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25 23:0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1、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2、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东汉末年的景象!!!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结果、作用,并分析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2.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3.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研学前置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重要事件
结果
作用
特点
200年
曹操、袁绍
曹操偷袭袁军屯粮
曹操胜
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火烧赤壁
孙刘联军胜
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
以少胜多
精讲简评
曹操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主角,两次战争结果却截然不同。请问官渡之战他为什么能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他又为什么会以多败少?
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
②曹操骄傲自满。
③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
④重用人才.
精讲简评
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应随时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骄傲必败。
2、应重视并合理利用自然条件。
3、团结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等。
……
赤壁之战
曹操惨败—无力南下
孙权——巩固江南
刘备——巩固与发展
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思考:为什么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精讲简评
三国鼎立
汉(蜀汉)
221年
刘备
成都

229年
孙权
建业
曹魏重视农耕
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翻车
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屯田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蜀国的治理与开发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青瓷羊
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带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吴国船只
孙吴开发江南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三国形势图
从东汉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三国鼎立是局部的统一,代表了统一的趋势,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精讲简评
史实辨析
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
错在哪里?
200年
184年
208年
220年
东汉末年
三国时期
精讲简评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曹操(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刘备
孙权
联合抗曹
赤壁之战

208年)



课堂小结
怎样评价曹操?
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依你之见呢
想一想
为什么称曹操是“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汉王朝为正统。曹操挟持汉献帝,“以下犯上”,这种欺君篡国的行为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痛恨的,也是传统的道德观所不允许的,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曹操则以“白脸奸臣”的形象留存在人们的印象里。
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是: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在北方形势大乱,民不聊生的背景下,曹操下令求贤,又统一了北方,使人民生活安定下来,推动了社会进步,后来又南下统一全国,虽然未能完成,但此举同样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曹操实行屯田,增加了粮食产量,发展了农业生产,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曹操是当时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不可肓目相信影视作品中讲述的三国时期的历史。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怎样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在后世人们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比较辩别
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
年。
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一样吗
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
长平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2、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B
A
3、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
A.刘备
B.
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4、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
诸葛亮
B
D
5、三国时,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A.台湾
B.澳门
C.日本
D.爪哇
6、“三国”真正形成的标志是(

A.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
B.官渡之战曹操取胜
C.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军
D.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
A
D
7、(2016·德州)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
B
8、阅读下列材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词中的“三国”是指哪三国?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3)这一战役有什么重要意义?
(4)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
魏、蜀、吴;
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阅读曹操的诗句,回答问题。
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幸存的人有如百分之一,想起来就让人感到苍凉。
(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是:东汉末年,因地方军阀割据混战,导致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出现了百姓流离失所、死者相籍的场景。
战乱连年不断,造成人民大量死亡,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阅读曹操的诗句,回答问题。
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写于“官渡之战”)
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他实现了吗?
原因又是什么?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宏大的志向——统一全国
没有
曹操想统一中国,但“赤壁之战”败于孙刘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