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功和功率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能量形式。它包括动能的概念,以及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从整个初中物理教材来看,这部分内容是在机械运动、功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前面几章有关知识的延伸、提高和深化,又为后面《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用生活实例引出动能的概念,通过探究让学生明白其决定因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注重科学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二、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在发育成长阶段,他们对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虽然在生活中各种能量形式是比较常见的,学生对此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一阶段的学生仍处于从形象化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所以仍然需要具体的形象来支持。学生对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的认识未上升到理性,所以可以引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想想议议”和“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问题,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轻松地完成从理解到应用的过度,同时掌握本课的重难点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能量、动能的概念;
理解影响动能的因素;
会运用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来解释、判断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实验运用归纳法、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动大小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
使其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培养其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能量和动能的概念;
2、知道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和转化法研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五、教法
1、实例归结法
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时,运用举例法进行教学,并结合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2、实验探究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的教学则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交流讨论法
对于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学性,则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形成共识,得出可靠的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中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此外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巩固本节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六、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和转化法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这就要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到认识上的飞跃。
七、教学资源
多媒体,斜面轨道,滑块,小车、钩码、钢球、三滑轨、棋子等
八、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911事件提出问题:“911事件”中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为什么能有炸弹一样的威力,将世贸大厦撞击成一堆废墟? 利用电脑出示四张图片(1、正在推动木块的小球、2、流动的水正在对水轮机做功3、拉弯的弓能够对箭做功4、举高的重锤能够对木桩做功) 物体对外做功的本领越大,具有的能量就越多。一个物体能量的多少就可以通过对外做功的多少来度量。既然能量与功之间有这样的联系,所以能量的单位与功的单位一样,是什么?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 指导学生找出四个例子的共同之处。 焦耳J 利用震撼人心的场景,触发思维的兴奋点,激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打开探究之门。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使学生充分感知物理图景,找出四个例子的物体均能够对外做功的共性从而引出能量的概念。
师生合作 探求新知 动能的定义。出示情景资料二:出示两个个具有能量的物体(1、运动的小球2、流动的水)找寻它们具有能量的根源在哪里? 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存在动能?流动的水与运动的小球具有的动能一样大吗?你是如何判断的?展示动画小球推木块 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观点。 都在运动。 生答:动能大小不同,A球能够推动木块做功多 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又提高了对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这些真实、鲜明、形象的感性材料,为动能概念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感性基础。通过动画展示动能大小可通过能够做功的多少来判断
小组合作 开展辩论 动能越大,可以对外做功越多提出辩题:动能越大越好吗? 师总结:动能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要想合理利用其优点,避开其危害,就需要进一步了解动能大小的相关知识,那动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观点。赞同方:空气运动,水运动都可以用来发电,当然动能越大越好;反对方:很多车祸都是由于动能太大造成的有小组认为:要看在什么情况下 通过小组辩论赛一可让学生对动能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所了解;二可让学生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为要急切了解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做好铺垫
实验猜想 提出问题:动能有大小之分,那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利用你的生活经验,你来猜想一下吧?出示情景资料三:交通限速图片提出问题:为何不同车型限速不同呢? 思考并回答1.学生猜想可能与速度有关,因为有运动才有动能。2.学生猜想可能与质量有关,不同车型其质量不同。 引出动能有大小;指引猜想的方向、提高猜想的质量。
设计实验 动手操作 得出结论 实验评估 激发智慧 给出两套不同器材,让学生在课件问题引领下设计出探究动能与质量、动能与速度的实验方案。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逐个解决从而将难点分化。1、如何使物体滑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同? 2、如何改变物体的质量? 3、如何让运动的物体对外做功?4、小车的动能大小通过什么表现出来?提出科学研究方法:转化法应用实验方案设计好并交流之后,老师给予肯定出示实验注意事项:a、组长做好小组分工b、实验中置于斜面上的物体应由静止释放c、每次都把被推物体放在斜面底端。教师进行指导并完成实验。 出示表格,得出结论 师问:你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实验的成功之处?改进后的器材比原实验器材在操作上与实验效果上作一下比较吧? 教师做出总结与感悟,通过自制实验达到的效果,激励学生养成多观察,乐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 通过讨论,集体交流,完善方案。找多个小组交流实验设计,集体交流补充。 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表格。 交流现象与结论 交流评估。生:标记混乱不清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记。生:我们组做的最快最好生交流讨论两套器材,在操作上与实验效果上的不同生:自制器材实验操作简单生:自制器材实无需标记,直接比较生:实验时间减小了,提高了效率生:…… 设计问题,将难点分化。这样做可充分调动同学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可适当提问加以引导给铺设知识和思维台阶。 展示实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实验好习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乐于思考的习惯,组织学生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从而完成了整个探究过程。 通过对两套不同器材进行比较评价让学生感悟到改进后的器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实验改进的启发,引领学生多做思考,多注意观察,激发学生的改进实验方案的智慧及发明创造才能
实验拓展 学以致用 师:对于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你还有什么想了解的吗? 师:老师刚好拍到了咱兴趣小组对这一课题的实验研究视频、一起来看一下。视频播放完毕后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师展示课件:1、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新民晚报报道:1990年5月29日晚6时,从沈阳开往上海195次旅客列车经过上海铁路分局管辖的沪宁线103K区段时,突然从列车左翼飞出一个馒头,不偏不倚正好打在当班的上海铁路分局苏州工务段职工×××的鼻梁上,当场将其击昏。2、为什么对机动车要限速?同样的公路为什么不同车型限速不同? 3、为什么“9.11事件” 中,飞机会有炸弹一样的威力呢? 生提出:还想了解质量与速度对动能的影响一样大吗?生:观看视频分析交流: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比质量更大一些。生思考后回答:馒头质量虽小,但速度过大,具有的动能就大,破坏性就强。生答:同一辆车的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越不容易刹车。所以要对车辆的速度加以限制,以免发生交通事故。生答:不同车型的车质量不同,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所以大型车的限制速度比小型车更小。生答:飞机质量大,速度大,因而具有的动能就大,所以才有炸弹一样的威力。 这一步是在学生认识动能的大小有什么决定后,进一步对动能知识的进一步认识,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利用动能的知识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学以致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学生能够尝到成功的喜悦。
梳理反思 经过本节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从知识方面和方法方面总结。 从知识和方法两方面方面总结。 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实现思维飞跃的舞台,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梳理总结知识的好习惯!
知识检测 反馈评价 出示在课件上1、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的动能如何变化?2、水平路面上正在洒水的洒水车匀速行驶时,它的动能如何变化?3、如图是用来研究“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图.将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撞到木块上.(1)小球的动能大小是通过 反映出来的.(2)分析比较实验甲与实验乙,可得出结论: .(3)分析比较实验乙与实验丙,可得出结论: . 4、中考链接如图所示的是运动员在铅球比赛中的场景.铅球离手后,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动能EK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最接近的是( ) 学生积极的回答,教师及时地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物理 这样设计既让老师了解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竞赛式的课堂,又让每个组的三号也保持有旺盛的战斗力,不甘示弱很好的利用所学知识解答,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物理,感觉物理并不是枯燥的概念,因此大大的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板书设计 知识网络 动能能
九、课后反思:
科学探究是课堂教学的“脊柱”,探究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些探究思维程序和常见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它们去理解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技能、体验物理科学研究过程,从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想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实验时,引入小组辩论赛,不仅让学生了解动能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危害,还为“为什么要进行探究实验”做了很好的铺垫;在猜想影响动能因素时与学生一起分析,得出重力并不是影响动能的因素,尤其是两套不同器材进行实验的对比评价,不仅可锻炼学生对实验的评价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拓展实验环节采用的是实验视频播放,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拓展了学生对动能知识的进一步了解。这些都是课前的设计,而教学过程是富有变化、动态生成的,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会产生许多的信息和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机智的将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作为教学的变化点来组织教学,巧妙地融汇于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使物理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D
C
B
A
判断
标准
是否能够做功
来源
运动
之一
m
动能
影响
因素
v
单位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