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4.了解月相与生活的关系。能利用月相的空间位置大致判断方位和时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月相的定义,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2.难点:月相的成因和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入采用欣赏宋代词人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的歌曲动画,并请同学说出这首词的名称、作者及设计的天文现象,教师给与引导和鼓励,说到天文现象,学生会说出月亮的阴晴圆缺,就此可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月相”。
二、探究月相形成,总结规律
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1.交流讨论以引出研究问题:
由于学生对“月相”这一概念难于理解,教师可以问学生:“对于月相,你有那些了解?”部分学生能讲到“农历十五是月亮是圆的”“初一看不到月亮”等,有同学也可能会回答道“是天狗吃月引起的月相变化”,教师可从传说的角度引导学生科学的理解问题,从而引向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
就此提出本节课首先要探究的问题“月相的成因”。
2.设疑正确引导学生假设:
月球和地球一样不会发光,太阳总把半个月球照亮,那么,为什么我们又会看见月亮的圆缺变化呢?
提示学生不要急于回答,先观察一下以下的实验现象,看是否对你即将进行的猜想有帮助。
引导观察:全班观察实验(一),将窗帘拉起制造一个暗房环境,将手电从黑板方向射向篮球,学生在四周八个方位进行观察。
挑选各小组任意一名同学,按照顺序贴在黑板上让同学们进行观察。
现在你能就月相的形成原因这个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了么?
(经过有指向性的引导学生便能容易的想到“可能是由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的变化导致的月相变化”。)
3.学生实验,搜集证据:
(1)把黑板当成太阳,每个学生就是地球上的观察者,每人手中的一半黑一半白的乒乓球就相当于月球。实验过程中要使白的一半始终对着黑板,模拟被太阳照亮的月球表面,黑的一半就是阳光没有照射到的月球表面。
(2)将一名学生的成果用投影展示给大家,并与自己的观察做对比,学生将会发现结果是一样的。此时,教师依次展示一月当中几个典型月相,不难发现是吻合的。
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作此实验的要领——始终保持实验中白的一半正对黑板。
4.交流得出结论:
根据以上实验,证实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教师讲解:月相让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动。这样虽然太阳总是把半个月球照亮,但地球上的观察着所看到的、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却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月相的变化。
月相变化的规律:
规律一:农历一个月中的月相。
动画演示:分段演示各个农历日期、不同位置关系下的月相,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的动画演示是非常有效的。
讲解规律一:在农历初一时,我们是看不见月亮的,此时的月相为新月或朔。在农历的初七初八是我们看到的是上弦月;十五、十六时我们看到的月相是满月或望,在农历二十二、三,我们看到的下弦月。这样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就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个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
提问:我们过的农历节日有哪些,节日当天的月相是怎样?
及时反馈:看月相说名称及相对应的农历时间。
规律二:利用月相大致判断时间和方位。
引入:了解了月相的变化规律后,古人创造了非常精确的即使制度——农历,那么我们还可以利用月相来做点什么呢?
讲解: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利用月相变化的周期性来大致的判断方位和时间。
动画演示:依然观察一月中的月相变化,但此次的侧重点不同,要提醒学生注意月相的亮面方向,和出现在夜空的大致时间段。
在此老师要讲解定义方位:以月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来定义东西方向。
总结讲解:“上上上西西”:上弦月在上半月的上半夜,月球的西部被照亮,出现在在西部天空。
“下下下东东”:下弦月在下半月的下半夜,月球的东部被照亮,出现在东部天空。
及时反馈1:判断下文中出现的科学性错误。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走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解析:错误。在傍晚能见到:圆月东升,新月西沉,上弦月上中天。
及时反馈2:一嫌疑犯,被证人指证在农历初八晚上12点在草垛东侧往西看,清清楚楚看见疑犯的脸。你如何推测?
解析:上弦月晚12点,月已落山,或正悬于西方近地平线,由东往西看正是对光,而犯人背光,不可能看清。
通过以上两个及时反馈的联系,即复习了规律,有联系了实际,让学生知道了本节知识的实际意义。
小结本课知识点并结束本课。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