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8课时 练习课人教新课标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8课时 练习课人教新课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2-26 07:2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8课时 练习课
课题
练习课
复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分析所给信息和排除多余条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析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选取合适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并熟练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
14-6= 16-8= 13-5= 12-3=
11-5= 15-9= 12-4= 16-7=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说-说:16-8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二、基础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3题)
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鼓励。
2.找朋友。(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6题)
将第6题制成卡片,然后将分别写有算式与答案的两种卡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找朋友”。
3.比较大小。(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并说-说各自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2题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谁能说说题中“我们已经走了15分钟了”这个条件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用处?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个多余条件,不影响最终计算结果。
问:那这道题该如何列式?怎么计算?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结果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同桌互说,然后教师指名说,最后集体评价。
2.出示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5题的情境图。
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
追问: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如何列式?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结果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同桌互说,然后教师指名说,最后集体评价。
3.出示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9题的情境图。
引导学生思考从图中获取的信息,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教师订正结果,启发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予以鼓励。
教学反思
虽然作为一节练习课,但是教材的编排并没有全部单一地对“解决问题”进行练习,而是穿插着多种形式的计算,如:口算、连线、比大小等。这样编排是为了使学生在熟练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继续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并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材内容进行优化,设计“找朋友”的活动。在这样的设计下进行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练习课激活了,学生也学得有兴趣。当然,本节练习课的重点还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巩固。针对这点,我主要采用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避免了“学生练、教师讲”的陈旧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学习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