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课题
地理
七
年级
上
册第
二
单元第
二
课:《
地形图的判读
》
版本
星球地图出版社
执教者
课标要求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度的陡缓估计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学情分析
对于刚初一的学生来说,除在小学数学中学习过垂直概念外没有任何基础,很难形成空间、立体的概念和野外活动的经验,缺乏对山谷、山脊、鞍部等地形、地貌的概念。要学生理解用等高线的形式表示地形的起伏,即将立体的转化为平面表示,还要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即将平面的转化为立体的,要做到看图识地形,图在眼里,心中有图,这对初一学生而言的确很难。
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
本节课从认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入手,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和应用,重点训练学生掌握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对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做了很好的热身,也为后续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教材设计思路重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形成空间概念,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本节的重难点等高线的形态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基本部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距的基本概念。
②初步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方向、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和坡度的陡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的各种形态。
③能够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为生活、生产建设服务
过程与方法目标
“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学生分组,相互合作,开动脑筋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共同探究,分析比较山体不同部位所表现的等高线形态特征。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了解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会发现、认识、比较、判断的地理意识、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树立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资源、科学建设家园的观念。
教学资源
等高线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中国地形图
教学重点
海拔高度的计算,理解等高线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谷、山脊、山峰、陡崖等地形部位。尤其是山谷与山脊的判读,学生极易混淆。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导学案
多媒体课件
道具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讲解法、绘图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操作、自学探究、合作学习、读图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学习新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新课导入
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地形图。但是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真是一只只的蝴蝶。收留了这两个人在族里,还和他们成为了朋友。但这几张蝴蝶图后来却带来了英国的军队。
学生思考回答、进入新课学习的情境
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新知的强烈求知欲。
海拔和相对高度师指导学生理解两个概念:(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教师强调】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都是海拔,我国是以黄海海平面为基准。【课件展示五种基本地形】等高线地形图【展示地图,教师设问】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成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呢?一:
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观看动画演示】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等高线的特点: 1.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吗? 2.同一条等高线的海拔有何特点? 3.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的海拔差是多少 4.坡陡、坡缓与等高线疏密有怎样的关系过渡:山地的五个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二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件展示】 山体不同部位图片,让学生识别山体不同部位。【课件展示】 让学生看“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讲解归纳】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 展示长城图片,让学生回答长城修建在山体的什么部位(山脊和山顶),并解释原因。 知识拓展】多媒体展示一副等高线地形图 要求在图中找出山地的五个部位,小组讨论登山、攀岩和野炊的最佳地点并说出理由三、分层设色地形图【课件展示】 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设疑提问】 这种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区别?应该怎么读?【过渡承转】 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学习,我们能够在地形图上判别地势高低起伏的状况。但是,地表不仅高低起伏,而且形态多样,有海拔几千米的高山,有低于海平面的洼地,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平坦宽广的平原,请看下面一组景观图【课件展示】 五种地形的彩色景观图,然后说明这些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总称地形。通常,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种基本类型。提出问题,在地形图上如何去识别这五种地形?【过渡承转】 地形图只能表示地面起伏的状况,包括高低、坡度等,有时需要了解一条河谷的起伏形态或一座山峰的形态,地形图就不够直观。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还有一种新的方法。【课件展示】 出示中国地形图以及北纬32°地形剖面图,学生观察地形起伏状况。
【读图分析,自主学习】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及两者间的联系。【读图操练了解并识记五种基本地形;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代表到前面指模型找出山地的五个不同的部位,并说出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 1、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数值由外向内有什么变化? 2、鞍部所在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3、陡崖的等高线有什么特点? 4、山脊和山谷的的等高线形态有什么相似?又有什么不同?1.学生伸出自己的左手,自己演示理解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生在图中找出山地的五个部位,小组讨论登山、攀岩和野炊的最佳地点 1.思考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定义及其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区别。2.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着色随地势变化的规律。1.了解并识记五种基本地形; 2.完成表格,识记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1.观察理解地形剖面图的概念及特点
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用flash动画形式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直观性强,缺乏空间感的七年级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在图片的基础上利用模型向同学们展示所认识的山地的部位,培养的学生由平面到立体的思维转换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把问题细化,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讨论。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将课堂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教学高潮。并且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技能,对于学生有创新的方法及时肯定,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思考拓展的能力。
总结提升
梳理知识点建立知识网
小结归纳
回顾新知
培养归纳能力
课堂练习
展示习题
老师点评
小组讨论
巩固新知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