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途径[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血液循环途径[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7-07-07 10: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设计思路〗
  1.情景切入:血液循环的发现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艰难曲折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生命奥秘的欲望。
  2.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血液流动产生感性认识。
  3.演示实验:通过改进,进一步直观反映人体内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
  4.自我介绍和游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教学设备较先进,每个教室都配有一台电脑和一台实物投影仪。学生素质相对较高,学习热情高,探究能力强。
〖教学设计〗
  情景切入:Flash动画。
  一个人安静状态时心脏每分钟跳动70次左右,1小时由心脏泵出的血液达245千克,24小时由心脏泵出的血液可达58 8吨。
  质疑:如此大的血量是从哪儿来的呢
  生1:来自食物、饮水。
  生2:静脉中所储存的。
  生3:这不可能,因为一个人每天的食物根本没有这么多,体重也不可能这么重。
  师:16世纪,英国医生哈维在否定了许多假设之后,大胆提出了一个设想:血液可能是在体内循环的。这与当时流行的言论格格不入,于是便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他被认为是疯子,他开的私人诊所也由门庭若市而变得冷冷清清。哈维最后在贫困和孤独中去世。后来的事实证明,哈维的理论与现代的研究完全吻合。那么血液在体内是如何循环的呢
  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教师提示:血液实际流动方向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情况一致吗
  生:正好相反。因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像是倒像。
  学生开始活动,按课本提示进行,5分钟后大屏幕展示:动画“三种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
  问题:你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哪种血管,是怎样区分的
  学生小组讨论:血流速度快,逐渐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慢,逐渐汇合的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最慢,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教师质疑:血液流动方向呢
  学生小组讨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由尾部流向头部,实际是由头部流向尾部的血管是动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由头部流向尾部,实际是由尾部流向头部的血管是静脉。
  提醒学生:将鱼放回水中,不要损伤鱼。
  教师质疑:刚才我们看到了血管内的血液流动情况,那么所有血管内的血液颜色是否都是鲜红的呢
  演示实验: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颜色变化。
  1.实验材料
  制氧气装置一套,制二氧化碳的装置一套,量筒两个,杯子一个,竹筷一根。
  2.实验方法
  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若干毫升,再制取不凝固的血液。方法是,取少量鸡血,把血液装入杯子内,立即用竹筷搅拌杯内血液,搅拌6~10分钟后,竹筷上便缠有一团团的丝状物,把竹筷上这些丝状物质去掉,继续搅拌,直到再没有丝状物在血液中出现为止,这样制得的血液就不会凝固了,可以供做实验用。再将血液分成两份,分别倒入两只量筒内。
  (1)把制得的氧气通入血液中,可观察到量筒中的血液有气泡生成,紧接着血液呈现出鲜红色。(因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通进去的少量氧气结合生成为氧合血红蛋白。含氧合血红蛋白的血液是鲜红的。)
  (2)向另外一只盛有血液的量筒里通入制好的二氧化碳气体,结果我们发现当二氧化碳气体进入量筒中的血液里后,血液瞬间变成了暗红色了。(因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通入的二氧化碳结合生成了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含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血液呈暗红色。)
通过上面两个演示实验,同学们可以加深对动脉血、静脉血的理解。
  教师质疑: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
  生:血红蛋白在氧气浓度高时与氧气结合,而使血液变得鲜红,这样的血叫做动脉血;在氧气浓度低时与氧气分离,而使血液变得暗红,这样的血叫做静脉血。
  观看录像:人体的血液循环。
  学生阅读课本,各小组讨论选派队员2名参与角色扮演活动。
  自我介绍:
  生1:我位于心脏的左下部,叫左心室;
  生2:我是主动脉,与左心室是好朋友,形影不离;
  生3:我是主动脉的弟弟,叫各级动脉;我接受大哥的领导;
  生4:我是全身的毛细血管网,各级动脉和各级静脉都是我的好朋友;
  生5:我叫各级静脉,我负责收集全身的毛细血管网的血液;
  生6:我叫上、下腔静脉,我负责把各级静脉的血液送回右心房;
  生7:我叫右心房,位于心脏的右上部。
  生1~7手拉手齐声:我们一起组成了体循环。(起点是左心室,终点是右心房)
  生8:我位于心脏的右下部,叫右心室;
  生9:我是肺动脉,与右心室是好朋友,形影不离;
  生10:我是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和肺静脉都是我的好朋友;
  生11:我叫肺静脉,我负责把血液送回左心房;
  生12:我叫左心房,位于心脏的左上部。
  学生8~12手拉手齐声:我们一起组成了肺循环。(起点是右心室,终点是左心房)
  游戏:送礼
  红细胞、组织细胞、肺泡(戴头饰)上场。
  红细胞:我是红细胞,要将礼物送给我的好朋友。
  依次经过1~4,送给他们红色小旗。
  组织细胞:我是组织细胞,每时每刻都需要氧,每时每刻都产生二氧化碳,都必素好朋友――毛细血管帮忙。
  组织细胞与4交换礼物,4将红色小旗送给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将绿色小旗送给4。
  红细胞依次经过分5~9分发绿色小旗。
  肺泡:我是肺泡,和肺部毛细血管是铁哥们,我给他氧气,他给我二氧化碳。肺泡和肺部毛细血管交换礼物,肺部毛细血管将绿色小旗送给肺泡,肺泡将红色小旗送给肺部毛细血管。
  红细胞依次经过11、12分发红色小旗。
  游戏结束。
  下面,请将你理解的有关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进行多种形式的归纳整理(可以以文字、图表、绘画的形式)。
  大屏幕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加以介绍,增进学生的自豪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掌握血液循环途径以及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过程。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身体中,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且通过心脏连通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路线。血液循环不仅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还能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以及其他物质等。
  心脏在源源不断地供给其他器官血液的同时,心脏自身所需的氧气从哪儿来,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的呢
  请阅读小资料:冠脉循环。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活动较多,有实验、演示实验、学生游戏等,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可能会出现忙中出错。
  2.教学中,学生活动积极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3.教学中,真正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4.在学习方式上,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点评〗
  这是一节很好的实验课,活动设计科学得体,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合作交往渠道畅通,调控到位,体现了良好的教学导向与教学机智。实验中,学生相互协作,在思考中实验,在实践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指导学生学会自由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学情境新颖,情趣共济。师生关系民主和谐,教学场景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