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泥石流
[课前导学]
1、泥石流的形成
①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 暴雨 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携带有大量 泥沙以及石块 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历时短的特点。②泥石流的成因主要有 自然因素 和 人为因素 。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 降雨 往往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另外 地震 和积雪融化也是引起的泥石流在我国西北地区经常发生。
2、泥石流形成的自然条件:
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 水流 汇集。
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
③有 暴雨 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大量流水。
3、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常常会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们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发生泥石流时要迅速向 沟谷两边高处山坡上 逃生,不要顺沟方向逃生。
4、泥石流的防治
①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
②及进搬迁、疏散居住点、企业和工程设施;
③ 植树造林 ;
④修建工程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等。
[课堂讲练]
例1、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应具有( A )
A.集水的地形,丰富的松散固体破碎物质,短时间形成大量的流水
B.暴雨,松散堆积物
C.陡峻的地形,巨厚的岩土体,长时间的稳定降雨
D.地形平缓,薄层松散的岩土体,降雨及下水丰富
例2、下列不属于泥石流引起的危害是( C )
A.冲毁公路
B.破坏铁路、水电站等设施
C.引发海啸
D.掩埋良田,堵塞河流
[课后练习]
1、有关地质灾害的防御正确的是( A )
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
②植树造林,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的频率和强度
③陡坡地,开山采石,可减少滑坡发生
④砍伐森林让地表水畅流,可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读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该地的地理特征可能是( C )
①地形崎岖
②地表植被密布
③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④地势平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措施是( D )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护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D )
A.终年高温多雨
B.终年高温少雨
C.四季分明降水均匀
D.秋冬少雨夏季暴雨集中
3、下列关于泥石流发生时的防御措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
B.不要顺沟谷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C.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D.发生泥石流时,要勇于到室内救出被困人员,并抢救一些易于携带的物资
4、下列各组省区中,均为我国主要泥石流分布区的是( D )
①四川 ②甘肃 ③山东
④云南 ⑤西藏 ⑥浙江
A.①②③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人类活动可以防止地质灾害发生
B.火山喷发是地球上特有的自然现象
C.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与人类活动无关
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都与地质构造有关阅读材5、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2012年6月28日6时,四川省宁南县白鹤滩镇矮子沟遭受局部特大暴雨,降雨量达236毫米,导致白鹤滩水电站施工区范围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
(1)根据图示分析发生泥石流的三个必要条件是 地形 、 物源 和 水源 。
(2)简要分析该地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原因。
自然原因:
突降特大暴雨;山区地形陡峭;山区植被覆盖率低,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在开矿、采石时不合理堆放矿渣、弃土,形成大量的松散堆积土层;在建筑活动中破坏了山坡表面。
[拓展提升]
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如图3-5—3所示,完成下列问题。
(1)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洒水,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 水流携带泥沙向下流淌 。
(2)若加大洒水的量,使坡面形成比较大的水流,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 水流中伴随有大量的泥沙物质 。
(3)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一种类似于泥石流的现象。由此可推断,影响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有 陡峭的山区地形、暴雨或持续性的强降水、堆积有大量松散碎屑物的坡面 。
(4)若在B处坡面上覆盖植物(草皮或苔藓),再向坡面洒较大的水流,A处水流与没有植被覆盖时相比的变化是 水流中的泥沙大量减少 。
(5)由此可见, 良好的植被 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课堂笔记]
[作业评价]
导学 作业 笔记
一批
二批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