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 比例
第5课时 反比例
课题
反比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
过程与方法
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提高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学习方法迁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提高合作意识,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找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面我们复习了成正比例的量,我们知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数值的比一定的时候,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成另外一种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
(板书课题:反比例)
二、新课讲授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理解成反比例的量。
出示教学例2课件
学生思考,尝试回答问题。
生1:表中有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
生2:从表中可以看出:水的高度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大而不断变小,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两种量。
生3:我来回答(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10×30=300,15×20=300,20×15=300,30×10=300,60×5=300,…
生4:它们的乘积一定。
师:底面积与高的乘积表示的是什么?
生:水的体积。(板书)
2.揭示反比例的意义。
师:积是300,实际就是倒入杯子的水的体积。同学们能用式子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生:它们的关系是:底面积×高=体积。
师:同学们,我们用概括正比例意义时的方法来概括一下反比例的意义吧!
生: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板书反比例的意义)
3.用字母表示反比例关系:xy=k(一定)。(板书)
4.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例子。
师:我们购物时经常用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生:数量×单价=总价。
师:根据这一关系,和刚才学到的反比例意义,说出你经历的成反比例关系的购物事件吧!
生1:一天,我去文具店发现钢笔的价格有0.5元、1.00元、2.00元、5.00元的,我一共拿了10.00元钱。如果只买一种,那么数量应是:20支、10支、5支、2支,这时,单价和数量就成反比例,因为总价10.00元是一定的。
生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三、课堂作业
教材第51页练习九第8,9,10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反比例关系,还学习了怎样用字母表示反比例的关系,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反比例
杯子的底面积/cm2
10
15
20
30
60
…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
10×30=300,15×20=300,20×15=300,30×10=300,60×5=300,…
底面积×高=体积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教学反思
反比例的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的内容。为了用最常见最熟悉的事,理解反比例关系,我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目标。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激起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设了背景。学生通过对正、反比例的例题进行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量的几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做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学生经过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到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我想是有一点难度的,所以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特意设计了教师引路的方法,使学生少走弯路,快速达到学习目的,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