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激流》总序 教案(1)(沪教版第五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6《激流》总序 教案(1)(沪教版第五册)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2-14 12: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激流〉总序》
教学目标
1、 了解序言和象征的特点,领会“激流”在表达生活体验和态度上的作用。
1、 通过对词句、语段的品读和分析,把握文章情感意蕴,感受作者征服黑暗、开创新路的青春激情。
1、 学习作者不断探求生活真谛的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和敢于“说真话”的高尚品格。
说明:
本文是一篇序文,当然它具有序文的特点,但同时,这篇文章本身又是一篇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一篇抒发作者在生活的“激流”中勇于“搏斗”、积极进取的真切感受的散文佳作。作为序体文,必不可少要涉及序言这种文体的一般知识。同时,这篇序文易,看似易懂,但由于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了解很少,要让学生理解平和文字下汹涌的激情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引导学生沉浸文本,体会作者深蕴的情感就至关重要了。巴金的作品感性比重大,也有理性的思考,其汹涌的激情正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入的思考,这又是学生较难理解的,也是作品价值最大之所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不仅了解《激流》三部曲的有关内容,更要走进巴金,感受他崇高的人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激流”的含义及作用。
1、 感悟作者追求生活信仰的青春激情。
说明:
这篇序文不同于一般的“序”,主要介绍写作经过、说明作品主要内容等,而是通过对“激流”这一总名的物象特征的描述,表现对生活的认识、揭示小说主旨的寄寓,这就使“生活”这一内涵丰富、较为抽象的理念变得具体而形象,易于理解和把握。因此,理解“激流”的含义及作用史理解全文的关键。介绍相关背景资料,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是深入体会、感悟作者深蕴情感的有效方法。在品味语言、朗读揣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重点段落感受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昂扬的青春激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设问入题引思 我们生活在这世上,对生活的认识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有人说,生活是镜子,它能真实地呈现出生活的原貌;有人说,生活是花朵,有春暖花开也有秋风凋零;画家齐白石认为,生活是白菜,有自然之味,淡得纯正。那么,作家巴金的看法是什么呢? 学生仔细聆听,认真思考。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熟知的内容入手,以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对文本“生活是什么”的思考,指向明确,是为“课眼”。
品析词句,把握情感题旨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回答,并说明理由。(作者对生活看法的词语可能是:激流、搏斗、征服、信仰、路、创造、激情等)2、因势利导,随机引问。准备内容:(1)文中激流的特点有哪些?(2)加上书名号,《激流》是什么意思?“序”是什么意思? (3)本文是一篇自序。文章的七个段落中,那一段最能体现出序言的特点?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关于“激流三部曲”哪些方面的信息?(4)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5段,思考:这幅生活的激流的图画是什么样子的,探寻生活之路的心路历程又是如何的呢?请在文中作必要的圈画和批注。(5)“生活”和“激流”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文章为什么以“激流”命名?(7)这条生活之路他找到了吗?品读第七段,说说你的理解。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回答,并说明理由。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明确题意,概括段意。(1)激流,就是汹涌湍急的水流。特点是动荡、奔腾和创造,向着唯一的海流去。(2)《激流》是巴金所著《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的总名。序是序言、序文,文体名称。就其作序者来说,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用来说明写作缘由、内容、体例等;他序多是对作者、作品作介绍和评论,或对书中的观点作引申和发挥。(3)第六段。《激流》的内容是展开一幅生活的激流的图画。(这就是作者“搏斗”的内容)创作《激流》的目的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探寻生活之路。(这就是作者“征服”的目的)(4)关于课文段落的基本理解:第一段: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第二段:生活是一个“搏斗”,一次“征服”;第三段:生活是激流:动荡、创造;第四段:有激情,有憧憬,尽管迷惘但仍奋进;第五段:在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中寻找生活的方向:搏斗、征服、追求信仰。(5)这是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象征就是通过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文章把生活比作激流,就把生活这一内涵丰富的概念、不易说清楚的概念理念变得触手可及,表述得既准确而形象,又含义深刻,具有很好的可读性。同样的还有“乱山碎石——艰难险阻”、“水花——人生的爱与恨,欢乐与痛苦”、“唯一的海——美好的新生活”。(6)用激流来命名,暗示了作者在三部小说中表现一个共同主旨:生活是激流,只有敢于征服的人才能探寻到生活的真谛。所揭示的生活的这些内容与作者认识的生活的这些特征,需要借助一个鲜明的物象来表现,激流具有这样的特征:起伏激荡,不断向前。(7)他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第五、六段也有)由于当时思想的局限,作者在文中表现了对前途的朦胧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仍坚信有“唯一的海”存在,并坚定地在激流中搏斗,征服生活,更可见作者精神的可贵,洋溢着一种昂扬的青春激情。 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发散思考,读出自己的理解,然后相机而教,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最后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的理解。在品读、交流中逐步找到了与文本的感情的共鸣点,点燃生命的激情。
朗读课文,感悟青春激情 自主朗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1、从作者的生活态度中,你能读出哪些属于青春的特质?2、《激流》三部曲初版时原名“春梦”。比较两个篇名:“激流”和“春梦”,有何不同?3、你能感受到在文章平和的文字下面汹涌着的青春激情吗? 请选取有感受的语段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先散读,再个别朗读)“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家》后记)4、结合颁奖辞,走进巴金(青春激情、生活信仰)。5、青年巴金目睹现实的黑暗,走上了一条当年许多进步青年所走的道路——用文学来展示生活,激励人们前进。其中洋溢的青春激情,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投身生活的激流,去征服生活。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属于青春的特质有:阳光、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乐观进取、充满希望、富有理想、相信未来美好等。2、“激流”表达的是一种积极、执著、抗争的人生态度;“春梦”是一种消极、迷惘、悲观的人生态度。3、自愿朗读最有感触的一段,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辨词析句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读通文本;通过拓展、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透作者;通过知人论世来发掘文本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读出自己。
回味真情,升华情感美质 1、巴金的作品洋溢着青春激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主要是因为作者是“说真话”,抒真情。他敞开自己的心扉,抒发真情实感,吐露肺腑之言,因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说真话”,有时难免要否定自己,纠正自己的思想。真诚坦荡的巴金不怕否定自己。文中有两处明显的体现,是什么?2、巴金一生坚持“说真话”,对于“文革”中曾说过的违心的话进行过深刻的反省。在1987年6月所写的“合订本新记”中,他这样说:“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可以说,这五卷书就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吧。” 《随想录》里有人生艰难历尽之后的痛楚和彻悟,是青春激情之延续,只是多了些“冷静的思考”,说出了更“真实的话”,因而也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3、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巴金的作品,就是要学习巴金乐观向上、富有搏击精神的生活态度和敢于说真话的高尚品格。让巴金的名言 “我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成为我们的生活信念、人生宗旨和生命动力。4、让我们齐读巴金的铭言。 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自然回答,深入感悟。1、在序文一开头,作者就开宗明义否定了自己几年前流着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复活》之后,题于该书扉页上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的感言,“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 “它是一个‘搏斗”。生活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就是“为的是来征服它”。对于前途,“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尽管迷惘但仍充满激情,富有憧憬,仍积极奋进。2、齐读:“我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 用回味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拓展的方式升华情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巴金不断探求生活真谛的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和敢于“说真话”的高尚品格。
课后作业 1、以“青春是 ”为题(横线上填上恰当词语),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写一篇随笔。2、选读《家》、《做一个战士》、《随想录》,感悟作者对生活的认识。 学生按照要求,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作业的多元化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教学内容,拓展阅读面,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
思路点拨
本文的教学指导可以运用作品导读、问题研读、读写结合感读等多种方法。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激流》三部曲中的小说或者看据此改编、拍摄的影视剧,增加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社会生活特别是家族生活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以说物象、话寄寓为问题抓手,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散文,如鲁迅的《雪》、茅盾的《白杨礼赞》和杨朔的《茶花赋》等,认识、概括其中的共同写法,由此推及本文的物象运用、物象中作者的寄寓,从而使学生的阅读产生认识上的升华。还可以探结构、写感悟,让学生认识到第一段与其余各段形成了结构上的两个对照,指导学生理解这种写法的文学意义,即增加文本的可读性,然后要求学生将阅读文本在物象或结构上的认识升华写成评析性或鉴赏性短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练习举隅
1、 文中说,“奔腾的一股激流”“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里的“唯一的海”是哪儿、是什么?
2、文中写到许多文学大家,他们是哪些?结尾引出的关于“路”的认识,你是怎样理解的?
3、本文一大特点是借助物象表现情意、主旨。结合本文的阅读,试评析物象在散文作品中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