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整合
一、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阶段
时期
特点
第一阶段
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
西方列强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积极扩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通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开埠通商、协定关税是这一阶段商品输出的要求
第二阶段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其经济侵略特点,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具体反映在要求在中国修筑铁路、开设工厂、提供贷款等
第三阶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日本大规模侵华,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称霸西太平洋
二、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时期
列强侵华
人民抗争
1840~
1900年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841年5月)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瓜分中国狂潮、“门户开放”政策
(1)黄海海战(1894年9月)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5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
20世纪三
四十年代
(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局部侵华(1931~1936年)
(2)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1937~1945年)
(1)关内关外人民抗日救亡运动(1931~1936年)
(2)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
方法技巧
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典例]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逐项分析]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时间不符
排除
B
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是在1938年10月武汉会战之后
排除
C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没有扭转过战局
排除
D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会战,表明全国性抗战局面形成
正确
[解答技巧] (1)读:阅读题干文字史料,明确题目立意及考查的角度,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
(2)找:找解答关键词,即求答项,明确求答的方向。
(3)联:解读史料,确定题目考查的主干考点,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
(4)析:据题干信息,迁移历史知识和结论,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最后确定符合题意的答案。
课件8张PPT。专题整合/方法技巧
专题知识整合专题质量检测(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如下图,对年代尺上提供的时间,解读准确的是( )
A.1842年,中英之间爆发鸦片战争
B.1895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1901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D.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答案 D
解析 中英之间爆发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40年;1895年,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故D项正确。
2.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可知,这场战争是中日甲午战争,故选C项。
3.近代列强在中国获取利益的过程中,《马关条约》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 )
A.割地方面 B.赔款方面
C.通商方面 D.投资方面
答案 D
解析 独特性是指《马关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相比较而体现的不同点,《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设厂,这是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重要表现,故是其独特性的表现,D项正确。
4.有学者认为,“三元里人民抗英,主要是英军侵犯了他们的切身利益,不具备卫国的觉悟,因此三元里人民的行为实际上是一场保卫家园的战斗,而不是一场投身于保卫祖国的战斗”。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
A.三元里抗英只局限于保卫家乡不值得称颂
B.三元里抗英客观上具有爱国主义的色彩
C.三元里抗英体现了民众爱国爱家的朴素情怀
D.三元里抗英主观上洋溢着爱国主义色彩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三元里人民抗英的主观出发点只是“保卫家园”而不是“保卫祖国”,故C、D两项错误;三元里抗英是值得称颂的,A项史观错误;虽然三元里抗英不是“卫国的觉悟”,但在客观上表现出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故B项正确。
5.下列关于下图海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海战使清王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B.海战发生于黄海
C.“致远”舰的管带是民族英雄邓世昌
D.这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海战
答案 A
解析 由“‘致远’舰”“‘吉野’舰”可以得出,该海战是黄海海战,而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是威海卫战役,故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C、D三项说法正确。
6.1895年对中国来说是屈辱与动荡的一年。假设你这一年生活在台湾,你可能参加哪支队伍与日本侵略者作战( )
A.左宗棠的部队 B.徐骧或刘永福的部队
C.邓世昌的舰队 D.唐景崧的部队
答案 B
解析 1895年日军入侵台湾,台湾巡抚唐景崧逃往厦门,台湾人民在徐骧和刘永福的率领下抗击日军的侵略,故选B项。左宗棠主要贡献是收复新疆;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抗击日军,故A、C、D三项错误。
7.“先有神和拳,后有红灯照。拉它的线杆,掀它的铁道。把洋鬼子赶到关外去,保护大清朝。”该民谣反映的口号是( )
A.反清复明 B.扶清灭洋
C.反清灭洋 D.驱除鞑虏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神和拳”“红灯照”“把洋鬼子赶到关外去,保护大清朝”等可知该历史事件是义和团运动,反映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故B项正确。
8.对下面的漫画所反映的观点最有力的驳斥证据是( )
A.日本曾经遭到原子弹轰炸
B.日本解放了亚洲各国人民
C.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D.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答案 C
解析 从漫画内容可知,日本否认战争罪行,认为自己是亚洲被侵略地区的恩人。A、D两项的表述不符合题意;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只有C项的表述说明了日本的罪行,能驳斥漫画中的观点。
9.1937年7月《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中共中央这一决定,主要是基于( )
A.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
B.国民党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C.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日军攻陷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
答案 C
解析 注意时间信息“1937年7月”。A、B、D三项时间不符,故错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抗日本侵略成为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故C项正确。
10.下图是1937年10月刊发在《战时画刊》上张乐平的漫画《杀鸡儆猴图》,画中的“鸡”代表“上海日军”,“猴”代表“日军部”。该漫画( )
①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上海军民的斗志 ②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的失望 ③肯定了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的贡献 ④有利于鼓舞中国人民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决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1937年10月”“上海日军”等可知,漫画反映的是淞沪会战。1937年,中国抗战仍处于防御阶段,当时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正面战场的抗战,是积极抗战的,故①错在“相持阶段”,②错在“消极抗战”。③④表述正确,故选D项。
11.“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中共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
C.实行了全民族的抗战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援
答案 C
解析 关键信息是“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故C项正确。
12.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 )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B.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C.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答案 D
解析 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也没有壮大社会主义力量,故A、C两项错误。B项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影响,但不符合题意。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抗战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取得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13题18分,14题22分,共40分)
13.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某校学生对此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请你帮他们解决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一、战争的背景
材料一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期间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
礼单一(部分):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气候架等,工业品有棉织品、钢铁制品,军事装备有毛瑟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
礼单二(部分):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等材料整理
二、历史的转折
以下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状况对比。
三、历史的反思
材料二 1843年7月31日,美国公使顾盛来到中国,进呈皇帝的礼品有航海地图、地球仪、六轮手枪、步枪、蒸汽战舰及蒸汽挖掘机模型,还有关于构筑要塞、造船、海陆军战术、地质、化学等方面的书籍,但都被清朝官员视为“奇巧淫技”给谢绝了。1860年10月,英法军队闯入圆明园。让英国人十分意外的是,当年马戛尔尼送给乾隆皇帝的那些标志着进步和文明的礼品,都原封未动地堆在那里,上面落满了灰尘。
(1)材料中哪一个是英使进呈中国皇帝的礼单?(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张礼单表明18世纪末中、英社会文明进程有何显著不同。(4分)
(2)写出A、B、C三处内容。(6分)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这段材料对我们有何警示意义?(4分)
答案 (1)礼单一。(2分)不同:当时英国近代科学发达,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军事装备先进;而中国仍是相对落后的农耕经济。(英国已进入工业文明阶段,而中国仍是农耕文明)(4分)
(2)割香港岛 开埠通商 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6分)
(3)鸦片战争并没有使中国真正惊醒。(2分)警示:要与时俱进,了解国情、世界形势,更新思想;要时时反思历史,警醒自身等。(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第(1)问,结合鸦片战争的背景分析。第(2)问,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要提取材料二中“都被清朝官员视为‘奇巧淫技’给谢绝了”“标志着进步和文明的礼品,都原封未动地堆在那里,上面落满了灰尘”等信息分析;第二小问为开放型设问,言之成理即可。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陆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该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
材料二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在3个多月时间里占领我东北全境,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横尸遍野,使三千多万名同胞沦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1932年1月,日本制造事端,进犯上海。日军与奋起抵抗的驻上海十九路军激战33天,中国军民死伤达1.6万余人,财产损失达20亿元。3月,日本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
材料三 吉林省档案馆于2014年4月25日公布了从馆藏档案中整理出的89件档案,涉及日军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于占领区建立的“慰安所”,被“特别移送”到731细菌部队作为人体实验对象的“苏联间谍”,南京大屠杀发生时和日军占领后的南京的实况,在沈阳关押的英美盟军战俘,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和强征的劳工,以及抗日联军等方面的内容,直观、真实记录了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种种罪行。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大陆政策在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的主要表现。该行为对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侵华方向及战略意图,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抵抗日本侵华的力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3)据材料三指出吉林档案馆公布的89件档案折射出的日军侵华罪行。这些档案的公布有何现实意义?(6分)
答案 (1)表现: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获胜后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获得战争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特权,割占台湾等中国领土。(4分)
影响:《马关条约》中的巨额赔款、新通商口岸的开辟等,不仅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还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拓宽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被大大延缓。(4分)
(2)方向:集中在东北和华东两个重要区域。(2分)
战略意图:占据东北地区有利于建立侵华的后方基地,侵略华东有利于对国民政府的统治造成冲击,从军事上、政治上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做好充分的准备。(3分)变化:由中国军民独自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到和美、苏、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3分)
(3)罪行:在占领区建立“慰安所”,蹂躏中国妇女;在东北建立细菌部队,残害无辜生命;制造南京大屠杀,屠杀无辜的和平居民;对苏联、英、美等盟军战俘进行生化实验和杀戮;向中国东北移民和强征劳工;镇压中国抗日联军等。(4分)
现实意义:这些档案资料直观、真实地记录了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种种罪行,可对目前日本一些右翼分子否认自己的罪行、不认真反思历史的行为予以反驳和打击。(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第(1)问,实际上考查中日甲午战争,以及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可从材料二中的地址“沈阳”“上海”等推测出日本侵华方向集中在东北和华东,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疆域回答其战略意图;抵抗力量可以从材料三中的苏联、英、美等信息中获得。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从对中国妇女、和平居民、抗日力量以及对待苏联、美国、英国战俘等的做法方面概括作答;第二小问可结合目前日本当局对战争罪行反思不够的现实进行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课件34张PPT。专题质量检测(二)
时间:3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指( )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D.中国的闭关锁国
答案 C
解析 鸦片战争发生时英国已经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已经进行工业革命,工业文明迅速发展,已是世界发展潮流,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拓展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原料产地便成为了英国的需要。故选C项。
2.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应为( )
A.五口通商权 B.内地传教权
C.最惠国待遇 D.领事裁判权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道光时代”“让夷人管夷人”,结合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可知,列强取得的领事裁判权符合题意。领事裁判权规定,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由外国领事裁决,中国无权管理,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故选D项。
3.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这说明( )
A.英法意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南京条约》并未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C.这场战争与鸦片战争并无联系
D.英法通过“修约”获得更多侵略权益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欧洲人要求进一步扩大贸易,这说明他们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故A项正确;《南京条约》中关税协定等条款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故C项错误;英法的“修约”要求遭到中国拒绝,故D项错误。
4.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答案 A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请款辄驳诘”得出军费不足;从“政府疑我跋扈”得出朝廷猜忌;从材料“台谏参我贪婪”得出同僚的倾轧。故A项正确。
5.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他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的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解析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故D项正确。
6.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表反映的共同问题不包括( )
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A.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B.“弱国无外交”
C.各条约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
D.列强均实行炮舰外交政策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均是列强依靠其船坚炮利,迫使清政府签订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说明了“弱国无外交”,故A、B、D三项是反映的共同问题。《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开埠的条款,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7. 关于下图说法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形式主要为商品输出
C.此现象出现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清政府积极抵抗外来侵略
答案 A
解析 由漫画及所学知识可知,其反映的是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该现象发生于中日甲午战争后,因此A项符合题意,C项错误。由所学史实可知此时西方的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B项;漫画体现不出清政府积极反抗外来侵略,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8.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 )
A.便于在中国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
B.帮助中国摆脱欧洲列强的控制
C.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D.与日本争夺东亚地区的控制权
答案 C
解析 A、B两项说法错误。19世纪末,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需要更广阔的市场,但是其军事实力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因此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满足美国工商界的需要,故C项正确。“门户开放”政策是针对英、法、日、德、俄等列强已划分势力范围而提出的,并非与日本争夺东亚地区控制权,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20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大清国国家应允许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臣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材料三 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
(1)材料一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并依据材料二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8分)
(2)材料二是哪一条约的内容?哪项内容最能体现上述影响?(4分)
(3)环渤海地区见证过中国近代前期哪些侵略战争?据图和所学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8分)
答案 (1)事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影响:材料一图中木偶指清政府,提线者指西方列强。图片信息与材料二内容相符,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条约:《辛丑条约》。
内容: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变化趋势: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由经济侵略到政治军事控制。
解析 第(1)问,获取图片信息,下方清朝装扮的妇女指慈禧,上方的提线人指西方列强,从文字“条约”“表演”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结合所学回答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二“各省督抚……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可知该内容出自《辛丑条约》,其中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到过天津地区,目的是开放通商口岸以倾销商品;第二次鸦片战争,从天津到北京,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多权益;中日甲午战争围绕渤海地区,目的是割占中国领土,开设工厂,掠夺财富;八国联军侵华也是从天津到北京,名义是镇压义和团,实质是企图瓜分中国。从图中《辛丑条约》的部分内容,可以看出对中国的军事控制。
课件22张PPT。04课后训练 巩固提能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5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一、国门洞开
1.背景
(1)国际: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国内: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2.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主要不平等条约
(1)鸦片战争
①概况:1840~1842年,英国发动,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②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③列强特权:美、法等国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传教士传教权等特权。
④影响:中国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
①概况:1894年,日本发动,1895年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②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未得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概况:1900年,英、德、法、俄、美、日、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②条约内容: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外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天津大沽至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③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列强侵华影响
(1)军事上
①列强烧杀抢掠,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
②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③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2)政治上:破坏了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3)经济上
①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②通过政治贷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概念解读] 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以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
[误区警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独立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者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封建社会而言的,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但实际上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不断壮大的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内涵。
2.过程
(1)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①开端:三国干涉还辽,俄国据此取得了军舰在胶州湾停泊的特权。
②状况:1897年,德国派军占领胶州湾,12月,俄国占领旅顺和大连湾;随后,法、英、日纷纷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门户开放”政策
①背景: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战后,美国为满足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②内容: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前提下,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以便美国能够“利益均沾”。
③实质: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④影响:列强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特别提醒]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以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为主要形式,与西方列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直接相关,既反映了西方列强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又说明了清政府统治下的旧中国更加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从而陷入了更加深重的民族危机。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西方列强随后相继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最终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知识点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点
[材料探究]
材料一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马关条约》
材料三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辛丑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人在中国取得的特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侵略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在中国取得的特权。这项特权反映出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归纳材料三中列强对中国官吏的要求,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1)特权: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目的: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2)特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变化: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3)要求:于所属境内保平安;对反抗镇压不力的官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要点归纳]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在不同时期的特点
1.1840~1893年
(1)主要国家:英、法、美、俄。
(2)特点:以武装侵略为主,坚船利炮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工具;通过不平等条约,巩固和扩大侵略成果;利用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商品输出成为这一时期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列强在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还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2.1894~1900年
(1)主要国家:除了英、法、美、俄外,日本和德国成为侵华的急先锋。
(2)特点: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帝国主义联合起来侵略中国,由武装侵略转变到控制清政府,“以华制华”。
[跟踪训练]
1. 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结果是( )
A.签订《南京条约》
B.打开中国西南门户
C.开放沙市、重庆等商埠
D.签订《辛丑条约》
答案 D
解析 从图片中的星条旗可知,美国参与了这次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故选D项。A项是鸦片战争的结果,B项是中法战争的结果,C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
知识点 近代列强侵华的影响
[材料探究]
材料一
材料二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
(1)圆明园遗址有何历史价值?它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1)历史价值:圆明园遗址是英法侵略中国的罪证。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2)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要点归纳]
多方面认识近代列强侵华的影响
1.对西方而言:侵华实质是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也影响了列强之间的相互关系,各国在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矛盾。
2.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一方面,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具体表现为:
(1)列强剥夺了无数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2)在政治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的完整。
(3)在经济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掠夺产地,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也把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带到中国,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打击,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跟踪训练]
2.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
A.抗击外来侵略,保护传统经济
B.加强集权统治,发展近代文明
C.捍卫民族独立,实现富国强兵
D.大力发展教育,维护传统文化
答案 C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成为近代中国人追求的目标。故选C项。
1.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A、B两项虽然也是鸦片战争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影响。D项说法本身有误。
2.《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投资设厂,并为列强所共享。列强共享的依据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关税协定 D.门户开放
答案 B
解析 依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国可享有中国给予第三方的优惠,故选B项。
3.《辛丑条约》的各个条款中,最能体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
A.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B.清朝官员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C.列强在中国境内驻军
D.赔款4.5亿两白银
答案 B
解析 清朝官员帮助列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充分反映了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B项。
4.德国与沙俄、法国一起干涉还辽,充分证明了( )
A.三国是同盟国
B.列强维护中国的主权
C.列强之间是既争夺又勾结
D.日本已经独霸中国
答案 C
解析 “一起干涉”说明三个国家是勾结的;“还辽”是督促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给中国,这说明三个国家和日本之间存在斗争。故选C项。
5.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没有遭到列强的公然反对,主要是因为( )
A.美国刚刚打败西班牙
B.帝国主义建立了瓜分中国的同盟
C.该政策基本上维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
D.充分利用了列强在瓜分中国问题上的相互矛盾
答案 C
解析 任何国家(包括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都是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的利益,美国更不例外。它提出“门户开放”的目的是利用本国经济世界第一的实力,插足欧洲列强的在华“势力范围”,但它高明之处在于首先替对方着想——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从而形成了共同主宰中国的同盟,故选C项。
6.根据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反映了列强侵华的什么罪行?这次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是什么?
(2)图三、图四反映了列强侵华的什么罪行?图四所反映的战争及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案 (1)罪行: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
结果: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2)罪行: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民族的文明遗产,屠杀中国人民。
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强迫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题目通过四幅图片,考查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史实,并由此得出列强的侵略是中华民族危机始终存在的根源的认识。提取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课件45张PPT。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第5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01新知导学 巧点妙拨02互动探究 重难突破03随堂检测 当堂反馈04课后训练 巩固提能
时间:3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下列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
A.抵制西方资本主义 B.反对外来侵略
C.反对封建统治 D.维护封建经济
答案 B
解析 虎门销烟是反对英国的经济侵略,三元里人民抗英是反对英国的军事侵略,两者都是反侵略,故选B项。
2.19世纪70年代造成新疆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
A.阿古柏入侵 B.英、俄企图控制新疆
C.新疆尚未建省 D.新疆地理位置重要
答案 B
解析 19世纪70年代之所以会出现新疆地区危机,从根本上分析,主要是由于英、俄企图控制新疆。故选B项。
3.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他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由此可见,左宗棠认为( )
A.西北稳定,为新疆建省提供有利条件
B.新疆对于京师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C.新疆应该与蒙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新疆建省令分裂势力无隙可乘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中“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的信息可知,左宗棠强调了新疆对于京师战略地位举足轻重,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意思不符,故排除。
4.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从反侵略的角度看,这场战争的特点不包括( )
A.政府消极抗战和爱国官兵积极抗战相交错
B.陆战和海战相结合,决定性战役多为海战
C.官兵积极抗战和近代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相交错
D.清政府战败赔款割地和中国人民继续抗日同时并存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目要求。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爱国官兵积极抗战,而“近代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指的是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故C项不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特点,符合题意。
5.甲午战争前后的日本文献中,日本人将自己称为“神州”“中华”几乎是一种常态。甲午战争中,日军在中国用汉语发布的所有公告,几乎都在不断强调自己的解放者形象。其目的是( )
A.麻痹中国人民的思想
B.暗示清政府不实行全民抗战
C.利用儒家思想影响中国民众
D.希望欧美列强在甲午战争中中立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日本不遗余力地对国家形象进行包装,为自己的侵略战争制造借口,从而达到麻痹中国人民的目的,A项正确;清政府没有动员人民抗日,这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之一,但在材料中没有反映,B项错误;“神州”“中华”与儒家思想没有关系,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日本为自己的战争行径寻找托词,与欧美列强的态度无关,D项错误。
6.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
答案 C
解析 从“保卫国土”“不令倭得”可知是1895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故选C项。
7.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然而“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
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全面赞扬与肯定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可知,孙中山否定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而“其勇锐之气……不可消灭的”反映出孙中山赞扬其反侵略精神。故选C项。
8.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后制作的时间轴,所标注的7个事件中,标注正确的有( )
A.4处 B.3处
C.2处 D.1处
答案 A
解析 义和团运动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被镇压下去的;反割台斗争发生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黄海海战发生在1894年,故有三处标注错误,其余四处标注都是正确的。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20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英两国相互勾结,支持阿古柏入侵并分裂新疆。当时,清廷出现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主张“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强调新疆的安危关系到蒙古、陕西、山西、甘肃乃至京师,必须收复;就目前形势而论,列强还不至于在沿海挑起战争,而收复新疆却是燃眉之急,即使论军饷,海防本有经常经费,而塞防经费却是极度匮乏。
——摘编自《从海防与塞防之争浅析
清政府的政治决策》
1875年5月,(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为了西征,其不惜大肆举借外债。据学者研究,每年光利息就白白流失几十万两白银,而偿还利息的总和,可以再建立一支稍弱于北洋的舰队。左宗棠西征的目的固然值得肯定……但是世人有不同的看法,如刘坤一、谭钟麟等人说:“左相亟欲收复伊犁,以竟全功,不顾东、北两路,此非公忠体国之道也。”
(1)根据材料,概括左宗棠对国防问题的认识及措施。(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左宗棠的国防措施。(10分)
答案 (1)认识:海防、塞防并重;突出强调塞防的重要性;塞防军费应经常化。措施:督办新疆军务并收复新疆。
(2)粉碎了俄英的阴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加强了政府对西北地区的控制;但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在一定程度上给海防带来了不利影响。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即可概括其认识;采取的措施是奉命督办新疆军务并收复新疆。第(2)问,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史观来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及材料中当时人对左宗棠的评价,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课件19张PPT。04课后训练 巩固提能第6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三元里抗英
1.背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卑躬屈膝,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承担起反侵略重任。
2.概况: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掠的英国侵略军,并随后两度包围四方炮台。
3.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边疆危机出现:俄英侵略新疆。
2.左宗棠收复新疆
(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1876年,左宗棠西征,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收复新疆大部分领土。
(3)1877年,消灭阿古柏主力,攻克喀什噶尔。
(4)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区。
3.中俄《改订条约》: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4.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三、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1.黄海海战
(1)背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日舰队在黄海遭遇。
(2)概况:黄海海战中,以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珪等为代表的广大将士奋勇杀敌,北洋水师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但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避战自保”。
(3)结果:威海卫战役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反割台斗争
(1)背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杰出人物:邱逢甲、徐骧、刘永福。
(3)结果:因缺乏清政府的支持,1895年10月,台湾沦陷。
四、义和团反帝运动
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过
(1)兴起:义和团是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
(2)转移:1899年底,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并向京津地区发展。
(3)顶峰:1900年,在落垡、廊坊围攻八国联军;包围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清政府对外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了顶峰。
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下失败。
4.意义
(1)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义和团战士的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误区警示]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彰显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但民族意识尚未真正萌发。
[微题助学1] 材料 先折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
——左宗棠
思考 在收复新疆问题上中国是如何“坚忍而求胜”的?
提示 左宗棠军事上的胜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外交谈判;曾纪泽为维护主权和国家利益在谈判中据理力争;中俄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特别提醒]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①清朝统治的腐败。②慈禧太后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妥协退让,致使中国在战争中被动挨打,一败再败。③清军装备落后。④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微题助学2] 材料 清末台湾诗人邱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思考 “往事惊心泪欲潸”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史实?作者以“春愁”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提示 史实: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感情: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和爱国之情。
1.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从三元里人民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到黄海海战、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再到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等,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2.中国军民英勇抵御外敌,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3.由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以及资本主义列强的强大,尽管中国军民英勇抵抗,但斗争结果多以失败而结束。
知识点 近代前期中国军民反侵略斗争的特点
[材料探究]
材料一 逆夷在三元里一带,恣其淫掠,人人为之发指。予连日与杨汝正劝谕数十乡,激以忠义,怵以利害,于是乡民怦怦欲战。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杨昌浚《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材料三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1)从材料一分析,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体现了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大将”是谁?该诗颂扬了他的什么事迹?
(3)义和团提出了什么要求?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1)并非盲目举事,而是经过了一定的宣传发动。
(2)左宗棠。收复新疆。
(3)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问题: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引起人民不满。
[要点归纳]
近代前期中国军民反侵略斗争的特点
1.发生在中外民族战争中或之后,斗争阶层呈现多样性。既有爱国官兵组织的军事斗争,也有民众自发的反抗行为。
2.缺乏正确的领导和严密的组织。
3.斗争英勇顽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等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坚决御侮的爱国主义精神。
4.中国民众的斗争往往呈自发性、分散性和落后性,无法取得反侵略斗争的最后胜利。
[跟踪训练]
1.下列关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中国人民自发的反侵略斗争
B.斗争打击了英军的侵略气焰
C.斗争最终未能阻止英军的侵略活动
D.是中国人民第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答案 D
解析 三元里人民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并没有组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知识点 义和团运动
[材料探究]
材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材料二 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
材料三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据材料一,归纳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你怎样认识?
(3)据材料三,概括义和团运动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1)原因: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实行卖国投降的政策。
(2)问题:义和团盲目排外,抵制外来事物。认识: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体现了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精神;但盲目抵制西方先进文明,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要点归纳]
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
(1)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反抗精神和朴素的爱国意识。
(2)沉重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2.局限性
(1)指导思想上带有蒙昧迷信和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2)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统治者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和分散性。
[跟踪训练]
2.下图为一张西方漫画明信片——让中国巨人四分五裂。下列诗句与此事件相关的是( )
A.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B.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C.三元里前声若雷……乡民合力强徒催
D.倭人竟割台湾去……万众一心谁敢侮
答案 B
解析 图片反映的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反映了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B项反映的是“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故B项正确;A、D两项反映的是黄海海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勇壮举和《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期间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与题意无关,排除。
1.下图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碑,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发生在中法战争期间
B.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
C.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
D.属于自发的武装斗争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故选D项。
2.19世纪七八十年代,先通过军事斗争消灭了阿古柏主力,又通过外交斗争收回了伊犁的两个重要人物是( )
A.李鸿章 曾纪泽 B.曾国藩 左宗棠
C.左宗棠 曾纪泽 D.丁汝昌 李鸿章
答案 C
解析 “消灭了阿古柏主力”的重要人物是左宗棠,“收回了伊犁”的重要人物是曾纪泽,故选C项。
3.“战斗开始不久,旗舰由于下水12年,久已失修,舰桥被突然开火的大炮震塌,丁汝昌摔伤,信旗被毁。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投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可是他只能鼓一舰士气,战斗刚开始,整个舰队就失去了指挥……”针对材料所描述的战况,下列相关叙述最准确的是( )
A.该战役结束后,日军乘机控制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B.此次战役我方主力丧失殆尽
C.该战役结束后,日军乘机抢占了朝鲜全境
D.此次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提到的战役是黄海海战,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要求避战保船。日军围攻威海卫,最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军控制了黄海的制海权。由此可知B、C、D三项不正确,A项符合史实。
4.“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这是近代爱国志士邱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 )
A.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
B.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C.对收回祖国河山充满信心
D.对人民反抗斗争的歌颂
答案 A
解析 从诗的内容可以直接看出作者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故选A项。B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诗歌内容反映了作者对祖国山河被割裂的伤感和无力,排除C项;诗中对人民的反抗斗争没有提及,排除D项。
5.“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仨月遍地红。”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
A.山东地区富有革命传统
B.清朝的腐朽统治
C.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D.贪官恶霸横行乡里
答案 C
解析 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导致的,故选C项。
6.侵略与反侵略贯穿近代中国历史的始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后来又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然而中国人民没有屈服。
材料二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1)列举1840年到1900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2)材料二中这首诗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3)分析列强未能把中国变成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答案 (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
(2)中日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英勇杀敌。
(3)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或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列举出中国军民反侵略斗争的事迹。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东沟”“致远”可判断是黄海海战。第(3)问,结合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分析主要原因。
课件42张PPT。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第6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01新知导学 巧点妙拨02互动探究 重难突破03随堂检测 当堂反馈04课后训练 巩固提能
时间:3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某班设计了“抗日战争”的网页,页面设置了“抗战爆发”“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战胜利”四个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恰当的是( )
A.卢沟桥事变 B.淞沪会战
C.日寇暴行 D.日本投降
答案 C
解析 A项是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B项是正面战场的表现;D项是抗战胜利的表现;只有C项是与网页四个栏目并列的标题,故选C项。
2.日军为巩固和扩大占领区,采取的措施包括( )
①实行“以华制华”政策 ②实行殖民统治 ③进行经济掠夺 ④推行奴化教育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①②③④分别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反映了日军为巩固和扩大占领区而采取的措施,均符合史实。故选A项。
3.从2017年春季开始,全国中小学历史教材全面落实将8年抗战修改为14年抗战。这一修改重在( )
A.揭露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罪恶
B.肯定国民政府抗战的重要贡献
C.突出华北人民抗战的历史地位
D.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
答案 D
解析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材料强调中国抗日时间之长,旨在突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A项日本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不符合题意;B、C两项材料未体现。
4.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该“主张”最早见于( )
A.“八一宣言” B.《自卫抗战声明书》
C.《波茨坦公告》 D.《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干材料“1936年……‘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故选A项。
5.1940年9月4日,蒋介石发出一则通电:“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许。……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其交通为要。”此电文嘉许的是(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平型关战役 D.百团大战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时间“1940年9月”和材料“贵部……断其交通为要”可知,电文反映的是百团大战给予日军的沉重打击,故D项正确。A、C两项发生在1937年,B项发生在1938年,时间不符,排除。
6.全面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共同点是( )
A.发动大规模会战 B.进行积极抗战
C.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D.坚持游击战争
答案 B
解析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发动大规模的会战,但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在敌后组织游击战争,实行全民族抗战路线。全民族抗战开始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进行了积极抗战。故选B项。
7.下图是1942年7月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对这枚邮票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见证了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
B.孙中山和林肯深受人民爱戴
C.是为了宣扬美、中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
D.体现了美国意图侵略中国的政策
答案 C
解析 1942年还处于反法西斯战争时期,该邮票最有可能表明中美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故C项正确。
8.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C.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D.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答案 A
解析 图片是日本天皇宣读投降诏书,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抗日战争的胜利。但它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20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排日行动再发展下去,也许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采取军事行动时需要哪些兵力,与关东军协商后由参谋部本部作战部提出计划。”
——1931年7月《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
材料二 当时,守卫南满铁路沿线的日军兵力,总计不过一万零四百人,而在其周围,有二十二万中国军队,情况突然紧急起来,同时,居住该地的一百万帝国臣民也陷于严重的恐慌和不安之中,我军关心这种情况,认为有必要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为了这个目的,迅速开始行动,排除抵抗,解除驻在附近的中国军队的武装。
——1931年9月24日《日本政府关于
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
材料三 “九月十八日事件之发生,我方不外毅然出于正当防卫之行动。”
——1932年8月25日《日本外相
内田康哉关于满洲问题的演说》
请回答:
(1)你认为这三则材料的内容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为什么?(8分)
(2)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哪些自相矛盾的地方?(4分)
(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驳斥材料三日本“出于正当防卫”的观点。(8分)
答案 (1)材料一是真实的。因为它是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政府制订的“方案大纲”。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是虚假的,因为它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站在侵略者立场上为自己的侵略罪行进行辩护的材料。
(2)材料二说日本“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材料三说日本“出于正当防卫”。
(3)材料一说明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政府制订了发动军事行动的“计划”;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军队并未先进攻日军,是日军“先发制人”,“解除驻在附近的中国军队的武装”。所以材料三中说的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日本“出于正当防卫之行动”的说法是荒谬的。
解析 第(1)问,可根据三则材料的时间分析。第(2)问,抓住材料二中“先发制人”,材料三中“正当防卫”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一中“作战部提出计划”,材料二中“先发制人”“解除……中国军队的武装”等信息驳斥材料三的观点。
课件19张PPT。04课后训练 巩固提能第7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
[课标要求]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侵华的原因
(1)历史原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侵略方针。
(2)现实原因:1931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日本陷入困境。
(3)有利条件: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侵华事件
(1)1931年9月18日,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
(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3)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12月,南京沦陷。
(4)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3.日军滔天的罪行
(1)1937年12月,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30万人被杀害。
(2)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3)在占领区,实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进行殖民统治、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发表宣言,号召中国工农红军和人民抗日。
(2)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东北军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1)组织抗日义勇军,打击日伪军。
(2)1936年组成的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3.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日
(1)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蔡廷锴、蒋光鼐等率十九路军抗日。
(2)1933年1月,东北军将领安德馨率全营保卫山海关,力战殉国。
(3)长城抗战中,二十九军宋哲元等部勇夺喜峰口。
(4)1933年5月,冯玉祥、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5)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4.爱国民众和学生的救亡活动
(1)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钞,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
(2)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为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掀起一二·九运动。
[规律总结]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要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其独占的殖民地。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大陆政策”的重要步骤之一,狂妄自大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最终的目标是要称霸世界。因为日本素有军国主义传统,今天我们应该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保持足够的警惕。
[微题助学1] 材料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鬼子兵。先占火车站,后占北大营。
思考 这一歌谣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
提示 事件:九一八事变。影响:中国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微题助学2] 材料 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辱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
思考 据材料归纳西安事变发生的主要原因。它的和平解决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 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严重。意义: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特别提醒] 1931~1936年的抗日救亡运动是分散的、自发进行的,这与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2)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3)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全民族抗战
(1)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1937年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淞沪会战期间,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八路军参加会战,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1938年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在山东台儿庄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④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⑤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
(2)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①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②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③1940年,彭德怀指挥了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背景
(1)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2)中共七大的召开——1945年春
①内容:制定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②意义: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3)联合对日作战
①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②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③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并击溃日本关东军。
④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2.抗战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订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
3.历史意义
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在抗战中形成的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微题助学3] 材料 1945年抗战胜利后,沉浸在抗战胜利喜庆氛围中的重庆,某报副刊刊出一则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谜底是打一中国古代名人。结果出现两个谜底:屈原和苏武。
思考 你能解释“屈原”和“苏武”的准确含义吗?
提示 “屈原”:日本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而投降;“苏武”: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使日本投降。
[特别提醒] 抗日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首先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奠定了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基础;其次,废除了领事裁判权等列强特权。
1.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先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逐步加快侵华步骤,并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
2.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阶层人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
3.八一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带领全国人民开始全民族的抗战,最终取得伟大胜利。
4.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知识点 抗战时期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材料探究]
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材料二
(1)结合史实说明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是“比较努力”的。但为什么正面战场仍节节失利?
(2)材料二地图反映的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该战场采取的主要作战方式是什么?
提示:(1)表现:组织多次会战,抵抗日军的侵略。
原因:国民政府推行“片面抗战路线”;日本综合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强大。
(2)敌后战场。
作战方式:以游击战为主。
[要点归纳]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
1.抗战路线不同。正面战场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
2.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正面战场依靠的是国民政府的正规军;敌后战场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还有民兵。
3.战场范围不同。正面战场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划分成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敌后战场在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4.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正面战场多是大兵团的大会战,打的是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敌后战场基本是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5.战略地位不同。正面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敌后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跟踪训练]
1.蒋介石密电,“徐州李长官李宗仁并转所属各总司令、各军团长、各军、师长: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败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下面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第二期抗战开始”表明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
B.中国军队采用了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方式
C.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D.台儿庄战役创下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答案 B
解析 A项错误,相持阶段到来是在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而台儿庄战役是在1938年春进行的;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相关的比较说明;D项错误,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的抗战,由国民党主导。根据材料中“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可知B项正确。
知识点 抗日战争的主要特点
[材料探究]
材料一 中国持久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蒋介石《告全国国民书》(1937年12月17日)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
(1)据材料一,蒋介石提出了怎样的抗战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方面论证材料二观点。
(3)材料三反映了抗日战争的哪些特点?
提示:(1)持久战;发动民众,实行全民族抗战。
(2)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3)时间长;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要点归纳]
抗日战争的主要特点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的抗战,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4.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跟踪训练]
2.据史料记载:全面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2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国民党军队共击毙、击伤日军80多万人,平均每年抗击了40%的侵华日军。从材料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
B.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C.国民党军队一直消极抗日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答案 C
解析 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积极抗战。从材料中“国民党军队击毙、击伤日军80多万人,平均每年抗击了40%的侵华日军”可知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有体现。
1.下图所示的纪念碑纪念的是( )
A.中日甲午战争 B.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三元里抗英斗争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遇难者300000”这一信息可推断出该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故答案为B项。
2.在西安事变中,促使张学良先扣押蒋介石,后来又释放蒋介石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当时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中共的正确建议和主张
C.张学良与蒋介石恩仇的了结
D.国民政府方面的巨大压力
答案 A
解析 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在爱国心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可见张学良等扣押和释放蒋介石的根源是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故选A项。
3.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C.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D.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答案 D
解析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故选D项。
4.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中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答案 A
解析 注意关键信息:“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故选A项。
5.经过十四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其意义包括( )
①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②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推动了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包括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两个方面,故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6.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面对列强的屡次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
(1)材料一中,两幅图所反映的战争不同的结局对台湾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结合材料二,分别举两例中国军民所做的斗争。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割占台湾;抗日战争中国取胜,台湾光复。
(2)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国官兵英勇抗击日军;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抗日战争中的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枣宜会战、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等。
(3)最主要原因: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
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可知,图一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割台湾给日本,图二反映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光复。第(2)问,根据问题要求进行列举即可。第(3)问,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全民族抗战。
课件50张PPT。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第7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01新知导学 巧点妙拨02互动探究 重难突破03随堂检测 当堂反馈04课后训练 巩固提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