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26 16:2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革新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
(公元6世纪末---公元10世纪初)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隋文帝
唐太宗
唐玄宗
开皇之治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典章制度
科举制(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
租庸调制、两税法(赋税制度)
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
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在汉代得到继承,但也有所损益。汉武帝时期,中朝决策机构形成,三公九卿逐渐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即“外朝”。东汉建立后,三公逐渐被架空,尚书台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关,具体事务分由六曹执掌。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


尚书省
马坊
承天门
承天门街
大社
鸿胪寺
朱雀门
太庙
少府监
唐代三省位置图
中书省
门下省
皇帝
尚书省
政事堂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体系严密
分工明确
相互制约
共议国政
分散相权
(草拟、颁发政令)
(审核、封驳)
(执行)
掖 太 东

庭 中


书 下 宫
宫 省 宫 省


中书省
门下省
皇帝
尚书省
政事堂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体系严密
分工明确
相互制约
共议国政
分散相权
1.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2.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3.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草拟、颁发政令)
(审核、封驳)
(执行)
选官制度—科举制
汉朝时期,国家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

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这样,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士)族。
(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
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
(德才)
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科举制度开始形成。它的特点是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因为有多种报名科目,“分科举人”,故称科举。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考试方式为命题写作诗、赋,录取不易,因此也最受重视。
唐代科举考试,
凡明经,先试贴文,然后口试经义,答时务策三道;
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者为甲第。
材料二 “隋唐时期,生产力的进步使小农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自耕农的增多和中小地主的增加,瓦解了原先的大地主大豪强的统治……在封闭的社会结构上打开了一道缺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变革力量。”
--黄炬《论科举制建立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隋唐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皇帝-官僚政治体制下,使官员取代了贵族的位置,协助皇帝进行治理。
--黄炬《论科举制建立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 “此田制(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钱穆《国史大纲》
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统治者推行科举制的重要原因。
a.封建经济的发展。
b.士族势力衰落,庶族势力上升。
c..统治者政治集权的需要。
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
①打击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及行政效率。
③选用人事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
④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促进教育文化的繁荣,尤其是唐诗的繁荣。
局限性
科举考试的内容、形式等,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
汉代的赋税有不同种类,田租比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力役)很重。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 21—59 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如果朝廷因故加派徭役,就必须免除调、租的一部分乃至全部。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西汉至唐中期赋税制度的演变
西汉:实行编户制度
北魏:实行租调制
隋和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
唐中期:实行两税法
根据上述表格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政府实施租庸调制的前提及对当时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前提条件:均田制的实施。
影响:①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②减轻赋役负担。③保障政府赋税收入。
材料一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中叶的土地制度。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
--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二
朝代 租 调 役 庸
北周 粟五石 绢1匹(4丈)、绵8两或布1匹、麻10斤 30天
隋朝 粟三石
绢1匹、绵3两或布一端(一说6丈,一说1丈6尺)、麻3斤 30天

20天 年满五十,免役收庸
唐朝 粟二石
绢2丈、绵3两或布2丈4尺、麻2斤 20天 可纳绢或布代役(无年龄限制)
赋税制度—两税法


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背景
目的
两税
户税: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
地税:按田亩缴纳
时间:一年分夏、秋两季
①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变为以财产为主[最大特点]。
②税种减少。
③纳税时间由不定时变为基本定时。
变化和特点
隋唐政治制度一直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而调整,体现出较强的自我完善的机能。
1.唐朝科举制规定:“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内外族婚——(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这一史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
① 有资格限制 ②以门第出身为标准③反映了统治阶级重视农商的观念
④ 努力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3.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
①以人丁计税为主②实行纳绢代役制度③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严格④按田亩多少收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