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6-10-15 12:43:00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SHENGWUMO DE LIUDONG XIANGQIAN MOXING授课人 王伟伟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它的组成成分。问题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欧文顿的实验时间:19世纪末(1895年)
实验:欧文顿(E.Overton)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的成分中有脂质问题1人们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构成的,是直接对膜成分进行提取、鉴定,还是一种推理?问题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为什么?时间:20世纪初
实验: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科学家的实验实验证明:欧文顿的假说是正确的问题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构成膜的呢?时间:1925年 实验: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一种有机溶剂,可以溶解脂质)从人的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为两层荷兰科学家的实验磷脂的化学结构水空气问题科学家是怎样从这一现象中得出“磷脂在细胞膜中必然是双层的排列”这一假说的呢?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的排列问题蛋白质在脂质双分子层中是怎样分布的呢?罗伯特森的实验和假说时间:20世纪50年代 实验: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推测脂质两边各覆盖着蛋白质。50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科学家用它来观察细胞膜。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如图示)。他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大胆提出生物膜的模型(也被称为“三明治”结构模型)。 主要内容:膜的主体是连续的脂双分子层,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的亮层是脂质,暗层是蛋白质。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的结构,也称为“单位膜模型”。
问题这样的结构模型能解释膜的功能吗?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蛋白质细胞融合绿色荧光染料标记鼠细胞表面蛋白质杂交细胞37℃40min科学家的实验时间:1970年得出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实验:单位膜模型的缺陷:单位膜模型认为:膜是静止的;实验或事实证明:膜是运动的;膜是统一的不同的膜功能不同单位膜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膜的多种功能问题怎样对这一模型进行修正,从而能更好地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呢?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具有流动性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这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但它无法完美地回答生物膜的所有功能。所以后来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模型,如Wallach于1975年提出晶格镶嵌模型;Jain和White于1977年提出板块镶嵌模型等。迄今为止,已提出的生物膜结构模型达几十种之多。生物膜的结构模型虽然有很多种,但被广泛接受的结构模型基本内容是趋向一致的,其要点和特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膜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征。小资料感谢光临指导敬请留下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