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知道什么叫机械效率,知道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机械效率总小于1;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让学生体会什么是有用功、总功,知道使用机械就不可避免的要做额外功;认识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找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和机械效率,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机械效率都小于1,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学准备】
轻质、重质单滑轮各一个、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钩码若干、铁架台、细线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提问师: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可知,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二)导入新课(投影出示下面的图形),动力对绳子做的功跟动滑轮对物体做的功相等吗?(三)进行新课师: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 师:要计算出手拉绳做的功和动滑轮对钩码做的功,要测出哪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师: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实验?请大家谈谈实验的设计方案。 师:实验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师:大家说的非常好。请大家根据我们所设计的实验,设计出一张表格用来记录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 教师巡查、指导 教师将设计好的表格投影在屏幕上 生:没有,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学生猜想:猜想1:动力对绳子做的功应该等于动滑轮提升重物所做的功。猜想2:动力对绳子做的功应该不等于动滑轮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动力对绳子做的功可能大一些。猜想3:动力对绳子做的功可能小一些。生:实验学生讨论并设计和准备实验 学生:需要单滑轮、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钩码、铁架台、细线等。学生:用动滑轮提升重物上升一定高度,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物重G拉力F;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上升的高度h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再根据功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动滑轮提升重物做的功(W1=Gh)、动力对绳子做的功(W2=Fs),两者相比较就可以知道它们的大小是否相等。学生讨论:尽可能拉重物匀速上升 学生设计表格
师:实验时为什么要测多组数据? 师:通过改变钩码的重测得多组数据,比较出W1.W2的大小关系,从中归纳出的一致性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和说服力 教师将填好的表格投影出来 师: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的结果是……? 师: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讨论一下。 引出新的物理概念1.有关机械的三种功板书: (1)有用功(W有):机械对物体所做的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2)额外功(W额):对人没用却又不得不做的功。(3)总功(W总):使用机械时,人们实际所做的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师:同学们,你能指出刚才实验中的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吗? 2.机械效率——机械性能的重要标志师:在使用机械时,有用功只占总功的一部分,我们总希望有用功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不同的机械,不同的使用情况都会造成两者比例的不同。有用功所占比例的高低是衡量机械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师:于是,我们专门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 机械效率(η)来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比例的大小。板书:机械效率(η):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师: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70%,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师:机械效率有没有可能等于或大于100%? 师小结:任何机械都要受到重力,并且相对运动的零部件间存在摩擦,因此额外功不能避免,从而所做的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练习:师: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问题:用定滑轮匀速提升质量为20kg的物体,所用拉力为220N,当物体升高2米时,求有用功、总功和定滑轮的机械效率(g取10N/kg)。 师:提高机械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减少能源损耗,降低生产成本,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机械效率呢? 师提示:根据η=W有/W总= W有/W有+W额入手进行思考。 师: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去做呢? 师归纳小结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师相机补充 学生讨论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学生:动力对绳子做的总功大于动滑轮对物体做的功! 学生交流并回答:动力拉绳子除了将物体拉升外,还将动滑轮也提升了,并且还要克服摩擦! 学生讨论回答:实验中对物体所做的功是有用的;将动滑轮提升并克服摩擦所做的功是没用却不得不做的,是额外功;本实验中人拉绳子实际所做的功包括了有用功和额外功,是总功。 学生:该起重机所做的有用功占总功的70%。 学生讨论发言 解:W有=Gh=mgh=20kg×10N/kg×2m=400J W总=Fs=220N×2m=440Jη=(W有/W总) ×100%=(400J/440J) ×100%=91% 学生思考 学生讨论:可以减少额外功,增加有用功! 学生思考、回答:是要减轻机械自重,保持良好润滑,减小机械各零部件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额外功;还可以让机械在承受范围内满负荷(多提重物)工作,从而增加有用功,提高效率! 学生回答,相互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