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作业测评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作业测评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26 18:43:46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探究一   地域文化
考向1 地域文化的含义及类型
地域文化是不同区域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域文化具有传承性
B.地域文化具有不变性
C.地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
D.地域文化包括精神文化
答案 B
解析 地域文化具有传承性;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域文化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地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域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 ②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 ③地域文化的地域范围越大,地域文化越重要 ④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①错误;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②正确;地域文化的范围大小与其重要性没有关系,③错误;地域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中,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④正确。
考向2 地域文化的形成
下图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传统民居特点形成与当地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下沉式窑院—黄土土质黏重 ②房屋高架—风暴海啸多发 ③墙厚窗小—炎热干燥光照强 ④顶尖坡陡—冬季降雪量大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读图,下沉式窑院,主要与黄土具有直立性有关,①错误;东南亚的水屋,房屋高架,气候闷热潮湿,②错误;北非碉堡式建筑墙厚窗小,气候炎热干燥,光照强,③正确;北欧木屋顶尖坡陡,降雪量大,④正确。故选D项。
4.图中传统民居建筑体现(  )
A.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
B.地域文化内向含蓄的特点
C.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D.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扩散
答案 A
解析 图示传统民居建筑体现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A项正确;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内向含蓄、创新与发展的特点,也不能体现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扩散,排除B、C、D三项。
探究二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考向1 地域文化与农业生产
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5~6题。
5.维持这一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关键是(  )
A.提供水源的江河
B.受村规、民约保护的森林
C.哈尼族的村寨
D.层层叠叠的梯田
6.哈尼族人村寨的选址,主要目的是(  )
A.对外交通便利
B.避免洪涝灾害
C.获得清洁的水源
D.观赏梯田美景
答案 5.B 6.C
解析 读图可知,森林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是维持这一生态系统的关键,有利于获得清洁的水源;村寨建在半山腰上,交通不便。
考向2 地域文化与乡村建筑
“一颗印”为中国民间的一种建筑形式,流行于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它由正房、耳房(正房两侧的小房子)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狭窄天井,俗称“一颗印”。下图为典型的“一颗印”民居照片和速写。据此完成7~8题。
7.“一颗印”民居结构不具备的功能是(  )
A.天井狭小有利于冬季防风保暖
B.房檐深入院落有利于雨天行走
C.布局紧凑,反映出当地用地紧张
D.正房较高且面南背北,有利于采光
答案 A
解析 房屋高,天井小,可挡住太阳光线照入,不具备冬季保暖的功能;房檐深入院落便于雨天穿行;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一颗印”民居正房较高且面南背北,有利于采光。
8.耳房屋顶分长短坡,短坡向外,长坡向内,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向内坡面面积,利于晾晒谷物
B.增加外墙高度和外侧屋顶坡度,利于防风防盗
C.与正房形成错落有致的格局,更加美观
D.增加向内坡面面积,便于在雨季收集更多雨水
答案 B
解析 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坡面设计不适合晾晒谷物;美观不是内外坡不同设计的主要目的;安徽、云南等地降水较为丰富,没有必要收集雨水,内坡坡缓不利于收集雨水,利于雨天遮雨。
探究三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考向1 地域文化与城镇布局
我国有按《周易》八卦理论筑城的传统。特克斯县城(下图)地处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是我国唯一的建筑完整而又正规的八卦城,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乌孙(游牧古国——乌孙国所在地)文化与易经文化交织的地方。全城路路相通,街街相连;没有一盏红绿灯,却从不拥堵。据此完成9~11题。
9.西汉时期,乌孙人在此地建城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乌孙国。在此地建城的突出优势是(  )
A.河谷平坦,利于筑城
B.北依山地,森林茂密
C.沿河设城,水运便利
D.背山面河,风景优美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特克斯县城地处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河谷地区地形平坦,利于建城,A项正确;森林茂密与风景优美有利于城市发展,但并不是城市早期选址建城的突出优势,排除B、D两项;地处西北地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内河水运不便,C项错误。
10.地域文化对特克斯县城产生最独特的影响表现在(  )
A.民居的建筑特色
B.城市路网特色
C.无工业区分布
D.商业网点的分布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里乌孙文化与易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八卦城”,说明城市道路网特色的形成是地域文化对县城规划的影响,B项正确。
11.北京市交通拥堵时有发生,但是无法借鉴特克斯县城设计八卦布局的原因是北京(  )
A.深受皇家文化影响
B.气候相对湿润,城区被河流分割
C.缺乏易经文化传播
D.市区多山地,地势起伏大
答案 A
解析 北京是历史文化古都,深受历史及传统的封建皇权文化影响,城市布局呈棋盘方格布局,道路呈南北东西方向,因此北京城不能借鉴特克斯城的布局设计的原因是受历史文化因素影响显著,故A项正确。
考向2 地域文化与建筑风格
读图,回答12~13题。
12.以上两图建筑物差异主要体现在(  )
A.空间布局形式
B.建筑结构
C.地域组合
D.建筑高度
13.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地域文化的差异
答案 12.B 13.D
解析 中国园林和美国园林由于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建筑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1.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海草房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等优点。它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的沿海地带,海草房以厚石砌墙,通常有两面的屋顶,也有垒垛形的三角形屋顶,屋顶用晒干的海草苫盖,最厚处达4米,屋脊的建造左右倾斜为50度角(左图),朝向大海的那一面通常还罩上渔网,用石块等小件重物作坠子垂脚。现在越来越多原先住在海边的年轻人已经涌进了城市,即使在村子里居住,他们也宁愿选择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红砖红瓦的房屋已经悄然替代海草房了(右图)。
(1)联系当地的气候特征,指出当地海草房的环境适应性。
(2)分析海草房房屋后墙的墙壁上长满青苔的原因。
(3)与红砖红瓦的大瓦房相比,说明海草房被称为生态民居的原因。
(4)红砖红瓦的房屋已经在悄然替代海草房,说出海草房衰落的原因。
成果展示 (1)山东沿海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多雪,海草房屋顶坡度大,易于排水,不易发霉;夏热冬寒,四季分明,海草房房顶及墙壁较厚,建筑材料保温隔热;多大风天气,海草房房顶层层压叠,用渔网覆盖,重物压制,防风效果好。
(2)沿海降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房屋后墙海草房背阴面,光照少,气温相对较低,蒸发弱,潮湿易长青苔。
(3)石块、海草等天然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建筑草料废弃后容易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与破坏;屋内冬暖夏凉,节约能源。
(4)城镇化发展,年轻人离开村庄进入城镇;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冲击;海草房建造技术的凋零;近海养殖业的发展,建筑海草房的海草资源减少;大瓦房明亮宽敞,居住舒适。
2.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古典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境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最终和最高目的的审美旨趣。中国古典园林根据分布可划分为皇家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下面两图为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代表性景观。
(1)两幅图中,属于皇家园林的代号是________,属于江南园林的代号是________。
(2)指出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规模特点。
(3)指出北方皇家园林建筑和江南私家园林色调的差异。
(4)南北方园林在色调上的巨大反差,其用意的不同是什么?
(5)我国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的不同建筑风格,反映了什么思想?
成果展示 (1)甲 乙
(2)北方皇家园林建筑规模宏大;江南私家园林建筑小巧。
(3)北方皇家园林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江南私家园林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
(4)皇家园林显示皇权的尊荣,并与北方环境相适应;南方园林主要迎合主人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南方水乡和湿润的气候融为一体。
(5)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地域文化
1,2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3,4,5,6,13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7,8,9,10,11,12,14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除了江边有少许的水田外,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真可谓山多高,地多高,人也多高。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坚韧不拔的傈僳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房屋”。读图,完成1~2题。
1.这是一段野外考察游记,影响文中“千脚落地式”房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可知,影响“千脚落地式”房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地形,A项正确。
2.根据当地环境推测,此地较大村落的平面形态可能是(  )
A.团聚状
B.条带状
C.网状
D.棋盘式
答案 B
解析 当地为山地,较大村落的平面形态可能是沿河谷分布的条带状,B项正确。
开平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著名的华侨之乡。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多兴建于明末至民国时期,现存1
800多座,为多层建筑,墙体厚实坚固。更楼(下图)高耸挺立,视野开阔,用于村与村之间的联系,是碉楼中数量较少的一种类型。据此完成3~4题。
3.除居住外,修建开平碉楼兼备的功能还有(  )
A.旅游和商业
B.供水和通信
C.防洪和防匪
D.防风和御浪
答案 C
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洪涝多发,且历史上社会动荡。为保护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和财富,修建碉楼居住,并起到防洪和防匪的作用。
4.更楼适宜建在(  )
A.村庄中央
B.村口山岗
C.村后洼地
D.水井附近
答案 B
解析 更楼的作用是用于村与村之间的联系,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因此建在村口山岗上较合适。
山西省乔家大院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下图为乔家大院建筑景观。据此完成5~6题。
5.乔家大院建筑特色与设计理念对应正确的是(  )
A.院门向东—日落方向
B.正房高大—尊卑有序
C.屋檐倾斜—冬季防风
D.高墙深院—遮挡阳光
答案 B
解析 院门向东,应是朝向日出方向,A项错误;正房高大,显示尊卑有序,B项正确;屋檐倾斜是为了雨季排水,C项错误;高墙深院,冬季可以防风,D项错误。
6.在乔家大院众多传统题材木雕中出现了现代火车,说明(  )
A.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B.传统文化容易被破坏
C.铁路最早出现在山西省
D.建造者的想象力丰富
答案 A
解析 在传统题材的木雕中出现了现代火车,说明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A项正确;传统文化容易被破坏无法体现,B项错误;铁路最早并不是出现在山西省,C项错误;木雕中反映的是文化对现实中事物的一种反映,并不是靠想象力丰富,D项错误。
着力挖掘、营造城市特色,追求特色之美,是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特色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均高于一般城市。塑造城市特色是对城市的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出城市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据此完成7~9题。
7.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 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 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8.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安的古朴
B.桂林的灵秀
C.苏杭的神秘
D.拉萨的奇逸
答案 A
解析 西安的古朴,苏杭的灵秀,桂林的奇逸,拉萨的神秘。
9.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人文景观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世界上大致形成了政治型城市、经济型城市、文化型城市、宗教型城市、旅游型城市等5种不同类型的特色城市。下列属于文化型城市的是(  )
A.苏黎世、香港
B.布鲁塞尔、火奴鲁鲁
C.威尼斯、戛纳
D.威尼斯、日内瓦
答案 C
解析 政治型城市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瑞士的日内瓦等;经济型城市如苏黎世、香港等;文化型城市如威尼斯、戛纳等;宗教型城市如耶路撒冷、麦加等;旅游型城市如火奴鲁鲁、桂林、北戴河等。
城市作为一种建筑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据此完成10~12题。
10.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产生影响的是(  )
①城市交通网的结构 ②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 ③城市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方式 ④城市中文化设施的数量
⑤城市居民受教育的程度 ⑥城市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
A.①④
B.②⑥
C.③⑤
D.④⑤
答案 B
解析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建筑上,在城市建筑的结构、布局和建筑风格上都有体现。
11.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  )
①外向性 ②开放性 ③内向性 ④封闭性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特别是“幽”字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
12.封建社会,欧洲城市往往教堂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而中国城市则围绕着皇宫与衙门布局,这说明(  )
A.中西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B.中西统治权力不同
C.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
D.发展历史长短不同
答案 B
解析 在封建社会,城市的地域结构主要是服从于统治权力的需要。中世纪欧洲的精神主宰是宗教,所以教堂往往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而在中国,则是以行政权力为中心,城市围绕着皇宫与衙门布局。
二、综合题(共52分)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由于各种原因南迁,定居在闽粤赣边地区。由于当时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而且还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建造了一种“抵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土楼。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或圆形、或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客家土楼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材料二 客家先民从西晋永嘉之乱起,开始陆续从中原向南方迁徒,福建永定是客家人的聚集地。永定境内崇山峻岭,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永定”意为永远平定(缘于“明成化十四年”,流贼钟三等啸聚溪南,巡抚奏折置县镇之”)。
(1)历史上,客家人修建的土楼除了有居住功能外,还具有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________因素有关。(6分)
(2)结合材料,说明客家人迁入永定后建筑土楼的原因。(8分)
(3)这种居住方式说明了客家人的什么特征?(6分)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当地建筑传统的土楼。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安全防卫功能 自然环境 技术水平
(2)面对动荡的社会环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土楼可防御外敌或者猛兽入侵;永定多山地,土楼层数多、占地少,有利于节约土地;当时建筑材料匮乏,当地有丰富的黄土、木材、石材等资源,可就地取材。
(3)客家人由于数代不断南迁,形成家族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族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4)赞同。理由:不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相较于现代建筑,土楼节能(冬暖夏凉)环保(土楼废弃的土、木材不会污染环境)。
不赞同。理由:土楼早期的防御功能在现代已经丧失;土楼大聚居特点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符合。
解析 第(1)题,客家人修建土楼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需要。第(2)题,客家人迁入永定后建筑土楼的原因可以根据图示和材料,分析土楼建筑的特征,然后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分析即可。由材料可知,客家土楼依山势而建,说明当地地形起伏大,平地少;建筑材料为土、木材、鹅卵石等,说明就地取材;福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第(3)题,楼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反映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第(4)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赞同:不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相较于现代建筑,土楼节能环保。不赞同:土楼早期的防御功能在现代已经丧失;土楼大聚居特点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符合。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但地域文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建筑物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理环境特点。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分别是我国岭南和北方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
北京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古都风貌保护的关系,重点保护一批中心城区“胡同—四合院”特有的传统建筑风格。
(1)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共同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怎样的特点?(10分)
(2)与北京四合院不同的是,广州西关大屋还体现了哪些独特的岭南文化?(4分)
(3)图中民居体现出我国古代怎样的人文思想?它对我国人口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6分)
(4)规划中提出了要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古都风貌的关系,你认为对“胡同—四合院”特有的传统建筑风格的改造应遵循什么原则?(6分)
答案 (1)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
(2)兼容性;商业文化。
(3)多代同堂(或多子多福),以显家族之兴旺(人丁兴旺)。会促进人口的增长。
(4)依法保护;“护旧建新,同步发展”;合理利用历史建筑,协调配置新旧建筑。
解析 第(1)题,根据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景观特征可知,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第(2)题,从建筑特征分析,广州西关大屋还体现了兼容性和商业文化特征。第(3)题,根据建筑特征分析,图中民居体现出我国古代多代同堂,多子多福的特征,可以显示出家族之兴旺;这样的人文思想有助于促进我国人口的增长。第(4)题,弘扬城市特色,珍惜城市遗产,提升城市品位,正确处理新城建设与老城保护的关系,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方向。依法保护;“护旧建新、同步发展”;合理利用历史建筑,协调配置新旧建筑是各地保护历史文化、传统建筑保护和改造时普遍遵循的原则。(共67张PPT)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基础精准演练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模拟综合探究
答案
答案
答案
课时达标检测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本课结束
3e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