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春季高考研讨会(生物学科)讲课提纲[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2007年春季高考研讨会(生物学科)讲课提纲[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8-03-02 23: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07年春季高考研讨会(生物学科)讲课提纲
一、对2007年考试大纲的解读
1.“考试大纲”对高考命题的作用----权威性与指导性
2.07年考试大纲与06年的比较有哪些修改?
3.高考命题的知识范围,必定在考试大纲上列出的知识条目之内。
4.着重理解考试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明确能力要求在试题中的表现形式
⑴能力测试的缘由
⑵能力测试题的主要形式
二、2006年高考生物试题评析
1.06年高考生物学科(10套)试题结构评析
2.2套理综全国卷生物试题的特点分析
3.6套理综卷生物试卷相互比较
知识分布:
细胞类
代谢类
调节类
遗传类
生态类
全国Ⅰ卷
8.3%
②30.6%
③16.7%
①36.1%
8.3%
全国Ⅱ卷
8.3%
③16.7%
②25.0%
①38.9%
11.1%
北京卷
16.7%
16.7%
25.0%
25.0%
16.7%
天津卷
11.1%
①47.2%
16.7%
16.7%
8.3%
四川卷
8.3%
8.3%
①37.5%
①37.5%
8.3%
重庆卷
13.9%
16.7%
①31.9%
②29.2%
8.3%
能力要求:
双基
推理
图表分析
综合运用
实验
全国Ⅰ卷
16.7%
②22.2%
③16.7%
8.3%
①36.1%
全国Ⅱ卷
③25.0%
8.3%
②27.8%
8.3%
①30.6%
北京卷
16.7%
16.7%
①33.3%
8.3%
②25.0%
天津卷
25.0%
8.3%
①37.5%
0
②29.2%
四川卷
16.7%
15.3%
①30.5%
8.3%
②29.2%
重庆卷
22.2%
18.1%
13.9%
19.4%
26.4%
4.3套生物单科卷试题特点分析
三、高考改革的演变与05、06年生物高考能力测试典型题分析
1.高考改革与命题方针:“稳中求变,逐步完善;出活题,考能力”。
2.重视对新情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与应用能力的考查
3.图表数据分析题的内容更丰富,变化增多难度提高
4.对实验能力的要求更高,实验考查的内容更全面
5.推理能力的测试,渗透到多种题型之中
四、高三第二轮复习建议
1.以专题复习形式构建知识网络
例:⑴细胞专题(含生殖发育、细胞工程);? ⑵糖脂专题(含物质代谢、C循环)
⑶蛋白质专题(含酶工程、生物固氮、N循环);? ⑷光合、呼吸作用专题(含代谢类型);
⑸生命活动调节专题(含免疫、稳态);? ⑹核酸专题(含遗传规律、变异、育种);?????
⑺微生物与基因工程专题(含发酵工程);? ⑻生态专题(含生物进化、环保)
⑼实验专题(实验设计、实验预测、实验结果分析是重点)
2.重视能力培养,精心挑选能力训练题
⑴用信息题和图表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转化的能力
⑵用多解题和开放题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与探究的能力????
⑴重视教材中所展示的各种实验
⑵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介绍
⑶注重以下实验能力的培养
①针对问题提出假说的能力
②根据假说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四大原则:对比;单一变量;随机化;重复)
③预测实验结果的能力(“探究性实验”的预测、“验证性实验”的预测)
④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
⑤对他人的实验方法进行评价和修改的能力
附一:07年考试大纲修改之处
??? Ⅰ.考试性质(未变)
Ⅱ.考试内容(略有变化)
(一)能力要求(有3点变化)
原:1.理解能力
(1)能阐述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现:1.理解能力(修改1条,增加1条)
(1)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
(3)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 2.实验与探究能力(未变)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见下表)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原:3.获取信息的能力
(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
现:3.获取信息的能力(删除了原第(2)点)
(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
??? 4.综合运用能力(未变)
????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二)考试范围(有所变化)
1.九大板块基本未变。
2.文字叙述上发生变化,实质内容基本不变的有:
原:九、实验? (3) 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现:3. 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原:五、遗传、变异与进化? (3)遗传的基本规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现:3.遗传的基本规律?? 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
3.对考试内容的说明作了修改的有:
原:五、遗传、变异与进化
? (5) ……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 说明: 细胞质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不作要求
现:? 5. ……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 说明: 雄性不育在育种中的应用不作要求
4.增加的内容有
原:六、生命活动的调节 ??(7) 免疫?? 特异性免疫
现:? 7. 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原:八、生物与环境??? (2) ……生物群落的概念
现: ?2. ……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物群落的结构
原:八、生物与环境??? (4) ……生物圈的概念
现: ??4. ……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 Ⅲ.命题要求(未变)
??? Ⅳ.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未变)
Ⅴ.题型示例(增加5道)
选择题增3道(06全国Ⅰ卷4;06年全国卷Ⅱ4;06年全国卷Ⅱ5)
非选择题增2道(06全国Ⅰ卷30;06年全国卷Ⅱ30⑵)
附二:近两年高考试题选:
1.(06年全国卷Ⅱ5)番茄种子萌发露出两片子叶后,生长出第一片新叶,这时子叶仍具有生理功能。对一批长出第一片新叶的番茄幼苗进行不同处理,然后放在仅缺N元素的营养液中进行培养,并对叶片进行观察,最先表现出缺N症状的幼苗是
?????? A.剪去根尖的幼苗??????????? ??? B.剪去一片子叶的幼苗
?????? C.剪去两片子叶的幼苗???? ??? D.完整幼苗
2.(06年江苏卷)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
3.(06年四川卷)小猫狗的皮毛颜色由位于不同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共有四种表现型,黑色(A_B_)、褐色(aaB_)、红色(A_bb)和黄色(aabb)。下图是小猫狗的一个系谱,请回答下列问题:
?? (1)Ⅰ2 的基因型是???????????????? 。
?? (2)欲使Ⅲ1 产下褐色的小狗,应让其与表现型为??????????????? 的雄狗杂交。
?? (3)如果Ⅲ2 与Ⅲ6 杂交,产下的小狗是红色雄性的概率是?????????????????????? 。
?? (4)Ⅲ3 怀孕后走失,主人不久找回一只小狗,分析得知小狗与Ⅱ2 的线粒体 DNA序列特征不同,能否说明这只小狗不是Ⅲ3,生产的? ?????????(能/不能);请说明判断的依据:???????????????????????????????????????????????????????????? 。
?? (5)有一只雄狗表现出与双亲及群体中其他个体都不同的新性状,该性状由核内显性基
因 D 控制,那么该变异来源于??????????????? 。
?? (6)让(5)中这只雄狗与正常雌狗杂交,得到了足够多的 F1 个体。
①如果 F1 代中出现了该新性状,且显性基因 D 位于 X 染色体上,则 F1 代个体的性状表现为:?????????????????????????????????????????????????????????? ;
②如果 F1 代中出现了该新性状,且显性基因 D 位于常染色体上,则 F1 代个体的性表现为:?????????????????????????????????????????????????????????? ;
③如果 F1 代中没有出现该新性状,请分析原因:??????????????????????????? 。
4.(05广东卷41)甲图为人的性染色体简图。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甲图中I片段),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甲图中的Ⅱ—1,Ⅱ—2片段),该部分基因不互为等位。请回答:
?
? (1)人类的血友病基因位于甲图中的??????????? 片段。
?? (2)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x和Y染色体能通过互换发生基因重组的是甲图中的
??????? 片段。
?? (3)某种病的遗传系谱如乙图,则控制该病的基因很可能位于甲图中的????????? 片段。
?? (4)假设控制某个相对性状的基因A(a)位于甲图所示X和Y染色体的I片段,那么这对性状在后代男女个体中表现型的比例一定相同吗?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 __
5.(05天津卷31)(1)限制性内切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性内切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在质粒上有酶Ⅰ的一个切点,在目的基因的两侧各有1个酶Ⅱ的切点。
?????? ①请画出质粒被限制酶Ⅰ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
?????? ②请画出目的基因两侧被限制酶Ⅱ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
?????? ③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上述两种不同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能否连接起来?为什么?
6.(06全国Ⅰ卷4)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7.(06年广东卷17)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释放量、果实色素积累及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变化规律如右图。从该图可得出乙烯能促进
??????? ①细胞壁松弛酶活性 升高??
??????? ②果实色素积累
??????? ③番茄果实发育???
??????? ④番茄果实成熟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8、(06年全国卷Ⅱ30)回答下列⑴、⑵两小题。
?? ⑴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①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
据图回答:
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__________。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②昆虫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
③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_。
⑵人体在不同的生理状况下物质代谢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①人体在禁食和安静条件下,三种物质含量变化如图。据图描述血糖和血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并分析血游离脂肪酸的主要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所学血糖来源和去路的知识,写出图中血糖在AB段水平时,血糖的主要来源和去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对血糖含量变化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9.(06年天津卷)将发芽率相同的甲、乙两种植物的种子,分别种在含有不同浓度(质量分数)钠盐的全营养液中,并用珍珠砂通气、吸水和固定种子。种子萌发一段时间后,测定幼苗平均重量,结果如下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种植物相比,更适宜在盐碱地种植的是??????? 。
(2)导致甲种植物的种子不能萌发的最低钠盐浓度为??????? %。
(3)在钠盐浓度为0.2%的全营养液中,甲、乙两种植物的根尖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均为??????? 。
(4)将钠盐浓度为0.1%的全营养液中的甲种植物的幼苗,移栽到钠盐浓度为0.8%的全营养液中,其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逐渐表现出质壁分离的现象,原因是???????????????????????????????????????? 。
(5)取若干生长状况相同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乙种植物的幼苗,平均分成A、B两组。A组移栽到钠盐浓度为0.8%的全营养液中,B组移栽到钠盐浓度为1.0%的全营养液中,在相同条件下,给与适宜的光照。培养一段时间后,A组幼苗的长势将??????? B组。从物质转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 ??????????????? ??。
(6)通过细胞工程技术,利用甲、乙两种植物的各自优势,培育高产耐盐的杂种植株。请完善下列实验流程并回答问题:
?????? ①A是??????? 酶。B是??????? 。C是??????? 性状的幼芽。
?????? ②若目的植株丢失1条染色体,不能产生正常配子而高度不育,则可用??????? (试剂)处理幼芽,以便获得可育的植株。
10.(06年重庆卷31)植物甲、乙是两种濒危药用植物(二倍体)。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以植物甲、乙的茎尖和叶片为材料,通过组织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解决了自然繁殖率低的问题。这表明植物细胞具有__________。由叶片等材料形成的愈伤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31图1和题31图2分别是植物甲、乙的萌发花粉粒和未受精胚珠的示意图。
在分离珠被细胞的原生质体时,通常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破除细胞壁。其原理是利用了酶的______性质。如果将题31图1中的1个精子与题31图2中的1个_______细胞或2个_________融合,可培育出三倍体植株。用适当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该三倍体植株的幼苗。可能获得药用成分较高的六倍体植株。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
?? (3)植物乙自然结实率低,主要原因是花粉粒萌发后多数花粉管不能伸长。为探究生长素对植物乙花粉管伸长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课外实验,得到下表结果:
生长素浓度(mg/L)
0
1.0
2.0
3.0
4.0
5.0
6.0
7.0
花粉管平均长度(mm)
0.5
3.6
5.5
6.4
5.2
3.1
0.4
0.2
请结合表中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06年江苏卷)(10分)以下是与高中生物实验有关的内容
?? (1)请将下列实验名称与材料、试剂、用具的对应关系用连线表示,每项只准选择一次
? ??实验名称???????????????????????????????????????? ????材料、试剂、用具??? ??
???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黑藻
??? 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斐林试剂
??? 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碘液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载玻片
??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乙醇????????
?? (2)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画滤液细线要注意的事项是? ?▲ ???;
?????? 为了防止丙酮和苯危害我们身体健康,在研磨和层析分离时应当分别采取的操作措施是?? ▲?? 、?? ▲??? 。
?? (3)某同学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绘制了细胞分裂期的三个时期模式图,请你在答题卡绘图区画出细胞分裂期中所缺时期的模式图。??? ▲???
 
??
??
12.(06全国Ⅰ卷30)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
???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蒸馏水、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和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
???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 (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液面上。
?? (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 (3)?????
?????? 分析预测的结果:
 
13.(06年四川卷31)植物的要具有向重力生长的特性,下列是研究根向重力生长机理的两个实验。
实验一:将空白琼脂和含EDTA的琼脂做成帽状,分别套在甲、乙两组玉米胚根的根冠外(示意图如下)。提示:EDTA的作用是去除与其临接部位的 Ga2+。
?????? 将胚根水平放置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到甲组胚根向重力(下)生长,乙组胚根水平生长。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
实验二:水平放置的胚根弯曲向下生长,与根冠近地侧的Ca 2+ 浓度明显高于远地侧有关。研究表明,根总是朝着Ca 2+ 浓度高的方向弯曲生长。为验证这一结论,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写出第二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并回答问题。
(1)实验材料和用具:胚根等长的萌发玉米种子,含EDTA的琼脂帽,含Ca2+ 的琼脂块,空白琼脂块,培养皿等。
?? (2)实验步骤:
?????? 第一步:取若干个培养皿,在每个培养皿中放置适量的萌发玉米种子,按实验一中乙组的方法处理胚根一定时间后,移去根冠外的琼脂帽。
?????? 第二步:
?????? ……
?? (3)实验结果:?????????????????????????????????????????????????????????? 。
?? (4)科学家进一步证实,根冠中生长素的分布受Ca2+ 浓度影响,当胚根水平放置时,重力诱导Ca2+ 向根冠下侧移动,导致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高。请分析胚根的生长素分布与向重力生长的关系:???????????? ??????????????????????????。
14.(06全国Ⅰ卷31)从一个自然果绳种群中选出一部分未交配过的灰色和黄色两种体色的果蝇,这两种体色的果蝇数量相等,每种体色的果蝇雌雄各半。已知灰色和黄色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所有果蝇均能正常生活,性状的分离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
??????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________传递给所代。
?? (2)确定某性状由细胞核基因决定,还是由细胞质基因决定,可采用的杂交方法是______。
?? (3)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该自然果蝇种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____
种;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种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____种。
?? (4)现用两个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黄色雌蝇×灰色雄蝇,只做一代杂交试验,每个杂交组合选用多对果蝇。推测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以此为依据,对哪一种体色为显性性状,以及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这两个问题,做出相应的推断。(要求:只写出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和相应推断的结论)
15.(06年天津卷31)(1)……
?? (1)绝大多数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7℃。为了探究培养温度对谷氨酸棒状杆菌代谢产物(谷氨酸)合成量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在实验中有4处错误,分别标以①、②、③、④,请依次分析错误原因。
? ?? 第一步:设定培养温度为28℃、29℃、30℃。
??????????????????????????????? ①
?????? 第二步:将菌种接种到灭菌后的液体培养基中,分别在设定的温度条件下密闭培养。
??????????????????????????????????????????????????????????????? ?????②
? ?? 第三步:在衰亡期定时取样,分别测定谷氨酸合成量,记录结果并绘制曲线。
????????????? ③
??????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若在30℃培养条件下,谷氨酸合成量最大,则认为,30℃为该细菌合成谷氨酸的最适培养温度。
?????? ④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6年江苏卷21)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个/m2)调查数据。
动物类群
样地
跳虫类
蜱螨类
线蚓类
线虫类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有机肥田
10
167
38
30
40
120
19
339
化肥田
4
79
16
4l
18
32
7
52
??????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A.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 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
????? 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 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数据分析中的推理)
? 17.(05全国Ⅰ卷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血红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检测这种碱基序列改变必须使用的酶是(??? )
?????? A.解旋酶? ??????????? B.DNA连接酶? ????
?????? C.限制性内切酶? D.RNA聚合酶
?? (知识应用中的推理)18.(05全国Ⅱ卷3)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动物数量易变程度及冬眠动物比例在不向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趁势。
?????? 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的曲线依次是(??? )
?????? A.①②?? ???????????? B.②③?? ??????????????
?????? C.①③??? ??????????? D.②①
??? (图表分析中的推理)
19.(05全国Ⅲ卷31)已知水稻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有芒(B)对无芒为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4条。现用单倍体育种方法选育抗病、有芒水稻新品种。
?? (1)诱导单倍体所用的花药,应取自基因型为________的植株。
?? (2)为获得上述植株,应采用基因型为________和________的两亲本进行杂交。
?? (3)在培养过程中,单倍体有一部分能自然加倍成为二倍体植株,该二倍体植株花粉表现______(可育或不育),结实性为_______(结实或不结实),体细胞染色体数为_______。
?? (4)在培养过程中,一部分花药壁细胞能发育成植株,该二倍体植株花粉表现________(可育或不育),结实性为________(结实或不结实),体细胞染色体数为________。
?? (5)自然加倍植株和花药壁植株中都存在抗病、有芒的表现型。为获得稳定遗传的抗病、有芒新品种,本实验应选以上两种植株中的___________植株,因为自然加倍植株_____________,花药壁植株______________。
?? (6)鉴别上述自然加倍植株与花药壁植株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遗传分析中的推理)
附三:能力训练题选:
例1.(04年上海卷)图3表示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中光强度和氧气释放速度的关系。图4表示该植物在不同温度(15℃和25℃)下,某一光强度时氧气释放量和时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①当图4纵坐标分别表示光合作用所产生氧气的净释放量和总量时,则它们分别是在光强度为________和________千勒克司下的测定值。
②若该植物的呼吸商(呼吸商=呼吸放出的CO2量/呼吸消耗的O2量)为0.8,在25℃条件下,1小时内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为________毫升。
③若该植物的呼吸商为0.8,在25℃、4千勒克司光强度下,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除完全利用呼吸所产生的CO2外,每小时还应从外界吸收CO2_______毫升。
④在4千勒克司光强度下,25℃时该植物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葡萄糖量是15℃时的________倍,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为了研究第Ⅰ、Ⅱ两类细菌的种间竞争关系,某同学? 将这两类细菌放入适宜培养液中混合培养。实验测定了混合培养液中第Ⅰ类细菌在第一代(Zt)时所占总数的百分比与第二代(Zt+1)时所占总数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如右图实线表示实际观察到的(Zt+1)和(Zt)的关系,虚线表示假设(Zt+1)=(Zt)时的情况。请据图推测,在不断补充营养物和不断清除代谢废物的情况下,混合培养数代以后,第Ⅰ类和第Ⅱ类细菌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A.第Ⅰ类与第Ⅱ类都减少? B.第Ⅰ类与第Ⅱ类都增加
C.第Ⅰ类增加,第Ⅱ类减少? D.第Ⅱ类增加,第Ⅰ类减少
例3.某多肽分子式为C55H70O19N10,水解后只得下列四种氨基酸:甘氨酸(C2H5NO2)、丙氨酸(C3H7NO2)、谷氨酸(C5H9NO4)、苯丙氨酸(C9H11NO2),求:⑴这是几肽化合物?⑵水解后能得到几个谷氨酸?⑶水解后能得到几个苯丙氨酸?
例4.(04年上海卷)大麦种子结构如图1(a)发芽时,胚产生赤霉素。
有人推测赤霉素扩散到糊粉层,诱导合成淀粉酶,淀粉酶再分泌到胚乳中,使储藏的淀粉分解,为胚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和能量。有同学对此开展课题研究,假设你是其中一员,请根据课题研究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课题一:赤霉素能否诱导淀粉酶合成。
假设:赤霉素能诱导淀粉酶合成
实验:供选材料——表面消毒的干燥大麦种子若干粒,将种子横切成两部分(X部分无胚,Y部分有胚),如图1(b)所示。
供选试剂——①蒸馏水??? ②适当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方法——请在下表空格内填入适当的材料、试剂和用于定量测定的物质名称:
?
使用材料
加入试剂
测定物名称
实验组
?
 
 
对照组
?
 
 
结果:若假设成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将如图2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
例5.以下三个曲线图分别表示:图①表示将抗原x注射于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第8天,同时注射与第一次所用剂量相等的抗原Y和x,则曲线b、c分别表示对抗原Y和X的抗体产生量。图②表示温度与酶的催化效率的关系。图③表示将植物放在不同浓度CO2环境条件下,其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图中b点与a点相比较,b点处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较低;b点与c点相比较,b点处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较高。上述叙述中,正确的有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
例6.流式细胞仪是一种复杂的仪器,用以确定悬浮态细胞中的DNA含量。当正常(非肿瘤)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用这种方法测定时,DNA含量在整体细胞群体中的分布如下图1所示? (横坐标表示细胞的DNA含量,纵坐标表示具有某DNA含量的细胞数)。当用某种化合物处理该细胞后,培养几小时,测得DNA含量的分布如下图2所示,该化合物所起的作用是
A.抑制DNA复制的起始?????????????? B.抑制细胞质分裂
C.在任何阶段都抑制DNA复制???? ???? D.刺激不受控制的细胞分裂
例7.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下表为对某家庭中七名成员某性状及DNA指纹分析(其中“标记DNA”是指用同位素标记的特定的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依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
①标记F,H可能位于同一染色体上
②标记A、B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③P基因很可能与标记C在同一染色体上
④标记C、I可能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
A.①②③??? ??????? B.①③④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例8.经调查数个不同海岸的笠螺种群,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右图甲、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与生物量呈线性关系
B.种群密度愈大,个体的体型愈小
C.个体体型差异,随着种群的生物量增加而逐渐变小
D.个体间的竞争,在种群密度低于每平方公尺400只时最强烈
例9.下图表示豌豆种子形成的两种方式,请据
图回答有关问题:
(1)培育种子(一)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此培育过程中,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
(2)影响A过程产生愈伤组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植物激素,当________________这两种植物激素共同使用时,能强烈刺激A过程形成愈伤组织。
(3)种子(一)结构中的②功能相当于种子(二)结构中的[____]________。
(4)如果结构⑤进行了6次有丝分裂,此时结构⑦是由______个细胞构成。
(5)在正常情况下,若⑩的基因型为aabb;⑨的基因型为AaBb,则⑧的基因型为________。
(6)孟德尔在用豌豆(二倍体)做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将黄色圆粒纯种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杂交,获得的F1(种子),全都是黄色圆粒,F1植株自交产生F2(种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验证实验。(假设控制种子颜色的基因为A、a,控制种子形状的基因为B、b)
①F1测交试验,如果正交、反交的结果相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F2(种子)中全部黄色圆粒种子播种后进行自交,预计植株中,所结种子全部黄色圆粒的比例占________。
③若要研究F1杂合子中隐性基因的作用,可用通过________________方法获得的单倍体为材料,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利用黄色圆粒纯种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育种,若要获得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至少需要________年(从播种到获得种子需要—年)。
⑤如果要缩短育种的时间,可采用的育种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该育种方式可能应用的植物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
例10.科学家在水深约3200m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两种新型的蠕虫。这些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里的细菌摄取营养。像树根一样的附肢可用于在鲸的骨髓里“挖掘”,细菌就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有关上述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些蠕虫的代谢类型与乳酸细菌相同
B.附肢中的这些细菌如果放在一个氧气丰富的环境里,其数量将会大大增加
C.蠕虫与细菌的关系在生态学中属于互利共生
D.附肢中的细菌在繁殖时不会发生有丝分裂
例11.脑细胞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ATP,为探究小白鼠在一天24小时中,哪个时段的学习状态最佳,某学者测定了小白鼠在一天24小时内不同时段所释出CO2的量,结果如图所示。据图推测小白鼠学习状态最佳的时段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例12.(1)人类ABO血型资料如表:
血型
基因型
红细胞表面的抗原
A
IAIA、IAi
只有A抗原
B
IBIB、IBi
只有B抗原
O
ii
A、B两种抗原均没有
AB
IAIB
A、B两种抗原均有
①基因i变成基因IA或IB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该现象发生的本质原因是DNA分子中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某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基因IA在种群中出现的比例逐渐加大,而基因IB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逐渐减小,那么该种群中具有________基因的个体容易在当时的环境中生存,基因IA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叫做________。
③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控制人的性状,基因IA控制人体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____________两个阶段,参与该过程的核酸共含有________种核苷酸。
④若一个家庭中,父母均具IA基因,一个儿子也具有IA基因,表型为A型血,另一个儿子不具有IA基因,表型为O型血,由此可知IA基因对i基因具有________作用。
(2)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A、B两种抗原具有相同的前体,基因H编码的酶能使前体转变为H物质,但它的等位基因h不能编码这种酶,没有H物质的个体也被视为O型;IA、IB两基因分别编码促使H物质转变为A、B抗原的酶,它们的等位基因i不能编码这两种酶。A抗原、B扰原及它们的前体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一个O型血女子甲与一个B型血男子乙结婚后生下三个孩子均为AB型血,甲、乙最可能的基因型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该家庭的遗传图解以解释该家庭的血型遗传。
例13.将两株植物放在封闭的玻璃罩内,用全素营养液置于室外进行培养(如下图甲),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和自然环境相同,且空气湿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微生物对CO2浓度的影响均忽略不计。现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定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下图乙所示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
(1)BC段与AB段相比,曲线上升较慢,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点时植物生理活动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F段说明此时植物光合速率________ (“较快”或“较慢”),由此推断该植物应为________(“C3植物”或“C4植物”)。
(4)一天之后,将玻璃罩去掉,仍置于原处培养。一个星期后,两培养瓶中的植株均开始生长不正常,其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认为,该植株生长不正常的原因是根部氧气供应不足,请帮助他设计实验并加以证明。
实验步骤:
①将两个培养瓶分别标号为A,B。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及相应结论:
①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4.科学家为了探究细胞衰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Ⅰ: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结果见下表:
细胞来源
胎儿
中年人
老年人
增殖代数
50
20
2~4
实验Ⅱ:分别将老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培养,结果见下图:
实验Ⅲ:将老年男性体细胞和年轻女性体细胞混合培养,当老年男性细胞停止分裂时,年轻女性细胞依然分裂旺盛。
实验Ⅳ: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完整细胞融合;另将老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完整细胞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分裂旺盛。
分析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实验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实验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哪些?(至少写出二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哪一个实验设计不够严密? ________。应怎样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