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2.2 城镇化(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2.2 城镇化(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26 16:51:30

文档简介

(共76张PPT)
第二课时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
解析
答案
提示
解析
答案
提示
02主题探究区
思维探究
实践运用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03综合活动区
释疑教材
拓展视野
答案
04课后检测区
夯基固本
练速提能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答案
本课结束
3e擎第二节 城镇化
第一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
一、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也称城市化。
2.主要标志
(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与工业化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城镇化与区域发展
(1)关系: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城镇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环境改善;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可推动城镇化进程。
(2)意义
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1.判断正误。
(1)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
A.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B.城镇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C.城镇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例
D.城镇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例
答案 A
解析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水平一定提高吗?
提示 不一定。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人口比例增大,则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人口比例也可能降低,城镇化水平也会降低。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世界城镇化时间差异
1.判断正误。
(1)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
(2)大城镇发展迅速和中小城镇发展缓慢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
2.下列国家中,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的是(  )
A.中国   B.印度   C.美国   D.埃及
答案 C
解析 美国为发达国家,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中国、印度和埃及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
2.城镇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城镇化处于较低水平。
3.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3.城镇化速度最快的阶段是不是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时期?
提示 不是。城镇化中期阶段速度最快,城镇化后期阶段水平最高。
任务探究 城镇化的意义
材料一 下表为江苏城镇化基本信息表。
常住人口
城镇人口数量
城镇化率/%
2000年
7
438万
3
086万
41.5
2010年
8
051万
5
604万
69.6
材料二 下图为2018年苏南五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城镇化过程中,江苏城镇会发生哪些变化?
(2)苏南五市中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________;衡量指标是________。
(3)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有哪些?
[成果展示] (1)城镇人口增多,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规模扩大等。
(2)南京市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促进江苏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趋同。
1.城镇化的标志
2.城镇化的意义
3.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下图为2005~2013年拉萨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变化图(数值越大,城镇经济水平越高)。读图,完成(1)~(2)题。
(1)推动拉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  )
A.社会经济发展
B.就业机会增多
C.城乡差距缩小
D.城市环境美化
(2)2008年以来这一指数的变化带来的意义有(  )
①产业结构优化 ②乡村对外开放程度降低 ③就业机会增加 ④地价变得低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科学思维
城镇化的标志和意义的分析方法
第(1)题,据材料可知,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数值越大,城市经济水平越高。推动拉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第(2)题,读图可知,2008年以来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以上升为主,这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就业机会增加。
[答案] (1)A (2)A
  提升运用能力
读广东省城镇体系演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a、b、c三图,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排列的顺序是(  )
A.a—b—c
B.b—c—a
C.c—a—b
D.b—a—c
答案 D
解析 一般而言,城镇发展都是城市数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a、b、c三图中,b图中城镇数量最少,c图中城镇数量最多,故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排列的顺序是b—a—c,D项正确。
2.图中显示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是(  )
①城镇人口增多 ②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 ③城镇数量增多 ④城镇空间规模扩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图中不能显示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但可以清晰显示城镇数量(个数)及城市用地规模(圆圈大小)的变化。
任务探究 世界城镇化进程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和英国城镇化进程(含预测)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比较现阶段中、英两国城镇化特点的差异。
(2)简述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原因。
(3)分析英国出现逆城镇化的主要原因。
[成果展示] (1)中国城镇化水平低,速度快;英国城镇化水平高,速度慢,甚至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
(2)城乡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城镇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好的生活条件;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了农村人口落户城市的限制等。
(3)市区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活质量下降等;郊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和郊区、小城镇之间的交通便利。
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3.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及再城镇化
4.过度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
(1)过度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比较明显,尤其在南美洲(如巴西、阿根廷)特别明显。
(2)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这种情况不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读我国某地城镇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完成(1)~(2)题。
(1)阶段Ⅰ所表示的城镇化阶段是(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逆城镇化阶段
D.再城镇化阶段
(2)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科学思维
城镇化进程的判断方法
第(1)题,由图可知,阶段Ⅰ该地城市由市区向郊区拓展,属于城镇化中期阶段。第(2)题,由图可知,阶段Ⅱ出现城区人口向乡村与小城镇迁移的逆城镇化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市中心区地价上涨,环境恶化引起的。
[答案] (1)B (2)C
  提升运用能力
读下表,完成1~2题。
地区
城镇人口/万人
乡村人口/万人

165
347

264
396

512
173

385
41
1.表格中的四个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解析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地区总人口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之和。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可知,丁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最高。
2.与甲地区城镇化特征最为相似的地区是(  )
A.东非
B.西欧
C.东亚
D.北美
答案 A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甲地区城镇化水平约为32%,城镇化水平低。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37页活动]
思路点拨 1.结合图文材料,我国的城镇化特点可从城镇化速度、水平和城镇化的地区差异等角度进行分析。成因可从国家政策、工业化进程、区域经济水平差异等角度进行分析。
2.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差异较大,决定了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的差异较大。
成果展示 1.城镇化特点:城镇化速度快,城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城镇化水平区域发展不均衡。
成因:改革开放后,农村产业化,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城市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速度快,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对城镇化带动作用明显。
2.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高,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大。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结合所在地区产业结构和城乡人口资料,计算本省的城镇化率。
2.结合本省相关资料,统计所在地区改革开放后,城镇化水平的变化。
3.分析所在地区城镇化的作用。
4.对比所在地区与中国城镇化的异同及其原因。
展示与评价
略。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探究点
题号
城镇化的意义
1,2,3,4,5,8,13(2),14(1)
世界城镇化进程
6,7,9,10,11,12,13(1)(3),14(2)(3)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表为我国某地区城市发展情况统计表。读表,回答1~2题。
项目
1999年
2009年
2018年

城市数目/个
3
7
9

工业总产值/万元
36
200
1
765
000
4
213
000

城镇人口/万人
56
340
620

城镇人口比例/%
30.4
48.6
61.3
1.表中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标志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解析 城镇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即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近年来,该地区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①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②乡村居民收入减少 ③加快乡村人口迁移 ④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会促进城镇发展,增加乡村居民收入,加快乡村人口迁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美国的城镇化进程体现了城镇化的一般规律。读美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回答3~5题。
3.美国(  )
A.城镇发展得益于农业立国政策
B.城镇化始终保持较快的速度
C.近代,大城市吸引力更加明显
D.人口均匀分布在各等级城镇
答案 C
解析 美国城镇发展得益于工业的发展,A项错误;由图可知,在1830年之前,美国的城镇化速度较慢,B项错误;近代,随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城镇与乡村的差距逐渐增大,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聚集,大城市吸引力更加明显,C项正确;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D项错误。
4.2017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按照规律,我国未来一段时期(  )
A.城镇化将维持在现有水平
B.城镇人口比例将持续提高
C.城镇人口持续向农村回流
D.大城市环境压力明显减轻
答案 B
解析 我国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因此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是主要趋势,从而导致城市人口比例将持续提高。
5.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该决策的意义有(  )
①充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 ②促进各等级城镇均衡发展 ③促进低端产业向大城市集中 ④吸引人口进入大城市 ⑤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⑤
答案 B
解析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主要是为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各等级城镇均衡发展,缩小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距,促进各等级城市均衡发展,因此①②⑤正确,故选B项。
下图为1800~2015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与国际比较图。读图,完成6~8题。
6.2015年,我国(  )
A.城镇化刚刚起步
B.城镇化快速发展
C.城镇化开始衰退
D.呈现快速逆城镇化
答案 B
解析 图中显示,与英、美、德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仍较低,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城镇化速度很快,说明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7.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  )
A.城镇化起步晚
B.城镇环境质量好
C.城镇化速度慢
D.城镇化水平高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起步晚,速度快,但目前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8.2000~2015年,关于图中四个国家城镇化带来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镇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镇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德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 C
解析 2000~2015年,英国城镇化水平高,第三产业比重增加,A项错误;美国是发达国家,城镇环境质量不断提升,B项错误;中国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土地价格普遍上涨,C项正确;德国城镇化水平超过70%,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D项错误。
下图中箭头表示人口移动状况。读图,回答9~10题。
9.甲图表示的是(  )
A.逆城镇化
B.城镇化
C.郊区城镇化
D.再城镇化
答案 C
解析 读图甲,图中箭头方向表示中心城区、乡村或小城镇的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城市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是郊区城镇化阶段,C项正确。
10.乙图表示的是(  )
A.逆城镇化
B.城镇化
C.郊区城镇化
D.再城镇化
答案 A
解析 读图乙,箭头表示人口由中心城区、城市郊区向乡村或小城镇迁移,是逆城镇化阶段,A项正确。
下图为1950~2050年世界上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变化趋势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11~12题。
11.根据材料判断,下列正确的是(  )
①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比重在2010年前增加,之后减少 ②1970年以来,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逐步减少 ③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导致农村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 ④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造成该地区农村劳动力不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读图,根据曲线判断,图中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在2010年前增加,之后递减,但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比重通过计算可知,处在下降过程当中,①错误。1970年以来,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逐步减少,②正确。随着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向城镇迁移,导致农村人口减少,③正确,④错误。故选D项。
12.关于欠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城镇人口的变化不正确的是(  )
A.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
B.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C.欠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D.较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高,人口数量多
答案 D
解析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曲线上升幅度大,与较发达地区的曲线不断接近,缩小差距,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较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高,人口数量少,D项符合题意。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图。
材料二 就地式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镇化的一种新趋势。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82.6%。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减少了约25%。下图为1978年和2010年乐清市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
(1)说出图中“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主要分布特点。(6分)
(2)简述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的主要意义。(10分)
(3)归纳乐清市城镇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10分)
答案 (1)主要沿海、沿河流、沿铁路线分布。
(2)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能够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大了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有利于促进当地的发展。
(3)从劳动人口结构变化看: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2009年比1999年减少了约四分之一,表明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从产业结构变化看:由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第二、三产业为主。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分布格局特点。第(2)题,“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的意义在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老工业基地、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等的扶持力度。第(3)题,读图可总结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14.读图一和图二,完成下列各题。(26分)
(1)图一中,A、B、C、D、E反映的是________过程,说明该过程的主要标志。(10分)
(2)图一中E→F所反映的现象为____________,简述其成因。(6分)
(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两种类型。指出图二中甲属于________国家,乙属于____________国家,分别说明其劳动力就业结构特点。(10分)
答案 (1)城镇化 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增加、城镇数量增加及城镇用地规模扩大。
(2)逆城镇化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或郊区环境质量较好),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3)发达 发展中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比例低,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高;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在农业、工业中就业比例高,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低。
解析 第(1)题,图一中A、B、C、D、E阶段反映的是城镇化过程。城镇化的标志是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增加、城镇人口增加、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数量增加。第(2)题,图一中E→F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有所降低,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由于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过度密集,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人口逐渐向城区外围迁移,出现逆城镇化。第(3)题,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在农业中就业的人口数量少、比重低,在服务业中就业的人口数量多、比重高;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农业、工业中就业的人口数量多、比重高,在服务业中就业的人口数量少、比重低。第二课时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一、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环境问题:当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会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
3.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环境污染问题,经过治理,大部分得以有效解决。
(2)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城镇化问题相对较多。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 
1.判断正误。
(1)城市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排放大量污染物导致的。(√)
(2)有人戏称北京为“首堵”,其交通拥挤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2.下列属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是(  )
A.交通拥挤
B.居住条件差
C.固体垃圾污染
D.失业人数多
答案 C
解析 四个选项中只有固体垃圾污染属于环境污染。
3.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在经历强降水过程中,会暴发“城市洪水”,造成巨大的损失。分析导致“城市洪水”屡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暴雨集中;硬化路面大大减少了雨水的下渗;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应用范围: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
2.用途
(1)城市日常生活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为市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2)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1.判断正误。
(1)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并借助于遥感技术,可对城镇土地进行规划和管理。(√)
(2)在城市的交通道路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可指导道路救援。(√)
2.下列城市活动中,没有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是(  )
A.公交站点规划
B.网络叫车服务
C.绘制城市人口分布图
D.预测火灾发生地点
答案 D
解析 火灾可能发生地点需要综合多种情况进行预测。
3.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为居民在城镇中的出行提供哪些服务?
提示 确定出行者的位置;规划出最佳路径;引导驾驶;随时掌握前方路况等。
任务探究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019年2月25日,《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估报告》研讨会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举行,来自城市规划与建设、自然资源、人口、环境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荟萃一堂,积极为中国城市的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建言献策。
《评估报告》选取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和公共服务五个一级指标,以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M2.5年均浓度、生命线工程完好率、万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等22个二级指标。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评估报告》关注了哪些主要的城镇化问题?
(2)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成果展示] (1)医疗问题,住房问题,环境问题等。
(2)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3)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等。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城镇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镇的不合理发展往往引发一系列的城镇化问题,影响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
1.环境问题
续表
2.社会问题
3.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途径
“握手楼”是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南宁市“握手楼”数量逐渐增多,高度不断增高。下图示意南宁市某城中村的“握手楼”。据此完成(1)~(3)题。
(1)南宁市的“握手楼”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  )
A.人口增加
B.土地紧张
C.环境恶化
D.交通拥堵
(2)“握手楼”集中区域最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
①车辆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 ②建筑通风、采光条件极差 ③建筑质量差,容易倒塌 ④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相对较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是(  )
A.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
B.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
C.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
D.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
科学思维
城镇化问题的分析思路
第(1)题,根据材料“握手楼”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且楼层越来越高,说明城市用地紧张,导致住房拥挤。第(2)题,住房拥挤导致无规划乱建造房屋,致使房屋过于密集,通风、采光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相对较差;房屋密集,道路狭窄,车辆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第(3)题,城市住房拥挤产生的根源在于城市人口过多,所以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
[答案] (1)B (2)B (3)A
  提升运用能力
2018年5月8日,南方多地拉响暴雨预警,纷纷进入“城市看海”模式。读漫画《“城市看海”模式》,完成1~2题。
1.图中反映的城市问题是城市(  )
A.内涝严重
B.交通堵塞
C.住房紧张
D.环境污染
答案 A
解析 漫画反映的城市问题是城市内涝。
2.缓解图示城市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
①大力开发地下水,加快雨水下渗 ②改造城市地下管网,实现雨污分流 ③增加路面坡度,加快雨水流速 ④建设下凹式绿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大力开发地下水易引起城市地面下沉,①错误;改造城市地下管网,加强雨水的排放,有利于减轻城市内涝,②正确;增加路面坡度不利于行车安全,③错误;建设下凹式绿地,增强雨水的下渗,从而减轻城市内涝,④正确。故选D项。
任务探究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未来“智慧城市”生活的愿景是:走在街头,通过“无线智能叫车服务”就能立刻把出租车叫到身边;想租房买房,只需用智能手机的摄像头对着小区,详细的租售信息立即显示在四维地图上;“智慧医疗”——让人们在家也可以通过远程网络和传感系统轻松地看病;“智慧家居”——家里安装一个大屏幕,想购物或订机票,动动手指头就能完成;“智慧导航”——除了带路,还能播报天气、路况等。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材料中的“智慧城市”主要应用了哪些地理信息技术?
(2)“智慧城市”还有哪些功能?
[成果展示] (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是“数字地球”的一部分。
(2)实施城市智能管理、警务工作的智能管理等。
1.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及网络技术相结合,可为现代经济活动提供全新的数据、地图、决策信息。下图是地理信息系统在商业活动中的应用:
2.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3.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典型应用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存储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据此回答(1)~(2)题。
(1)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
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2)对2000年与2016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科学思维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
第(1)题,城市交通图层和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反映了该地区的交通通达度和消费人口的多少,因此可以为商业网点选址。第(2)题,构成城市土地利用图层的信息主要有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因素,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答案] (1)A (2)C
  提升运用能力
人口热力图是根据测得的热力值,用不同颜色的区块叠加在地图上实时描述人群分布、密度的统计图形。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某城市8时和20时的人口热力图。据此完成1~2题。
1.绘制人口热力图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IS
B.GPS和GIS
C.RS
D.RS和GIS
答案 D
解析 人口热力需要利用遥感技术(RS)测量,而图形最后的合成叠加则需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2.根据人口热力图,可以(  )
A.统计该市人口数量
B.分析城市人口迁移方向
C.确定城市用地类型
D.预测城市人口增长率
答案 C
解析 人口热力图反映了城市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分布情况,根据人口密度可以确定交通、商业区等用地类型的布局及其合理性。但是不能统计人口数量、人口迁移方向以及预测城市人口增长率。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40~41页活动]
思路点拨 1.确定巡警车的位置,需要使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定位。
2.分析、比较巡警车与出事地点的距离,需要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查询、分析。
3.使用遥感技术可以判定警车行驶路线是否畅通。如果遇到严重交通拥堵,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变更路线,或者安排距离事故地点较近,且不经过严重交通拥堵线路的警车前往。
4.设计的工作程序应尽量合理,流程简洁,可操作性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5.依据市民生活实际推想。
成果展示 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
3.略。
4.定位事故地点—查询、定位最近的巡警车—查询巡警车与事故地点之间最近路线—将行驶路线发送给巡警车驾驶员。
5.网络叫车服务、快递、共享单车、120急救中心、城市管网建设、城市土地使用与管理等。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调查所在城市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规划建议。
2.统计所在城镇的社会问题,并分析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3.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并为城市合理布局提供建议。
4.分析所在城市共享单车应用了哪些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其对城市有何作用。
展示与评价
略。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探究点
题号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2,3,4,5,6,7,8,13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9,10,11,12,14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半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我国在2010年前后进入了“半城镇化”阶段,随之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至少需要20年时间才能逐步解决。据此回答1~2题。
1.“半城镇化”给乡村带来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用地紧张
B.农业发展缓慢
C.老龄化程度加剧
D.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半城镇化”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主要迁移人口是劳动力人口,导致乡村老龄人口比重增大,给乡村带来的主要社会问题是老龄化程度加剧。
2.在解决“半城镇化”问题的过程中(  )
A.城市人口比重会短暂下降
B.城市住宅用地面积会扩大
C.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增加
D.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
答案 B
解析 在解决“半城镇化”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解决的是住房问题,所以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会扩大。
读漫画,回答3~4题。
3.漫画所反映的城市问题是(  )
A.建筑物密集,绿地面积小
B.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C.热岛效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
D.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
答案 B
解析 图中鸟类身上多灰尘及油渍,反映城市的灰尘和油污多,即环境污染严重,故B项正确。
4.解决漫画所示城市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
A.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
D.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
答案 A
解析 漫画所示城市问题为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而城市环境污染的最大污染源是工业,据此应分散城市职能,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
交通拥堵指数又称交通运行指数,是综合反映道路网畅通或拥堵的概念性数值,其数值越高,表明交通拥堵状况越严重。北京市交通拥堵成本一直高居首位。据此完成5~6题。
5.北京市交通拥堵成本一直高居首位,与其密切相关的有(  )
①平均通勤距离短 ②网约车大量出现 ③机动车保有量多 ④实行单双号限行政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交通拥堵成本是指市民因拥堵造成的经济成本。北京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车辆多,随着网约车的大量出现,加剧了交通拥堵,使交通拥堵成本一直高居首位,②③正确;实行单双号限行政策可以缓解交通拥堵,④错误;北京平均通勤距离长,会加剧交通拥堵,①错误。故选C项。
6.2017年青岛、广州、深圳等城市下榜,这些城市为缓解交通拥堵而采取的措施中不包括(  )
A.大力推广共享单车
B.开通或多建高铁
C.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D.加强城市交通疏导
答案 B
解析 降低拥堵成本的措施就是缓解交通拥堵状况。少开私家车,多选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实施绿色出行,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加强城市交通疏导等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高铁出行与城区交通关系不大。故B项符合题意。
下图所示为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之一。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反映的问题是(  )
A.城市内涝
B.城市热岛效应
C.城市风
D.城市空气污染
答案 B
解析 图中显示,城市中心气温高于郊区,这是由于城市人口集中,生产、生活活动集中带来的热岛效应。
8.下列既可行又能减轻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
A.扩大绿地面积
B.破墙透绿
C.完善排水系统
D.多建高楼
答案 A
解析 城市绿地的建设会改变城市内的热力环流,从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通过自己的卫星,它可以在一个小时内对全球范围内的11
200多家分店的每种商品的库存、销售量全部盘点一次,为高效的配送系统提供保证。沃尔玛的物流配送系统可以保证任何一家卖场的配送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使它可以维持极少的库存甚至零库存,但可以保证正常销售,节约了大量的储物空间和费用。据此回答9~10题。
9.目前,沃尔玛在中国180多个城市开设了400多家商场。沃尔玛总部要查询其商场在中国的分布情况,需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互联网
答案 B
解析 地理信息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沃尔玛总部要查询其商场在中国的分布情况,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10.沃尔玛的物流配送中心与其运输车队的合作密切,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 C
解析 沃尔玛的物流配送中心与其运输车队的合作密切,车队的位置要用全球定位技术,而沃尔玛的物流配送的相关数据分析要用地理信息系统。
智慧低碳城镇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ICT)、“3S”技术和云计算等的迅速发展,将城镇的智能信息化与低碳生态化相结合,强调智慧、低碳、有弹性的现代化新型可持续的城镇发展模式。下图示意智慧低碳城镇建设的理念。据此完成11~12题。
11.在智慧低碳城镇建设中GIS的应用主要表现为(  )
A.分析、管理空间信息
B.跟踪动态定位信息
C.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信息
D.获取实时通信信息
答案 A
解析 GIS侧重分析、管理空间信息,RS侧重实时监测,GPS侧重跟踪、定位和获取实时通信信息,A项正确。
12.智慧低碳城镇的建设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最重要的作用是(  )
A.完全解决城市环境问题
B.促进人口迁入城市
C.扩大城市规模
D.促进城市与环境协调发展
答案 D
解析 智慧低碳城镇的建设不可能完全解决城市问题;智慧城市可以促进人口迁入城市和扩大城市规模,但其主要作用和理念是引导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图为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和城镇人口数量变化图(含预测)。
材料二 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5时的气温差表。
时间
1月
2月
7月
10月
全年
平均气温差/℃
5.2
6.0
5.4
6.0
5.5
(1)2000~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8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8分)
(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10分)
答案 (1)加快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城镇数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城镇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镇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2)有利于缓解城镇压力,壮大城镇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市区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市区。
原因: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
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第(2)题,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不同,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第(3)题,城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区与郊区的环境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央广网广州2019年7月7日消息 “越享湾区地理信息、构建智慧城市未来,广州空间地理信息创新院士高层研讨会”系列活动5日在广州举行。
建设智慧城市离不开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下图为广州城市规划部分图层示意图。
(1)进行城市规划需要获取和分析城市的相关信息,需要应用哪些地理信息技术?(4分)
(2)储存图层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广州城市规划中,需要新建商业区,进行数据分析时主要用到上图中________图层和________图层;除此之外,最可能增加________图层和________图层。(10分)
(3)GIS在工业、车站、住宅选址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相对于传统的选址方法,利用GIS选址具有怎样的优势?(6分)
(4)如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城市公共交通管理?(6分)
答案 (1)获取地理信息,用到遥感技术(RS)。分析地理信息,用到地理信息系统(GIS)。
(2)地理信息系统(GIS) 土地利用 居民点 交通 人口分布
(3)传统的选址方法主要是根据资料研究和实地考察方式确定位置,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效率低;GIS技术数据多样,适用性强,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选址的规范化和自动化。
(4)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和导航;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查询和管理车辆信息,分析和优化交通线路。
解析 第(1)题,利用遥感技术获取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地理信息。第(2)题,储存图层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商业规划时,主要考虑交通和市场信息,选址时还应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第(3)题,传统选址为实地选址,效率低;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处理地理信息速度快,效率高。第(4)题,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和导航;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查询和管理车辆信息,分析和优化交通线路。(共78张PPT)
第一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
世界城镇化进程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
解析
答案
提示
解析
答案
提示
02主题探究区
思维探究
实践运用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03综合活动区
释疑教材
拓展视野
答案
04课后检测区
夯基固本
练速提能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答案
本课结束
3e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