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教版八上地理 2.2复杂多样的气候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晋教版八上地理 2.2复杂多样的气候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晋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26 09:5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首 页
课题
2.2 复杂多样的气候
课型

第几
课时






(三维)
1、读图,说出我国的气候类型及分布,归纳我国气候的两大突出特征。 (重点)
2、读图,比较冬夏季风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夏季风对我国的影响,初步形成辩证的地理思维。(难点)
3、举例说出我国气候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重点)
教学重点与
难点
重点: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难点:比较冬夏季风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夏季风对我国的影响,初步形成辩证的地理思维。
教学方法

手段
自主学习,展示结果→提出问题,指导方法→学习合作讨论、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学生展示、教师点评。从而引导构建知识体系→课堂检测、进行拓展应用。
使






本节主要学习“我国的两大气候特征”这部分内容。教学中:
1、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终可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理念采取自学提纲导学的方式将教材变成学材。在学习过程中,设置独立思考,组成交流,班内展示,质疑;填图等学习活动,体现学习是课堂学习主体的作用。
2、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加深,在学生利用课本内容总结出我国气候特征后,教师对季风气候显著的形成原因及对我国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再次创设了问题情景进行深入探究,并以微课的形式呈现,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
3、教学中针对夏季风对我国的影响,这一难点,通过利用“夏季风的功与过”的补充材料,让学生能从利、弊两方面进行合作探究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视角。
4、最后增加了【拓展延伸】,夏季风带来的灾害如何防护的措施。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学生能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防灾减灾的意识,同时还能获得必要的生存技能。这也是学习地理的终极目标。
第 1 页(总 7 页)
课 时 教 学 流 程(试用)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A、导入新课
老师有一个外国朋友,他来中国旅游发现了一些很奇怪的现象,我们一起看看吧。
(播放视频)
汤姆先生想知道为什么中国各地的景观、房屋屋顶、以及人们的生活生产习惯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我们一起走进本节,和汤姆一起探个究竟。
B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心中有目标,学才有方向。
▲ 自主学习—展示环节
教师提出要求:据学习任务单问题提示和《美国地理位置展示图》,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结果---任务一内容。
教师展示学法指导:
教师激励性评价后,教师总结:
提问:我国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什么?
【承转】在世界上一共有3中季风气候,我国都有,而且分布最显著,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我国陆地和海洋的物理性质不同,吸热和放热速度不同造成的。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的海陆位置,海陆热力差异巨大,因此夏季时陆温高,洋温低,空气流动由洋向陆,冬季反之,这样就形成了季风。那什么是季风?季风有什么特点?接下来把解释权交给大家了。
总结:通过夏季风特点比较,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季风对我国季风气候形成的直接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海陆位置决定的。(板书2)
教师表扬后,提出: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你能解释以下诗句和谚语吗?

【合作学习环节2】
教师总结:通过视频我们初步了解了夏季风对人们生活生产以及对降水有很大影响。那么,能否分析从利弊两方面分析“夏季风的功与过”呢?
教师表扬后,总结:
提问:汤姆先生想知道为什么中国各地的 景观、房屋屋顶、以及人们的生活生产习惯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教师表扬后,总结:
【当堂目标检测】
再现学习目标

【拓展延伸】
教师展示防洪减灾措施
【课堂小结】
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但灾害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用心了解地理环境与我们人文环境的相互影响的关系,遵循科学文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人地就会协调发展。
最后,老师要求学生起立共同为保护地球家园倡议!
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在生活中付诸于实践!

集体注意观看视频,
欣赏美景图片
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热情。
学生齐声朗读
本节学习目标
活动一:
学生完善课前预习内容。
组内代表上台展示预习成果。
组1学生代表上讲台在大屏幕《中国气候类型图》上,指图说出我国的5大气候类型名称及分布地区。
其他同学提出异议,并修正。
组2学生总结归纳我国气候的两大 突出特征。板书(1)
学生抢答:秦岭--淮河一线
活动二:
组3学生代表上讲台仍在大屏幕《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上,指图说出我国东夏季风的特点。
此生描述后,其他同学及时指出不正确之处,进行及时修改。
组4学生代表上讲台在大屏幕《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示意图》上,指图说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气候特点。
学生观看视频微课,了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形成的原因,生活谚语与诗句由来。
活动三:
5、各小组参阅多媒体图文资料,合作探讨夏季风的功与过。
并派代表发言。
各组代表分别选择一组图片,纷纷发言,解释原因。
其他同学,
补充修正。
学生抢答。
学生笔记
学生齐声朗读倡议:

第 5页(总 7 页)
课 时 达 标 检 测 设 计
项目
检 测 内 容
当堂
达标
检测
第 6页(总7页)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试用)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完善填充册内容
教 学 后 记 
本节课采用新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教学中特别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得力的兴趣,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展示能力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源于课本,但又不局限于课本。但整堂课还是教师说的多,今后在此方面加以改进。
第 7页(总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