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第二课时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基础精准演练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模拟综合探究
答案
答案
课时达标检测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本课结束
3e擎第二节 城镇化
第一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
探究一 城镇化的意义
考向1 城镇化的标志和动力
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是衡量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下表为2014年上海市与山西省的社会经济相关数据。据此完成1~2题。
1.衡量上海与山西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
A.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B.城镇人口比重
C.工业发展规模
D.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 B
解析 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最主要指标。
2.导致上海与山西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农业发展水平
B.城镇人口规模
C.工业发展规模
D.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 D
解析 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考向2 城镇化的意义
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139
538万人,城镇常住人口83
137万人,城镇化率为59.58%。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使城乡居民收入相同
B.改善城乡的产业结构
C.使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D.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答案 B
解析 城镇化可使城乡差别减小,但城乡收入不会相同,A项错误;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城乡的产业结构,B项正确;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属于城镇化的标志,排除C项;城镇化与维护世界和平无关,排除D项。
4.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该决策的意义有( )
①充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 ②促进各等级城市均衡发展 ③促进低端产业向大城市集中 ④吸引人口进入大城市 ⑤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⑤
答案 B
解析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主要是为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合理发展城市等级,促进各等级城市均衡发展,缩小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距,加快城乡协调发展,因此①②⑤正确。故选B项。
探究二 世界城镇化进程
考向1 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读城镇化进程图,完成5~7题。
5.中国和西欧城镇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①
答案 C
解析 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的中期阶段;西欧地区为发达地区,处于城镇化的后期阶段。
6.市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于城镇化进程的( )
A.①阶段
B.②阶段
C.③阶段
D.①和②阶段
答案 B
解析 在城镇化中期阶段,城镇化推进速度快,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中,城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故选B项。
7.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向农村和小村镇转移的阶段是( )
A.①阶段
B.②阶段
C.③阶段
D.①和②阶段
答案 C
解析 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向农村和小村镇转移的现象出现在城镇化的后期阶段。
考向2 世界城镇化的地区差异
下图示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对比,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发达国家城镇人口占世界城镇总人口比重、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占世界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据此完成8~9题。
8.代表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解析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发展快、目前呈快速上升趋势,所以④代表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③代表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②代表发达国家城镇人口占世界城镇总人口比重,①代表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占世界城镇总人口的比重,故选D项。
9.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 )
A.城镇化起步晚
B.城镇化水平高
C.城镇化水平低
D.城镇化速度快
答案 B
解析 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起步早、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趋缓,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呈加速发展之势。
考向3 中国的城镇化
下图为1800~2015年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城镇化水平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2015年,中国( )
A.城镇化刚刚起步
B.城镇化快速发展
C.城镇化开始衰退
D.呈现快速逆城市化
答案 B
解析 图中显示,和英、美、德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仍较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城镇化水平提升速度很快,说明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11.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 )
A.城镇化起步晚
B.城镇环境质量好
C.城镇化速度慢
D.城镇化水平高
答案 A
解析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起步晚,速度快,但目前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镇环境质量不占优势。
1.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城乡一体化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和英国城镇化进程柱状图。
(1)目前,我国和英国分别处于城镇化的哪个阶段?
(2)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逆城镇化现象的国家,试分析逆城镇化现象的原因。
(3)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简述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
成果展示 (1)中期(加速)阶段;后期(成熟)阶段。
(2)大城市中心区污染严重(环境恶化);地价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等。
(3)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2.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下图为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刊登的世界部分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图(含预测)。
(1)说明图示时期,印度与美国城镇化特征的差异。
(2)巴西城镇化过程与其经济发展明显不协调,指出这可能给该国带来的问题。
(3)试分析近半个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上的差异和原因。
成果展示 (1)美国城镇化水平高,印度城镇化水平低;1950~2000年,美国与印度城镇化速度差异小;2000年以后,印度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环境污染严重。
(3)差异: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比发达国家快。原因:发达国家由于城镇化水平已经很高,部分大城市开始出现逆城镇化;发展中国家由于获得民族独立,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加速。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伦敦是世界上城镇化最早的城市之一。据此完成1~3题。
1.伦敦城镇化发展的标志主要是( )
①城市占地面积扩大 ②城市人口增长 ③城市绿地增加 ④城市功能区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 A
解析 城镇化发展的标志主要是城市占地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增长;城市绿地增加、城市功能区增多不是衡量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标志。
2.推测伦敦城镇化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
A.1600年以前
B.1600~1700年
C.1750~1950年
D.21世纪初
答案 C
解析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城镇化发展加快,故1750~1950年伦敦城镇化发展最快。
3.20世纪50年代以后,伦敦市出现了城市人口减少的趋势,这有利于( )
①改善城市环境 ②促进城区工业发展 ③带动乡村发展 ④缩小城乡差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城市人口减少,可减轻城市压力,改善城市环境,①正确;城区不宜发展工业,②错误;有利于带动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差异,③④正确。故选C项。
2019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右图),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据此完成4~5题。
4.将莱芜市划归济南市管辖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地地域相连
B.两地经济发展互补性强
C.两地风俗相近
D.提升省会城市的首位度
答案 D
解析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山东省将莱芜市划归济南市管辖最主要的原因是提升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扩大影响范围,D项正确。
5.此次行政区划调整给山东省带来的好处是( )
①优化济南市城市空间布局 ②推进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③构建区域内共赢的产业体系 ④提高山东省在全国的竞争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将有利于优化济南市城市空间布局、推进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构建区域内共赢的产业体系,①②③正确;并不能提高山东省在全国的竞争力,④错误。故选A项。
“城镇化率/工业化率”可描述工业活动引起的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下图为世界主要国家及全球平均“城镇化率/工业化率”统计图。据此完成6~7题。
6.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远高于工业化率是( )
A.服务业发达导致的
B.制造业水平下降导致的
C.城市建设范围更大的结果
D.社会保障福利更好的结果
答案 A
解析 据图,城镇化率远高于工业化率,说明其他要素对人口向城市集聚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能够起到该种作用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7.高城镇化率会使( )
A.城市病更为严重
B.农业发展水平下降
C.居民购买力增强,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D.农业产值占经济总产值的比重提升
答案 C
解析 高城镇化率说明人口向城镇集中度高,二、三产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居民购买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强。高城镇化率并不一定会带来城市病。经济越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应越高。
下图为某国城市人口数量、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8~9题。
8.该国( )
A.自1953年以来城市人口数量持续上升
B.60年代受政策影响城市数目增加
C.2000年以来城镇化已步入后期成熟阶段
D.近半个世纪以来城镇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1953年以来,该国城市人口数量由0.14亿上升到5.43亿,A项正确;1961年城市数目为208个,1969年城市数目减少为175个,B项错误;2000年该国城镇化水平为36.2%,进入城市中期加速阶段,C项错误;1990年该国城镇化水平为26.4%,所以该国城镇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的时间远远少于半个世纪,D项错误。
9.该国可能是( )
A.印度
B.美国
C.中国
D.英国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示,2004年城市人口为5.43亿,城镇化水平为41.8%,计算可知,2004年该国总人口约为13亿,故选C项。
下图为某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顺序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图示城镇化过程中( )
①Ⅰ阶段城镇化水平最低 ②Ⅱ阶段城市规模最大 ③Ⅲ阶段城镇化水平最高 ④Ⅲ阶段出现卫星城市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Ⅰ阶段城市沿交通线发展,规模小,为城市发展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最低,①正确;Ⅱ阶段城市向外扩展,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但城市规模并非最大,②错误;Ⅲ阶段为城镇化成熟阶段,城镇化水平最高,③正确;Ⅲ阶段城镇化水平最高,为了缓解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分散大城市职能,出现卫星城市,④正确。故选B项。
11.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会出现置换。下列表述符合土地置换一般规律的是( )
A.商业用地逐渐被居住用地置换
B.居住用地逐渐被工业用地置换
C.工业用地逐渐被农业用地置换
D.农业用地逐渐被工业用地置换
答案 D
解析 一般情况下,居住用地逐渐被商业用地置换,A项错误;因为工业生产容易给城区带来环境污染,所以居住用地不太可能被工业用地置换,B项错误;一般情况下,农业用地会被工业用地置换,C项错误;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置换的一般规律是农业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D项正确。
12.Ⅲ阶段出现远离城市的“飞地”(这几处“飞地”仍属该城市辖区)的原因可能有( )
①山河阻隔限制了城市发展 ②城市化的畸形发展 ③环境移民 ④城市地价昂贵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飞地”的出现或因自然因素的阻隔,或因“飞地”所在地环境优美,或因市中心地价太高等,它是城市职能分化和扩散的结果。城镇化的畸形发展、环境移民,不可能导致四个方向都形成“飞地”。故选C项。
二、综合题(共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美国城市发展始于1609年的欧洲移民,由于地缘因素以及自然优势,早期城市主要是港口城市,集中于美国东海岸,如纽约(1625)、波士顿(1630)、查尔斯顿(1680)、费城(1682)。城镇化则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促使城市手工作坊转变为工厂,城市由原来的商品集散地转变为工业生产集中地,非农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并最终超过农业人口,这是初步的城镇化。
材料二 美国城镇化历史进程(1690~1990年)
材料三 美国城区、郊区人口、就业岗位比例变化(1950~1990年)表。
(1)若把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以上看作城镇化的开始,把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50%以上看作初步城镇化的完成,那么美国城镇化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征。说出美国1820~1920年城镇化所处的阶段,并指出城镇化的表现。(8分)
(2)据“美国城区、郊区人口、就业岗位比例变化表”,分析1950~1980年美国城镇化对城区和郊区的影响。(8分)
(3)目前,美国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是靠第________产业,其优点主要是什么?(6分)
答案 (1)阶段:初步城镇化。表现:城市数目增加;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比重提高。
(2)城区:城区人口比重及就业岗位比重逐渐降低,缓解城市环境问题。
郊区:郊区人口比重及就业岗位比重逐渐升高,最终超过城区,发展超越城区。
(3)三 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城市环境污染轻,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有利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解析 第(1)题,据题干和材料中城镇人口比重判断所处的阶段,表现从城镇人口数量、城镇人口比重、用地规模等方面说明。第(2)题,读表可知,城区人口比重及就业岗位比重逐渐降低,城区交通可以得到缓解,污染物减少,缓解城市环境问题;郊区人口比重及就业岗位比重逐渐升高,最终超过城区,发展超越城区,有利于郊区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第(3)题,目前,美国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故其城镇化动力主要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多,环境污染轻,可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0分)
材料一 2017年末,江苏城镇人口5
520.9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8.76%。与2016年末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04.3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04个百分点。下图为江苏省三大区域城镇化统计图。
材料二 江苏省城市布局由三个都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徐连、宁通、沪宁、新宜、连通)构成。“三圈五轴”以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它将带动促进全省的城镇化,“3小时都市圈”逐渐形成。下图为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示意图。
(1)2020年,江苏省处于城镇化发展________阶段,推测今后几年江苏省城镇化的表现。(8分)
(2)据图说明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6分)
(3)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有哪些特点?(6分)
(4)江苏省五条城镇聚合轴是沿________分布的。(2分)
(5)说明江苏省“三圈五轴”城镇化格局的意义。(8分)
答案 (1)后期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城镇数量增多;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化速度减慢。
(2)地区差异: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3)起点高(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
(4)交通线
(5)有利于缩小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差异;有利于缩小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有利于江苏省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提高核心城镇的带动力;有利于加强城镇之间的联系。
解析 第(1)题,结合2017年江苏省城镇化率可知,2020年江苏省处于城镇化的后期阶段。从城镇化的标志、速度等方面说明今后几年江苏省城镇化的表现。第(2)题,读图即可判断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有关,因此其南北差异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造成的。第(3)题,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大城市较多,经济较为发达,其城镇化进程表现为起点高;速度快;水平高。第(4)题,读图可知,江苏省城镇空间发展轴是沿交通线分布的。第(5)题,从缩小地区差异、推动区域发展、加强区域联系等方面说明。第二课时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探究一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考向1 城镇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目前全国约五分之一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机动车排放成为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人建议立法对机动车进行“计划生育”,从根本上减轻尾气排放对空气的压力。读图,完成1~3题。
1.上图不能说明的是( )
A.汽车尾气对城市污染大
B.汽车尾气危害人体健康
C.汽车尾气使氧气大大减少
D.汽车尾气使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增多
答案 C
解析 图示主要反映汽车大量使用石油,而加重了城市大气污染。
2.对机动车进行“计划生育”是指( )
A.限制汽车产业的发展
B.生产污染小或无污染的汽车
C.减少汽车总量
D.尽可能发展小汽车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对机动车进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从根本上减轻尾气排放对空气的压力,故“计划生育”是指生产污染小或无污染的汽车,B项正确。
3.为解决以上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城市内部禁止汽车行驶
B.城区大面积植树造林
C.开发便携式呼吸面罩
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答案 D
解析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有利于提高交通效率,从而减轻城市污染,D项正确;城市内部禁止汽车行驶、城区大面积植树造林不符合实际,开发便携式呼吸面罩并不能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排除A、B、C三项。
考向2 城市内涝及其防治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缓解城市内涝,合理排放雨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新模式。据此完成4~5题。
4.城镇化发展的初期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是( )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水位上升
C.地表径流量增加
D.降水量增加
答案 C
解析 在城镇发展初期,城镇道路逐渐硬化,使用不透水砖,导致下渗量逐渐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对蒸发量和降水量影响不大。故选C项。
5.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模式的优点包括( )
①缓解城市内涝 ②补充地下水 ③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④缩短径流集聚时间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使用了渗水路面,下渗量增加,补充地下水资源,减少地表径流,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①②正确;增加了绿化带,可以延长径流汇聚的时间,④错误;对雨水进行收集,可以缓解城市缺水问题,但不能解决城市缺水问题,③错误。故选A项。
考向3 城市住房问题及解决措施
“握手楼”是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握手楼”数量逐渐增多,高度不断增高。下图示意某城中村的“握手楼”。据此完成6~8题。
6.“握手楼”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 )
A.人口稠密
B.土地紧张
C.环境恶化
D.交通拥堵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握手楼”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且楼层越来越高,说明城市用地紧张,导致住房拥挤,B项正确;城市人口增长过快易导致用地紧张,排除A项;“握手楼”的大量出现会导致环境恶化、加剧交通拥挤,排除C、D两项。
7.“握手楼”集中区域最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
①车辆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 ②建筑通风、采光条件极差 ③建筑质量差,容易倒塌 ④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相对较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住房拥挤导致无规划乱建造房屋,致使住房更加拥挤,房屋过于密集,通风、采光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相对较差,②④正确;房屋密集,道路狭窄,车辆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①正确;建筑质量和住房拥挤无关,③错误。故选B项。
8.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是( )
A.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
B.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
C.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
D.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
答案 A
解析 城市住房拥挤产生的根源在于城市人口过多,乱建房屋的原因是管理力度不够,所以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A项正确;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主要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不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排除B项;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能够缓解就业紧张状况,但不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排除C项;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能够暂时缓解城市住房拥挤状况,但不是根本措施,排除D项。
考向4 城市交通问题及解决措施
读我国100万以上人口的50个主要城市上班平均花费时间(单位:分钟)排列前五和排列后五的城市资料表,回答9~11题。
9.对城市正常上班时间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耗时越长,城区面积越大
B.耗时越短,城市交通越落后
C.耗时越长,城市对交通需求越大
D.耗时越短,城市经济越发达
答案 C
解析 城市正常上班时间耗时长短与城区面积、经济发达程度关系不大,与居住地和工作地的距离、交通的通达度密切相关。耗时越长,说明城市对交通的需求越大。故C项正确。
10.造成北京、广州等城市上班花费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交通建设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城镇化速度快制约了城市交通的发展
C.交通拥堵诱发交通事故,影响出行效率
D.城市交通结构向家用小汽车方向大量转化
答案 A
解析 造成北京、广州等城市上班花费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城市交通建设发展较慢,不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A项正确。
11.下列措施能有效缩短城市上班花费时间的是( )
A.协调好城镇化,严控私家车数量
B.加强城市规划,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C.增加交警力量,确保城市道路畅通
D.加强环保宣传,积极倡导低碳出行
答案 B
解析 要想有效地缩短城市上班花费时间,需要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探究二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考向1 地理信息技术与城市交通管理
地理科学广泛运用了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的范围、内容、方法都有了重大变化。据此回答12~13题。
12.济南市某出租车公司在中心调度系统中快速查询本公司各个出租车的位置信息,可采用的技术是( )
A.RS
B.GIS
C.GPS
D.GPS和GIS
答案 D
解析 出租车上装有GPS可以方便公司随时找到它的坐标,需要用到GPS技术,然后在GIS图上找到具体位置,需要GIS,故选D项。
13.在城市管理GIS中,将城市交通图层、居民区图层、公园分布图层叠加后,可以( )
A.计算城市绿地面积
B.分析建筑设计的质量
C.估算商品零售总额
D.合理调整公交线站点
答案 D
解析 居民区和公园附近的交通流量都很大,将三者叠加可以分析人口流量的集中分布点,合理调整公交线路站点。故选D项。
考向2 地理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
下列地图是为研究某城市功能区而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M地最适宜布局( )
A.银行
B.学校
C.生鲜市场
D.居民住宅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M地的地价最高,不适宜布局居民住宅、学校,排除B、D两项;M地交通便利,人口密度适中,周围地区人口密度大,布局生鲜市场较适宜;但生鲜市场的利润较低,占地面积大,该地地租明显高于周围地区,不合适,排除C项;银行利润最高,最适宜在M地布局,A项符合题意。
15.图中数字信息可以服务的对象最合适的部门是( )
A.旅游部门
B.城建部门
C.消防部门
D.民政部门
答案 B
解析 城建部门可以根据图示信息,对城市功能区建设进行合理布局,B项正确;旅游部门、消防部门、民政部门不需要参考地价图层,排除A、C、D三项。
1.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材料二 “城市病”漫画。
(1)图中“城市病”的表现有哪些?
(2)导致上述“城市病”的“病因”是什么?
(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
成果展示 (1)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压力大;医疗条件差;教育条件差等。
(2)城镇化速度快,城市规模过大,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3)环境方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
2.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2019年7月19日夜里一场强降雨引发昆明市城市洪涝,次日一早昆明市区因积水交通中断的路段经交通部门统计有10多处。暴雨积水致部分城市排水道“瘫痪”。下图为2019年7月20日早上8点多昆明城市部分道路积水状况。
(1)城市内涝与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密切相关?
(2)城市内涝的原因是什么?
(3)城市内涝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4)面对城市内涝,短期内我们应如何应对?请你为政府出谋划策。
成果展示 (1)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2)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城市多低洼地,排水不畅;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区建筑密度大,地面硬化,下渗弱;城市排水系统不合理或老化,排水能力不足;预报和防范措施不到位,不能很好地组织人力和物力排泄地面雨水。
(3)危害交通安全;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影响城市卫生;给城市带来排水压力。
(4)应加强天气预报监测;制定及时有效的救援机制;加强排水设施的维护,定期进行管道疏浚;增加市区绿地面积,发挥绿地的渗水功能;加强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增强排水能力;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为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郊区相比,城市区域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
C.热岛效应
D.酸雨
答案 C
解析 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2.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 )
A.将污染企业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C.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D.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答案 A
解析 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因此在城郊之间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为减少城市污染,应把污染企业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的范围之外,A项正确;B、C两项不利于城市的发展;污染空气的工业区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D项错误。
城市森林花园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的第四代住房,被誉为“住房4.0”,每家都有单独的庭院,外墙长满绿色植物,还有一处两层楼高的空中室外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土地,可种树、种花、种菜、遛狗、养鸟……在空中占一亩地就会带来数十亩长满花草的院子,一处建筑就相当于一片森林,使住在繁华城市中心的人们实现“回归大自然”的梦想。读“住房3.0”(图一)和“住房4.0”(图二)景观对比图,完成3~4题。
3.建设“住房4.0”可以( )
①增加城市绿地 ②促进城镇化深度发展 ③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 ④改善市内大气环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住房4.0”“外墙长满绿色植物”“一处建筑就相当于一片森林”,因此可以增加城市绿地,①正确;城市绿地可以吸烟滞尘,改善市内的大气环境,从而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③④正确;根据材料,“住房4.0”主要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能促进城镇化深度发展,②错误。故选B项。
4.从大气循环和水循环的角度看,“住房4.0”可以( )
①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②增大城乡风强度 ③增加城市地下径流 ④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住房4.0”增加了绿地面积,增大了比热容,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①正确;大面积的绿化植被使城市温度下降,则城郊之间的温差减小,减弱城乡风强度,②错误;根据材料,“住房4.0”主要是在空中营造庭院,不能增加城市地下径流,③错误;植被能调节气候,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④正确。故选C项。
传统城市公园主要是通过铺设草地、种植鲜花灌木等,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城市森林公园则是通过模拟自然来恢复自然,让城市居民能融入自然。2018年起,北京城区开始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园内地面大部分由园林树木修剪下来的树枝打碎后压制而成。据此完成5~7题。
5.北京城市森林公园实现“让城市居民融入自然”的可行措施是( )
A.种植常绿阔叶林
B.建设木质休闲道
C.开辟自然保护区
D.经常修剪旁生枝叶
答案 B
解析 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突出了模拟自然来恢复自然,营造“近自然”生态景观。北京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种植落叶阔叶林较为合适,A项错误;建设木质休闲道,营造“近自然”生态景观,B项正确;城市土地面积有限,开辟自然保护区不现实,C项错误;经常修剪旁生枝叶不利于自然环境原貌的呈现,D项错误。
6.园内采用细碎树枝铺就地面的作用是( )
A.有效截留雨水
B.缓解热岛效应
C.循环利用树枝
D.吸附空气尘埃
答案 A
解析 园内采用细碎树枝铺就地面的作用是有效截留雨水,增加地表径流下渗,A项正确;结合材料可知树枝已经打碎,不能起到缓解热岛效应的功能,B项错误;树枝被利用起来,但还没有做到“循环利用”,C项错误;不是为了吸附空气尘埃,D项错误。
7.北京城区建设城市森林公园面临的困难可能是( )
A.城市用地紧张
B.树木成活率低
C.建设资金不足
D.园林工人不足
答案 A
解析 北京城区土地面积有限,在北京市打造大面积的城市森林公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市用地紧张,A项正确;北京市属于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树木成活率高,B项错误;北京市经济发达,建设资金充足,C项错误;北京市人口众多,园林工人充足,D项错误。
2018年“高铁、民航+共享汽车”的自驾新模式开始出现。若到厦门旅游,完全可以先乘坐飞机或高铁到厦门,然后在当地租一辆Gofun(共享汽车)。用户可自行充电,在平台APP上点击“充电”按钮,进入充电地图页面,寻找带有“绿色电源”标记的地点扫码为车辆免费充电。据此完成8~9题。
8.前往“绿色电源”的地点扫码为车辆免费充电,需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和GPS
B.RS和GIS
C.GPS和GIS
D.GIS和数字地球
答案 C
解析 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GIS主要功能是分析信息,规划路线;RS主要功能是拍摄遥感图像;地理信息技术是3S技术的统称。前往“绿色电源”的地点扫码为车辆免费充电,需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GPS和GIS。
9.共享汽车的推广使用,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
①导致汽油需求增速放缓 ②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③增加能源消耗 ④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共享汽车的推广使用,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导致汽油需求增速放缓,①正确;行驶汽车数量减少,能缓解交通拥堵,但是不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②错误;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③错误;尾气排放减少,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④正确。故选C项。
2015年8月12日晚11时30分左右,天津滨海新区某化学仓库发生爆炸事故,空气严重污染。爆炸后,某地理爱好者迅速绘制了距爆炸事发地附近人口分布网格图(下图),以协助政府及时组织居民紧急疏散。据此完成10~12题。
10.制作该地区人口分布图利用的是( )
A.卫星遥感系统
B.卫星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电脑虚拟技术
答案 C
解析 制作该地区人口分布图是对空间数据的处理,因此利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
11.利用人口分布图可以( )
A.准确判定爆炸位置
B.制定科学灭火措施
C.分析人口伤亡数量
D.估算疏散人口规模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准确判定爆炸位置的是全球定位系统,排除A项;利用人口分布图不能制定科学灭火措施,没有爆炸的信息,无法分析人口伤亡数量,排除B、C两项;图中显示的是人口密度分布图,可以估算疏散人口规模,D项正确。
12.要制定科学的紧急疏散方案,还必须叠加的图层是( )
A.水系分布图
B.街道分布图
C.广场分布图
D.地形分布图
答案 B
解析 要制定科学的紧急疏散方案,除了人口分布图,还必须叠加的图层是街道分布图,B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52分)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据统计,1999年以来某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以年均19.4%的速度递增,2006年该市的汽车数量年激增近4万辆,具有成本低、无污染、方便等优点的自行车交通工具快速减少,2006年自行车出行比例已下降至10%左右。与此同时,该城市公交车辆的营运速度从17千米/小时下降到12千/小时(国家标准为20千米/小时左右),全市空气质量的优级率不断下降,居全省倒数第三,酸雨严重。下图示意NOx排放系数与交通工具的关系。
(1)该市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4分)
(2)结合图中信息,简要说明该市空气质量、酸雨与交通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6分)
(3)简要分析当前我国一些大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6分)
(4)列举城市交通拥堵的危害。(6分)
(5)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提出合理措施。(6分)
答案 (1)大气污染严重,酸雨严重。
(2)车辆的营运速度与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呈负相关;由于交通拥堵,车速下降,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全市空气质量下降;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酸雨增多。
(3)车辆数量多,车辆流动频繁;道路设施建设滞后。
(4)造成时间浪费,增加燃油消耗,增加车辆损耗(交通事故),城市污染加重。
(5)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解析 第(1)题,材料中的“全市空气质量的优级率不断下降,居全省倒数第三,酸雨严重”,说明该市面临严重的大气污染和酸雨威胁。第(2)题,读图可知,车辆行驶速度越慢,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越高,空气质量越差,所以呈负相关。第(3)题,城市交通拥堵原因,主要是大城市规模大,人口众多,车辆数量众多。城市经济活跃,车辆流动频繁。早期的城市道路设施建设滞后,不能满足交通流量需求。第(4)题,城市交通拥堵,造成时间浪费,增加燃油消耗,增加车辆损耗。导致交通事故多。车辆行驶过慢,尾气排放多,导致城市污染加重。第(5)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科学规划城市道路,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 目前,我国约1/5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3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下图为漫画“你是从城里来的吧!”。
材料二 伴随着“出门坐汽车”“走路不用腿”的新时代的来临,大中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居民百姓心生厌烦、挥之不去的苦恼之事。有人调侃道:首都成了“首堵”,广州成了“大停车场”。人口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由于人口过分集中,导致住房拥挤,2011年我国城市居民平均居住面积为35平方米,目前全国各城市中尚有51万户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
(1)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列举主要整治措施。(12分)
(2)城市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6分)
(3)城镇化过程带来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有哪些?(6分)
答案 (1)污染源: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化石燃料所排放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气;汽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整治措施:合理布局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改进燃烧技术,节能减排;建立绿化隔离带等。
(2)城市中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建筑、居民生活垃圾;噪声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3)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医疗、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解析 第(1)题,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等。整治措施从产业布局、能源利用、建隔离带等方面归纳。第(2)题,城市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等方面。第(3)题,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从交通、居住、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说明。(共61张PPT)
第一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
世界城镇化进程
基础精准演练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模拟综合探究
答案
答案
课时达标检测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本课结束
3e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