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课标要求】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1、说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整理张骞连词出使西域的目的、时间、过程、结果
2、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与开通的意义
3、复述西域都护设立的时间、地点、意义
4、感受张骞、班超等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练习册预习自测
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宛闻汉之饶财(非常富庶),欲通(交往)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堵塞道路)。今亡(从匈奴逃出来),唯(希望)王使人导(引导)送我。诚得至,反(返)汉,汉之赂遗(送给)王财物不可胜言。”
材料二:“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材料三:“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因以超为都护……”
(1)材料一中的“骞”是谁?生活在哪一时期?
(2)材料一中骞“为汉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3)材料二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的艰难?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精神?
(4)材料三中“宣帝改曰都护”指什么?有何意义?“以超为都护”指什么?
三、当堂训练
1、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我国西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贯穿欧亚的陆上通道称为“丝绸之路”。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玉门关 B.从河西走廊向西最远到达欧洲
C.丝绸是通道上运输的主要商品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2015年被视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倡议落地实施的关键年。以下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张骞
B.西域的葡萄、石榴等经此通道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C.其路线是从西汉的首都洛阳出发,直达西亚、非洲
D.这条通道开通后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四、记忆背诵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汉代人把今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
第二次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深化与西域诸国的友好交往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过程
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前往西域,途中被匈奴抓住,逃脱后到达大月氏。历经13年,回到长安
张骞再次率领300多人的使团,带着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务,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
结果
张骞虽未达到目的,但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使西域各国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张骞的精神的启示:我们应学习张骞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二、丝绸之路
(一)陆上丝绸之路
1、背景:(1)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2)汉朝和西域的使者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2、路线: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通向中亚、西亚和欧洲(从东到西)
3、作用: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4、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5、意义: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倡导各国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加强沿线各国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等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一:从山东沿岸除法的船只穿过黄海,可达朝鲜、日本
路线二:更重要的一条是(如图)
西 东
印度半岛南 孟加拉湾 马六甲 马来 中南 东南沿海
端和锡兰(今 沿岸 海峡 半岛 半岛 港口
斯里兰卡)
对西域的管理
设置西域都护府
背景: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
职责: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班超经营西域
背景: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
时间: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成果:班超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他得到了西域各国的信任,长期留守西域。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延续: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在他死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