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第2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人教新课标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第2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人教新课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2-26 20:3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单元 比例
第2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和比例的分数形式;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掌握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知道两个比怎样才能组成比例,下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下面两组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①0.4∶
2
3
和1.2∶2 ②
12
2.4

3
0.5
生1:根据比例的意义,第①题,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都是0.6,所以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生2:我也利用比例的意义,求出
12
2.4
=5,
3
0.5
=6,这两个比的比值不相等,所以第②题的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师:这两名同学回答的有理有据,让我们为他们的表现鼓掌!今天我们来学习用另一种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那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新课讲授
1.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阅读教材第41页,认识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生: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4∶1.6=60∶40
2.4和40是外项;1.6和60是内项。  
师:同学们,上面的比例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2.4
1.6
=
60
40
,2.4和40仍然是外项;1.6和60仍然是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出示例1
师:观察第(1)小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都等于96。
师:计算第(2)小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外项的积是3×15=45,两个内项的积是5×9=45 。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也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你能举一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吗?
生:8∶3=40∶15两个外项的积是8×15=120;两个内项的积是3×40=120,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也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通过对例1的探究和同学们的验证,我们发现了比例的另一个特点,同学们能说一说吗?
生:我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内项的积相等。
师:是的,我们把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
(2)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a∶b=c∶d  a×d=b×c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除了用比例的意义之外,还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就看两外项之积与两内项之积是否相等,这种方法判断更简单。
(3)巩固练习:教材P41“做一做”。
三、课堂作业
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5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知道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你还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比例的项。2.4∶1.6=60∶40中2.4和40是外项;1.6和60是内项。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若a∶b=c∶d,那么a×d=b×c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延续上一节课比例的意义来教学的,首先利用复习准备导入环节,为学生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搭建桥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掌握比例的项的相关知识,再通过出示例题,学生自主计算,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最后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展示自己发现的成果,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收获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的时候,要求学生讲明理由,培养了学生有依据的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