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钉生锈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了解铁生绣与铁的不同,知道是铁变化后变成的新物质。
(2)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3)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发学生关注铁生锈现象
(2)坚持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3)课前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探究物体生锈的危害,关心与防锈有关的科技知识,乐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研究铁生绣的原因。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
??《铁钉生锈了》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教学注重制定实验方案、实验论证、采取先假设、再实验后得结论,分小组实验、小组交流汇报、教师加以解释并归纳,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空间。
教学用具
没锈的铁、钉铁,锈了的铁钉、铁片,锤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铁钉、生锈的铁钉提问:你能获得那些信息。你在那些地方还见过生锈的物品?
学生回答:切过咸菜的刀、没洗净的铁锅、土里埋的铁棒等。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铁钉生锈了。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研究铁与铁锈的不同
教师出示生锈铁制品。
(1)提问: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生锈铁制品?
学生畅所欲言。
(2)、比较一下没有生锈和已经生锈的铁制品有什么不同。
学生以小组进行探究 。观察回答,教师小结用表格式课件出示答案。
(3)提问、你还有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课件提示(用看缝隙、敲击、导电、磁铁的方法)
学生以小组进行实验并填表
填完后集体评议
(4)师讲解铁制品生锈的部分叫铁锈,它是暗红色疏松物质,容易剥落。它是一种新的物质。铁锈特别容易吸收水分。是铁烂的更快。铁锈是人们不希望得到的东西。今天我们以铁钉为例,研究铁钉生锈可能有什么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方案。
(1)、提问:你们认为铁生锈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
(2)、学生讨论并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交流、评论、完善方案。
分组根据设计的方案,选择材料进行组装。
研究问题
铁钉生锈的原因是什么?
??假????设
如果把铁放在水里,那么铁就会生锈。
??试验器材
几根铁钉,几根试管,少许油。
??结????论
?
4、实验验证.
学生观察并 记录实验现象。
1、?教师在课堂上了解实验状况,不断指导、反馈。
2、??交流实验结果,分析铁钉生锈原因。
1) 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2) 讨论:实验的现象说明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板书:空气、水
3) 师生小结:铁钉在有空气、有水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学生阅读资料:出示:化学家证明:在绝对无水的空气中,铁放几年也不会生锈。
教师补充:铁接触酸、碱、盐等物品也容易生锈。
5、认识防锈方法;
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交流防止生锈的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或课件展示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防锈方法。
交流:你还知道哪些防锈方法?为什么能够防锈?
教师小结:生产、生活中的防锈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擦干、喷漆、涂沥青、加覆盖膜、电镀等,不锈钢也能防锈,因为在里面添加了其他金属。
三、巩固应用.
1.????教师提问:
1).王林新买了自行车,担心时间长了会生锈,请你帮他想出几个防止生锈的办法。
2).厨房里的菜刀、铁锅非常容易生锈,请你分析生锈的原因,并设法解决。
四、梳理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外作业.
1.????观察家中的金属制品,研究人们是怎样防锈的.
2.????收集其他金属生锈的现象,研究生锈的原因。
?
附板书设计:???????????铁钉生锈了
生锈的原因:空气???水????酸碱盐
防锈的方法:擦干??喷漆???电镀 涂沥青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按照观察事实、提出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实验验证、交流研讨、得出结论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重点突出研究“铁钉生锈”的原因,从课堂设计可以发现学生精心设计的问题一步步引向预设的结。学生自己探究、思考与体验得到结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学习方式的基本要素,特别是让学生实验交流,交流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汇报,而教师关注学生探究的思维过程学生不仅能从观察中发现,还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尝试解释“为什么”,在交流的片段中,学生不仅仅在汇报自己的发现,而且在交流着自己的思考,科学探究不仅是关注过程,还应关注结果。经过一系列研究后,学生除了进一步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外,对铁钉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自觉地去保护铁了,课尾的拓展活动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要求学生关注铁生锈的变化,关注生活中的科学。
在设计上还存在铁生锈的实验过程要长一些,我想实验时应将铁钉用砂纸多磨几下,这样放在水中会看到上面的水珠滴下有红色。如果不这样,很难发现它生锈了。
今后我们在科学课上,根据自己对《科学与课程标准》的理解,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教学活动的过程、细节加以完善和改造,开发一些具有现实性、有意义、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更好的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