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27 09:59:46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01自主基础梳理
02师生互动探究
提示
提示
03跟踪反馈训练
解析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04课后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PPT文稿(共16张PPT)
秦始皇
点击进入Word文档
04课后课时作业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1.古代中国商业及商运的发展概况
2.中国古代商运的阻碍
(1)旅途盗劫普遍、猖獗,严重影响了古代商运的进一步发展。
(2)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等。
思维点拨
古代中国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市”的发展
1.秦汉时期
(1)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收受金钱时有法令限制。
(2)汉代“市”有专门管理机构,管理严格。
2.南北朝时期
(1)形成民间集市——“草市”。
(2)政府设立“草市尉”,对其进行行政管理。
3.唐代:“草市”逐渐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盛,反映了商业发展。
4.宋代
(1)表现:“市”分散于宅屋之间,形成了商业街;城郊和乡村出现“市”;“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2)特点:商业活动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并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5.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特别提醒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概念阐释
市、草市、夜市、晓市
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贸易,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晓市即早市,也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1.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
(1)长安和“五都”管理市场的官员,称为“五均司市师”。
(2)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
(1)长安的市已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
(2)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雄富冠天下”。
(3)随着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汴京有晓市、夜市,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5.清代: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盛泽镇非常繁华,还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和朱仙镇,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思维点拨
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出不断突破限制、一直向前的趋势。随着商业贸易的扩大,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风貌。政治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港口城市和工商业市镇崛起。
知识点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材料探究]
材料一 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
材料三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窑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
(1)根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
(2)历史学者普遍认为宋朝时我国就出现了“商业革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提示:(1)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2)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出现专门市场;交换媒介出现“交子”;城市娱乐场所瓦肆出现。
(3)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要点归纳]
古代中国商业的特点
(1)起源早,并不断发展。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城市中有市、庙会等,乡村中有草市。
(3)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4)商业城市发达: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明清时期更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5)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6)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7)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徽商、晋商等。
(8)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占主导地位。
知识点 市的发展和商业都会的崛起
[材料探究]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面食店,通宵关卖,交晓不绝,缘金吾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及原因析论》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的城市商业有何重大变化。
(3)材料三中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
提示:(1)实行集中贸易;政府直接监管;时间和空间上限制严格。
(2)宋代的“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出现夜市和早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3)明清时期北京城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要点归纳]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总体趋势: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
1.从周至唐
(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2.宋元
(1)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
(2)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1.白居易写的《琵琶行》中有一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其反映的生活方式是(  )
A.商人具体的生活情况
B.民间经商热的状况
C.追逐利润往来奔波的状况
D.亲人分手离别的状况
答案 C
解析 商人为追逐利润不断分离聚散,因此“轻别离”。故选C项。
2.右图所示的“长安市长”在当时的主要职责应是管理(  )
A.行政
B.军政
C.司法
D.贸易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的市是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市长的主要职责应是管理贸易,D项正确。
3.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说明打破了坊、市界限,并且出现了夜市。据所学可知,坊、市界限分开最早出现在宋朝。故选D项。
4.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表明(  )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
B.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明代商业发展的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手工工场或雇佣关系,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了明代来自北方各地的货物“日夜商贩而南”,来自南方各地的货物“日夜商贩而北”,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故D项正确。
5.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  )
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
C.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徽商经营品种单一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体现了盛泽镇的商业繁荣,故A正确。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吕氏春秋·尚农》中指出,“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作者认为“重农抑商”可以(  )
A.提升思辨能力
B.维护法律权威
C.发展小农经济
D.端正民心民志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舍本事末会导致民众是非不分,这从反面说明“重农抑商”的重要意义,即“重农抑商”可以使民众的是非观念、德行有所端正,故D项正确。
2.《新唐书》载,(太宗)谓房玄龄曰:“……工商杂流,假使技出等夷(等夷意指同行),正当厚给以财,不可假以官,与贤者比肩立、同坐食也。”这反映唐太宗的主张是(  )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
C.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D.遏制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
答案 A
解析 题干史料中,唐太宗认为工商业是杂流,不让从事工商业者做官,也不许他们与士大夫“比肩”“同食”,这反映了唐太宗的主张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选A项。
3.北宋初年有个叫陶毂的书生,盖了几座房子搞出租经营,结果出门就被人称为小人,挣的钱就叫作“痴钱”,即呆傻的意思。出现这种现象的文化根源是(  )
A.经营房租并不赚钱
B.重农抑商的传统认识
C.经营土地才是正统
D.法律不允许书生经商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人们“轻视商业”,再根据题干要求“文化根源”,只有B项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条件限制。
4.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反映出当时(  )
A.宗族血缘观念的加强
B.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
C.贱商观念有所改变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 C
解析 材料“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说明陈氏认为除耕读之外,可以选择从事工商业,即贱商观念有所改变,故C项正确。
5.“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朝贡贸易体制的弊端
B.小农经济影响了对外贸易
C.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D.“海禁”政策带来消极影响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不许赴海外贸易等于断了沿海居民的生计,导致沿海居民“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这反映了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故选D项。
6.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
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严格管制商品经济
C.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 D
解析 广州十三行是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清政府严格管制的是对外贸易,而严格管制商品经济范围过大,故B项错误;清政府设立十三行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没有体现重农,故C项错误;广州十三行是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D项正确。
7.下表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清代北洋贸易三大区域沿海贸易税收统计
A.古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B.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清代“海禁”政策的松弛
D.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 C
解析 关税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国所征收的税收。从表格信息看,清朝康熙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山东船税,天津关税、海税以及山海关关税税收收入呈增长趋势,这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实际上是清代“海禁”政策松弛的结果,故选C项。
8.明初政府规定,凡外方来使发给凭证,因国家而异,来华贸易时间有限制,如许日本商人十年来华一次,且船舶有定数,人员有定额,在指定港口勘核凭证、检验,然后商货运京师开市。若非入贡,则不许来华互市。同时严禁民间入海“通番”。该材料反映了(  )
①官方独占对外贸易,属于朝贡贸易性质 ②有效地制止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③限制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 ④影响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若非入贡,则不许来华互市”可看出,官方独占对外贸易,属朝贡贸易;由时间、人员、地点等各方面的规定可知,其极大地限制了海外贸易,从而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因而①③④正确。②错在“有效地制止”上。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杭州……桑麻遍地,茧丝锦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丝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急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二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纺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桥。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志》
材料三 机户不得俞(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
——《江宁府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毅庵祖“家业大饶”的成因。(不得摘抄原句)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经营管理方面,有何新动向?
(3)材料三的规定对材料二的现象持何种态度?主要目的是什么?
(4)就上述材料反映的情况,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1)发展丝织业的原材料丰富;适时改行易业;丝织品品种多,花样全,质量好;产品销路好,供不应求;注重扩大再生产。
(2)雇佣的劳动力增加;丝织业分工更细;手工工场数量增加。
(3)态度: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即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不断发展;腐朽的封建制度日益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逐层概括即可,注意不要摘抄原文。第(2)问,对比材料一、二可知,“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说明手工工场数量增加,“缎工立花桥……立濂溪桥”说明丝织业分工更细,“什百为群,延颈而望”说明自由劳动力增加。第(3)问,根据材料三可知,官府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第(4)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既要看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发展,也要看到封建制度对其发展的阻碍。(共43张PPT)
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01自主基础梳理
02师生互动探究
提示
提示
03跟踪反馈训练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04课后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PPT文稿(共33张PPT)
专题一水平测试
点击进入Word文稿
解析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春秋末期,范蠡弃官从商,因在陶邑经商被称为“陶朱公”。当时的陶邑,已成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的著名经济都会。上述材料可说明(  )
A.当时商人的地位得以提高
B.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商业中心形成
C.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D.当时商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中陶邑“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分析,材料说明该地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成为著名经济都会。故选B项。
2.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答案 B
解析 民间集市指“草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夜市最早出现在唐代后期扬州等地,北宋开始较为普遍,繁华的商业市镇在清代时出现,如汉口、佛山等,故A、C、D三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汉代“九市”是由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故选B项。
3.北魏时期出现了“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的现象,据此可以判断当时(  )
A.小农经济解体
B.商品交易活跃
C.人口大量流亡
D.重农政策被废除
答案 B
解析 材料显示北魏时期出现了“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的现象,体现出的是北魏时期商贩往来频繁的商业繁荣景象。这反映了当时商品交易活跃,故选B项。
4.杜牧曾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由此可见唐代(  )
A.“市”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
B.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区
C.都市中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
D.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
答案 D
解析 材料“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反映出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故D项正确。
5.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该铜版可以证实宋代发行了纸币,①正确;该铜版可以反映宋代的印刷技术,②正确;纸币铜版不是纸币交子本身,不能视为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③不正确;纸币的发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该铜版见证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④正确。故B项符合题意。
6.“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C.“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
答案 C
解析 “工商食官”是西周时期统治者垄断工商业的政策,故A项错误;B项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变革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错误;C项体现了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市的空间分布的变化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正确;会馆是明清商帮聚会和存放货物的场所,故D项错误。
7.明代,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徽州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超过其他地区
B.徽州地区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了地价
D.徽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理念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徽州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故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超过其他地区显然不成立,故A项错误;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时间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北方农民南迁,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商人致富后往往买田置地,从而导致“田少而值昂”的现象,故D项正确。
8.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答案 C
解析 A项错在礼教束缚解除;B项错在平等观念深入人心;D项错在传统社会结构解体。江南等地出现“士商相混”的现象,说明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受到冲击,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材料一 长安、洛阳——古都气度
西周以镐京(西安)为首都,成周(洛邑)为陪都……后代凡是都长安的政权,多以洛阳为陪都,凡都洛阳的政权,常以长安为陪都,汉唐即是。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材料二 扬州——市井风貌
“扬州大利首推盐,女惰男奢两弊兼。”“犹恐千金挥不尽,又抬飞轿学盐商。”这是清代竹枝词中对扬州的描写,扬州在清代有独特的地位。清代扬州府共出348名进士(为各府进士平均数的3倍左右),其中一甲进士11名。道光中叶,京城流传“苏州出状元,扬州出尚书”之美誉。扬州还有相当著名的“三把刀”,指的是厨师、理发师和剃脚匠。如薙(同剃)头铺,扬州城内约计有“三数百家”“求条签去修个脚,嗅袋烟来剃个头。等戏开台先排凳,看汪班内老名优。”这描绘的就是贩夫走卒的休闲生活。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1)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汉唐时期长安、洛阳适合为都城的原因。
(2)结合所学,以清代扬州城市发展为主题,对材料二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 (1)原因:有山河关隘之险,便于军事防御;有渭水、洛水等河流,交通便利;水利灌溉发达,位于当时的经济重心地区;处于中原的核心区域,也是传统的都城。
(2)示例:明清时代,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普遍建立,扬州地处长江和运河交汇之处,故而发展迅速,社会富庶,成为重要的盐商中枢。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扬州文化教育的发展,在科举考试中表现突出,成为国家官员选拔的重要来源。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造就了扬州丰富的社会休闲娱乐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崇尚物质享乐的社会风气。
扬州的发展体现出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中国原有的观念和社会习俗。
解析 第(1)问,从图片中获取信息是关键: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二是便捷的水路交通,三是富饶的土地,由此再结合传统的历史都城来分析总结。第(2)问,材料二,体现了扬州城的四个特点:经济上特殊的地位,繁荣的文化氛围,发达的娱乐和服务业,享乐的社会风气。解读从这四个方面概括归纳即可。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的传说
1.农业的起源
(1)时间:七八千年前。
(2)区域: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农耕经济。
(3)农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4)传说:相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2.农业的地位
(1)长期以来农耕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2)古代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思维点拨
1.五谷:一般指稻、黍、稷、麦、菽;
六畜:马、牛、羊、猪、狗、鸡。
2.“神农氏”就是中国传说中的“圣王”炎帝,而不是黄帝,他不仅教民耕作,还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历程
2.评价
(1)积极:耕作技术改进,促使农产品产量提高,推动农业发展。
(2)局限: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发展。
概念阐释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1.土地制度
(1)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2.土地兼并
(1)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买卖的合法性;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2)表现: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剥削农民;土地高度集中。
(3)影响: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易错提醒
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允许土地买卖;而小农经济下小农也占有一部分土地,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但很容易被地主兼并,导致破产。
思维点拨
全面认识均田制
(1)含义: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在不触动原来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
(2)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土地或荒地。
(3)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统治。
(4)实质: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5)作用:均田制的实行首先照顾的是贵族、官僚、地主的利益;一定程度抑制了世家豪族对劳动人口和土地无限度的侵占,有利于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政府财赋收入的增加,对社会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四、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1.表现
2.影响
(1)积极:农民的赋税成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承担的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农民的艰辛劳动是古代帝国富强和繁荣的基础。
(2)消极: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的直接原因。
五、水利事业的进步
1.水利工程
(1)远古传说:大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既平息了洪水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2)战国:李冰主持兴修都江堰、郑国主持兴修郑国渠。
(3)汉朝: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东汉王景治黄河。
2.历史文献
(1)早期史书:把《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
(2)地方史志:大多将当地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的情况详加记载。
3.灌溉工具
(1)隋唐五代:北方: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
(2)宋代:水转翻车。
(3)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思维点拨
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两点认识
(1)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它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旱涝灾害等。
(2)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灌溉工具的进步,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
知识点 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演变
[材料探究]
材料一 古代农具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在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上有何变化?
(2)材料二中图一是什么时期的何种工具?该工具的改进有何作用?与图一相比,图二中农具有何优点?
(3)生产工具的改进,对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1)制作材料:由石头、骨到铁等金属材料;
制作方法:由原始的磨制到冶炼、铸造。
(2)汉代;耦犁;其优点在于出现了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使牛耕得到了广泛推广。图二是唐代的曲辕犁,它减轻了自身重量,节省劳力,提高耕作速度;能自由控制耕地的深浅;耕作平稳,利于水田使用。
(3)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
[要点归纳]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
(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3)在使用的动力上,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4)在农具种类上,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知识点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材料探究]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1)材料一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影响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1)反映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赋税沉重;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高利贷盘剥。
[要点归纳]
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1.含义: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2.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
(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理和民族性格。
(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3.影响
(1)积极影响
①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③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
④为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取得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影响
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使人们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思想,这一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出现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制耒耜,教民农作”可得出这与农业有关,排除A、B两项;再从“远古时期”“神农氏”等信息,可排除D项,故选C项。
2.“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答案 B
解析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种粒”“下通足窍”“且行且摇”,由此判断是播种工具——耧车,故选B项。A、D两项是耕作工具,排除;C项是灌溉工具,排除。
3.明朝中期,山西大同等处,“膏腴土田……悉为豪强占种”。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自然经济解体
D.土地兼并严重
答案 D
解析 “膏腴土田……悉为豪强占种”指土地集中到豪强地主手中,反映了当时土地兼并的严重。故选D项。
4.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答案 B
解析 在中国古代,赋税、徭役及兵役的来源主要是农耕生产者,要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征发徭役、兵役,必然要控制人口的流动,将农民束缚在土地生产上,故B项正确。
5.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  )
答案 B
解析 材料“脚痛腰酸,高田车进低田出”说明是依靠人力灌溉的翻车,故B项正确;耧车属于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筒车、风力水车是依靠水力和风力的灌溉工具,故A、C、D三项错误。(共21张PPT)
秦始皇
点击进入Word文档
04课后课时作业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知识导图
专题整合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方面
特点
农业生产模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
经济重心
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
工商业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结构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政策
大多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
(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三、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
坊市制度
宋代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管
“重农抑商”
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海禁”
明清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闭关锁国
清初实行,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方法技巧
概念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典例]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题干
明考点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定时空
战国时期
抓关键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增加,一个农夫耕种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农业收入的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C
畜力和铁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果倒置
×
D
农业收入的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土地兼并和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解答技巧] 解答此类选择题多运用以下方法:
(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
(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专题一水平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五谷六畜
B.自给自足
C.精耕细作
D.铁犁牛耕
答案 B
解析 五谷六畜是中国古代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排除A项;通过“种谷”“树桑”可知家庭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体现了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征,B项正确;精耕细作是指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排除C项;铁犁牛耕是生产工具,排除D项。
2.围绕右面两幅图片的讨论,学习小组得出的结论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图:图中的犁可据实际需要控制耕土的深浅
B.上图:此耕作方式随井田制的出现而出现
C.下图:图片素材源于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
D.下图:这种犁结构完备可改变牵引点的高低
答案 D
解析 题中上图的犁辕是直的,故A项错误;井田制出现于商代,上图反映的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B项错误;下图曲辕犁出现于唐代,故C项不正确,D项符合曲辕犁的作用。
3.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需将所受之露田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答案 D
解析 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均田制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限制兼并的作用,但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制兼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促进经济发展的结论,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均田制理论上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异化为户内田产的世代继承,名义上的国有土地变成了事实上的私产,故D项正确。
4.考察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明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推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
B.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
C.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D.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
答案 D
解析 明清王朝的腐化是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后果,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促进社会经济转型的决定因素是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错误;人口增长与国家疆域的扩大巩固无关,故C项错误;人口增长使生存、就业等社会问题更加严重,必然会导致社会危机的加剧,故D项正确。
5.下图可以反映(  )
A.古代丝织业的兴衰过程
B.经济政策调整对手工业的影响
C.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丝织业繁荣
答案 C
解析 地图显示的是秦汉、唐宋、元至明清丝织业中心地区的发展变化,没有涉及丝织业的兴衰,故A项错误;古代的经济政策一直是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秦汉丝织业中心在北方,唐宋、元至明清丝织业中心逐渐南移,表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故C项正确;对外贸易发展在每个时期都有,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6.“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答案 A
解析 根据“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可知是汉代的鼓风冶铁技术,故A项正确;在冶铁历史上,唐代已经能够对铁件进行打磨、切削,故B项错误;宋代已经开始使用煤冶铁来提高质量,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则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故D项错误。
7.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此判断此窑的性质是(  )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私营手工业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目中“真宗命进御瓷,瓷底书‘景德年制’”可知,瓷器是专门为皇家生产,不在市场上流通,因此景德窑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民营手工业是为市场而生产,产品在市场上流通,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副业,生产主要是供自己和交纳赋税使用,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即是民营手工业,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8.《浙江通志》等记载: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松江一带)“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材料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区(  )
A.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
C.官营纺织经济被赶超日益破落衰败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答案 A
解析 材料“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表明男耕女织变成纺织“习为恒业”,故A项正确。
9.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
A.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有注重其“防伪”功能
答案 D
解析 封建政权的推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B项表述本末倒置,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才出现了纸币;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根据材料“‘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当时纸币是十分注重防伪的,故选D项。
10.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答案 B
解析 小农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人口增长,但是却并不能推动城郊地区的大发展,故A项错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故B项正确;政府鼓励垦荒,主要是在边远地区,作为城郊早已经被开垦,故C项错误;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开放广州十三行,故D项错误。
11.下面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从中反映的问题,你认为合理的是(  )
年代
农业税
非农业税
997年
2408.1
1567.7
1021年
2641.2
3874.0
1077年
2021.3
5117.2
A.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北宋时期农业生产受到削弱
B.赋税收入不断增加使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
C.非农业税的激增反映了北宋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动
D.土地兼并严重直接导致了北宋时期农业税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不能因农业税的比重相对下降而推断出农业生产受到削弱,北宋政府仍然是以农立国,故A项错误;赋税收入不断增加不能使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还要考虑支出,故B项错误;非农业税的激增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抑商政策松动,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北宋时期农业税变化的原因,故D项错误。
12.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的发展
C.鸦片的大量流入进而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大肆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答案 A
解析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源,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故选A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13题26分,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
信息:汉代的灌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中期以后江南的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增长。(5分)
说明:从汉到唐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不断发展。(8分)
示例二:
信息: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不断发展。(5分)
说明: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不断发展。(8分)
示例三:
信息: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5分)
说明: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8分)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研究材料中的图和表,并选取适当的说明角度,结合史实进行说明。例如,根据材料中图和表格可知,汉、唐时期水利灌溉事业不断发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再如,据材料汉代图可知,汉代的灌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据材料唐代表格可知,唐代在中唐以后长江以南的灌溉工程大幅增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从汉到唐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另外,根据唐代表格可知,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材料一中的外国学者认为宋代已出现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请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来说明该观点。你对此观点有何看法?(16分)
(2)指出材料二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10分)
答案 (1)说明:宋代已出现汇票形式的纸币、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公司、佣金等近代经济现象。说明宋代已含有近代商业因素。(任答三点经济现象)(9分)
看法:宋代虽然出现了一些近代商业因素,但是封建自然经济依旧占统治地位,没有向近代社会转变。(7分)
(2)政策:“海禁”政策。(2分)
影响:阻碍对外贸易;延缓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沿海居民生活困顿;激化社会矛盾。(8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经纪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还有理财专家”可以概括出近代商业的因素: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公司、佣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第二小问,应从两个方面分析,既要看到其近代因素,也要看到其发展方向的不足。第(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可知是“海禁”政策,结合材料二中“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及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明邝璠的《剪制》诗句反映民间手工产品主要用于(  )
A.出售赢利
B.自我消费
C.向政府缴纳赋税
D.捐赠礼品
答案 B
解析 “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说明自己的纺织产品主要是为了自我消费。故选B项。
2.汉代的盐铁丞孔仅言:“敢私铸铁器鬻(卖)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使属在所县。”孔仅在此强调(  )
A.实行盐铁官营
B.用灌钢法冶铁
C.加快盐铁生产
D.推行郡国并行
答案 A
解析 材料意思是敢于私铸铁器、煮盐的,钛其左脚趾,没收其器物用具。不产铁的郡设置小铁官,隶属于所在县。由此可以看出汉代禁止铸造铁器,禁止卖盐,违者严惩,可见汉代实行盐铁官营,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盐铁的管理,不是冶铁,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郡国的信息,故D项错误。
3.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明)嘉靖四十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匠籍的这些变化(  )
A.客观上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B.根本原因是工匠的反抗斗争
C.反映了明清时期手工业走向衰落
D.说明了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答案 A
解析 匠籍制度的废除、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的减弱,增加了自由劳动力,客观上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故A项正确;匠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只是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落,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匠籍制的变化由“征银”到“俱除匠籍为民”,没有涉及民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4.安徽六安战国墓发掘出一把精美的宝剑,还出土了大量的铜器、漆器、陶器等文物。下列物品肯定不会在墓中出现的有(  )
①青花瓷 ②棉布衣服 ③青铜器 ④曲辕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青铜器在商周时代就已经铸造,水平很高,可能出现在墓中;青花瓷、棉布衣服、曲辕犁均是战国之后才有的,都不会在战国墓中出现,故选D项。
5.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经鉴定其原料是家蚕丝。这一发现可以证明(  )
A.纺织原料最初使用麻和丝
B.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纺织技术的国家
C.当时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D.纺织业在当时地位很重要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考古发现“家蚕丝”,说明当时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故C项正确。
6.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B.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与妇女在生产中的作用有关。结合明清时期棉纺织业的发展,可以判断A项正确;B项不能说明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C项“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有误;D项不符合史实。
7.古代中国钢铁冶炼铸造技术发达,质量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钢铁冶炼铸造史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铁器的国家
B.公元1世纪时即创造出自然力鼓风冶铁的方法
C.北宋时冶铁已开始使用煤炭作原料
D.铁业官营制度是中国冶铁业辉煌的根本原因
答案 B
解析 目前在两河流域、地中海沿岸和埃及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铁器,故A项错误;汉代出现了鼓风冶铁技术,公元1世纪是在汉代,故B项正确;早在汉代冶铁已开始使用煤炭作原料,故C项错误;中国冶铁业辉煌的根本原因一般从经济也就是生产力角度考虑,政府政策只是因素之一,故D项错误。
8.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制瓷业开始兴起
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景德镇制瓷业兴盛,但不能得出制瓷业开始兴起,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倚仗制瓷技能谋生的人,在当地超过了一半,故B项正确;制瓷业并不是全员参与,故C项错误;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表述太绝对,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比较图一和图二,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
信息:西汉时期的手工业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大量分布于大运河地区。
说明:西汉至唐朝前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手工业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运河的开通促使大运河沿岸地区手工业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盐、铁等手工业发展迅速,唐代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发展迅速。
说明:汉代盐铁官营;唐代制瓷工艺进步,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解析 第一小问,从图片中不同时期手工业生产部门的分布地区和生产部门的种类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的结论分析说明即可。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耜耕
D.耦犁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的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故选A项。
2.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答案 B
解析 以土地和农作物之神作为国家的代称,反映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出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的特点。故选B项。
3.下列图文材料反映了(  )
①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 ②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③耕犁没有突破性的创新 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中“谨视天时”可知,其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故①正确;《天工开物》成书于明代末期,而铁犁牛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故②错误;根据图片内容可知,明代人们使用的耕作技术依然是铁犁牛耕,说明耕犁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故③正确;根据题干中“一耕之后,勤者再耕、三耕,然后施耙……”可知,④正确。故A项符合题意。
4.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指出:“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了自耕农经济对国家的重要性
B.论证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
C.反映了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揭露了封建国家对小农的残酷剥削
答案 C
解析 材料“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反映了小农经济破产的原因,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故选C项。
5.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A.封建王权的强化
B.土地数量的减少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封建王权的强化”是在秦始皇以后,从西周到战国土地数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材料所述并非上层建筑,故排除A、B、D三项。题干反映了从西周时的土地公有到战国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故C项正确。
6.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是在不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由国家将掌握的部分土地和无主荒地按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故A、B两项错误,D项正确。受田农民除向国家缴纳赋税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项错误。
7.中国秦朝因长城和兵马俑而名满世界,这些举世闻名的工程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是(  )
A.繁多的赋税
B.沉重的徭役
C.苛刻的兵役
D.土地兼并
答案 B
解析 古代中国大型土木工程的成功营造,主要得益于劳动者服徭役。故选B项。
8.下列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描述与下图所示相符的是(  )
A.“植棉必凿井,一井可灌溉田四十亩”
B.“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C.“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D.“三七分派北南渠,水碧湘漓向两区”
答案 B
解析 图片中岷江流经这一工程,被分成了内江和外江,中间有飞沙堰、宝瓶口,可见图片反映的是都江堰。“一井可灌溉田四十亩”指西域的坎儿井,故A项错误;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故B项正确;“关中”所在位置和图片中“岷江”不符,故C项错误;“三七分派北南渠,水碧湘漓向两区”指秦朝的灵渠,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答案 (1)牛耕技术。
(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优越的自然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一分析可知为牛耕技术。第(2)问,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白居易诗句的含义。第(3)问,农业发展的条件从生产工具、技术、政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思考回答。(共40张PPT)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01自主基础梳理
02师生互动探究
提示
提示
03跟踪反馈训练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04课后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PPT文稿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
1.家庭手工业
(1)地位: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2)特点
①大部分由农户自己消费,所用原料也大都是自己种植和采集所得。
②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年代,这些产品有时也进入流通领域。
2.田庄手工业
(1)背景: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2)生产经营活动范围
①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
②酒、醋、酱、饴糖等产品的酿造加工。
③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
(3)地位:田庄中的手工业生产也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依附于农业。
概念阐释
庄园经济
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皇室的庄园为皇庄,称苑、宫庄、王庄等;贵族、官吏和地主的庄园为私庄,称墅、别墅、别业、别庄等;属于寺庙的庄园称常住庄。唐中期以后,庄园成为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庄园地主一般把庄田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租地农民对地主有一定的依附关系。庄园产品多用于自给,少数也出卖,因此,庄园经济也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二、“工官”和“匠户”
1.“工官”制度
(1)形成
汉武帝时代,政府把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2)特点
①职责: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
②水平: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
③规模:工人数量多,生产规模大。
(3)弊端
①是朝廷财政的一大支出。
②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③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封闭的。
2.“匠户”制度
(1)含义: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做“匠户”。
(2)概况
思维点拨
“工商食官”和“盐铁官营”
“工商食官”出现于商周时期,表明当时出现了最早的官营手工业。西汉武帝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政府垄断煮盐、冶铁等行业。
三、纺织业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
纺织技术萌芽,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最早的原料是麻和葛。
2.商周
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周代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
3.汉代
(1)纺织技术已相当发达。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件素纱禅衣。
(2)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3)纺织技术被唐宋、元明世代沿袭和发展。
4.唐代中期
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5.宋代
纺织业有了更大的发展,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6.元代
(1)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广传授织造技术。
(2)棉纺织业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7.明代
(1)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
(2)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了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易错提醒
1.古代纺织业不仅指丝织业,还有棉纺织业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但率先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是江南丝织业。
2.中国古代手工业中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最能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
四、先进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1)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有小件铜器,只是一些小件工具或生活用具,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2)商代:青铜器分布相当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
(3)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2.冶铁技术
(1)春秋晚期:出现现在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出现冶炼块炼铁和生铁。
(2)战国时期:铁器大量出现,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3)汉代
①汉武帝推行铁业官营制度。
②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③供风形式从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然后发展到畜力鼓风。
④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4)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技术更为先进的灌钢法。
(5)北宋时期: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思维点拨
1.我国古代青铜器冶炼的特点
(1)从商周到秦汉时期,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业发达,其中商周时期特别繁荣。
(2)青铜冶炼技术高超,工艺精湛,青铜器外表华美。
(3)当时青铜器种类和数量多,但用于生产方面的较少。
2.古代中国冶金业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1)历史悠久,尤其是青铜器是古代文化的瑰宝。
(2)农业发展对铁农具的需求推动了冶金业的发展。
(3)冶铁水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规模、燃料和工艺。
(4)我国冶金技术包括铸铜、冶铁、炼钢三大领域,长期领先于世界。
五、陶瓷业的成就
1.制陶业
(1)原始时代:彩陶就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2)唐代:出现美术陶制品“唐三彩”,是陶器中的精品。
2.制瓷业
(1)表现
(2)外传: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被称为“瓷路”。
特别提醒
(1)唐三彩是陶器不是瓷器。
(2)陶器为人类共有,瓷器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思维点拨
古代中国手工业产品广受海外欢迎的原因
(1)日用品与艺术品的结合。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产品集内质美、造型美、色泽美于一体,传到海外,受到欢迎。
(2)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产品流向海外市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品的方式,加强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往来,如瓷器赠品成为和平、友好、吉祥的化身。
知识点 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材料探究]
材料一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二 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
——《礼记·王制》
材料三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传》
材料四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材料一体现的手工业经营形态是什么?有何特点?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哪种手工业经营形态?具有怎样的特点?
(3)材料四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出现在哪种手工业经营形态中?能否说明当时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什么?
提示:(1)经营形态:家庭手工业。
特点: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2)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
特点:国家支持、规模大、分工细、受政府控制等。
(3)私营手工业。
不能说明。原因:尽管私营手工业相对发达,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要点归纳]
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的特点
续表
知识点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材料探究]
材料一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特点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1)官府的立法保护及对手工业者的干涉;手工业市场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
(2)现象:手工工场中的雇佣劳动关系。实质: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要点归纳]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1.《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该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手工业生产从不计较成本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逐渐形成
C.民营手工业以营利为目的
D.家庭手工业生产成本低,自给自足
答案 D
解析 “从不计较成本”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提到小农经济开始的时间,排除B项。题干叙述属于家庭手工业的特征而不是民营手工业,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成本低,自给自足,故选D项。
2.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的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
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B.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材料的表述不能看出当时的生产效率如何,故A项错误;由“六位不同工种的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可知“生产专业细化”,由“官营手工业”可知“官府掌控”,故B项正确;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官府和贵族消费,并不面向市场,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生产成本高低,故D项错误。
3.《北齐书》记载了一种当时的铸造法,“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用此法铸造出来的兵器坚韧锋利。这种技术出现于(  )
A.西周
B.秦朝
C.南北朝
D.明朝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材料“北齐书”“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可知是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法,故选C项。
4.瓷器、丝绸、青铜、酿酒被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其中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最远、技术水平最高的发明应该是(  )
A.瓷器
B.丝绸
C.青铜
D.酿酒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最早”可以排除A项;根据“最广”可以排除C项;根据“最远”可以排除D项。故选B项。
5.中国陶瓷业有悠久的历史。下列各项中,属于古代浙江享有盛名的瓷器是(  )
A.越窑青瓷
B.景德镇白瓷
C.邢窑白瓷
D.唐三彩
答案 A
解析 浙江享有盛名的应是越窑青瓷。故选A项。(共19张PPT)
秦始皇
点击进入Word文档
04课后课时作业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答案(共10张PPT)
专题知识整合 
答案
答案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课标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重农抑商
1.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也称作“重本弃末”“强本弱末”。
2.目的
(1)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2)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3.提出
(1)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为古代历朝所奉行。
(2)《吕氏春秋》提出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特别强调了其安定人心的作用。
4.表现
(1)汉代
①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②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2)唐代:继续执行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
(3)宋代:商人在社会上遭受鄙视、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遭受歧视的现象开始转变。
5.影响
(1)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2)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思维点拨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调以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易错提醒
“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
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并非都是负面的、消极的。封建社会初期,这一政策有利于封建经济的繁荣,巩固了封建统治。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工商业的日益活跃,这一政策压抑了社会经济活动,妨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成长,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潮流。
二、工商业的管理
1.秦朝
(1)措施: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为工商业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稳定了经济秩序。
(2)特点: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控制全面、具体、严密。
2.汉朝
(1)抑商:加强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通常方式是加重税收。
(2)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
3.唐朝
(1)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
(2)所有的市都是朝廷设官管理的官市。
(3)市的交易时间也受到限制。
4.对私营工商业的控制
(1)措施:通常通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加以控制。
(2)表现
①设有多种属于流通税的关津之税和属于营业税的市肆之税。
②专门的商税征收部门同时承担缉私任务。
③商税的实征额比朝廷规定的商税额高得多。
5.影响
(1)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
(2)在明清抑商政策的压力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特别提醒
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进行严格管理,旨在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税、劳役和兵役的征派,从而巩固专制王朝的统治秩序。
三、“海禁”政策
1.含义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表现
(1)明王朝注重建立和维护一种“朝贡”贸易体制,严加禁阻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
(2)清朝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
(3)明清有些时期短暂实行的所谓对外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仍然禁止。
3.影响
(1)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2)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易错提醒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
闭关锁国是指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原因
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
2.表现
(1)明代
①地区: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
②劳动力: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③实质: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2)清代
①规模: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②行业:除纺织业外,制瓷业、冶铜业、造纸业、制糖业、制烟业和制茶业等,也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3.影响
新的生产关系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
4.特点
(1)地区性和不平衡性非常突出。
(2)发展缓慢,往往夭折、中断。
5.缓慢原因
(1)政策:压抑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2)经济:势力强大的传统经济的压抑。
(3)根本: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
思维点拨
资本主义萌芽
一个标志:雇佣关系的出现。
两个推动: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三个特征:微弱稀疏、出现在个别地区或个别部门、发展水平低。
四个阻碍:自然经济的抵制、官府的剥削、“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材料探究]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编自《大清会典事例》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3)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根本目的何在?这些改革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严重后果?
提示:(1)商鞅变法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基本含义:强调发展农桑,重视耕织,并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加以限制,提高其所交税额,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为官。
(3)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严重后果: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要点归纳]
全面认识“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1)含义:“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实行的原因
①农业可以提供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且利用这一政策,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③从根本上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3)评价
①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
②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a.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b.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③消极影响: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
知识点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材料探究]
材料一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明]《苏州府志》
材料二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庐舍。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苏州纺织业出现了哪些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据材料二归纳概括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提示:(1)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现象。“常主”和“工匠”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明政府对手工工场进行多方面的限制和盘剥,使机户丧失生产经营的主动权;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严重影响了手工工场的扩大再生产。
[要点归纳]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明清社会生产力与西欧各国相比明显落后,不足以瓦解封建的自然经济。
(2)明清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进一步强化,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打击本国工商业。
(3)封建地主经济的特有活力,把资本主义萌芽引向中断、逆转和夭折。
(4)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竞争的限制。
(5)明朝后期与清代货币制度落后,扰乱国内市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6)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重农抑商、重儒轻贾的价值观念,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这反映出当时(  )
A.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
C.政府提倡工商皆本
D.主张实施重商主义政策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食”(农业生产)和“货”(商品贸易)在当时政务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不能说明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故A项错误;商品贸易排在第二,说明政府重视商品贸易,并没有抑制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农业生产排第一位,“货”次于“食”,说明政府仍以农业生产为本,故C项错误;重商主义即“商业本位”,这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2.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米也。”这两句话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  )
A.闭关锁国政策
B.君主专制
C.重农思想
D.重商主义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民之大命,谷米也”可知,二者都强调重视农业,这体现了重农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外贸易、君主专制及对商业的态度,故A、B、D三项错误。
3.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避免海难发生
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
D.严控对外联系
答案 D
解析 清朝严密控制对外的联系,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沿海“立界”是该政策的具体表现之一。故选D项。
4.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了。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答案 C
解析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从经济角度理解“近代的前夜”的内涵,C项反映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与题意相符。
5.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群与明清徽商关系密切。中国社科院吕政认为徽商衰落原因是“官商勾结”“买田置地”“买官”。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这些最能说明(  )
A.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B.封建社会政治腐败
C.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实效
D.商人从政是当时首选
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社会进步”。“买田置地”“买官”不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向近代社会转型,故选A项。(共35张PPT)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01自主基础梳理
02师生互动探究
提示
提示
03跟踪反馈训练
解析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04课后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PPT文稿(共17张PPT)
秦始皇
点击进入Word文档
04课后课时作业
解析
答案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