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猜想
1.用纯种的高杆(D)抗锈病(T)小麦与矮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矮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 (C)育种知识考查
高杆抗锈病×矮杆易染锈病 ① F1 ② 雄配子 ③ 幼苗 ④ ………
下列有关此种育种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这种育种方法叫杂交育种 B. 过程④必须使用生长素处理
C. 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缩短育种年限 D. 过程③必须经过受精作用
2.将由啤酒酵母菌、乳链球菌、乳酸菌、黑曲霉、毛地霉等菌种组成的微生物复合制剂,添加到畜禽类便(或食品加工废料)中搅拌均匀密闭后,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7-10天。在此过程中不发生:(A)微生物知识
①无氧呼吸 ②竞争 ③ATP 酶 ADP+Pi +能量 ④ADP+Pi +能量 酶 ATP
⑤磷酸肌酸 肌酸+磷酸+能量⑥捕食 ⑦出芽生殖 ⑧分裂生殖 ⑨孢子生殖 ⑩光合作用
A. ⑤⑥⑩ B. ⑤⑦⑨ C. ③④⑩ D. ②④⑥
3.科学家初步研制出H5N1型禽流感疫苗,应用前必须进行动物实验检测其效果,将未感染H5N1型病毒的一群健康小鸡分为甲、乙两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B)(特异性免疫知识)
A.乙组小鸡全部死亡是因为体内没有足够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
B.乙组小鸡全部死亡是因为体内没有控制产生抗H5N1型病毒抗体的基因
C.甲组小鸡存活是H5N1型疫苗已使其体内产生足够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
D.甲组小鸡存活最可能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4.一对夫妇基因型是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图(1)为其一种细胞分裂方式的DNA含量变化曲线图,图(2)为该夫妇产生一对双胞胎后代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减数分裂与遗传规律知识)
A.基因A与a、基因B与b的分离,A与B(或b)、a与b(或B)随机组合发生在图(1)中的D时期
B.甲胎儿基因型为AaBb的概率为1/4
C.若该女士在A时期某一DNA分子复制出现差错,则胎儿甲和乙均出现突变性状
D.该女士在此次生殖过程中,至少有两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 答案:C
5.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某一时间内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m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B) ( 生态系统的知识)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质量小
C.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D.若m1<5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6.由田间实验结果得知:叶片上每单位面积内气孔面积大而数目少的植物,其水分蒸发量比每单位面积内气孔面积小而气孔数目多的植物少。例如,100个面积为a之小气孔,其水分蒸发量为一个面积为100 a 的大气孔的十倍。此外,有研究报告指出,在晴天,除了钾离子外,保卫细胞中的蔗糖含量变化对气孔的开关,也有调控的功能(如图所示)。试依照本文叙述及示意图,回答下列有关气孔水分蒸发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气孔与蒸腾的知识)
A.气孔水分蒸发量与气孔圆周周长成正比
B.气孔水分蒸发量与气孔圆周周长成反比
C.气孔水分蒸发量与气孔面积成正比
D.气孔水分蒸发量与气孔面积成反比
7、下列数量变化趋势曲线图中,与对应文字叙述不符合的是(C) ( 综合)
① ② ③ ④
A、①表示基因型为Aa的碗豆连续自交n次的后代中纯合体的比的变化趋势
B、②表示使用某种杀虫剂的初始阶段,害虫种群数量变化
C、③表示开放小树林中晴天一天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D、④表示正常成年男性睾丸内某细胞连续分裂的染色体数目变化
8.在做纤维素消化的实验时,是以刀片将菠菜的叶柄切一小薄片放在载玻片上,滴以蜗牛嗉囊中的消化液,加上盖玻片;同样制作另一切片标本,但滴以蒸馏水作为对照组。经过15min后,分别观察两片标本内的细胞,结果发现两片标本内的细胞形态完全一样。他分析了所得的结果与预期不同的原因。在他的下列分析中,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C ) (消化与实验方法)
A、实验时温度太低,作用时间也不够 B、滴管或实验器皿未洗净,残留酸或碱
C、消化液离开蜗牛嗉囊后,不发生作用
D、取消化液时的蜗牛因温度太低而呈不活动状态,消化液的量很少
9.研究表明:将白鼠已分裂10次的成纤维细胞核移入已分裂30次的去核成纤维细胞中,得到“幼核老质”的细胞将会根据幼核的分裂次数,再分裂40次左右。反之,如将已分裂30次的核取代已分裂10次的核,所得“老核幼质”的细胞就只能再分裂20次左右。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C) ( 细胞分裂与分化)
A.本实验事实可说明正常的体细胞分裂次数有限
B.“老核”与“幼核”相比其细胞核体积较大
C.实验说明可说明细胞分裂总次数仅与细胞核有关
D.“老核幼质”的细胞只能再分裂20次左右,说明此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10.(20分) 如图为植物体内几项生理活动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代谢综合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分)
A.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光合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无氧呼吸
B.能量A、B、C、D分别代表光能、ATP、ATP、ATP
C.水稻不能发生上述所有生理活动 D.酵母菌能进行上述②③④过程
(2)影响②过程的生态因素主要是________(2分)
(3)以上4种活动中,能产生水的有__________(2分)(填序号)。在碳循环中,通过细胞呼吸却不能直接将碳归还到无机环境中的是________(4分)(填序号)。
(4)②③④过程共有场所是在__________(4分)中,除能量以外的共有产物是_________(2分)。
(5)写出①过程中与电能转化有关的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4分)。
答案:.(1)AC (2)空气(氧气)和温度 (3)①②
(4)细胞质基质 NADPH、丙酮酸 (5)NADP++2e+H+—→NADPH
11.(18分)水体微生物对有机物有分解作用,右图所示为一种新的有机物吡啶羧酸(DPA)(分子式为C6H5NO2)进入池塘水体之后被水体微生物分解情况,其中箭头表示该有机物第二次进入该水体时刻。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吡啶羧酸进入水体被降解有较长的迟延期,其可能原因是: 微生物的代谢
①从微生物代谢角度看是_______________。②从微生物生长角度看是 。
(2)由图可知,第一次吡啶羧酸进入水体一段时期以后及第二次进入水体,吡啶羧酸急速下降,说明微生物代谢异常旺盛,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吡啶羧酸为微生物代谢提供了_______营养。这些分解吡啶羧酸的微生物同化代谢类型最可能是 。
(4)吡啶羧酸进入水体后被微生物分解,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该能力与生态系统的 成正比。
(5)池塘属于 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又被称作地球之肾,是因为 。
答案.(1)吡啶羧酸诱导产生分解吡啶羧酸的酶 水体微生物对新环境有一调整期
(2) 体表面积与体积比很大,使细菌能够迅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碳源和氮源 异养型
(4)自我调节能力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5)湿地 可以吸收一些重金属离子
12.(20分)巴氏小体是雌性哺乳动物的细胞在分裂间期细胞核中呈凝缩状态不活动的X染色体。雄性个体的细胞分裂间期无巴氏小体。20世纪60年代,为了探究人的体细胞衰老是由细胞本身决定的还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一位科学家选取年轻女性的体细胞和老年男性的体细胞进行实验,混合培养年轻女性的体细胞和老年男性的体细胞,统计细胞分裂的次数。 探究实验
(1)为什么要选用年轻女性的体细胞和老年男性的体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2)在获得实验材料后,一般要先用___________处理,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3)动物细胞培养液与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培养基成分主要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 __。
(4)如何统计细胞分裂的次数?
(5)上述实验的结果为年轻女性的体细胞分裂旺盛而老年男性的体细胞分裂次数少,这就可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要深入探究调控细胞衰老的物质在哪里,请你利用上述提到的实验材料以及学习过的生物工程方法,设计合理实验步骤,以及写出预期的结果和相应的结论。
①实验步骤:
②预期的结果和相应的结论:
答案:.(1)年轻女性的细胞内有巴氏小体,可以作为细胞混合培养时的区分;分裂速度快可以和老年男性的细胞做对照。 (2)胰蛋白酶 (3)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具有血清 (4)先用红细胞混合法统计两种细胞的数目,再用数学方法算出分裂的次数。 (5)人的体细胞衰老是由细胞本身决定的。
(6)①取去核的年轻女性的体细胞和老年男性的体细胞核融合作为A组,同时取年轻女性的体细胞核和去核的老年男性的体细胞融合作为B组,两者在相同的环境下培养(或混合培养),统计两者的分裂次数。
②如果A组分裂次数远大于B组,说明调控细胞衰老的物质在细胞质;如果B组分裂的次数远大于A组,说明调控细胞衰老的物质在细胞核;如果A组的分裂次数与B组差不多,则说明调控细胞衰老的物质在细胞核和细胞质。
13.(20分)生物研究性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人类的遗传病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发现甲种遗传病(简称甲病)在患有该病的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往往是代代相传;乙种遗传病(简称乙病)的发病率较低。以下是甲病和乙病在该地区万人中表现情况统计表(甲、乙病均由核基因控制)。 遗传变异知识
表现型
人数
性别
有甲病、无乙病
无甲病、有乙病
有甲病、有乙病
无甲病、无乙病
男 性
279
250
6
4465
女 性
281
16
2
4701
请根据所给的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回答:
(1)控制甲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__,控制乙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_,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__。
(2)如果要进一步判断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还要采取什么方法?
(3)下图是该小组的同学在调查中发现的上述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甲病与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乙病与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请根据家族系谱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Ⅲ10 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Ⅵ11是男孩,则该男孩同时患甲病和乙病的几率______________,只患甲病的几率为______________。
③如果Ⅵ11是女孩,且为乙病的患者,说明患病原因。
答案:(20分)(1)常染色体上(2分) X染色体上(2分) 甲病男女患者人数基本相同,乙病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分) (2)扩大调查范围,多取样本;针对有患者的家庭调查;绘制家族系谱图来判定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2分) (3)①aaXBXB或aaXBXb (2分) ②1/8(3 分) 3/8(3分) ③最可能的原因是Ⅲ,在有性生殖产生配子的过程中,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突变成为隐性基因b;当Ⅲ10的基因型为XBXb时,产生的基因型为Xb的卵细胞和上述Xb的精子结合,就出现了女孩是乙病患者的情况(4分)。
14.(20分)二倍体植物柴油树的种子榨出的油稍加提炼就可成为柴油。为了实现大规模生产,科学家在“神州六号飞船”上搭载了四株珍贵的试管苗。 基因工程知识考查
(1)为了获得高产柴油品系,以幼苗作为实验材料的理由是 。
(2)试管苗返回地面后,为了在短时间内扩大幼苗数量,应该运用 技术,其中大部分植物的产油量 (填“增加”、“减少”或“基本不变”)。
(3)科学研究发现,某些种类的细菌能将“前体物质”转化为柴油。已知产油的代谢途径如下:
①从来源看,“油”可以来源于微生物,也可以来源于动植物,如:细菌的 上,二倍体植物柴油树种子细胞的 上都含有控制抗生素合成的基因;在基因结构上,后者区别于前者的主要表现为 。
②若通过生物工程,利用枯草杆菌大量获得这种“柴油”,请简述其操作方法 。注意发酵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pH等条件,因为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影响菌种的 。
(4)现有AaBb的个体,为尽快获得高产稳产植物,选用的育种方法是 。
答案:(20分)(1)幼苗期细胞分裂旺盛,较易获得突变基因(2分) (2)植物组织培养(2分) 基本不变(2分)(3)①质粒(2分)染色体(或核DNA) (2分) 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或编码区由内含子和外显子组成) (2分) ②提取柴油树中控制“油”合成的基因(或A基因和B基因),与质粒结合,导入枯草杆菌,筛选出能合成“油”的菌株;(2分)②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油” (2分) 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物的形成(2分)(4)单倍体育种(2分)
15(22分)科学家为了探究细胞衰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Ⅰ:在相同的条件下,体外分别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结果见下表:
细胞来源
胎儿
中年人
老年人
增殖代数
50
20
2~4
实验Ⅱ:分别将老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培养,结果见下图: 探究实验考查
实验Ⅲ:将老年男性体细胞和年轻女性体细胞混合培养,当老年男性细胞停止分裂时,年轻女性细胞依然分裂旺盛。
实验Ⅳ: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细胞完整融合;另将老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完整细胞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旺盛分裂。
分析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实验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实验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3)实验Ⅲ的设计是否严密?应怎样改进?
答案:(22分)(1)实验Ⅰ:细胞分裂能力随着生物体的年龄增大而减弱(3分)。实验Ⅱ:细胞分裂次数与具体物种子的特异性有关,一般来讲,寿命越大的生物种子体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3分)。实验Ⅲ:细胞的衰老速率与年龄和性别有关(3分)。实验Ⅳ: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3分)。(2)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生物的物种、年龄、性别、细胞核的变化等(4分)。
(3)实验设计不严密(1分),应增加2个对照组(1分),具体如下:第一组:同年龄的男性细胞和女性细胞一起混合培养,然后观察实验结果,以探究性别对细胞分裂能力有什么影响(2分)。第二组:同性别的男性或女性细胞分不同年龄一起混合培养,探究在同一条件下年龄对细胞分裂能力的影响(2分)。
16.据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网站2006年4月4日公布的研究报告说,美国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中成功培育出膀胱,并顺利移植到7名患者体内。由于用于移植的膀胱是由接受移植者的体内细胞培育产生,所以移植后的膀胱不会在患者体内发生排异现象。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将实验室培育出的完整器官成功移植到患者体内,这次重大突破将为今后其他器官的培育研究增添希望,也将为成千上万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福音。
该培育过程是:从患者的膀胱上取下普通邮票一半大小的活细胞样本,膀胱从外到内是由三层构成,即肌肉、胶原质和膀胱上皮。研究人员将活细胞样本中胶原质剥下,将肌肉细胞和膀胱上皮细胞分别置于不同的培养皿中培养,约一周后将这些细胞放在一些海绵形状的可生物降解的由胶原质制成的“支架”上继续培养,再过7周左右,原先的数万个细胞已经繁殖到15亿个左右,布满“支架”,膀胱上皮在内,肌肉在外。医生将“新膀胱”移植到患者膀胱的上面。这样新器官会继续生长并与老器官“重组”取代老器官中丧失功能的部分。培育过程如下图所示: 细胞工程的考查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a过程属于细胞工程中的 ,其培养基与植物细胞培养的培养基的主要不同点是前者含有 。在培养基中的培养相当于 培养。
(2)b过程由数万个细胞繁殖到15亿个细胞是 的结果,由这些细胞再分别形成肌肉和膀胱上皮的过程要经过 。
(3)新器官与老器官的“重组”是否为基因重组?为什么?
。
(4)用接受移植者的体内细胞培育出“新膀胱”不会发生排异现象,请举一与之相似的实例: 。
15答案.(1)动物细胞培养 动物血清等 原代 (2)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 (3)不是,新器官与老器官来自同一个人,遗传物质相同,没有发生基因重组 (4)如用取自烧伤病人皮肤的健康细胞进行培养,获得大量自身的皮肤细胞,移植后也不会发生排异现象。
17.(22分)右图是一种可测定呼吸速率的密闭系统装置。
(1)关闭活塞,在适宜温度下,30分钟后,读取有色液滴向 (左/右)移动的距离。
(2)为了使测得的有色液滴移动数值更准确,必须进行校正。校正装置的容器和小瓶中应分别放入 、
。
(3)生活中发现,受到机械损伤后的樱桃易烂。有人推测易烂与机械损伤引起樱桃呼吸速率升高有关。请结合测定呼吸速率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探究机械损伤能否引起樱桃呼吸速率升高。
①实验变量: 。
②实验假设: 。
③实验步骤:
第一步:按装置图中所示进行操作,30分钟后,记录有色液滴移动距离为a。
第二步: 。
第三步: 。
④预期结果及结论: 呼吸作用的考查
答案: (22分)⑴左 (2分) ⑵与实验组等量消毒的无活力(如加热后冷却)的樱桃(2分) 与实验组等量的20%NaOH(2分) ⑶①机械损伤(2分) ②机械损伤能引起樱桃呼吸速率升高(或机械损伤不能引起樱桃呼吸速率升高)(2分)③第二步:向容器内加入与实验组等量消毒的受到机械损伤后的樱桃,其它处理及装置与实验组完全相同,记录相同时间内有色液滴移动距离为b (3分) 第三步:比较a、b数值的大小(3分)
④如果a<b,则说明机械损伤能引起樱桃呼吸速率升高;(2分)
如果a=b,则说明机械损伤对樱桃呼吸速率没有影响;(2分)
如果a>b,则说明机械损伤能引起樱桃呼吸速率降低。(2分)
18.某科研小组对禽流感病毒遗传物质进行如下实验: 探究实验的考查
实验原理:略
实验目的:探究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向鸡胚中注射)、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活鸡胚、
DNA酶、RNA酶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等量活鸡胚二组,用显微注射技术,分别向二组活鸡胚细胞中注
射有关物质。
第二步: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分别从培养后的鸡胚中抽取样品,检测是否产生了禽流感病毒。
请将与实验相关的内容填入下表:
注射的物质
实验预测(有无禽流感病毒产生)
相关判断(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
第一组
①
如果 有 ,
如果 无
则 ② 是遗传物质
则 ③ 是遗传物质
第二组
④
如果 有 ,
如果 无
则 ⑤ 是遗传物质
则 ⑥是遗传物质
答案:① 核酸提取物+DNA酶 ② RNA ③DNA
④ 核酸提取物+RNA酶 ⑤ DNA ⑥ 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