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寒假单元复习题(七)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参考相对原子质量:C : 14 H: 1 O: 16 S :32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 石油的分馏
C. 煤焦化制得煤焦油 D. 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
2.烟花爆竹专运车辆要悬挂或喷涂相关危险货物运输标志,该标志应是下列中的( )
3.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火上浇油: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 B.钻木取火: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吹灭烛火:降低着火点 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4.遇到火灾时,正确处理火险有利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处理方式中错误的是( )
A. 如果是室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B.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C. 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D.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5.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6. 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对“X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这里“X气体”是指 ( )
A.一氧化碳 B.甲烷 C.氧气 D.氢气
7. 201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等关系密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焚烧废弃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B. 汽车要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C. 燃煤中加入固硫剂,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D. 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要合理利用与开发
8.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为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按国际惯例,这里的“碳”是指( )
A. 二氧化碳 B. 单质碳 C. 碳元素 D. 所有含碳化合物
9.化学反应不仅生成了新物质,还伴随着能量变化。下列事例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0.你认为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 元素的种类只有100多种,但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种类则有几千万种
B. 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使反应向着有益于人类的方向转化
C. 为了满足不同需求,常对物质进行分离或混合
D. 温室效应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我们应想方设法消除二氧化碳等导致的温室效应
11. 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烷和乙醇的燃烧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则甲烷和乙醇都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碳氢化合物
B. 洗涤剂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则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也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C. 二氧化碳使饱和石灰水变浑浊是化学变化,则升温使饱和石灰水变浑浊也是化学变化
D. 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12.下列化学变化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
B.镁与盐酸反应
C.碳与氧气不充足条件下反应
D.干冰升华
13.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为及时发现天然气泄漏,某燃气公司常在天然气中加入少量具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空气中也能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2H5SH+9O24CO2+6H2O+2X。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乙硫醇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 X 的化学式为 SO2
C. 乙硫醇中碳、氢、硫元素的质量比为 12∶3∶16
D. 乙硫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4.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局部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氢元素在循环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B.燃料电池系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水的分解反应需要吸收能量
D.该能量转化系统中的水可以循环利用
15. 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括号内表示燃料主要成分)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
B.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
C.管道煤气有毒
D.丁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0
16.下列对图示实验或现象的分析或解释不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甲图:说明通电时水分子发生了改变
B.乙图: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C.丙图: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所以墨水在温度不同的水中扩散的快慢不同
D.丁图:由于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因此白磷能在水下燃烧
17.今年夏天某地发生火灾,只有三名小孩生还。这三名小孩采取的逃生措施是:一边用湿毛巾捂住嘴,一边低姿势前行。他们在逃生时主要利用了( )
A. 热空气密度小上升,地面附近有毒气体相对较少
B. 湿毛巾能吸收二氧化碳
D. 低姿势是因为地面附近气压低
D. 湿毛巾可以供给水分
18.比较归纳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下是C、CH4、CO三种物质转化为CO2的转化关系,即:①C→CO2;②CH4→CO2;③CO→CO2,对它们的比较归纳正确的是(??)
A.三种转化发生的都是化合反应
B.三种物质都只能跟氧气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
C.三种物质都可以在点燃条件下转化为二氧化碳
D.三种转化所有的生成物在常温下都是气体
19.把含有CO、CO2、N2、H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加热的氧化铜,冷却,若每次反应都是充分的,则最后得到的气体是( )
A.N2 B.N2和CO C.N2和CO2 D.H2
20.某有机物6.0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共得到17.6g二氧化碳和10.8g水,则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 )
A.一定只含有碳元素 B.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D.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二、填空简答题(36分)
21. (7分)煤、石油和天然气是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能源,它们燃烧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等物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确定我国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和标识(如图甲)。
(1)下列措施符合我国“世界环境日”主题的是 、 。(填字母)
A.限制发展高耗能的产业
B.推广使用“乙醇汽油”,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C.为了减少废气对本地区空气的污染, 化工厂加高烟囱
(2)图乙中的信息告诫人类:二氧化碳等气体过多的排放,使 加剧,导致全球变暖。为减少二氧化碳过多的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你能做的一件事: ;科学家采取“组分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以一定比例混和,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为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目前有待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写一种) 。。
22.(7分)社会发展让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汽车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请根据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1)在上图汽车的部件中主要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__________;
(2)在汽车的电路中主要使用的是铜线,这是利用了铜的______性;
(3)汽车表面的烤漆不仅美观,还能起到__________的作用
(4)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枯竭等问题。我市自2018年开始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到2019年实现全市全覆盖。乙醇(C2H5OH)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广使用乙醇汽油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写出两条即可)。
23.(14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自然环境由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组成(如图所示),四个圈层经过漫长演化,既相对稳定、动态平衡,又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各圈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不停循环,这些循环既跟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关,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并通过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现。
在图1的四大圈层中,有下列6种物质:①甲烷;②水;③二氧化碳;④一氧化碳;⑤氢气;⑥氧气。构成这些物质的分子虽然简单,但这些物质有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有的是物质循环关键物质,有的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必需的物质。请回答:
(1)在这6种物质中,元素种类共有____种,人类的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有(填化学式,下同)_______,植物生长必需的物质有_______,元素种类完全相同的物质是_______。
(2)甲烷是最重要的基础有机物之一,不仅可做燃料,还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在隔绝空气和1000℃条件下,甲烷分解产生炭黑和氢气;
②在隔绝空气和1500℃条件下,甲烷分解产生乙炔(C2H2)和氢气;
③在1400℃条件下,适当比例的甲烷和氧气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
④在800℃和催化剂条件下,适当比例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
试写出上述②~④三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在反应①~④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反应①和②中,反应物相同,而生成物不同,从微观的角度看,是因为反应条件不同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和④两个反应的反应物不同,但生成物相同,从物质组成的角度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实际生产中,反应③需要按比例控制氧气不能超量,从物质性质的角度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8分)2018年5月1l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科技大学曾杰教授研究团队发现新型催化剂,把CO2与H2高效转化为清洁液体燃料甲醇,实现了“人工碳循环”。如图为某科研小组设计的利用化学链燃烧产生的高浓度CO2制备甲醇的流程图,据图回答:
(1)图1是利用镍(Ni)进行化学链燃烧的流程图。与传统的燃料燃烧方式相比,化学链燃烧排放的CO2浓度高,易于收集。
①空气反应器中,金属镍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燃烧生成氧化镍(NiO);燃料反应器中发生的部分化学反应如下:Ⅰ.H2+NiONi+H2O;Ⅱ.CO+NiONi+CO2,其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_____(填“Ⅰ”或“Ⅱ”),反应Ⅱ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_____。
②与CO、H2直接在空气中燃烧相比,化学链燃烧排放出的CO2浓度更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是利用高浓度CO2制取甲醇的流程图:吸收池内,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高浓度CO2生成碳酸氢钠;分解池内,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放出CO2;合成塔内,利用新型催化剂,CO2与H2反应生成甲醇(CH4O)与水。
①合成塔内生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合成塔内生成甲醇的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H2与CO2的质量比是_____。该反应中,原料H2的理想来源是_____。如果将来H2的制取技术取得突破,“CO2与H2反应高效变甲醇”这一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一条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15分)
25. (8分)以下是实验室常用的部分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常用于洗涤或干燥气体的装置是__________(写标号);写出D装置中任意一种玻璃仪器的名称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均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有____(填写标号),还可以用该装置制取氢气,写出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或氧化铁,最好选用的装置是____(填写标号),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7分) 水通常是可用来灭火的,但有时水却是可引火的。同学们将少量超氧化钾(KO2)粉末用棉花包裹没有任何变化。(已知棉花和超氧化钾不反应)但如果将少量水滴到包有超氧化钾粉末的棉花上,则棉花迅速发生剧烈的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还剧烈)。同学们对此产生好奇,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猜想与假设】1.超氧化钾和水反应生成 。2. ________________ 。
【设计与实施】为了验证猜想,有同学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向盛有KO2的试管中滴加适量水,若看到有气泡产生,证明猜想1成立。在上述实验的试管口拴上一个气球,若气球变鼓,证明猜想2成立。你是否同意该实验方案,你的理由是
。(此空2分)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又进一步完善该方案并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结论】超氧化钾与水发生的化学反应,满足了棉花燃烧的条件。
四. 计算题(9分)
27. 在海底和冻土层存在着储量巨大的“天然气水合物”,具有良好开发和应用前景。有科学家开采得到一种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取95.6克样品放置在一密闭弃器内,该样品迅速转化为甲烧气体(CH4)和水,将甲烷气体分离并完全燃烧,得到35.2克二氧化碳。求该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中甲烷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初三化学寒假单元复习题(七)参考答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命题人:王岳娟
一、选择题
1.C 2.A 3.B 4.A 5.D 6.B 7.B 8.A 9.D 10.D
11.D 12. A 13.D 14.A 15.D 16.C 17.A 18.C 19.C 20.B
21. ⑴A 、B (2)温室效应 植树造林(合理答案均可) 2CO2+6H2 C2H4+4H2O
(3)氢能(合理答案均可)
22. (1). 钢架车门、铝合金轮毂 (2). 导电 (3). 防止金属锈蚀 (4). C2H5OH+3O2 3H2O+2CO2 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
23.(1). 3 (2). H2O、O2 (3). CO2、H2O、O2 (4). CO、CO2 (5). 2CH4 C2H2+3H2 (6). 2CH4+O24H2 +2CO (7). CH4+ CO2 2H2 +2CO (8). ③ (9). 原子的结合方式不同 (10). 反应物的组成元素相同,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11). 在1400℃时,超量的氧气能与生成物(或氢气、一氧化碳)反应
24. (1). I NiO 氮气等被分离出去 (2).3 H2+CO2 CH4O+H2O 3:22 水 减轻全球变暖
25. (1). F (2). 分液漏斗(锥形瓶、玻璃导管) (3). A、B、D (4).Zn+H2SO4= ZnSO4+H2↑
(6). E
26.【提出问题】为什么将少量水滴到包有超氧化钾粉末的棉花上,棉花发生了燃烧?
【猜想与假设】1.氧气2. 超氧化钾和水反应放热,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设计与实施】不同意,因为虽然看到有气泡产生,但是没有检验氧气生成;气球鼓起只能说明装置内的压强增大,不能说明一定是反应放热造成的,也可能是产生的气体。(此空2分,答对一点给一分)
验证猜想1:P
验证猜想2:将导管M端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若看到气泡,说明猜想2成立。(或在导管M端拴上一个气球,若气球鼓起,说明猜想2成立。)
27. 13.4%
【解析】设生成35.2g二氧化碳的需要的甲烷为X……………………………………………………….1分
CH4+ 2O2点燃CO2+ 2H2O…………………………………………………………………………………………3分
16 44 …………………………………………………………………………………………4分
X 35.2g …………………………………………………………………………………………5分
16/x=44/35.2g …………………………………………………………………………………………6分
X=12.8g …………………………………………………………………………………………7分
该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中甲烷的质量分数为12.8g/95.6g×100%=13.4% …………………………………8分
答:该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中甲烷的质量分数13.4% ……………………………………………………9分
一定条件
========
新型催化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