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作业测评 1.2 人口迁移(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作业测评 1.2 人口迁移(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26 18:23:37

文档简介

第二节 人口迁移
探究一   人口迁移
考向1 人口迁移的判断
小王是陕西榆林人,小时候一直生活在榆林。下表为小王的一段经历。据此回答1~2题。
序号
时间
经历

2011年9月
考入西安某重点高中

2014年9月
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2016年8月
到哈尔滨旅游

2017年9月
到西安某中学实习

2018年9月
到西安某重点中学从教
1.小王的经历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有(  )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答案 D
解析 考入西安某重点高中,居住地由榆林变更为西安,①属于人口迁移;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居住地由西安变更为北京,②属于人口迁移;到西安某重点中学从教,居住地由北京变更为西安,⑤属于人口迁移;到哈尔滨旅游,到西安某中学实习,居住地未发生变化,③④不属于人口迁移。故选D项。
2.小王在北京上学期间发现,每年春节前后,北京市人口数量发生了巨大变化。节前人口数量迅速减少,节后人口数量迅速增大。北京春节前后人口的变化属于(  )
A.人口自然变化
B.人口迁移
C.人口流动
D.人口分布
答案 C
解析 北京春节前后人口数量的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居住地的短时间变化,应属于人口流动。
考向2 人口迁移的影响
2018年12月22日,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中国流动人口数量为2.44亿,其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已超过六成。据此回答3~4题。
3.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是流动人口主要聚集地,人口迁入给这些城市带来的影响有(  )
①减少了当地居民收入 ②增加了公共设施负担
③降低了老年人口比重 ④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 大量人口迁入,有利于这些城市经济发展,不会减少当地居民收入,①错误;人口增多,会增加公共设施负担,②正确;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可降低这些城市老年人口比重,③正确;会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④正确。故选A项。
4.河南、四川、广西、安徽、湖南等省区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迁出地,人口迁移给这些省区带来的影响是(  )
①缓解人口对耕地的压力 ②造成劳动力短缺 ③出现人口负增长 ④增加农村家庭收入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随着人口的迁出,会缓解这些省区人口对耕地的压力,①正确;这些省区劳动力充足,不会造成劳动力短缺,②错误;人口增长取决于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个方面,人口迁出不一定会造成人口负增长,③错误;这些省区的农民外出务工,有利于增加农村家庭收入,④正确。故选C项。
探究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考向1 自然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逐渐减弱,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逐渐增强。据此回答5~6题。
5.美国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向南方迁移,其主要因素是(  )
A.南方气候较好
B.南方经济发达
C.南方资源丰富
D.南方生活方便
答案 A
解析 美国东北部地区,气候冷湿,不利于老年人生活;南部地区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阳光明媚,故影响该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气候。
6.历史上,我国北部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迁移频率很高,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水源
C.土地资源
D.矿产资源
答案 B
解析 游牧民族从事游牧业,往往逐水草而居,影响他们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水源。
考向2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2018春运出行大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春节期间我国十大“春节空城”为北京、广州、合肥、重庆、哈尔滨、东莞、沈阳、长春、上海、武汉。据此完成7~8题。
7.导致十大“春节空城”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受传统思想影响
B.城市分布不均衡
C.人口分布不均衡
D.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 D
解析 “春节空城”现象是由于务工人员返乡造成的。大量人员外出务工是因为中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春节空城”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D项正确。
8.中西部的外来务工农民春节返乡后,部分不再回到上述东部大城市,转而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成为“倒吸”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城市(  )
A.交通条件改善,空气质量良好
B.工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加
C.人口政策调整,生育条件放宽
D.平均工资水平更高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可知,“倒吸”现象是指返乡农民工不再回到务工的远方大城市,而是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这说明当地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增多,故B项正确。
考向3 政治文化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示意图,回答9~10题。
9.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居住在湖北宜昌到重庆长江边的居民,不断向其他地区迁移,迁移数量达140万。影响此次移民的主要因素是(  )
A.①⑦
B.②④
C.④⑦
D.④⑧
答案 C
解析 结合时间、地点可知,此次移民时间与三峡工程建设时间吻合,影响其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工程建设(④);此次移民国家政策(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C项正确。
10.两宋之交,大量人口由北方地区迁往南方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①⑧
B.③⑤
C.⑧⑩
D.⑤⑧
答案 D
解析 两宋之交,受战争和政治中心变化的影响,人口由北方地区迁往南方地区。
探究三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考向1 国际人口迁移
新航线开辟以来,国际人口迁移规模越来越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形式又发生了变化。据此完成11~12题。
11.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  )
A.从新大陆移向旧大陆
B.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C.从北半球国家流向南半球国家
D.从工业化地区迁向非工业化地区
答案 B
解析 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12.下列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的是(  )
A.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B.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
C.定居移民增多,短期流动工人减少
D.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答案 A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加。
考向2 国内人口迁移
1949年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据此完成13~14题。
13.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是(  )
A.迁移规模大、频率高
B.从沿海地区迁向内陆地区
C.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D.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答案 C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自发迁移和流动少,是以有计划、有组织迁移为主。
1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自发性迁移减少
B.移民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
C.人口迁移主要流向西部地区
D.人口迁移主要流向边疆地区
答案 B
解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的迁移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镇,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主要目的是务工、经商。
1.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二战后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线的粗细表示移民人数的多少。
材料二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多次发表墨西哥移民是“贩毒分子”“强奸犯”的争议性言论,声称要在美墨边境修一堵隔离墙,阻挡来自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非法移民进入美国,把工作机会重新还给美国人民,而且还要让墨西哥人为修墙买单。2017年1月26日,修墙计划正式启动。
(1)人口净迁出指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人口净迁入指迁入人口大于迁出人口。六大洲中,哪些大洲是国际劳动人口的净迁出地?哪些大洲是净迁入地?
(2)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吸引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及生活常识,分析人口迁移数量过多给迁入地带来的不利影响。
成果展示 (1)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人口净迁出地;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是人口净迁入地。
(2)国土面积广大;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人口相对较少;文化与教育事业发达;政治环境安定;社会氛围自由宽容。
(3)增加了迁入地在资源、就业、住房、教育、交通、公共设施、医疗卫生、人口管理、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负担。
2.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外出务工和经商,已成为许多农民家庭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但也使一些地方出现“空心村”,因为流出的并不是所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恰恰是农村劳动的“主体”。
材料二 纽约市移民办公室当地时间2019年3月19日发布第二份年度移民状况报告,指出纽约市无身份移民人数呈下降趋势,而在所有移民中,中国是第二大来源国,中文已经成为纽约市第二大外语。报告指出纽约市目前有移民320万,占全市人口的37.1%和劳工人口的4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1)指出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2)目前我国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3)分析材料二,说明目前国际人口迁移流动的基本方向是什么?
(4)中国海外移民数量逐年增多,对我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成果展示 (1)由乡村向城镇迁移;由中西部地区迁入东部地区。
(2)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3)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4)我国的海外移民逐年增多,迁移人口多是科学文化素质较高、资金较多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的人才、资金的流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我国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完成1~2题。
1.图示反映该村(  )
A.位于浙江省沿海地区
B.环境优美,迁入人口多
C.医疗卫生水平高
D.人口迁出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答案 D
解析 该村人口迁出以青壮年为主,影响其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更多。该村最可能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医疗水平较低,人口外迁量大。
2.该村人口现状可能给当地带来的问题有(  )
①养老服务难以保障 ②加重就业困难 ③劳动力短缺 ④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加重当地养老负担,养老服务难以保障。青壮年人口大量迁出使该村劳动力不足,就业难度降低。劳动力缺少,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2019年铁路春运大数据显示,“反向春运”成为新热潮。“反向春运”指部分年轻人不回家乡过年,而是父母到子女工作的城市过年产生的“春运”现象(如图)。据此回答3~4题。
3.“反向春运”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①社会经济发展,观念改变 ②老年人收入不断地提高
③年轻人在大城市居有定所 ④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反向春运”是在过年期间年轻人不选择回乡探亲,而是将父母和子女接到城里过年。在城里工作的年轻人,会受到城市文化和新思想的影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观念发生了转变,年轻人在大城市居有定所和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反向春运”提供了保障,①③④正确。老年人收入相对较低且收入不易提高,“反向春运”的费用一般也是由子女承担,②错误。故选A项。
4.“反向春运”给子女工作城市带来的影响是(  )
A.环境负担加重
B.加剧节假日用工荒
C.房租价格上涨
D.拉动春节旅游消费
答案 D
解析 “反向春运”是人口流动的短期行为,不会造成城市负担加重,以及环境的破坏,A项错误;“反向春运”能够保证劳动者留在城市坚守岗位,缓解季节性缺工,保证各岗位正常运转,B项错误;老人和小孩到城里过年对地租价格基本无影响,C项错误;父母到子女工作城市过春节,子女正值假期,往往会陪父母到附近旅游,D项正确。
下图为2017年深圳市新流入常住人口来源TOP10城市分布。深圳市新流入常住人口的32.38%来自TOP10城市。据此回答5~6题。
5.从图中可以看出(  )
A.深圳外来人口来源城市单一
B.人口来源地都集中在大城市
C.吸引人群应以中老年为主
D.该现象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深圳外来人口来源城市很多,A项错误;人口来源地既有北京、武汉等大城市,也有湛江、茂名等小城市,B项错误;人口迁入深圳以就业为主,吸引人群以青壮年为主,C项错误;人口迁移发生在国内城市之间,属于国内人口迁移,D项正确。
6.深圳吸引人口流入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优美
B.城市人口众多
C.经济发展迅速
D.文化底蕴深厚
答案 C
解析 深圳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较多,收入水平高,因此吸引大量人口流入,故C项正确。
“候鸟老人”是指季节性居住在某个城市,随季节变化而迁移的老人。近年来“候鸟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据此回答7~8题。
7.我国“候鸟老人”的主要迁移省区是(  )
A.黑龙江、海南
B.上海、福建
C.新疆、湖南
D.西藏、云南
答案 A
解析 黑龙江纬度高,夏季凉爽,是夏季避暑胜地;海南纬度低,冬季温暖,是冬季避寒胜地,故黑龙江和海南成为我国“候鸟老人”的主要迁移省区,A项正确。上海、福建都在南方,季节差异小,B项错误;新疆、西藏自然环境恶劣,不是老年人迁移居住的理想区域,C、D两项错误。
8.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水平
B.气候条件
C.养老制度
D.婚姻家庭
答案 B
解析 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大,南方、北方冬夏气候特征差异大,B项正确;经济水平为老年人迁移居住提供了条件,不是主要原因,A项错误;养老制度、婚姻家庭与候鸟老人现象关系不大,C、D两项错误。
清朝乾隆年间,约16.4万人迁移到新疆。以民户(主要从事粮食生产)为主,兼有商户、遣户(流放罪犯)、兵眷等,政府给予官方资(遣)送、租给农具、划拨土地、提供籽种、口粮等。下图示意该人口迁移的主要路径。据此完成9~10题。
9.乾隆年间,移民新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经济收入
C.文化交流
D.政府政策
答案 D
解析 清朝乾隆年间,约16.4万人迁移到新疆,以民户为主,主要从事粮食生产,政府给予官方资(遣)送、租给农具、划拨土地、提供籽种、口粮等,说明当时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政府政策是移民新疆的主要影响因素。
10.大量移民对新疆的主要影响是(  )
A.北疆产业结构调整
B.南疆商业快速发展
C.新疆生态环境改善
D.新疆社会治安改善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大量移民主要迁移到北疆地区,对新
疆的主要影响是北疆产业结构调整,对南疆没有影响,对新疆生态环境改善和新疆社会治安改善没有直接影响。
读2013年俄罗斯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  )
A.远东区为人口迁入区,西北区为迁出区
B.人口迁移的总趋势是由东部迁向西部
C.东部地区的人口都迁入中央区和西北区
D.伏尔加沿岸区人口迁入数大于西北区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远东地区迁入数小于迁出数,为迁出区;西北区迁出数小于迁入数,为迁入区,A项错误。东部主要表现为迁入人数少于迁出人数,西部主要表现为迁入人数多于迁出人数,故俄罗斯人口迁入的总趋势是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迁移,B项正确。东部地区的人口迁入中央区、西北区和南方区,C项错误。伏尔加沿岸区迁入人口数为1
563,而西北区为1
615,伏尔加沿岸区小于西北区,D项错误。
12.俄罗斯国内人口迁移的自然原因是(  )
A.东部矿产资源丰富
B.东部气候寒冷
C.西部士地资源丰富
D.西部降水丰富
答案 B
解析 俄罗斯西部气候比较温和,俄罗斯东部气候寒冷,使俄罗斯人口由东部迁往西部,故B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历尽艰辛,闯荡到东北大地谋求生存。在这股移民大潮中,尤以山东人最多,是我国近代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被称为“闯关东”。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由此导致了两地人口迁移的方向出现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的现象。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图。
(1)与“闯关东”同时期的我国人口迁移中,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分,“走西口”属于________人口迁移,“下南洋”属于________人口迁移。(4分)
(2)促使山东、河北等地老百姓“闯关东”的原因主要是什么?(6分)
(3)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8分)
(4)“闯关东”和“雁南飞”时期对东北地区产生的影响分别是什么?(8分)
答案 (1)国内 国际
(2)华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社会不安定;东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潜力大;山东、河北与东北地域上接近。
(3)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即大批山东人返乡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由人口迁出省变为人口迁入省;二是移民受亲情、乡情的吸引。
(4)“闯关东”的影响:利于东北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发展。“雁南飞”的影响:人口迁出缓解了迁出地严重的人地矛盾,利于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因劳动力减少,影响了地区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
解析 第(1)题,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走西口”是指历史上晋陕北部一带居民到内蒙古河套一带谋生,属于国内人口迁移;“下南洋”是历史上我国南部沿海穷苦老百姓到东南亚谋生,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第(2)题,东北地区土地辽阔,森林浩瀚,加之政策上开放封禁,因此山东人为了生计而大量迁入。第(3)题,“雁南飞”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此外,还受亲情、乡情、故土的吸引。第(4)题,“闯关东”时大量人口迁入未开发地区,促进了资源开发,推动了经济发展。而“雁南飞”时大量人口外流,一方面缓和人地矛盾,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另一方面劳动力减少,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从范围看,东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87万人,占全国总数的9.65%;中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463万人,占全国总数的51.33%;西部省份352万人,占全国总数的39.02%。从省份来看,江西、四川、贵州、安徽、河南、湖南和湖北等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都在70万人以上。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外出农民工就业地域分布比例图。
(1)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产生留守儿童的原因是什么?(8分)
(2)2010~2011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农民工就业比例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趋势?试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该趋势的形成原因。(10分)
(3)近年来,很多农民工从沿海地区返回中西部家乡,你认为当地应如何吸纳这些劳动力?(8分)
答案 (1)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人口数量大、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南部省区的农村。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
(2)呈现下降趋势。原因:随着中西部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趋同,东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在逐步下降;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民工自身素质无法满足用工企业的要求。
(3)提供优惠政策,吸引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组织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
解析 第(1)题,据图文材料可归纳总结。第(2)题,2010~2011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农民工就业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原因主要从政策、收入、产业结构、产业转移等方面分析。随着中西部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趋同,东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在逐步下降。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民工自身素质无法满足用工企业的要求。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第(3)题,农民工从沿海地区返回中西部家乡,当地应提供优惠政策,吸引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组织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共66张PPT)
第二节 人口迁移
基础精准演练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模拟综合探究
答案
答案
课时达标检测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本课结束
3e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