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件+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件+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27 10:13:27

文档简介


专题整合
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从对中国的国情认识不清到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中共“一大”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2)中共“二大”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从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1)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主要是依靠工人阶级,发动工人运动。
(2)1923年工人运动遭受的严重挫折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联合其他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敌人。
(3)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3.从大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1)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导致大革命失败。
(2)惨痛的教训使共产党认识到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要有自己的武装。八一南昌起义开始创建人民的军队,掌握了革命武装。
4.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在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
5.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
在长征中的遵义会议上,没有共产国际参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6.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曾两次合作,特别是第二次合作更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理智和成熟。
二、中国近代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
1.走旧式农民战争的道路。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企图用西方基督教平等思想和中国传统的儒家“大同”思想来改造中国,结果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
2.走沙俄强国之路。这是洋务派的强国梦。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3.走英国人的路。代表人物主要是康有为、梁启超等。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们转化为君主立宪派或称为保皇派,极力反对用暴力推翻清政府,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其愿望随着清朝的灭亡而终成幻想。
4.走美国人的路。代表人物是孙中山,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定宪法,实行总统制。结果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而失败。
5.走苏俄的革命道路。中共成立之初,曾在一些城市发动工人起义和武装斗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但均未取得成功。20世纪30年代,王明曾坚持“城市中心”论,发动武装暴动,使党和革命损失惨重。
6.走自己的路。1927年,三大起义失败后,中共开始“走自己的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方法技巧
比较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典例]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逐项分析]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变革发饰都不能体现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排除
B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目的都是推翻清政府,而采用“剪辫易服”等方式都是为这一目的实现做基础
正确
C
两者变革发饰与提倡民主自由没有关系
排除
D
革命党人提倡的“剪辫易服”不能表明其宗教信仰
排除
[解答技巧]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应在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比较分析。
(1)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究竟是让“求同”还是让“识异”。对“求同型”的比较选择题,可采用找反例法来解答,即选项只要不符合比较对象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排除,只有都符合的才可以选择;对“识异型”的比较选择题,则要按照题目要求仔细辨别判断,找出正确的选项。
(2)明确比较对象,确立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3)按照确立的比较项分项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进行肯定或排除。
(4)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如共性与个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等。
课件11张PPT。专题整合/方法技巧
专题知识整合专题质量检测(三)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853年,马克思在听到太平军胜利进军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他期望中国不久会出现“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马克思认识到了太平天国的本质
B.《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马克思的期望
C.《资政新篇》实现了马克思的期望
D.他的期望超越了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答案 D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马克思对于“中华共和国”的定义与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对应性比较分析。通过“自由,平等,博爱”三个限定词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与马克思的期望存在很大差距,《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成就,但与马克思的三点期望不能等同,因为这两个方案都没有真正实施,故马克思的期望是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中国国情不符的,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故选D项。
2.有学者在评论《资政新篇》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下列措施体现了这一内容的是(  )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答案 D
解析 《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反映了近代的金融保险制度,故D项正确。A、B两项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不符合题意。C项反映的是封建尊卑观念,不符合题意。
3.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
A.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B.参加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
D.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答案 D
解析 这两场革命运动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联系相关史实可知,A、C两项与太平天国运动不符;B项与辛亥革命不符;只有D项是两者的相似之处。故选D项。
4.辛亥革命之初,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而后来袁世凯、张勋等复辟帝制时,全国人民反对复辟。该变化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
C.革命党人属性发生变化 D.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答案 A
解析 从“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全国人民反对复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虽然建立了民主制度,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故B项错误;革命党人属性发生变化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与“复辟帝制”的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5.鲁迅先生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反封建不彻底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答案 C
解析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由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可知C项符合题意。
6.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答案 B
解析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故选B项。
7.地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历史。如果给下面地图加一标题,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 B.辛亥革命形势图
C.北伐战争形势图 D.红军长征路线图
答案 C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首先在广西爆发,辛亥革命爆发于武昌,红军长征结束于西北,故A、B、D三项不正确。观察地图中几个地点,如广州、汉口、北京,可知这是北伐战争的形势图。北伐战争是广东国民政府发动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军阀势力。故选C项。
8.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主张“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战略退却,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革命在更为广泛而深刻的阶级基础上向敌人展开新的进攻”。毛泽东这一主张反映了(  )
A.民族矛盾的冲突加剧 B.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 D.红军长征战略的正确
答案 B
解析 从“大革命失败后”可以确定,国共间的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A项错误;C、D两项材料均无叙述,排除。材料“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故B项正确。
9.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共产党在诞生后一直受到共产国际的指导。在某次会议上,中共中央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指导的情况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
答案 C
解析 中共中央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指导的情况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这指出了1935年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影响。故选C项。
10.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穿越黄泛区,千里跃进大别山,于8月底到达大别山区,建立了大别山根据地。这一举动(  )
①直接威胁了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 ②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 ③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④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由发展到消亡的转折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故②错误。①③④都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故选C项。
11.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
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运动遗址—北京故宫
B.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
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
D.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答案 B
解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1919~1949年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据此判断B项正确。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具体体现在(  )
①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②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③彻底消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残余势力 ④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为新中国的成立。革命胜利后封建残余势力并未彻底消除,故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了一系列旨在消除封建残余的运动,如土地改革等,排除③,①②④均正确,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13题20分,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浮雕上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材料二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
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4分)
(2)指出材料一中图二、图四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6分)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并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作了哪些努力?(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4分)
答案 (1)名称:虎门销烟、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渡江战役(解放战争)。(4分)
(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渡江战役胜利,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6分)
(3)根本原因: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分)努力: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分)
(4)主旋律:救亡图存(反侵略、求民主)。(4分)
解析 第(1)问,结合图片时间容易判断四个历史事件的名称。第(2)问,结合五四运动和渡江战役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回答。第(3)问,结合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和辛亥革命在政治方面的成果等概括回答。第(4)问,结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来回答。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材料二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材料一中“俄国人的路”是一条什么道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条道路?(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这一道路开辟的历史依据。(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在第二次反复中,使中国民主革命发生转折的史实。综合上述材料,从中你有何启示?(8分)
答案 (1)道路: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城市中心道路)。(2分)原因:此前各种救国方案失败,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分)
(2)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3分)历史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3分)
(3)史实: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4分)启示: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和推动者。(4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是指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第二小问从多个角度概括中国选择俄国道路的原因。第(2)问,结合材料二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内容概括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联系遵义会议和长征的史实概括回答;第二小问启示从革命道路选择的原则和中共在民主革命道路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概括回答。
课件30张PPT。专题质量检测(三)
时间:3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下列属于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打倒列强,除军阀”
答案 B
解析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A项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时提出的口号,排除;C项是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提出的宗旨,排除;D项是国民革命时期提出的,排除。
2.中共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这里的“新”不包括(  )
A.革命出现了崭新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革命开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
C.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D.革命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答案 B
解析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中共领导下,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有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宏伟远大的目标。A、C、D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在中共成立前的民主革命中已经具有,因此不是新特点,故选B项。
3.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的关键是(  )
A.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地方实力派
C.建立责任内阁 D.唤醒民众进行国民革命
答案 D
解析 根据时间“1924年”及材料“有了办法”“新希望”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实现“党内合作”,唤醒民众进行国民革命,故D项正确。
4.毛泽东的《西江月》(1927年)中写道:“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此时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方针是(  )
①开展土地革命 ②武装反抗国民党 ③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④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史实,1927年秋收时节指的是中共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导下领导的工农武装起义——秋收起义。①②是这一时期中共的革命方针,③是指遵义会议,④是指1935年“八一宣言”。故选A项。
5.《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首词描述的是(  )
A.第四次反“围剿”
B.第五次反“围剿”
C.红军长征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屈指行程二万”可知是红军长征。A、D两项与长征无关,B项是导致长征的原因。故选C项。
6.如图是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八十周年,于2015年1月15日发行的邮票,该历史事件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据此判断该事件是(  )
A.井冈山会师 B.遵义会议
C.长征的胜利 D.八七会议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八十周年”“2015年1月”等信息判断该事件是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B项。
7.共和国成立首日,一则更正启事被《人民日报》郑重置于头版:本报二十九日所刊《义勇军进行曲》词“最大的吼声”应为“最后的吼声”,特此更正。《人民日报》刊发《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是(  )
A.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B.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C.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答案 D
解析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故选D项。
8.如果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日出东方 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 星火燎原 进京赶考
B.力挽狂澜 进京赶考 日出东方 灯塔指引 星火燎原
C.日出东方 星火燎原 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 进京赶考
D.力挽狂澜 日出东方 进京赶考 星火燎原 灯塔指引
答案 C
解析 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阶段特征,就容易得出答案:日出东方——建党;星火燎原——工农武装割据;力挽狂澜——遵义会议;灯塔指引——抗战时党中央指挥中心延安;进京赶考——解放战争的即将胜利。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20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进取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二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
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三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发生上述转变的原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6分)
答案 (1)转变:从独立、进取到决定实行党内合作。原因: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唯一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党,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决定同共产党合作。
(2)成果:实现了国共合作(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积极影响: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
(3)发展: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进取的政策”和材料二“加入国民党”得出转变;第二小问原因,实际上是回答国共合作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回答。第(2)问,转变的直接成果是国共合作,结合国民革命的意义回答积极影响。第(3)问,实际上是回答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中得到的教训,根据材料三及所学回答即可。
课件17张PPT。04课后训练 巩固提能第1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标要求]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
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初期
1919年5月4日至6月
北京
青年学生
后期
1919年6月初开始
上海
工人阶级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5)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
①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
②阶级基础: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③外部条件:国际上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①时间:1921年7月23日。
②内容: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3)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3.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1922年。
(2)内容: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意义: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二、国民革命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背景
①必要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②可能性: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2)建立: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影响: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国民革命运动
(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过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7年初,北伐军直捣南京、上海,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误区警示] 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指斗争的坚决性、不妥协性:第一,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第三,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作用。
[规律总结]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在于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正是因为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所以五四运动被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特别提醒] 从中共“一大”制定的纲领看,当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共“二大”的纲领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误区警示] 国民革命运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规律总结]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起义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照搬苏俄经验,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脱离了中国国情。毛泽东首先从实践中认识到这一经验教训,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从而使中国革命开始了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3)结果: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失败。
(4)意义
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②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5)失败原因
①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力量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②主观上: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背景
①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②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但最终失败。
③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④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2)开辟:1927年10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3)实践
①土地革命: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②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
③武装斗争:开展游击战争,从1930年到1933年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前四次“围剿”。
2.长征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
②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过程
①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②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3)影响: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抗日战争的胜利:1931~1945年,全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解放战争的胜利
(1)内战爆发: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
(2)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初,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4)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标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意义
①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特别提醒] 长征精神
(1)百折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
(2)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
(3)挑战生命极限的大无畏精神。
(4)求实创新的胆略。
[微题助学] 材料 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口号。
思考 材料中“前方打老蒋”在1947年的表现是什么?“后方挖蒋根”指的是什么?
提示 “前方打老蒋”在1947年的表现: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后方挖蒋根”是指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概念解读] “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至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1.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建立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知识点 国民革命运动
[材料探究]
材料一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七)只要国民党在客观上实行正确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就应当在民族革命战线的一切运动中支持它。但是,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与它合并,也绝对不能在这些运动中卷起自己原来的旗帜。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
材料二 中共三大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六)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具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1)从材料一来看,共产国际对于国共合作作出了怎样的指示?“原来的旗帜”是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三大是怎样落实共产国际的要求的。提出了怎样的目标?
(3)这次国共合作的重大成果是什么?国共关系为什么会破裂?
提示:(1)与国民党合作(在民族革命战线的一切运动中支持它),但是不能与之合并。“原来的旗帜”是指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
(2)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保持自己的组织。目标是逐渐扩大共产党的组织,建立强大的群众基础。
(3)进行北伐战争,动摇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国共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是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要点归纳]
国民革命的特点
1.革命领导: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发展为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革命统一战线领导。
2.革命纲领:从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3.群众基础:由不发动群众,依靠会党、新军等,发展到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4.革命武装:由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发展到创办黄埔军校、建立国民革命军。
5.革命范畴: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6.国际态度:由没有国际力量支持到得到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跟踪训练]
1.从1924年1月后至1927年4月前,国民革命运动及北伐战争的进展,主要依赖于(  )
A.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统一战线的推动
B.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推动
C.以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的推动
D.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国共合作领导
答案 A
解析 国民革命运动及北伐战争的进展在于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故A项正确。
知识点 工农武装割据
[材料探究]
材料一 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摘自《秋收起义》
材料二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
1.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
2.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3.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
4.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5.艰苦奋斗的作风。
(1)据材料一,分析湘赣边秋收起义后为什么要改向井冈山进军,有何意义?
(2)据材料二,分析说明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在革命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1)原因: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而井冈山地区敌人防御力量薄弱。意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2)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剩余部队进入井冈山继续革命,对革命充满信心,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全面开展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要点归纳]
全面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的革命思想。
2.三者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根据地是战略基地。
3.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
[跟踪训练]
2.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
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
D.中国革命坚持“城市中心”道路
答案 B
解析 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知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选B项。
1.毛泽东曾撰文称:“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新”的主要依据是(  )
A.青年学生充当了民主革命的急先锋
B.马克思主义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C.无产阶级政党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
D.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答案 D
解析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主要依据是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故选D项。
2.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
A.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
B.提出了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使中国富强的主张
C.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
答案 A
解析 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最根本的影响是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故选A项。
3.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A.促成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答案 B
解析 根据“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可知,国民大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B项符合题意。
4.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下列图片,历史老师要求用一个主题概括图中事件的教训,你认为最突出的应该是(  )
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C.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答案 C
解析 两次起义都以夺取城市为目的,结果都失败,这就说明不能照搬苏联的经验,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故选C项。
5.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共中央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其主要的意义在于(  )
A.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B.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C.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D.解放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
答案 B
解析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故选B项。
6.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邱逢甲《春愁》
②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①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又是怎样解决的?
(2)诗②中“黄洋界上炮声隆”开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3)导致诗③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的结果如何?
(4)诗④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
答案 (1)原因: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解决: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台湾得以回归祖国。
(2)新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此前道路:夺取“中心城市”。说明:道路选择要符合国情,要实事求是。
(3)原因:由于“左”倾错误的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结果:到达陕北,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4)战役: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天翻地覆”: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诗歌所指的历史内容,这一点要充分注意每一首诗歌的出处,从而判定时间和内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课件55张PPT。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第1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01新知导学 巧点妙拨02互动探究 重难突破03随堂检测 当堂反馈04课后训练 巩固提能
时间:3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马克思说:“推动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马克思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因为民众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妥协行为不满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英国武装侵略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答案 A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鸦片战争后列强的经济侵略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巨额赔款被转嫁到农民身上,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故选A项。
2.《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并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的分配原则,甚至连鸡犬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在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私
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
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答案 B
解析 通过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土地平均分配、剩余产品上交国库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犬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是一种绝对的平均主义。故选B项。
3.《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  )
A.太平天国领袖们的主观愿望
B.由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决定
C.由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
D.当时紧张的斗争形势
答案 B
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体现的是农民阶级的意志,因而它的革命性和空想性都是由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决定的。故选B项。
4.以下图片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能说明太平天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
答案 B
解析 19世纪中期,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在一定层面上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B项。
5.太平天国《资政新篇》的下列内容说明了(  )
《资政新篇》
内容
统一政令,
依法治国
听取社会舆论;
反对迷信
兴办保
险事业
兴办医院
和慈善机构
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张
答案 D
解析 《资政新篇》并非农民革命运动的产物,没有适应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排除A项;《资政新篇》发表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未产生,排除B项;C项也不符合史实;《资政新篇》带有资本主义色彩,为农民领袖洪仁??矗?淇?∫驳玫教?教旃?斓既说耐?猓?蔇项说法正确。
6.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
A.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B.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C.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D.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答案 B
解析 太平天国进行永安建制,封诸王,实际上就是重建等级秩序;各自的行序还要对应相关的天象,反映了他们借助神权,将权力神化。故选B项。
7.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指出:“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会很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中的叛乱指太平天国运动 ②表明中外民族矛盾趋向缓和 ③暗示太平天国运动面临双重敌人 ④说明侵略者仇视中国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矛盾日益激化,②不符合史实。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面临着反封建反外来侵略双重任务,①③④正确,故选C项。
8.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被看作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它(  )
A.是旧式的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C.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D.规模大、时间长、建立了革命政权
答案 C
解析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本质特点是反封建反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性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但是因为领导阶级并没有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只能被看作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20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停滞与腐朽”“显然,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这个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马克思
材料二 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孙中山
材料三 洪秀全是中国近代向西方探索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
——毛泽东
(1)材料一、二都否定了太平天国,其各自的依据是什么?(10分)
(2)与前两则材料不同,材料三是如何肯定太平天国运动的?(10分)
答案 (1)材料一认为太平天国是建立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的。材料二认为太平天国是片面的排满斗争。
(2)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近代救国救民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概括出作者否定太平天国的依据。第(2)问,根据材料三,对比前两则材料,不难看出,毛泽东给予了太平天国运动很高的评价。
课件20张PPT。04课后训练 巩固提能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8课 太平天国运动
[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历史背景
(1)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
(2)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地主的土地兼并与盘剥、自然灾害连年不断,使各地群众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
(3)洪秀全将西方的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
2.从兴起到全盛
(1)1851年初,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9月,洪秀全在永安分封诸王,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2)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1853年,太平军相继攻克武汉、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革命政权。
(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分兵进行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三次战役,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1)主要内容
①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提出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的分配原则。
(2)积极意义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3)局限性
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2.《资政新篇》
(1)概况:1859年,洪仁??裥颂?教旃??岢觯??枷?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2)地位: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
(3)意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4)局限性: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
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1.天京事变
(1)背景:洪秀全和杨秀清为争夺军政大权展开激烈的斗争。
(2)概况:1856年8月,杨秀清、韦昌辉相继被杀,石达开负气出走。
(3)影响: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是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

[规律总结] 19世纪50年代的中国,既有外部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也有内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就太平天国运动而言,其爆发根本原因依然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斗争目标是推翻清政府,而且当时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还没有完全上升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
[微题助学1] 材料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1843年
思考 据材料分析,洪秀全拜上帝会为什么得到群众的拥护?
提示 洪秀全借拜上帝会宣扬平等、平均思想。
[特别提醒]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经济主张是互相矛盾的。前者企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社会,违背时代潮流。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私有制,顺应时代潮流。
[微题助学2] 材料 下图中,太平天国领导人以“囯”代替“國”,取“王”居其中之意。
2.后期斗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抗击开始同清政府勾结的外国侵略者。
(2)1864年,戈登的“常胜军”和李鸿章的淮军进攻苏南,左宗棠的湘军进攻浙江,太平军相继失去了苏州、常州、杭州,形势日益危急。
(3)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3.历史意义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同时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4.历史教训
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思考 “囯”字代替“國”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提示 表明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摆脱不了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
[特别提醒] 太平天国运动的伟大意义在于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开始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进步的历史潮流。
1.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政府腐败统治与列强侵华下的产物。
2.《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3.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虽然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担当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但是,他们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
[材料探究]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土地分配)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
材料二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
材料三 《资政新篇》的内容:政治上,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文教上,设立新式学堂;外交上,主张与外国平等交流,但不准干涉中国。
(1)据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有何进步性?
(2)材料二说明了太平天国怎样的经济主张?这种经济主张在当时能不能实现。
(3)材料三有何进步意义?为什么没有实施?
提示:(1)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2)实行共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不能实现,只是一种空想。
(3)意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原因: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愿望,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环境条件。
[要点归纳]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1.区别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背景
颁布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经济主张
消灭剥削,平均分配土地和财物
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群众基础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得不到农民的拥护
时代特点
是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进步实质
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其进步性体现在农民反封建斗争上
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其进步性体现在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上
2.联系
(1)《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弥补了《天朝田亩制度》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落后性。
(2)两者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都没有真正实施。
[跟踪训练]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具有相一致的方面,对此,正确的表述是(  )
A.都反对封建主义压迫
B.都成为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C.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D.都以绝对平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答案 A
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都具有反封建性质,A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资政新篇》颁布的目的是振兴太平天国,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并不主张发展资本主义,C项错误。只有《天朝田亩制度》以绝对平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D项错误。
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和局限性
[材料探究]
材料一 洪秀全创拜上帝会,把西方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材料二 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洪仁?允觥?
材料三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场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1)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太平天国运动指导思想的突出特点。
(2)材料二中洪仁?治龅奶?教旃?硕?О艿母?驹?蚴恰把笕酥??保?闳衔??仿穑壳胨得骼碛伞?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哪些新的时代特点。
提示:(1)利用了外来宗教,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相结合。
(2)不正确。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不是根本原因。
(3)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太平天国的领导人还提出了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太平天国运动同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了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要点归纳]
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局限性、所处的时代局限性
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阶级局限性
(1)经济上: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2)政治上: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落后性和空想性,而《资政新篇》又脱离了农民革命的实践。
(3)思想上: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4)组织上:由于宗派主义导致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出现天京事变。
2.时代局限性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2)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3.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在反封建的同时,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2)太平天国中的先进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跟踪训练]
2.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封建又反侵略,其根源在于(  )
A.中国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B.它代表了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水平
C.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它属于当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部分
答案 C
解析 A项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是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封建又反侵略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不是原因。由于西方势力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导致中国的社会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中国的农民阶级肩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故选C项。
1.洪秀全领导的农民战争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B.鸦片战争后战费和赔款的转嫁
C.外国列强的入侵
D.洪秀全的个人作用
答案 A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故选A项。
2.《天朝田亩制度》(  )
A.只是单纯的土地制度
B.它得以实行,并实现了理想
C.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但是并不科学
D.是一种落后的思想
答案 C
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不只是单纯的土地制度,还涉及产品分配等一系列制度,故A项错误;它没有得以实行,也不可能实现理想,故B项错误;它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但有很大局限性,并不科学,故C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有其进步性,故D项错误。
3.柳亚子在《题〈太平天国战史〉》诗中说:“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
A.天京事变 B.金田起义
C.定都天京 D.天京陷落
答案 A
解析 “煮豆燃萁”体现的是太平天国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故选A项。B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C项是运动的发展,D项是失败的标志。
4.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新时代特点表现在(  )
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②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 ③表达了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思想 ④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主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新时代”上,当时中国的“新”主要体现在社会性质上,即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决定了革命的任务与对象,②④表述正确。追求政治上的平等、经济上的平均是历代农民斗争的内容,不是新时代的特点,排除③。运动规模空前巨大也不是新时代的特点,排除①。故选C项。
5.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答案 B
解析 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推翻清王朝,主要功绩是沉重地打击了专制的清王朝,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这有利于促进近代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故选B项。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深受剥削和压迫,有着强烈的革命性;但是,农民阶级受落后的小农经济和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的影响,带有分散性、落后性等阶级局限性。因此,“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能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
——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材料二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我国史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单纯的旧式的农民战争”;另一种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农民战争……已经不是单纯的旧式的农民战争了”。
——《20世纪的太平天国史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农民的两种不同“角色”。
(2)你赞同材料二中的哪一种观点?试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史实,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1)革命性角色: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武装反抗中外反动势力;提出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保守性角色: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利用“拜上帝会”发动群众;没有提出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主义;领导集团为争夺军政大权展开激烈的斗争,导致天京事变的发生。
(2)赞同观点一:太平天国运动是单纯的旧式的农民战争。理由:太平天国运动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直接产物,以反对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为斗争目标,领导阶级、主要力量、组织形式、斗争方式、革命纲领没有超越以往农民战争的范畴。
赞同观点二:太平天国运动是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农民战争。理由:太平天国运动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深受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担负起了反抗外来侵略的革命任务,提出了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无论同意哪一观点,只要理由充分、合理即可)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农民有着强烈的革命性”“农民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列举农民阶级在斗争中的表现。第(2)问,首先亮明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和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课件51张PPT。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第8课 太平天国运动01新知导学 巧点妙拨02互动探究 重难突破03随堂检测 当堂反馈04课后训练 巩固提能
时间:3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答案 A
解析 漫画中瓢上有一个“鄂”字,葫芦上有一个“川”字,再结合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故选A项。B项不能体现顾此失彼;C项无法体现漫画所表达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个“瓢”;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项。
2.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参加革命不是自身思想的觉悟,而是由于害怕被误当革命党抓去杀头,被迫走上了革命道路,反映出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故选D项。
3.武昌起义后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  )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B.起义士兵的幼稚无知
C.革命党人认为有“资历”的人才能号召群众
D.在特定条件下,革命党人群龙无首
答案 A
解析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强大,故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软弱性与妥协性的特点,武昌起义后,把清政府旧官僚黎元洪推举为都督,充分说明这一点,A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4.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文实遵之……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这表明孙中山(  )
①坚决实现民权主义 ②不贪恋总统职位 ③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④追求民族的振兴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C
解析 ①可从题干中的“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体现;③无从体现;②④可由题干中的“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体现。故C项正确。
5.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说明中,孙中山说:“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以表示我党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这表明(  )
A.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B.辛亥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制宪法
D.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认识到了袁世凯企图称帝的阴谋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制宪法,故C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当时的形势不符。
6.“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
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D
解析 由“皇帝倒了,辫子剪了”“最大的感受”“直接说明”可知选D项。
7.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答案 A
解析 “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民族意识,“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主权在民和民主意识的增强,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虽也是辛亥革命的作用,但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8.朱德在一首诗中写道:“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这首诗从本质上说明了(  )
A.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不打倒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答案 D
解析 从诗中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仍没有解决,中国的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20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道路。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的报告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三的评价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8分)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6分)
(3)辛亥革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6分)
答案 (1)并不矛盾。材料二、三是就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而言的,材料一是就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而言的: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壮大,这就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并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结果和意义,要根据材料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评价问题。
课件19张PPT。04课后训练 巩固提能第9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武昌起义
1.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
2.革命条件
(1)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2)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建立,并在日本东京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
(3)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尤其是黄花岗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的发展。

[微题助学1] 材料 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吴玉章
思考 此诗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提示 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和清政府统治结束。
(4)保路运动兴起后,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5)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始终坚持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3.基本经过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4.主要影响
各省纷纷响应,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建立
(1)准备: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3)性质: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2.主要措施
(1)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
(2)制定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
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等权利。
三权分立: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责任内阁制: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②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③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3.最终结局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2.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3.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误区警示] 武昌起义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而不是同盟会的领导。因为在武昌起义前由于炸弹爆炸被清政府发现,革命领导人逃离了武汉。
[微题助学2] 材料 1912年元旦的《申报》刊登的一条标语:“中华民囻万岁。”
思考 《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 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
[特别提醒] 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误区警示] 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并非整个封建制度。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905年同盟会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2.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成为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3.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知识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探究]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与各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材料一体现了哪些原则?
(2)材料二确立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其目的是什么?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大的历史意义。
提示:(1)主权在民;人人平等;三权分立。
(2)责任内阁制。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3)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它以法律的形式否定封建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要点归纳]
全面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确保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
2.特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3.性质:(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它确立的政治体制是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制度,意在维护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这在中国尚属首例。
(2)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京临时政府制定颁布的。其内容体现了革命性、民主性。
4.局限性: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也没有具体涉及关系“民生”的土地问题,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
5.意义:(1)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
(2)将近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些基本原则在中国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跟踪训练]
1.在《临时约法》制定前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中华民国的政体形式作出了重大改动,由最初预想的总统制转变为责任内阁制。进行这一改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革命党人进行政权建设的经验不足
B.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
C.清政府的阻挠、破坏
D.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共和制度
答案 D
解析 《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民主共和制。故选D项。
知识点 辛亥革命的评价
[材料探究]
材料一 著名实业家张謇说:“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材料二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吴冰心《新陈代谢》
材料三 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阿Q正传》
(1)张謇之所以肯定辛亥革命,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开始出现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有什么局限性?造成局限性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国体之改革”。
(2)辛亥革命。说明辛亥革命引发了社会习俗风尚的变革。
(3)局限:大量旧势力混进革命阵营,投机革命;思想宣传严重不足,普通百姓对革命思想一无所知。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要点归纳]
全面评价辛亥革命
1.“成功”的革命
(1)它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同时促使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精神文明取得巨大成果。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2.“失败”的革命
(1)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并且一些旧官僚,旧势力混进了革命阵营,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
(2)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为建立专制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跟踪训练]
2.1935年,林语堂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可知,该评论肯定了辛亥革命在民族、民权方面的贡献,排除A项;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中林语堂的评论是在表达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惋惜之情,故选C项。
1.陈天华(1875~1905)《警世钟》开头说:“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腥风血雨难为我,好个江山忍送人!万丈风潮大逼人,腥膻满地血如糜;一腔无限同舟痛,献与同胞侧耳听。”该诗主要反映了(  )
A.两次鸦片战争 B.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陈天华表达了痛感祖国主权、领土沦丧,希望国人警醒的思想感情。依据陈天华的生卒年份可推断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故选B项。
2.孙中山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主要是因为(  )
A.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
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C.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
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题干说明黄花岗起义的意义重大,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
3.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的内容是(  )
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D.实行责任内阁制度
答案 C
解析 “政权机构中权力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是三权分立学说的主要特征,故选C项。
4.某部历史作品写道:“1912年元旦,下午6时15分,孙文换乘马车去总统府,由黄兴和各省代表迎入内府。当晚11时,举行受任典礼。”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总统
B.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孙中山就任中国同盟会总理
D.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
答案 B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12年元旦”。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故选B项。
5.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提供了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民主制度框架
答案 C
解析 辛亥革命后,人们的身份由等级差别走向平等,人们的思想意识由服从变为独立思考,体现了人们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故选C项。
6.辛亥革命是一场城市革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凤凰网“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问卷调查统计
材料二 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地开展外,在其他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
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广州和武汉得票遥遥领先。如果请你增添两个城市作为备选项,你会选择哪两个城市?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辛亥革命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 (1)广州: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早期传播地区。武汉: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所在地。檀香山:兴中会的创立。东京:中国同盟会创立。
(2)特点:地域发展严重不平衡。根源: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影响: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其城市革命方式的失败,引发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农村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史实,列举两个城市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发生的革命事件;第二、三小问调动所学,列举辛亥革命中其他重大事件的发生地点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二概括出地域不平衡的特点,联系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分析“根源”。第(3)问,从思想传播、人才培养、革命道路等方面概括“影响”。
课件46张PPT。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第9课 辛亥革命01新知导学 巧点妙拨02互动探究 重难突破03随堂检测 当堂反馈04课后训练 巩固提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