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导图
专题整合
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演变
1.自由资本主义
(1)背景:工业革命开展,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内容:资产阶级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3)评价: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但无法应对经济危机。
2.垄断资本主义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2)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
(3)评价: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优胜劣汰的进步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创:罗斯福新政
(1)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无力扭转颓势。
(2)内容: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整农业政策、推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等。
(3)特点: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前提下,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4)评价: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打击,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4.进一步发展:二战后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背景: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教训及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新兴工业行业的需要。
(2)表现: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订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生产。
(3)影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三种经济思想(经济运行模式)
三、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调整
阶段
内容
原因
作用
大危机前
自由放任政策
传统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推动经济发展但易产生经济危机
大危机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大危机爆发,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已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下的经济发展
使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渡过了大危机
二战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美国的成功及各国的形势需要
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70年代后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7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出现“混合经济”,促进了经济发展
启示
(1)任何一种政策都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一成不变
(2)自由放任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经济政策的不同方式,都不可能彻底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方法技巧
逆向型选择题解题技巧
[典例]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福利制度。下列有关其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扶危济困”,扩大了社会消费
B.“削峰填谷”,缩小了贫富差距
C.“惩勤助懒”,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D.“劫富济贫”,激化了社会矛盾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题干。
明考点
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
定时空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
抓关键
不正确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福利制度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扶危济困”,有利于扩大社会消费,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B
福利制度“削峰填谷”,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B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
C
福利制度通过税收等方式,用富人的钱财来救济穷人,“惩勤助懒”,挫伤了工作积极性,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
D
福利制度虽然“劫富济贫”,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矛盾,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
[解答技巧] (1)抓题干关键词: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否定词,这些词语的设置有的比较明显,如“不正确的”“错误的”“不可能发生的”等;注意以“错误的就是符合题意的答案”这一原则来确定出最后的答案。
(2)解答的主要方法
①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得出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
②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历史结论的准确理解和认识,直接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③推理法:题目略有难度,暂不能确定某个选项的正误时,假定某一选项正确,然后根据历史事实、结论与历史逻辑关系进行历史推理,得出正确答案。
课件16张PPT。专题知识整合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这说明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
A.政府推行自由放任 B.金融市场投机严重
C.社会经济虚假繁荣 D.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说到的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工人工资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工人的工资决定了市场的购买力或者是市场需求,而不断上升的生产率就等于市场的供给,由此就会导致供需严重失衡,即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故选D项。
2.下表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期间各国工业生产和失业情况。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缩减
70%
69.1%
50%
48%
50%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直接用于说明( )
A.经济危机破坏性大 B.危机爆发的根源
C.危机的持续时间长 D.危机下的各国矛盾
答案 A
解析 表格中的数据有三项,“工业下降”“外贸缩减”“失业人数”,综合起来可得出危机的破坏性大,故A项正确。
3.有一张汽车上的出卖说明,内容大致是:“100美元即可买走这辆车,我所有的钱都已在股市中化为乌有了。”与这种现象最相对应的体验是( )
A.“牛奶面包供不应求”
B.“找工作如登天一般”
C.“为共渡难关各国亲密无间”
D.“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题干所描述的是1929年经济危机时的社会现状:股市崩溃引起连锁反应,企业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牛奶面包供大于求,销毁的不计其数,A项错误;为转嫁经济危机,各国高筑贸易关税壁垒,C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找工作如登天一般”说的正是失业现象,符合大危机的表现,故B项正确。
4.下图形象地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它主要说明了这次经济危机( )
A.时间长 B.范围广
C.危害大 D.发展快
答案 B
解析 图片反映了一只章鱼覆盖在整个地球上,形象地说明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它的影响甚至扩展到整个地球,说明了经济危机波及的范围广。故选B项。
5.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位雕塑家说:“如果你放一朵玫瑰花在胡佛手里,它就会枯萎。”“玫瑰花”枯萎的原因是胡佛 ( )
A.个人能力不足 B.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C.实施国家干预的政策 D.灰心绝望情绪
答案 B
解析 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仍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导致经济萧条加剧,题干材料表达了人们对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的强烈不满。故B项正确。
6.美国总统胡佛最初把随着股票市场崩溃而来的不景气看做是一种心理现象。他亲自选用了“萧条”这个字眼,因为它不像“恐慌”或“危机”那么吓人。1930年6月,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有代表团建议兴办公共工程救济失业,他竟对他们说:“先生们,你们来晚了60天,萧条时期已经过去了。”据此可知胡佛( )
A.鼓励公共救济事业
B.试图大规模干预经济
C.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对经济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历史问题与历史现象的能力。结合题干信息可知,胡佛反对兴办公共工程救济失业,这说明胡佛坚持自由放任主义政策,认为经济不景气并不可怕。故A、B、C三项排除,答案选D项。
7.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俄亥俄州的示威者喊出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最能说明这次危机( )
A.对经济的破坏十分严重 B.使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C.引起了政治危机 D.促进政府调整政策
答案 C
解析 “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说明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故选C项。
8.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电影的黄金时代”,在好莱坞每年制作的约500部电影中,有大量的黑帮片、牛仔片和马克斯兄弟的搞笑片,还有大量的历史冒险剧和荒诞戏剧。这些电影在美国广泛流行是因为电影中的( )
A.欢娱和幻想给恐慌中的人们以消遣
B.诙谐和幽默给战争中的人们以抚慰
C.夸张和想象给富足中的人们以鼓舞
D.历史和冒险给革命中的人们以引领
答案 A
解析 20世纪30年代,美国受大危机影响巨大,材料中的电影广泛流行,其主要原因是欢娱和幻想给恐慌中的人们以消遣,故选A项。20世纪30年代,美国并未卷入战争之中,故B项错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足”,故C项错误;当时美国并未爆发“革命”,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佛总统时期的财政部长梅隆说:“我不相信我们有什么秘诀或灵符能补救我们今日所受的灾害,我不相信我们的社会制度在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强调危机的原因在于美国采取了错误的货币政策,萨缪尔森则强调危机是由一系列偶然事件促成的,胡佛始终强调危机起源于欧洲,而欧洲学者强调美国对欧洲的冲击。
——卢文璞《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 美国工人的工资在危机期间下降40%,1932年相当于1900年的水平,20年代曾获得经济大师称号的胡佛这时被人们称作“饥饿总统”。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1)根据材料,归纳美国人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基本论点。
(2)材料一、二反映出当时美国人对危机的看法在哪些方面达成了共识?有何共同缺陷?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和前两则材料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 (1)梅隆认为经济危机无法遏制,它的发生与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必然联系;弗里德曼认为美国错误的货币政策导致了危机的发生;萨缪尔森则强调危机是偶然事件引起的;胡佛认为欧洲的危机影响了美国。
(2)在经济危机的严重危害问题上达成共识。共同缺陷:都没有认识到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3)正如前两则材料所反映的那样,对经济危机缺乏本质的认识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危害性。
解析 第(1)问,要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对他们各自的观点扼要概括。第(2)问,据材料可知,他们对经济危机的危害有所认识,但都没有找到危机发生的根源,只是看到表面现象。第(3)问,前两则材料是对危机的错误认识,导致出现材料三中危机加深的局面。
课件22张PPT。秦始皇课后课时作业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第1课 “自由放任”的美国
[课标要求]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一、世界经济大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主要原因: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3)直接原因:股市崩溃。
2.爆发:1929年10月,以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首先在美国爆发。
3.表现:各国工业生产水平大幅度下降,世界贸易额剧减;农业遭受灭顶之灾,农民大量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长。
4.主要特点
(1)来势凶猛:危机发生后,迅速波及整个经济部门。
(2)范围广:首先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蔓延到资本主义各国及其殖民地和附属国。
(3)破坏性大:各国工业生产水平大幅度下降,世界贸易额剧减,失业人数急剧增长。
(4)持续时间长:1933年,各国经济进入“大萧条”的高峰,成为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5.影响
(1)经济危机: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
(2)社会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工人罢工运动、农民运动不断高涨。
(3)国际局势紧张: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间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概念阐释 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经济呈现负增长)。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集中体现。由于资本主义的特性,其爆发也存在一定的规律。
易错提醒 经济危机中的生产过剩,并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不是说生产出来的东西超过了广大人民的实际需求,而是同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比,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特别提醒 (1)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世界经济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加之当时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所以这场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很快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2)这场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不仅波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各领域,还引起各国的政治、信仰危机;同时也激化了国际间的矛盾。
二、杯水车薪
思维点拨
1.自由放任主义政策
自由放任主义政策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自行调节,政府对于经济领域中的问题应当实行自由放任的原则,用不着干预经济生活,也不必直接参加再生产过程。政府的经济职能仅限于保护自由竞争,保护私有财产,建立某些必要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
2.胡佛经济政策的特点
胡佛的经济政策始终带有“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特点。他否认危机的严重性,确信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把自由竞争、自由调节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并未摆脱“自由放任”的旧模式。
三、病入膏肓的经济
1.经济
这场经济危机是美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全面危机。
(1)金融危机:股市崩溃、银行破产,金融业处于休克状态。
(2)工业危机:工业生产持续下降,重工业部门所受打击尤为沉重。
(3)农业危机:农业遭到毁灭性打击,农产品价格暴跌。
(4)商业危机:对外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
2.政治
(1)失业现象严重;全国范围内的罢工、抗议示威、骚乱暴动此起彼伏,社会矛盾激化,整个社会一片混乱。
(2)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丧失了信心,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到崩溃的边缘。
知识点 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起因
[材料探究]
材料一 当时美国的流行说法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据统计,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那时,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备;城里人贷款买汽车、收音机、洗衣机;投资者贷款买股票。1926年约有70%的汽车,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
——选自人教版
材料二 1920~1929年,美国工人工资增长2%,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三分之一由只占人口总数的1%的人拥有。
在致命一天到来前的18个月里,华尔街股票市场的牛市似乎是不可动摇的,一些主要工业股票的价格竟翻了一倍多,一段时间以内,每天的成交量多达500万股。1929年9月3日,一天的成交量超过800万股。
(1)结合材料一分析20世纪20年代的分期付款方式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社会中的哪些现象?
提示:(1)银行信贷和分期付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但也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商品大量积压,而广大劳动人民无力购买,这是导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2)美国贫富差距过大,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相对贫困,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股票投机过度,股票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要点归纳]
全面认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
前严重经济危机的原因
(1)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而资本家为眼前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③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股票市场的这种投机活动恰好掩盖了生产与销售之间本已存在的尖锐矛盾,使矛盾最后激化。
(2)特别严重的原因
①基本矛盾更加尖锐。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财富过度集中,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强。于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这是造成危机特别严重的根本原因。
②泡沫经济特别严重。“一战”后美国经济出现虚假繁荣,大量的分期贷款和股票投机活动使美国经济泡沫程度极高,因此泡沫破灭后,危机程度更深。
③政府的无作为。面对危机,胡佛政府对内没有行之有效的政策,对外没有加强合作,使经济危机更加持久,加深了危机。
(3)由美国波及全世界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整个世界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国爆发危机,其他国家亦受影响。
②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③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美国有很大的依赖性。
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普遍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存在,所以经济危机的范围必定会超出一国范围,波及整个世界。
知识点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材料探究]
材料一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不久,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方案。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有33个国家提出了抗议。到1931年底,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个国家以上。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在彼此对抗的集团中,德、日、意……显现出其不利地位。它们一方面竭力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则宣扬对外扩张的理论。……德、日继意大利之后于30年代初公开建立法西斯专政,企图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就当时情况而言,你认为采取怎样的措施,效果会更好些?
提示:问题: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并出现了法西斯势力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的势头。措施:政府应该干预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尽可能地扩大市场;同时要减少贸易壁垒,避免因争夺市场或殖民地而形成某些政治或经济集团,给世界带来不安与恐怖。
[要点归纳]
世界主要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及其教训
(1)对策
①提高关税:可以阻止、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工业。
②实行货币贬值:可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商品出口。
(2)教训
①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于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
②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
③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削减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在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其重要。
1.大危机前,美国的流行说法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这一现象直接造成了( )
A.股票投机盛行 B.工业利润剧增
C.市场虚假繁荣 D.经济危机爆发
答案 C
解析 大危机前,“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的现象造成了市场的虚假繁荣,故选C项。材料与股票投机无关,A项错误;材料也与工业利润无关,B项错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并非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D项错误。
2.“美国资本家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了‘银河’。巴西一年就有2200万袋咖啡倒入大海。”这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 )
A.来势汹涌 B.范围广
C.破坏性强 D.持续时间特别长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故选C项。
3.胡佛政府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实施“自愿联合政策”,为此,他批准了“邻里互助计划”。这反映了胡佛政府( )
A.开始采取计划经济 B.强调合作和协助
C.政府进行直接救助 D.加强对经济干预
答案 B
解析 题干表明胡佛政府支持“自愿联合”“互助”,体现出合作和协助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在美国不存在;C、D两项恰是胡佛排斥的方法。
4.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
A.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B.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C.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答案 C
解析 调高关税属于贸易保护的表现,是不利于世界经济良性发展的。A、D两项表述与题干信息不符,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C项。
5.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 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答案 A
解析 观察图表,美国汽车产量在1929年达到最高值,1933年迅猛下降,这与当时美国发生的经济大萧条有很大关系,经济大危机下,大量工人失业,失去了收入来源,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直接导致了汽车企业产量的下降,故选A项。B、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政府限制汽车生产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时间是在1933年,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排除C项。
课件33张PPT。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第1课 “自由放任”的美国01自主基础梳理02师生互动探究03跟踪反馈训练04课后课时作业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罗斯福在1933年3月对公众的讲演中说:“我们金融体系调整的过程中有个比货币、比黄金都要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公众的信心。你们必须坚定信念,不能被传言和猜疑打垮……”其中人们的“猜疑”主要是( )
A.新政府自由放任能否摆脱金融困境
B.国家以工代赈是否能够刺激消费和生产
C.国家实行金本位制可否刺激出口
D.国家整顿银行能否恢复银行信用
答案 D
解析 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不是自由放任,排除A项;“猜疑”应是针对“金融体系调整的过程”,B项也不符合题意;C项与罗斯福新政的做法相反,新政在金融体系调整的过程中实行的是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只有D项与题干要求相符。
2.从1933年5月开始,美国在春夏两季有计划地犁掉了1000万英亩棉田,收购和屠宰了20多万头即将临产的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几千万头牛和羊。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的复苏
B.违背了自由竞争原则
C.只能使美国暂时克服危机
D.解决了农业生产过剩问题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这些政策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的复苏,虽违背了自由竞争原则,但使美国暂时克服了危机,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过剩问题。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3.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罗斯福新政( )
1930年
1940年
拖拉机
92万台
156.67万台
谷物联合收割机
6.1万台
19万台
玉米摘收机
5万台
11万台
A.推行“以工代赈” B.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
C.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D.实施农业减耕减产政策
答案 B
解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30年和1940年,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等工业品不断增加,说明美国的工业在不断恢复与发展,这与罗斯福新政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有密切的关系。故选B项。
4.下图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这项措施旨在( )
A.恢复银行信誉 B.鼓励建立工会
C.加强社会保障 D.调整劳资关系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雇主、雇工、政府、蓝鹰,透过漫画中政府居中调停雇工和雇主的关系可知,该项措施的主旨是调整劳资关系。故选D项。
5. 海报是一种用来扩大宣传、辐射大众的艺术形式,其细节折射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右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重大改革中的某项政策的海报,为了执行这一政策,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直接发放救济物资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减耕减产补贴农业
D.举办基础公共工程
答案 D
解析 根据海报中拿着劳动工具的人物形象,结合文字信息“工作付酬的美国”可知,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的相关知识,故答案为D项。
6.罗斯福本人就很清楚地说过,他坚信“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制度”,“新政”把这个制度“从深渊中拉出来”。材料主要表明“新政”( )
A.并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
B.是罗斯福总统坚信凯恩斯主义的产物
C.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D.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答案 A
解析 材料“他坚信‘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制度’”“‘新政’把这个制度‘从深渊中拉出来’”说明新政未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本,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新政与凯恩斯主义的关系,B项错误;材料强调新政拯救了危机中的美国经济而非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新政中国家干预经济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项错误。
7.有人认为,罗斯福新政“起了政治上不满情绪的安全阀的作用”。这主要是指新政( )
A.消除了阶级矛盾
B.缓和了社会矛盾
C.遏制了法西斯势力
D.消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答案 B
解析 罗斯福通过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推行“以工代赈”等措施增加就业,提供社会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故选B项。
8.剑桥大学教授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中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罗斯福新政( )
A.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 B.使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C.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 D.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答案 D
解析 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因此说新政的成功也得益于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危机之初,美国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主义的思想……措施的核心是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前提,倡导地方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虽然迫不得已他也曾“干预”经济,比如提出了复兴计划大纲,建立了复兴金融公司,扩充了农业信贷银行等,但他坚决反对联邦政府出面大规模干预经济,强调不能靠立法和行政命令来解决危机中的问题,坚决避免“极权主义”。
材料二 从3月9日制定出《紧急银行法》,到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在这100天当中,罗斯福总统顶着狂风暴雨前进,一天天显示出他无穷的智慧和无限的精力。他指引议员们通过了13个重要法案,其中包括对一切银行存款实行保险,对抵押住宅者发放贷款,对华尔街金融市场进行改革,拨发40亿元作为联邦救济金,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等一系列法令。
——摘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1)依据材料一,概括胡佛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和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
(2)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罗斯福总统上台后采取的政策与胡佛总统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3)胡佛和罗斯福两任总统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解决经济危机,其结果不同,由此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胡佛政府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联邦政府大规模地干预经济,倡导地方团体和劳资双方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解决危机。
(2)放弃了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方式来克服经济危机。
(3)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市场,但无序的竞争也会影响其发展,国家的干预增加计划性也会促进经济发展,应依据形势和经济发展规律来适当地调整政策。
解析 第(1)问,注意对材料一信息的提取。第(2)问,从材料二中罗斯福的政策的实质来分析。第(3)问,应从资本主义的特点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来回答。
课件22张PPT。秦始皇课后课时作业第2课 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一、实干家罗斯福
1.“新政”的提出
(1)1932年,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当选美国总统。
(2)罗斯福上台后,果断地放弃了自由放任主义政策,推行新政。
2.新政的指导思想: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3.新政的准备
(1)起用一批锐意进取的专家和教授组成“智囊团”,为他打造新政的纲领。
(2)把一大批有志于改革的人士安置在政府各个部门中进行新政的试验。
(3)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和调节,支持他改革经济运行机制。
(4)罗斯福用“炉边谈话”的形式向人民解释新政,争取人民的支持。
(5)个人能力:罗斯福具有坚强的信心和审时度势、大胆突破的作风。
4.新政的目的
通过国家干预来结束经济混乱状态,摆脱危机。
5.新政的发展
逐步发展成为一系列具有改革意义的金融、工业、农业和劳工政策。
概念阐释
(1)新政的主要内容被称为“3R”,即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主要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33~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第二阶段是1935年以后,着重改革,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全过程。
(2)国家干预是指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运用管制和宏观调控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即校正、补充市场缺陷的活动的总称。
二、施行新政
1.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2)第二阶段从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2.主要内容
(1)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实施《紧急银行法》,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
(2)恢复工农业生产。实施《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为工农业生产复兴创造有利条件。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实施《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如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
(4)保护劳工权利。实施《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社会保险法》;到1939年,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以及救济制度初步形成。
3.特点
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4.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影响
(1)新政成为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2)对战后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概念阐释
以工代赈
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罗斯福新政期间,实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这增加了就业,刺激了消费和生产,稳定了社会秩序。
思维点拨
1.“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再生产,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予以促进,并对不利于总体经济发展的明显弊病进行改革。
2.罗斯福新政“新”的含义
(1)新的理论:由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到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2)新的特点:在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国家虽大规模干预经济,但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并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小生产者的措施,缓和社会矛盾。
(3)新的政策: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运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的初步实施。
(4)新的起点:罗斯福新政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它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成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三、渡过难关
1.基本恢复
(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2)表现:1936年底,工业总产量超过危机前的年平均数;1939年,工业生产达到创纪录水平,农民收入增加。
2.彻底摆脱危机
(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2)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战争需求的刺激,经济出现战时繁荣;政府由限制农业生产转向鼓励增产。
(3)表现:国民生产总值激增,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失业现象基本消失;二战结束时,全世界大部分的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了美国,美国经济进入新的繁荣发展阶段。
易错提醒
罗斯福新政≠消除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引起的,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就不可能消除这一基本矛盾,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概念阐述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知识点 全面认识罗斯福新政
[材料探究]
材料一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试用的“试验性疗法”指的是什么?指出其实质。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提出的新政“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的观点?
提示:(1)“试验性疗法”指的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实质:不改变国家政治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新政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摆脱了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要点归纳]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实质及成功的原因
(1)特点: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来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即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2)实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并未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3)影响
①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②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的增长,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深远影响: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4)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方面
原因
时代潮流
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实力
美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予农民大量补贴、兴建公共工程等
民主传统
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理论依据
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个人努力
罗斯福的个人努力
1.史学家艾伯特·林德利指出:“罗斯福先生是正当美国旧制度一败涂地之时就任总统的。”这里的“旧制度”是指( )
A.英国殖民制度 B.自由资本主义体制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制 D.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答案 B
解析 由罗斯福就任总统可以判断一败涂地的“旧制度”是自由资本主义体制。故选B项。
2.罗斯福在竞选美国总统的演讲中说:“我的愿望是排除革命……既避免激进的革命,又防止保守的革命。”他就职后为“排除革命”而采取的重大行动是( )
A.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B.实施“新政”干预经济
C.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D.提倡“新经济”模式
答案 B
解析 罗斯福是在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前提下上任的,面对经济危机,他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故B项正确。
3.为了复兴工业,罗斯福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动了著名的“蓝鹰运动”,凡遵守新政法律法规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这一运动( )
A.增强了民众对银行和金融业的信心
B.有效地促使企业进一步加强规范经营
C.用公有制的形式调整资本主义企业
D.强化了社会保障,有利于民生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中“罗斯福政府”“蓝鹰运动”“遵守法律的企业”可以判断和《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出台有关,因此选B项。A项是关于金融改革的,D项是关于社会保障的,都不符合题意,C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
4.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一方面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给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另一方面制订了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来吸收无职业者。这些措施的影响是( )
①刺激了生产和消费 ②抑制了通货膨胀 ③稳定了社会秩序 ④抑制了股票投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中社会保障的作用。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和以工代赈的政策,增加了就业,刺激了消费,缓和了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故①③符合题意,答案选A项。
5.下图是一幅关于美国经济的图片,数据表明( )
A.新政对克服经济危机起了重大作用
B.新政促使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
C.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中
D.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答案 A
解析 依据题干图片信息,与1933年相比,1935年和1939年经济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罗斯福新政对克服经济危机起了积极作用,故A项正确;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并不是国家全面管制,C项错误;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项错误。
课件35张PPT。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第2课 罗斯福新政 01自主基础梳理02师生互动探究03跟踪反馈训练04课后课时作业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如何在大灾难中死里逃生和出现二战后的繁荣,“或许是20世纪历史学者所面对的最大题目”。面对这一“最大题目”,西方各国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采取自由主义政策 B.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D.建立新国际货币体系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故选B项。自由主义政策是二战前实行的,故A项错误;C项虽然是二战后实行的,但是福利国家体现不出“二战后的繁荣”,故排除;D项新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不是西方各国所采取的措施,故排除。
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严重的“滞胀”,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这一现象的出现( )
A.表明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处于强弩之末
B.是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各国普遍推行的结果
C.与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密切相关
D.促使资本主义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 B
解析 二战后,西方各国普遍接受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大力干预和调节,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带动了经济发展,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弊端,导致“滞胀”现象出现,故B项正确。
3.下面是反映美国某一历史时期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CPI)和财政赤字情况的三张图表,据此综合判断这一时期是( )
A.罗斯福时期 B.尼克松时期
C.里根时期 D.克林顿时期
答案 C
解析 罗斯福推行新政,通过赤字开支、扩大公共工程建设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物价回升,故A项错误;尼克松时期,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困境,尼克松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和赤字财政政策,故B项错误;里根时期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政策,使美国经济回升并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得到缓解,但也造成高赤字、高国债的局面,故C项正确;克林顿时期,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逐年走低,财政赤字缩小甚至出现盈余,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故D项错误。
4.下图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示意图,关于其说法正确的是( )
A.a段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实施
B.b段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福利国家政策的实施
C.c段经济复苏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力推行
D.d段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混合经济”的实施与“新经济”的出现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30年代从罗斯福新政开始,已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A项错误;b下降与美苏争霸和经济危机有关,B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力推行是在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期,C项与该时间不符,排除;20世纪70年代以后“混合经济”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90年代“新经济”的出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故选D项。
5.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调整无疑借用了罗斯福新政的某些理念和措施,但这种借用在(20世纪)7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造成了巨大的遗憾。从罗斯福新政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经验教训,使面对困境的政府与经济学者们不得不重新调整,以便找到更加合理的思路。“更加合理的思路”是指( )
A.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相结合
B.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政府积极发展人民资本主义
D.大力革新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调整无疑借用了罗斯福新政的某些理念和措施,造成了巨大的遗憾”,应该减少政府干预,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6.某经济学流派认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这一理论( )
A.是凯恩斯主义的新发展 B.主张国家减少干预经济
C.与自由放任政策相一致 D.不利于“滞胀”危机的解决
答案 B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货币学派理论。材料信息“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说明A项错误,B项正确;从材料信息“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说明C项错误;D项不符合货币学派理论的影响。
7.19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1946年政府将全国800家公司收归国有;1947年政府在电力、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这表明( )
A.英国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B.英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英国病”
C.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社会主义在西方建立起来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英国在国家干预经济的背景下推行国有化措施,体现了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加强,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发现了一个能吸收其出口商品和活力的新的全球范围的经济生存空间。为此德国人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是( )
A.统制经济体制 B.混合市场经济
C.社会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C
解析 二战后,德国建立了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这一模式的特征是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据相当。
——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
(1)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
(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试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定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
(3)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角度论证皆可)
答案 (1)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
(2)否。数据显示,相对而言,有的国家高福利、高增长,有的国家低福利、低增长。
(3)反对的理由:福利制度会增加企业税收负担和成本;劳动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
支持的理由: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二战后福利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解析 第(1)问,从材料图表中的数据可知,法国的社会福利排在第二名,美国排在最后一名,所以穷人就选法国了,结合所学法国税收高,得出“富人”做法国人就有点亏。第(2)问,从图表的数据来看,是不支持这个观点的,论据从材料中归纳即可得出。第(3)问,从福利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来回答。
课件23张PPT。秦始皇课后课时作业第3课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标要求]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背景
(1)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二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直接投资兴建了大批企业,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巩固与发展。
2.表现
(1)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2)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3)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3.特点
(1)美国私人垄断资本实力雄厚,缓和了政府巨额投资与私人资本积累有限的矛盾。
(2)政府干预经济不是实行工业国有化。
(3)依靠增加政府开支和大量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和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4)美国的经济体制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4.作用
(1)美国战后迅速完成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
(2)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 黄金时代”。
特别提醒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其特点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特点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凯恩斯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思想,主张政府放弃自由放任经济理论,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领域干预经济。
(3)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运用,但后者并不是前者的理论基础。
思维点拨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黄金时代”的基本因素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成为经济发展最强有力的推动因素。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采用多种形式干预经济生活。
(3)二战后的两极对峙格局,使其拥有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二、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思维点拨
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主张的不同点
(1)凯恩斯主义的经济主张是“有效需求决定论”。主张充分就业,刺激消费需求;运用货币政策,扩大投资需求,加强国家干预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2)货币学派的经济主张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是货币供应量。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以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
(3)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是“供应决定论”。在供给和需求关系上,供给决定需求,供给创造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社会经济就会出现稳定增长,主张减税刺激经济发展。
三、美国的“新经济”
1.表现
(1)经济持续增长。
(2)通货膨胀问题被化解。
(3)巨额财政赤字消失,并出现财政盈余。
(4)失业率下降。
(5)企业利润大幅增加。
(6)个人消费市场繁荣,出口增加迅猛。
(7)股票指数扶摇直上。
2.特点
美国经济蒸蒸日上,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逐年走低。
3.原因
(1)克林顿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2)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
4.评价
(1)积极方面:创造了经济扩张的奇迹。
(2)局限性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
②垄断资本依然占据支配地位,左右着国家政策。
③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
思维点拨
1.全面认识“新经济”
(1)含义: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兴起原因:二战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一大批新兴的产业,如原子能、激光等工业应运而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美国一家杂志称这一现象为“新经济”的胜利。
(3)特征: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基础上;经济持续增长;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
2.新经济的三个“新”
(1)“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
(2)“新”在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
(3)“新”在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
四、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1.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
(1)特征: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
(2)进程
2.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1)背景:二战后,法国加大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
(2)目标: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经济发展。
(3)方针:1946年,确定了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
(4)特征
①经济模式:计划与市场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的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②调节方式: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订经济计划。
③辅助手段:财政、税收和价格。
(5)结果
①法国是西方国家中唯一实行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受新经济自由主义影响,法国开始了私有化浪潮。
3.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1)建立:1949年,阿登纳政府建立。
(2)特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3)内容: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4)结果: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4.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1)过程
①基础:为了恢复经济,二战后初期,日本政府实行“统制经济体制”。
②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2)特征
①政府对经济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②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
(3)结果:1987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概念阐释
1.经济“滞胀”
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的专门术语。经济“滞胀”的特点是经济停滞与物价上涨现象同时出现和存在。
2.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特别提醒
(1)“二战”后西欧各国采取的社会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并非完全一致。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二战”后西欧各国也普遍采取对经济干预与管理的办法,使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但二者存在不同: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前提下进行的;而西欧各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国有化政策。
(2)二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②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特别在北欧地区,福利制度尤为完善。③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④美国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高科技的发展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易错提醒
西方国家“国有”经济≠“公有制”
西方发达国家“国有”经济和“公有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共同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
知识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材料探究]
材料一 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经济萧条可能永远无法结束,一般均衡永远无法重新达到。增雇一定量的劳动力服务于公共工程项目,它对总就业量的影响,在失业问题比较严重时,比几乎达到充分就业时要大得多。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
材料二 由于战争的破坏……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①保护自由竞争。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②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1950年,联邦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三 日本政府为经济开发提供了各种计划和情报等项服务。1956年日本政府制定《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从此进入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1960年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十年后的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增加一倍。
——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1)材料一中的凯恩斯主义核心理论是什么?先于这一理论的创立,西方国家在实践中开始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标志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政策的特点。
(3)比较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联邦德国的经济政策侧重点及其取得的共同效果。对此有何认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经济政策有何共同之处?其实质是什么?
提示:(1)①理论:国家干预经济。②标志:罗斯福新政。
(2)将市场经济、国家干预、社会保障三者结合起来。
(3)①侧重点:日本政府侧重对经济的计划指导;德国侧重市场调节。②效果: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③认识:依据国情制定经济政策。
(4)①共同之处: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或采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②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生产关系的调整)。
[要点归纳]
全面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一种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其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发展历程: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发展于罗斯福新政时期,广泛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3)特点: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并以其巨大的力量,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追求的是国家垄断利润。
(4)积极作用:首先,它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使生产、技术改造过程更加社会化,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同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即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市场的供需关系得到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5)局限性: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知识点 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材料探究]
材料一 他在1932年初次当选总统的时候,正在1929年美国空前经济恐慌之后……他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标准之我见》
材料二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制度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负,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罗斯福政府为解决大量工人失业的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
提示:(1)措施: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或以工代赈。历史意义:增加就业,刺激了消费和生产;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2)生产力的提高;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要点归纳]
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形成的影响
(1)积极作用
①福利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②扩大社会消费,推动经济的发展。“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使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他们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可以促进社会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2)消极影响
①政府开支迅速增加,使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国债急剧膨胀,导致税收负担过重。
②福利国家制度是一种奖懒罚勤的不合理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风气和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竞争精神。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表明( )
A.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
B.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
C.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D.私人经济依附于国家
答案 C
解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指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相结合,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控制,故答案为C项。
2.下表是1973~197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通货膨胀变化表。这种情况促使( )
美国
英国
联邦德国
法国
日本
工业生产下
降幅度
15.3%
11.2%
12.3%
16.3%
20.8%
通货膨胀
15.3%
43.9%
11.1%
19.1%
32.5%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政策作出调整
B.欧美社会保障规模进一步扩大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D.欧美各国进一步增加关税壁垒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1973~1975年”和工业生产下降与通货膨胀的数据上升,并结合所学可知是经济“滞胀”时期,为应对“滞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政策作出调整,相对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故A项正确;为应对“滞胀”,社会保障规模是减小而非“扩大”,故B项错误;对经济的干预是减少而非“加强”,故C项错误;“滞胀”时期各国主要是刺激国内经济,而非对外“增加关税壁垒”,故D项错误。
3.沃尔特·拉菲伯在《美国世纪》中写道:“政府用他的手掌管着美国经济汽车的方向盘,需要时则用他的脚踩下它的制动器或加速器。”这体现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是( )
A.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B.强化国家干预经济
C.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D.扩张政府行政权力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政府用他的手掌管着美国经济汽车的方向盘”中可以看出,国家在干预经济方面的力度大大增强。故B项正确。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是“反对税收当局的歌曲”。1966年奇想乐队The Kinks有首歌是这么唱的:“收税员夺走了我所有的钱,剩下我留在这座豪宅里,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那时生活更多的是阳光午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A.二战后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
B.英国政府干预经济导致财政困难
C.英国民众内心的迷茫与孤独
D.“新经济”推动了英国高速发展
答案 A
解析 解读材料可知,其反映了人们在被夺走所有的钱之后,还会过着很闲适的生活,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史实可知,这是推行福利制度的结果,故A项正确;财政困难无法从史实和材料中得出,B项错误;材料中“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体现不出民众内心的迷茫和孤独,C项错误;“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5.日本学者林直道在《现代日本经济》中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特点,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调经济高积累。”这一材料说明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是 ( )
A.混合市场经济 B.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C.“统制经济体制” D.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材料中“政府亲自定调”“协调经济高积累”等关键信息,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分别是二战后英法曾实行的经济发展模式,C项是二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基本模式,且与题干材料中“协调经济高积累”等信息不符。
课件58张PPT。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第3课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01自主基础梳理02师生互动探究03跟踪反馈训练04课后课时作业专题六水平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这种享乐消费观( )
A.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原因之一
B.有利于扩大需求,摆脱经济危机
C.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
D.是解决当前欧债危机的主要途径
答案 A
解析 “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导致的过度消费是造成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之一,故A项正确。
2.“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阿诺德·汤因比产生上述言论的原因是( )
A.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加强
B.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失败
C.苏联实力壮大威胁西方安全
D.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答案 D
解析 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31年”,结合所学可知,阿诺德·汤因比说出这番话的原因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危害巨大,故B项错误;当时苏联的发展对西方世界并不构成威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1931年”可知,西方正爆发大规模经济危机(1929~1933年),“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表明西方的政治制度遭到了人们的质疑,结合所学,当时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有法西斯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故D项正确。
3.1930年6月17日,胡佛签署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提高了七十五种农产品和九百二十五种工业品的关税率,全部关税的总平均率由33%增为40%。这一措施( )
A.使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阶段
B.加剧了经济危机的持续恶化
C.为美国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D.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
答案 B
解析 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是在20世纪70年代,材料反映的是1930年的经济危机爆发,故A项错误;材料中美国提高关税,不利于美国开辟海外市场,不利于缓解危机,故B项正确;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工人大量失业,提高关税与增加就业无关,故C项错误;提高关税在当时只能是加剧危机,不会缓解,D项错误。
4.“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答案 B
解析 经济民族主义色彩即通过贸易战、关税战转移国内经济危机。通过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美国向国外倾销国内过剩商品,转嫁经济危机,故B项正确。
5.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以9∶0一致裁定《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其执法机构国家工业复兴总署也随之寿终正寝。这主要是因为该法( )
A.不符合立法程序 B.不符合分权原则
C.与自由精神冲突 D.已完成历史使命
答案 C
解析 《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质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美国倡导的自由精神相违背,故C项正确。
6.1933年3月,罗斯福政府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在让25万名失业青年获得工作的同时规定每人每月工资30美元,但必须扣除25美元寄回家中。此做法( )
A.旨在提高青年人的节俭意识
B.有利于扩大社会的救济面
C.极大压缩了社会消费能力
D.培养了青年人的爱家精神
答案 B
解析 经济大危机下此举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社会消费能力,而不是节俭,故A项错误;青年人获得工作和工资,得到救济的同时,工资大部分寄回家里,让家庭成员也得到社会保障,间接扩大社会的救济面,故B项正确;工资大部分寄回家里,扩大了社会消费能力,C项错误;材料与培养青年人的爱家精神无关,D项错误。
7.《大国崛起》中有这样的表述:“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20世纪30年代,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其体制创新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建立市场经济 B.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C.拓展海外市场 D.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30年代,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其体制创新最突出的特点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
8.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罗斯福在第六次“炉边谈话”中提到要使人民拥有“免于匮乏的权利”。下列哪个法令的颁布最能体现这一理念( )
A.《农业调整法》
B.《全国工业复兴法》
C.《全国劳工关系法》
D.《社会保险法》
答案 D
解析 《农业调整法》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主要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促进工业生产的恢复,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全国劳工关系法》主要以保护劳工权利为目的,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社会保险法》是政府通过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有利于“使人民拥有‘免于匮乏的权利’”,故D项正确。
9.有人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原因是“基础殷实,决策正确,动力巨大,高新技术”。下列图示中比较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 )
答案 A
解析 20世纪50~70年代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70年代出现了“滞胀”,80年代开始复苏,90年代又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故A项正确。
10.在微软员工的办公室,有这样的小立方体。据说,每当员工有一个专利申请成功,微软就会向其颁发一个这样的纪念品……由此可以说明( )
①微软公司鼓励员工进行发明创新 ②美国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得到认可和发展 ③“新经济”有时可以和第三产业划等号 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新经济”并不等同于第三产业,③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所以C项正确。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 )
A.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西方国家废除了垄断组织
C.经济危机在西方国家已经消失
D.西方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答案 A
解析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废除垄断组织,B项错误;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经济危机不会消失,C项错误;各国战后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体现了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12.有人这样描述如今希腊公务员的工作状态:上午九点上班,下午两点半下班,每天工作不超过五小时,每年休假不少于一个月,拿14个月薪酬,比私企高一倍,三天两头还能拿些奖金。所以有俗语说,“宁为希腊公务员,不做华尔街银行家”。这一现象意在说明希腊( )
A.扩大了社会消费 B.缩小了贫富差距
C.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D.缓和了社会矛盾
答案 C
解析 材料描述了希腊公务员工作上班的状态,没有涉及他们的消费情况,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希腊公务员薪酬的差别,B项错误;通过工作状态可以发现希腊公务员工作时间短,薪酬优越,工作压力小,待遇优厚,不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因为公务员的斗争而出现优厚待遇,D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13题26分,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阿诺德·汤因比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造成该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归纳出这一历史事件对美国的影响。该事件对美国的影响因什么人的什么政策而更加严重?(12分)
(2)哪一著名的实践对材料二中的“思考”和“议论”作了成功的回答?(6分)
(3)这一著名实践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对二战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有何重要启示?(8分)
答案 (1)事件: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大萧条)。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6分)
影响:美国经济一片萧条,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4分)
胡佛。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2分)
(2)罗斯福新政。(6分)
(3)本质特征:确保自由企业制度,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或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调整生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4分)启示: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或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口是判断该事件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根据设问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注意答题的针对性和用词的准确性。
14.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0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9
151.2
——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材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贷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率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实施的主要背景。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10分)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4分)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6分)
答案 (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3分)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3分)同意第一种观点: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的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同意第二种观点: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开放性试题,任答一个观点即可)(4分)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权益。(4分)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6分)
(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背景回答即可。第(2)问,据材料中的数据,从社会和保障儿童的权益方面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二、三可概括归纳出西方福利政策的消极因素,主要从经济、社会责任等方面回答。第(4)问,根据三个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即可。
课件35张PPT。专题六水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