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张岱
(原创精品)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具准备:小黑板、几张白描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预案:
一、激情导入。(注意:从一上课开始就和学生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展示应该是贯彻始终的。)
(教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距离我们比较遥远,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在老师没有给你们讲一篇文言文时,是如何学习的呢?都做了哪些预习工作呢?我们现在以《湖心亭看雪》(学生齐读题目)为例,来谈一谈,好吗?
(学生可能回答):先背诵了下来;了解了作者;结合课下注释;参考翻译本;查找资料。。。。。。。
(教师视学生回答而临场发挥)。如果有的学生提到会背了,那就让他试着背背,如果有的学生了解了作者,可以即兴介绍介绍。(教师适当作补充):参考——张岱是公认最伟大的明代散文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绝代文学名著。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晚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写作。一生淡泊功名。张岱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又精通戏曲。) 约7分钟
二、朗读多多。
同桌之间尝试朗读,目的是先纠正读音。
1、学生自愿起来朗读,立即共同纠正读音。同时,找其它的同学板演,认为本文难读的生字。(同步进行,该读的词语要集体齐读。)例如:挐、毳衣、雾凇沆砀。。。。。。
2、
自己再尝试着读一遍,然后全班齐读一次。 约10分钟
三、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1、(教师):这篇文章不长,一共是两段,谁来谈一谈写了什么?
生:作者到西湖浏览看雪。。。。。。结合着时间、地点、人物等等都是可以的。
2、师:天寒地冻的,他撑着船,去西湖看雪,雅兴不小啊!怎样理解呢?
提示:课下注解,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在山中,专心从事着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所以此时他的心情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生:孤寂、孤怀雅兴、孤高自赏、超凡脱俗、孤高自傲。。。。。。
3、师:用文中舟子也就是船夫的一个词语说是:
生:痴。
师:就是它:痴,同时板书。那我们就看看张岱是怎么个痴人?痴在哪里,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
可以用文言文,也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下面分组探讨。
4、学生四人一小组。互动释疑,寻找答案。
参考举例:大雪三日, 更定, 独往湖心亭,湖心奇遇。。。。。。 约8分钟
师:看样子,还不止张岱一个这样的痴人呢,后来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出现了,是不是矛盾呢?
生:在作者看来,普通人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文人雅士的孤傲。。。。。
5、师:文章虽然简短,但表达方式上却是运用自如的,比如有记叙、有写景、有抒情。(和学生一起说这三种表达方式。)既然作者想去看雪,那我们就了却他的一桩心愿吧,来看看湖心亭雪景到底如何呢?
生:找出雪景,并读出来。
师:出示小黑板上的文字: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带领着学生共同理解这句话,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是白描。什么是白描呢
教师出示两幅白描画:①鲁智深 ②武松 边出示,边讲解。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
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只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寥廖几笔就行。白描用于写人,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文中的白描(手指小黑板):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把西湖雪后美景勾勒地悠远脱俗。
四、选一位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自己的同桌,其余同学评点。
约10分钟
1、教师示范:(出示小黑板)这是九年级上册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描写杨二嫂时的句子,在写作手法上叫白描。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
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2、全班分成两大组交流文章剩余部分即叙事、抒情部分内容理解,你们可以结合着《同步学习写探究》并对学生板书的重点词语、句子试着让小组成员翻译。 约7分钟
五、希望同学们尽快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做《同步学习写探究》开放性作业。最后让我们再齐读一次,学生和教师一起朗读,下课。 约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