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千姿白态的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知道我国地势特征,并能在图上标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2. 分析我国地势对河流和气候的影响。
3. 在图上指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名称和位置。
2、过程和方法: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
2.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
学习重点:
1. 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 我国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3. 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
学习难点:
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
导学方法:读图法、分析法和归纳法
课 时: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完成导学案P22自学提示1-4题。
二、课堂导学:
1.情境导入:
.设问引入:根据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有关地势和地形的知识,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地形区吗?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你知道哪些高原、平原、山脉、盆地、丘陵的名称?这样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景,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出示目标:
1) 知道我国地势特征,并能在图上标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2)分析我国地势对河流和气候的影响。
3)在图上指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名称和位置。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带领学生读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进一步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推测中国地势是否有可能呈阶梯状分布。复习有关地形剖面图知识的基础上,读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证实刚才的推测。
3.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一项内容,明确三级阶梯的界线,同时提出问题: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建议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第22页图2.2时,准备一些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区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这里不必过早地出现大量的地形名称,掌握地形种类就可以了。
4.对我国的地势特点进行评价。这一教学过程可带领学生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2题到第4题。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办法,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专题,然后派一个代表发言,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最后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要点归纳如下。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可以自制一个透明小水槽,用实验来说明阶梯交界处的水能资源。同时可以自制复合投影片,将长江、黄河、珠江上的主要水电站的位置和三级阶梯示意图复合在一起,来说明我们对这些水能资源的利用。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展示反馈
1.假设我国地势是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那么这样的地势特点会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有何影响?
四、学习小结:
地势的影响:
1.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地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行,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2.地势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大多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阶梯间落差巨大,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
3.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陆上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五、达标检测:
完成导学案P22基础自测
课后练习:
完成导学案P251-5题。
板书设计:
2。1千姿白态的地表形态
1、 中国地势的基本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三级阶梯的特点及分界线
阶梯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
代表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山地、高原
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
2000—3000米
高原、盆地
黄土高原、四川盆地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
华北平原、东南丘陵
3、地势特征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