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七上地理 1.3地球的自转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商务星球版七上地理 1.3地球的自转 表格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28 07:5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第三节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知识及技能目标:
1: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从各个位置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什么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的方法观察地球的自转及产生的现像变化。
情感目标:
学习用事实说明地球自球自转及产生的地理现像,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唯物观【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能准确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逐渐形成空间思维能力。
难点
运用手电筒和地球仪等工具,通过分组实验演示昼与夜和昼夜更替,并感悟其产生的条件及晨昏线的存在。讨论归纳,描述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清晨,人们总是迎着朝阳开始了一天的活动;夜晚,总是满天星辰伴着人们进入甜美的梦乡。日月星辰为何每日东升西落?白昼和黑夜为何交替出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看似平常的疑问。
展示本节课的课题——地球的自转及学习目标。
结合自身实际生活体验,思考回答到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
通过教师的语言提醒,激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探究兴趣。
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
1.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逐渐养成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能准确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逐渐形成空间思维能力。(重点)
3.运用手电筒和地球仪等工具,通过分组实验演示昼与夜和昼夜更替,并感悟其产生的条件及晨昏线的存在。讨论归纳,描述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等。(难点)
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本节课要学什么,要做什么,识记目标,把握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控能力。
衔接与过度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演示地球自转
观察演示体验记录
尝试画图
追问探讨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总结自转特点
实物直观演示
(地球仪)
多媒体课件
演示
根据要求,演示地球的自转,小组内交流,积极动手并做好观察记录。
代表演示,大众评判:
第一步:请男女生各一个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演示的正确与否。(课前了解后,让演示有误的学生和能正确演示的学生先后演示)
人人参与,练习感悟
第二步:根据要求,分小组演示地球的自转。(2-3人为一组,用一个小地球仪)在演示的同时做好记录。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转换角度,辨析方向
第三步:小组合作,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1)从赤道上空看,在A图上用箭头标注你所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方向。
(2)把转动着的地球仪的北极朝向自己,观察其转动方向。在B图上用箭头标注你所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方向。
(3)把转动着的地球仪的南极朝向自己,观察其转动方向。在C图上用箭头标注你所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方向。
同位交流: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视觉的错觉现象,并谈谈自己坐公共汽车看窗外的景物“后退”的现象,体会其中的道理(参照物不同)
与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关。
通过正确摆放地球仪和演示地球自转,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通过观察、体会并记录结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疑问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增强实战能力。
1、指导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提醒步骤:
第一,正确摆放地球仪。注意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第二,正确演示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第三,分组正确演示地球自转;第四,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方向,请学生从三个不同角度观察:赤道、北极上空、南极上空。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演示。强调两极上空的视角观察和家里钟表表盘
的时针运动轨迹做对比,分清“顺时针和逆时针。
2、生活中,为何我们看到的日月星辰总是东升西落呢?
人们习惯以一天为单位来安排作息时间,这与地球的自转有着怎样的关系?
在地球自转示意图上指出 ①地轴;②运动方向
总结: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周期24小时或一天。
利用Flash动画演示地球自转和从南北极上空观看地球自转方向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在A、B、C图上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A
结论: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总结归纳
理清特点
地球自转
衔接过渡
刚才我们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知道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特点,下面我们通过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来探究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观察演示对比分析
合作探究
洞察规律
活动二、直观演示,透析地球自转背后的地理现象
昼夜更替现象与时间差异
1.教师借助实物直观进行演示(利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分别照在静止的地球仪上和透明的玻璃球上):
任务一:演示昼与夜产生
任务二:模拟地球上的昼夜更替。
提示方法与步骤:
1.在地球仪上用红色标注北京和伦敦,拨动地球仪使北京朝向手电筒的光线,看看伦敦此时是白天还是黑夜。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北京和伦敦两地的昼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巡视指导,了解学情,
组织展示,及时点评。
3、教师补充演示:强调几个时间点日出 (晨、中午、黄昏、子夜)——利用课本解释和Flash动画演示。
晨线:由黑夜进入白天
昏线:由白天进入黑夜
学生观察思考:
任务一:明白地球上的昼夜之分(昼夜产生的原因)。
(1)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吗?
(2)假定它是静止的,观察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是什么现象?
归纳总结: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白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黑夜。
学生合作探究
根据教师的要求,小组内合作,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展示成果,边演示边讲解
任务二:昼夜更替与东西时间差异的产生
第一步:在地球仪上用红色标注北京和伦敦,拨动地球仪使北京朝向手电筒的光线,此时伦敦是黑夜。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转动180°,看北京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由昼到夜)
第三步:拨动地球仪再转动180°,观看北京和伦敦两地在地球自转运动时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结论: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北京比伦敦早见到太阳。
实物对比演示,直观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昼夜产生的原因,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打下了知识基础。
动画演示与实验演示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观看动画、动手演示,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 现象。
通过演示,师生互动总结:
1.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上某地依次经历了晨、午、昏、夜的昼夜交替现象。
2.不同的地点经历的时间不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处在不同的晨、午、昏、夜等时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总结归纳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强调不是昼夜),各地时间存在差异。
衔接过渡
刚才我们对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和时间差异进行了探究,你能否学以致用,来解释其他的地理现象呢?
走进生活
感知地理
教师出示问题:?
1、畅畅晚上给远在美国的姨妈打电话,为什么姨妈却说早上好??
2、追问:你能列举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1.由于中国和美国经度差异,美国和中国白天和黑夜基本相反。
2.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昼夜交替;
时间差异;
北半球河流南岸比北岸陡一些;
傅科摆也可以证明地球是自转的。
通过追问,对地球自转基本知识进行拓展提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迁移运用能力;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密切结合, 感知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梳理知识建构体系
师生共同梳理与总结:
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宽学生思路。
快乐学习
进行到底
记忆歌诀:?
地球绕轴向东转,自转一周一整天?北逆南顺极不同,方向始终向东边?巨大球体不透明,昼夜交替晨昏圈?晨线黎明昏线暮,经度不同时差现?。
利用歌谣形式,便于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