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墙》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门、窗、墙》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房屋这一单元中老房子的延续。拿起门、窗、墙的教材,感受着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门窗墙,它们是那么的繁多浩大,总感觉在教材中缺少一个学生熟悉的,有着直观感受经历,并欲详细了解的门窗墙,翻开美术课程标准,看到“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不由的想到无锡地处江南,江南园林名冠天下,其门、窗、墙具有典型的中国私家园林的特色,通过了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园林,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与其了解一个面还不如突破一个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中国园林设计,了解门、窗、墙。
二、设计理念:
我选择了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作为本课学习的主体,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门、窗、墙作为参照物和对比物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种类的门、窗、墙。苏州园林甲天下,所有的资料都让教师寻找既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阻碍了学生动手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做好课前资料的收集,这也就是课前的预设。我觉得该课的预设要围绕着问题进行。为此我预设了以下问题:1、简单了解狮子林的历史,建筑的风格,和特点。2狮子林中那扇门、窗哪段墙最吸引你 可以从造型、颜色花纹或是其背后的知识、故事等为大家介绍一下。3、苏州园林的门、窗、墙和其他地方的门、窗、墙有什么不同呢?4、我们身处江南,你身边有哪些有特色的门、窗、墙?可以用照片或文字记录下来。在古诗导入后,先扶着学生欣赏狮子林的门、窗、墙,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门、窗、墙之美,掌握欣赏的方法。不同风格门、窗、墙比较是后放,着重是让学生通过自我的比较发现不同建筑艺术的美。进而大胆表现自己喜欢的门、窗、墙。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观察、收集生活中、苏州“狮子林”中不同风格的门、窗、墙的图片、资料。了解苏州园林门、窗、墙的风格。
操作目标:通过观察欣赏,运用多种绘画形式,大胆表现自己喜欢的门(窗、墙)。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各种风格的门、窗、墙,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来并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不同风格的门、窗、墙的美感,运用多种绘画方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江南园林的门(窗、墙)。
难点:学生对江南园林门(窗、墙)的具体描绘。
五、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门、窗、墙)、绘画工具。
学具:课前收集的门、窗、墙的图片、资料,绘画工具。
六、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古诗“忆江南”,诵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是如此的美好,引得无数文人墨客都争向前往,甚至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也受此吸引七次下江南,在七下江南中,有六次都流连于一处园林,那里呢———狮子林。
想不想知道狮子林有什么如此吸引皇帝的流连吗?
欣赏狮子林的视频录像。(视频中文字介绍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由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建造。因园内假山形状如狮子,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的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设计意图:用“忆江南”引出江南园林狮子林,点出了狮子林的地理位置,而皇帝的留恋更会激起学生对该园的兴趣。通过观看狮子林的视频使学生对狮子林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为下一步欣赏学习该园门、窗、墙的特点做铺垫。)
二、欣赏门窗,直观感受
看了这么美丽的园林你想说些什么?谁来简单的说说你所知道的狮子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教师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还下令工匠在北京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内仿建两座狮子林。仿建狮子林可是需要有细致高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的,大家想不想和这些工匠一起来完成皇帝下达的任务呢?
有建筑师说过门、窗、墙是建筑的皮肤和五官,今天我们就从门、窗、墙入手来仿建狮子林。
揭题:门、窗、墙。
(设计意图:学生的课前预习在这一环节中得到考察,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详略对下面环节的内容进行调整。以皇帝仿建狮子林,学生可和工匠一起来完成御命任务来激发学生对图片的观察。)
这里是大家课前收集的狮子林门、窗、墙的图片,我们先请图片的收集者向大家介绍这些门、窗、墙,可以从造型、颜色花纹或是其背后的知识、故事等为大家介绍。
数位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门、窗、墙图片知识。
你看了这些门、窗、墙图片想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舞台,在美术课堂中尽最大的可能让学生发挥主体的自主性是生本教育的出发点,学生对门、窗、墙的介绍是课前的预设在课堂上的展示,也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一种方式,促使学生对课前预设的重视。)
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狮子林的门、窗、墙图片,我们进一步来看看狮子林到底美在什么地方。现在老师就来客串一下临时导游,请大家跟着老师的脚步一起来游览狮子林。
引导学生欣赏狮子林门窗墙图片。教师适当介绍。
我们现在迈进狮子林的大门,门口的这一对叫“抱鼓石”。它们是门的一部分。抱鼓石一般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放置在石座上,它可以显示出屋主的身份地位。抱鼓石与门簪在民间有门当户对之说,抱鼓石就是门当。
走进园林看到主屋,这叫“隔扇”。隔扇是门窗中最为高大的,既有窗的功能,又有墙和门的作用。
这是隔扇的局部:裙板。它位于隔扇的下部。裙板的雕刻的形式多以浮雕为多,表现的内容有人物、花鸟和山水,很见绘画的功力。
园林中我们随处可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精致,就像这两扇门,空间上的微妙变化,一方一圆,诗意盈然。
同样的两扇门,不同的排列,门与门之间形成了呼应,线的分隔与连贯,、启示着后人的创造。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组园林窗,它们由窗格拼接成各种网络的连续图案,空灵通透,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
空窗 又称“月洞”,即在空白墙上做成满月形状。其特点:外来之景如画一般镶嵌“画框”之中,他人观镜中之人犹如一幅动态的肖像画。一般空窗既有用水磨清砖作边框的,也有用砖砌成一定形状再用纸筋石灰抹涂
半窗:即将窗安装于半墙之上。在苏州古典园林常常运用。
漏窗:又称透花窗,它主要布置于园林中的隔墙或游廊的墙上。漏窗的题材主要为动物、植物、文化等方面。漏窗可分搭砌和捏塑两种。搭砌造型:材料多用瓦片、青砖、毛竹等搭砌,捏塑造型:以铁丝为材料,按图纸捏拿成骨架,缚以麻丝,再以灰浆堆砌。
隔扇、门窗中的图案有部分来源於其他装饰艺术,如夔龙、饕餮来自青铜器纹样,如意来自丝绸织物图案等,这反映了中国传统艺术在整体上的一致性。
狮子林中的的墙和江南园林的墙一样,大多白墙黑瓦也称为粉墙黛瓦,崇尚淡雅,很有特点。为增强墙壁美感和的动态,多用漏窗和名家碑帖装饰。
这是园林围墙的墙檐,上面的雕刻精美选用了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体现了园主的社会地位和财力。
苏州园林中几乎每一个景点,每一个构件都是经过精细设计和建造。
(设计意图:学生收集的园林资料比较零散,看后缺少对狮子林的一个整体感,教师展示的图片以旅游线路为引,在欣赏中使学生对狮子林产生整体感受,并对门窗墙有进一步的直观感受,从中了解和学习中国园林的文化传统。)
是什么原因产生如此秀美的苏州园林呢?引导学生从环境、人文等方面讨论。
教师总结:苏州地处江南,环境优美,民风醇和,使得苏州人的审美习惯以秀美精致,讲究韵味为主。苏州的民居小桥流水人家,高低错落、粉墙黛瓦,体现出清淡、雅素的艺术特色。苏州园林是苏州人们审美观点的产物,也是在苏州建筑环境中诞生的。
(设计意图:从狮子林扩展到苏州园林,使教学的点不在局限于单个园林,让学生对整个江南园林的生存环境有个总体认识并意识到江南园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其实和当地建筑环境密不可分的,是环境的产物,更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一方人创造一方水土。)
三、不同建筑,理性比较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审美习惯产生各钟建筑风格。你知道苏州园林的门、窗、墙和其他地方的门、窗、墙有什么不同吗?
组织学生小组展示、讨论课前预习中对此问题的研究,并推选一名同学作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教师扶着学生欣赏后,留出空间让学生用所学方法去欣赏不同类型的建筑特色,并通过比较发现建筑的风格美、细节美。如学生对此问题准备不足,可在引导其观察欣赏教师准备的对比欣赏图片。)
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不同风格的门的图片,大家找找它们都有哪些不同。
江南园林------皇家建筑
江南园林------现代建筑
江南园林------少数民族建筑
江南园林------江南民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补充,如学生课前对“苏州园林的门、窗、墙和其他地方的门、窗、墙有什么不同吗?”问题预习情况较好也可省略该环节。)
四、明确目的,引导作画
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图片,知道了狮子林及不同风格门、窗、墙的特点,现在到了向皇帝展示我们欣赏、观察成果的时候了。怎么展示呢?
可以用各种不同的绘画方法画。
画出你觉得最美、最喜欢的门(窗、墙)。比一比谁画出了这些门(窗、墙)的特点,细节。
也可以对其门(窗、墙)进行艺术再加工,成为更具江南特色的作品。
组织学生在乐曲《春江花月夜》中作画,可以画自己或别人带的图片,也可以画老师展示的图片。
(设计意图:孩子天生就会画画,教师过多的展示绘画成品,过多的绘画要求反而限制了孩子绘画创造力、才能的发挥。江南园林本身就是美轮美奂的,不同的人画江南园林会出现不同的风格,不必千人一面。教师只要使学生明确绘画的方向和要求就好。)
五、作品展示,评价激励
用相机拍摄,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互评:你喜欢那件作品,说说喜欢的理由?教师点评。
我们身处江南,你身边有哪些有特色的门、窗、墙?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在展示评价中让学生感受自我的价值和作品成功的喜悦,通过交流身边的有特色的门、窗、墙完成课前预设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关注、发现身边的美,参与到文化的传承,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总结:
在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不过是我们的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请睁大你的眼,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被我们忽视了的美丽的建筑,用照片或文字把它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