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7-07-19 13:03:00

文档简介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1、 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 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 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2、 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 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 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己回答。学生边看图边回答。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保证气体畅通?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4、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学生总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 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棒。
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软骨支架 B肌肉较松弛 C气管比较硬 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 B会厌软骨 C 气管 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 ) A 鼻 B咽 C喉 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较大 C使鼻腔较长D 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
A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 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9.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作业:书46页练习题1、3。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喉 气体的通道,并使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呼吸系统 呼吸道 气管
支气管
肺: 气体交换的场所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该书费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1)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是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有好处。
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教学方法: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软尺、模型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让学生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吸气,在呼气,感觉胸廓变化?肋骨是怎样运动的?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缩、舒张使胸腔上、下径发生变化。 学生做深呼吸,说出自己的感觉,学生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原因是什么?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吗?除胸廓前后径、座幽静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容积?让学生说出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引导学生:走到饭店附近为什么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呢?教师及时点评,并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氧气、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气体扩散的原理。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资料:1、甲、乙两瓶石灰水的混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总结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和鼓励。
课堂练习:
1.测定胸围差时,被测者要自然站立,双手自然下垂,均匀呼吸,还要做到( )
A 不挺胸、不屏气 B 挺胸、不屏气 C 挺胸、屏气 D 不挺胸、屏气
2.氧气进入人体最终要到达 A 肺 B 血液 C 细胞 D心脏
3.做人工呼吸进行口对口吹气时,每分钟吹气的次数应是( )
A 12~14次 B 16~18次 C 60~70次 D 100次以上
4.在学校体检中,强强同学的肺活量三次测试结果分别为3100毫升、3800毫升、
3600毫升。请问肺活量应是( ) A 3100毫升 B 3500毫升 C 3600毫升 D 3800毫升
5. 人在剧烈运动后,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中含量增加最多的是( )
A氧气 B 二氧化碳 C氮气 D水蒸气
6.人在溺水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 );煤气中毒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 )
A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7.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部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法医判定的理由是( )
A 肺泡内充满了痰液 B 肺会吸水呈海绵状 C 肺泡充满了血液 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
8.适应于肺泡与外界空气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是 ( )
A鼻腔内有鼻毛 B 气管、支气管都有软骨支架
C肺泡壁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D 肺泡外保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9.体育课进行100米赛跑后,同学们出现的现象是( )
A 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不变 B 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增加
C 呼吸比较深,呼吸频率不变 D 呼吸比较浅,呼吸频率增加
作业:书51页练习题1、2。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肋间肌→ 收缩→胸腔容积扩大→ 肺扩大 →吸气
肺内压缩小
膈 肌→ 舒张→胸腔容积缩小→ 肺缩小
肺内压扩大 →呼气
气体交换的原理: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血液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血液————组织细胞
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 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学会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4、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5、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
(2) 能力目标:
1、 通过分析有关资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关系,爱护环境等于爱护自己。
教学重点:
1、 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 做好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
教学难点:
1、 学会正确采集尘埃粒子和比较精确的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2、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呼吸道疾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每个人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质量与健康有关,有什么关系呢?教师总结,评价。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资料: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请你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为什么会逐年上升?请结合资料3、4和身边的实例,分析居室的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关系。除了以上资料所提到的,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的因素还有哪些?认真阅读资料,分析讨论、补充得出结论
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让学生说说自己收集的资料。能不能检测一下我们班级的空气质量呢?布置作业:探究实验。 每个小组派个代表交流收集的材料。学生按小组合作完成,检测班级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尘埃粒子数是否相同。
学生总结 我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认真收集资料,了解当望你们能成为环保的好卫士。 地的空气质量,以及污染情况,也希
课堂练习:
1.下列疾病中,可能由空气污染引起的是( ) A 感冒 B哮喘 C 肝炎 D 沙眼
2.由于森林减少及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现在全球环境出现了( )
A 赤潮 B 沙尘暴 C 温室效应 D 酸雨
3.小倩的爸爸吸烟,小倩和妈妈虽然不吸烟,却是_______吸烟者,所以小倩经常咳嗽、患气管炎等疾病。这是因为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质,抑制了气管、支气管内表面_______的摆动,使________不能及时排除,呼吸道易受到病菌侵袭的缘故。
4.某空气的空气污染指数为78,表明该城市的空气质量为( )
A 优 B 良 C 轻度污染 D 重度污染
5.冬天上课教室门关闭较久后,不少同学会出现打“呵欠”的现象,是因为 ( )
A打“呵欠”会传染 B同学们想睡觉
C 教室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D大家养成了打“呵欠”的习惯
6.住宅装修完毕,室内空气中还有较多的笨甲醛氡等有害气体,除去这些有害的气体的根本方法是( ) A关闭门窗放大量的茶叶 B 关闭门窗放大量的醋
C喷空气清新剂 D 打开门窗,通风透气
作业:书57页练习题1、2、3。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软尺、多媒体、模拟实验模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的)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
  学生:(猜测并假设)
  (1)当肺变大时外界空气就进去了;当肺变小时,肺内气体就排出。
  (2)当气体到达肺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发表看法,设置悬念)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测和设想,这种精神很好,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教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觉)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
  学生:(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教师: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学生:(动脑筋,提出实验办法及方案,对自己的感觉充满自信)用软尺测量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如果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说明我们的感觉是对的。
  教师:好,同学们想的办法很好。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测量胸围来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现在请同学们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提醒学生要注意实验要领)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3.软尺不要有折转。4.作好记录数据: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
  学生:〔实验活动:根据实验要求每3~4人一组(男女分开)。测三次后将胸围差数据记录在各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并算出平均值,各小组分别向老师汇报〕
  教师:(组织学生对胸围差数值进行分析,提出如下问题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
  1.我们的胸围差(不)明显。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
  2.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很好。同学们刚才通过准确测量,认真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推测。
  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膈肌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学生:(1)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2)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教师: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学生: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
  教师: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
  学生: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
  教师: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
  学生: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 胸腔容积缩小,呼气。
  教师: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模拟膈肌的运动)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学生: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
  [巩固知识]
  教师:现在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学生:回答(略)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活动与探究
  课题:测量与计算肺的容积。
  材料:圆气球、软尺。
  制定计划:
  得出结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吸入气体的过程及原理,那么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讲授新课]
  气体扩散的原理:
  教师: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炒菜的香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在外面能闻到炒菜的香味,是菜的香味从厨房里飘到外面的缘故,说明了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教师:很好。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在肺泡和血液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通过气体扩散的原理来进行交换的。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分析”的目的和要说明的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第50页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分析”,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分组思考、讨论、互相补充后作答)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比的作用。
  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为什么会在肺部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学生:可能是肺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适合气体的扩散作用吧。
  教师: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肺的结构特点吧。(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肺部的气体变化是否是因为气体的扩散作用。
  学生:(认真观看“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经过讨论补充,得出结论)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静脉血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肺泡内的氧便透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里;同时静脉血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扩散到肺泡中,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
  学生: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教师: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播放多媒体,演示血液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氧和各组织器官进行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相互扩散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后作答)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氧最后是在组织器官中的毛细血管被利用的。
  [课堂小结]
  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展示这两节课所学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所有内容。
  学生:互评和检查这两节课的学习情况,是否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以评价和鼓励。
  指导学生讨论课后练习,给予点拨、帮助、引导。
  [巩固练习]
  1.测定胸围差时,被测者要自然站立,双手自然下垂,均匀呼吸,还要做到( )
  A.不挺胸、不屏气 B.挺胸、不屏气
  C.挺胸、屏气 D.不挺胸、屏气
  答案:A
  2.氧气进入人体最终要到达( )
  A.肺 B.血液 C.细胞 D.心脏
  答案:C
  3.做人工呼吸进行口对口吹气时,每分钟吹气的次数应是( )
  A.12~14次 B.16~18次
  C.60~70次 D.100次以上
  答案:B
  4.在学校体检中,强强同学的肺活量三次测试结果分别为:3100毫升、3800毫升、3600毫升。请问强强的肺活量应是( )
  A.3100毫升 B.3500毫升 C.3600毫升 D.3800毫升
  答案:D
  5.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中,至少通过的细胞层数为( )
  A.1层 B.2层 C.3层 D.4层
  答案:B
  6.人在剧烈运动后,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中含量增加最多的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水蒸气
  答案:B
  7.人在溺水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__________;煤气中毒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_________( )
  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答案:A C
  8.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块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法医判定的理由是( )
  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
  B.肺会吸水呈海面状
  C.肺泡充满了血液
  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
  答案:D
  9.适应于肺泡与外界空气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是( )
  A.鼻腔内有鼻毛
  B.气管、支气管都有软骨支架
  C.肺泡壁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D.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答案:B
  10.体育课进行100米赛跑后,同学们出现的现象是( )
  A.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不变
  B.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增加
  C.呼吸比较深,呼吸频率不变
  D.呼吸比较浅,呼吸频率增加
  答案:B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

  ●活动与探究
  1.内容:如何采集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材料:凡士林、载玻片
  制定计划:
  2.调查亲属和周围人群中吸烟的人数及呼吸系统疾病与空气质量的关系的有关资料。

  ●备课资料

  一、吸入气、呼出气和肺泡气
  人体吸入的空气中,气体的种类很多,但主要的是氧(O2)、二氧化碳(CO2)、氮(N2)三种,具有生理作用的只有O2 和CO2。N2所占的容积百分比虽然很大,但是由于它对人体既无用也无害,在讨论气体交换时可以暂不考虑。现将吸入气、呼出气和肺泡气中各种气体的容积百分比列表如下:
气体成分 吸入气 呼出气 肺泡气
O2 20.96 16.4 14.3
CO2 0.04 4.1 5.6
N2 79.00 79.5 80.1
合计 100.00 100.00 100.00
  从表中可以看出,由肺内呼出的气体,其种类与吸入的气体相同,但各种其他的容积百分比已经改变,主要是O2减少而CO2增加。存在与肺泡内的气体,其各种其他的容积百分比与呼出的气体不同,O2的百分比更少,而CO2更多。在吸入气体中,O2约占21%,而肺泡中的氧仅占14.3%,两者比较,表明已有6.7%的 O2扩散入血液中,被组织细胞所利用。而在吸入的新鲜空气中,CO2的容积仅占气体总容积的万分之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肺泡气中却占5.6%,这表明这些CO2完全是由组织细胞所产生的。N2在呼吸过程中原无增减,但表中三种情况下的N2百分比不同,这是由于受其他两种气体的百分比的影响,只是相对地起了变化,其绝对值并无变动。至于呼出气与肺泡气的不同,是由于每次呼出气中,开始的一部分是上次吸入的新鲜空气存留在呼吸道中的,因此这种不同,实际上是呼吸道内存留的气体和肺泡气混合的结果。

  二、气体交换
  气体在肺泡处的交换是通过肺泡和毛细血管壁进行的。气体在组织内的交换也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气体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气体分子不论在气体状态或溶解在体液中,都在不断地运动,具有扩散性。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气体的浓度与压力有关,浓度高压力越大,浓度低压力越小。因此也可以说,气体是由压力高的地方向压力低的地方扩散的。气体在肺泡和在组织内的交换,都是通过这种扩散作用实现的。

  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是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运输的。在正常氧分压条件下,以物理溶解形式运输的氧量是很少的。绝大部分的氧,先溶解于血浆,再扩散到红细胞内,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后才进行运输的。氧的化学结合,就是指氧和血红蛋白结合。以物理溶解形式运输的二氧化碳也是很少的,大部分二氧化碳是靠化学结合进行运输的。二氧化碳化学结合的形式包括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由二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而成)两种,其中以碳酸氢盐的形式为主。以碳酸氢盐的形式运输比较复杂,它包括许多化学反应,先简述如下。
  当二氧化碳进入血液,扩散到红细胞里后,在红细胞中的碳酸酐酶的作用下,和水生成碳酸。碳酸解离成碳酸氢根离子和氢离子,当红细胞内的碳酸氢根离子浓度超过血浆中的碳酸氢根离子浓度时,碳酸氢根离子通过红细胞的膜进入血浆,与血浆中的钠离子结合成碳酸氢钠(属于碳酸氢盐)。二氧化碳在血液中主要是以这样的化学结合形成,即碳酸氢盐的形式进行运输的。

  四、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比较多的二氧化碳(CO2)。人们向澄清的石灰水[Ca(OH)2]内吹气的时候,就会发生化学反应,使石灰水变浑浊,这是由于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碳酸钙不溶于水,所以沉淀下来。

  五、肺的通气量
  肺内气体的容量随着呼吸深度而不同。正常人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约为500 mL,称潮气量。如在平静吸气之后再继续用力吸气,直至不能再吸为止,这时所增添的吸入气量称为补吸气量,约为1500 mL。如在平静呼气之后再继续用力呼气直至不能再呼为止,这时所增添的呼出气量,称为补呼气量,约为1500 mL。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即尽力吸气之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约为3500 mL。肺活量并不是肺能容纳的气体最大量,因为即使是尽最大力气呼出气体,肺内仍然存留一些气体不能呼出,这部分气体称为余气量,约为1500 mL。肺活量和余气量之和称为肺的总容量,即在最大吸气完了时肺内气体的总容量。不只是连体的肺,其肺泡内总含有一定量的气体,即使是离体的完全坍陷的肺,肺泡中仍存留少量气体,永远不能排尽。这是因为,人出生经过第一次呼吸之后,肺中永远存留着气体,每次呼吸运动,只能把肺中气体更新一部分。
  每分肺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称为肺的每分通气量。肺每分通气量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成年人平静时的潮气量为500 mL,每分呼吸16~18次,那么成年人在平静时的每分通气量为8~9 mL。在从事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的时候,潮气量和呼吸频率都会大大增加。每分最大通气量男子可达100~110 mL,女子可达80 mL。最大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肺与外界的最大通气功能。
  每次呼吸时吸入的气体并不能全部进入肺泡,其中有一部分气体停留在鼻腔、咽、喉、器官、支气管等处,不能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这部分气体的容积一般约为150。因此,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到肺泡的气体量只有350 mL(500 mL -150 mL=350 mL )。这是肺泡的一次通气量。肺泡每分通气量直接受呼吸频率和潮气量的影响,其中以潮气量的影响更大。例如潮气量为500而呼吸频率为每分16次的人,与潮气量为250 mL而呼吸频率为每分32次的人比较,前者肺泡每分通气量等于(500 mL -150 mL )×16次,即5.6 L ;后者肺泡每分通气量等于(250 mL-150 mL)× 32次,即3.2 L。以上的例子表明,从气体交换的效率来看,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为有效。在运动中,呼吸频率过高,呼吸深度表浅,往往是氧气供应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你会呼吸吗
  长期端坐在办公室的“白领阶层”,习惯于“短暂呼吸”。因为他们长期正襟危坐,胸腔受到压迫,吸入的新鲜空气尚未深入肺叶下端时,便匆匆地呼气了。
  专家们强调,正确的呼吸方法应是心平气和,于是较充足的氧气便有可能深入到肺叶的所有角落。此外,在安静时,每次呼气的时间,应是吸气时间的两倍。同时,尽量少用嘴,而多用鼻来呼吸。实际上,一旦你改变了错误的呼吸方式,许多常见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高血压、心脏病、头痛病、忧郁症等症状,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减轻,甚至对一些无药可治的疾病,如慢性疲劳、月经紊乱及各种过敏反应,都会有一定疗效。
  正确的呼吸还能调节情绪,当你与人争论而不高兴的时候,或正准备首次演讲和演出而感到很紧张的时候,或正设法解决一个难题而感到焦虑的时候,建议你停下来,做几次深呼吸,这样就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体内供氧,增加肺活量,排出二氧化碳气体。这时,你就会感到松弛,不那么紧张了, 你也不再皱眉头、发脾气了。

  七、文明打喷嚏
  “啊——嚏”,每个人都打过喷嚏,而且往往会感到痛快。打喷嚏是人体的一种天然防御机制,是呼吸道排斥异己的剧烈行为。当鼻腔黏膜受到辣味等的刺激时,这种刺激通过末梢神经传到大脑,于是自动作出反应,人们先深吸一口气,然后胸部猛烈收缩,肺里的气体急速有力地从气管经口鼻喷射出来,把刺鼻的气味赶跑。伤风感冒的时候,鼻腔里有大量病毒和病菌,这些病毒、病菌刺激鼻腔黏膜,于是接二连三地打喷嚏,这有助于清除鼻腔里的病菌。打喷嚏喷出空气速度可超过每小时100千米。一个喷嚏最远可喷至4米开外。感冒病人的一个喷嚏,通常一次能喷射出大量的病菌。所以千万不要冲着别人打喷嚏,应该用手帕轻轻捂住口鼻,防止把感冒传染给别人课题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使用时间
课型 新授课(第一课时)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过程。2通过观察课件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重点 外界的气体如何进出肺
难点 压力与体积的关系(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扩大)
教法 实验法、讨论、推理相结合
教具 课件 模拟隔肌的运动的模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调整意见
导入3目标探索过程10结论目标探索过程10结论目标探索过程10结论目标探索过程7结论整合5 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双手和大脑是我们的两大宝”,这节课我们就用我们的大脑和双手来探究这样一个问题“经过呼吸道处理的空气到达肺以后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分析引入新课联系自己的身体结构,对照挂图,观察肺在人体中的位置,描述 肺的功能。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一)体验呼吸时胸廓的变化我们是如何进行呼吸的呢?气体究竟是怎样进出肺的?想不想知道?1指导学生读书P47:4人小组合作提出①-②道题。2教师指导学生把手放在胸前和胸的两侧,感知吸气时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仅凭感觉到的现象不一定是科学的事实,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 正这个问题呢? 测量胸围差:,指导学生读书,受测者采取什么姿势?两位受测者怎样配合?测量几次为好? 同学演示得结论,教师适时鼓励、评价学生配合情况。吸气时,胸廓扩大 结论 呼气时,胸廓缩小 (二)胸廓的变化和呼吸肌的关系 1教师出示动态画面让同学观察、思考: 吸气时,胸廓的扩大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这种扩大与什么结构有关? 2 出示图:引起胸廓变化的肌肉有那些? 在吸气时和呼气时,肋间外肌与膈肌时是怎样配合的?教师出示动态图让学生观察得结论:肋间外肌 收缩时 胸廓扩大膈肌 舒张时 胸廓缩小(三)胸廓的变化和肺的关系进一步探究:在胸廓容积变大和变小时,肺有变化吗?教师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 胸廓扩大肺扩大学生观察得结论 胸廓缩小肺缩小(四)胸廓变化和呼吸的关系讨论:胸廓扩大或缩小时,肺内的气体究竟怎样变化的?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教师用注射器演示实验说明压力和体积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降低难度从而得出胸廓变化和呼吸的关系。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等让学生各抒己见,明白道理,进行自我保健。讨论: 经过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举例:远望平行的铁轨,似乎相交。知识点较抽象利用演示实验,直观学生易理解。
板 书设 计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肋间肌 收缩时 胸阔扩大 肺舒张 肺内气压下降 吸气 膈肌 舒张时 胸阔缩小 肺缩小 肺内气压上升 呼气
教 学札 记 本节课比较抽象,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实验等直观教具观察,讨论得结论。练习紧扣知识点加以巩固。
空气质量与健康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不同方式了解南京及各地的空气质量。
  3. 情感目标:关注空气污染的问题,养成从小参与环保的习惯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主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出示不同的环保漫画,设问:
1、你从漫画上看到了什么?
2、通过此漫画,你明白了什么?   回答问题,得到空气质量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启示。   创设教学情景
第一主题 :
空气质量与健康   今天我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究,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学会如何对有效信息进行提炼、处理及加工。
  讲解网上学习要求、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明确任务 ,分工合作
   请学生链接以下内容:“吸烟与健康”、“空气质量与健康”、“空气污染的原因”,里面有相关素材,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了解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上网浏览,回答学生问题。
  查阅学生上传的文章。
二、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三、 教师归纳:空气质量的好坏影响健康;空气污染的原因。     学生点击相关网页,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把选中的内容和得出的结论上传教师机,并派代表交流。      在轻松、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愉快地学习。自主学习,知识探索,

提取感兴趣的有效信息

学习主体间
信息交互传递

  形成相关知识点
第二主题:
网上查询,分析空气质量情况 一、通过设问引入第二主题
1. 在生活中你是否对空气污染有亲身的体验?
2. 在生活中你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空气质量情况?
二、今天我们学习如何利用网络,查询空气质量。
  让我们进入“国家环保总局”的网站。
  带领学生查阅各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报告,进行比较分析。
三、进行环保教育,提出 “心动不如行动,埋怨不如苦干”。
四、南京市的监测中心又是怎样来监测空气质量的呢?
  播放学生参观的图片资料,请有关学生介绍活动的过程和所获得的有关资料。         回答问题后,进入相关网站,上网查询。  进行“我为环保做什么”的讨论,并提出环保倡议。  达成共识:环保是长期的社会行为,环保应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学生介绍活动的过程和所获得的有关资料。      利用网络资源,延伸学习。   激励学生关爱自然的情怀,培养学生关爱社会的责任感。  加强对空气监测过程的感性认识。  
第三主题:
 绿色链接   提供有关环保的网址   学生浏览   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为培养学生进一步搜集、分析资料打下基础。
第四主题:
  教师小结,情感升华 一、老师归纳小结二、出示环保纪念日   学生知识梳理    通过网上的自主学习,进行知识重组,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通过“环保纪念日”的宣传,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环保意识,使本节课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第五主题:
 提出新问题        提供问题版和教师个人信箱   提出新问题
  发出自己收集的更新、更丰富的资料   进一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与意识
教学反思
  我感觉网络课与传统课堂比较,区别很大,课容量大大增加,学生获取资料的途径和内容都是多方面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那么怎样才能组织好课堂,使学生既围绕主题,又充分发挥自主性,始终是我备课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新思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去了解新的科学动向,还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如查询南京空气质量,生活中如何感受空气质量的好坏),让学生觉得自己学的知识并不遥远,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课虽上过了,但对于网络课这一新的教学方式,我仍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
  (1)给学生浏览的内容,教师是否进行筛选和限定,若不做限制,学生的思路可能很散,甚至远离主题;如果加以限制,似乎又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自由空间。
  (2)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要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又要在讨论版上发表意见,师生相互交流,这在时间上很难实现;若把讨论版这一环节放在课后,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还是有差距的;若去掉这一环节,那么网络课就只停留在“上网查询”这一低层次。所以也许本课与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还存在差距。
  网络课中可变因素很多,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本课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有待商榷的问题还有不少,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概述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2.通过测量胸围差,阐述膈肌的运动,感知呼吸时胸廓容积有变化。通过演示实验说明胸廓容积变化与气体进出的关系。通过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变化,分析呼吸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关系。
(二)能力
通过探究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外界气体如何进出肺,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准备
教师:新鲜的猪肺、多媒体课件、模拟隔肌运动的模型。澄清的石灰水,干净的玻璃管,烧杯,香水,广口瓶。
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学 习 内 容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一、引言: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通过回忆以前的知识思考问题。 复习呼吸系统的组成。演示猪肺的通气,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
二、解决问题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的。探究:1、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2、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3、肺容积的变化与吸气和呼气有什么关系?
4、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
第二课时5、肺内气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6、体内的气体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 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用数据证明胸廓容积的变化。
测量方法:三人一组、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最大值。下表是某位学生测量结果,此为为例,计算:胸围差=吸气后胸围长度-呼气后胸围长度。状态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静8080.580尽力深吸气时909190.5尽力深呼气时7877.478.2结合测量胸围差的实验结果,分析为什么同学之间的胸围差有差别?学生提出假设: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有关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学生观察动画,阅读书本相关内容,讨论、交流:
1、呼吸运动时,主要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
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探究结果作出假设: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
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讨论问题,得出结论: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吸气和呼气。
肺的容积扩大—→外界气体入肺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体排出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学生实验、观察:四位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按课本实验的图示吹气。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回忆做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也见到了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分析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由于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后会变得浑浊。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学生从图中分析出: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根据呼出的气体中氧减少,二氧化碳增多的数据,推测其原因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学生观察课文中的“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图,探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学生根据图概括肺泡适于气体交换功能的结构特点:肺泡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组织学生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1、问题:呼吸运动中胸廓是否发生变化?讨论:在吸气和呼气时,你感受到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感觉不一定准确,引出测量的必要。
师生讨论测胸围差的用具、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在达成共识后,请学生示范操作。使学生明确:
①测量胸围差的位置:男生胸前是软尺下缘与乳头上缘平齐,背侧是软尺要在两肩胛骨下角;女生胸前是使软尺经过乳头上方的第四肋骨处;
②测量呼气时胸围和吸气时胸围各两次,并计算出两次两者的差值,即是胸围差。
2、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
假设:根据你的感受,对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作出假设。
教师做曲肘、深肘动作,启发学生讨论、交流,作出假设: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有关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演示动画:呼吸运动
3、继续探究:肺容积的变化与吸气和呼气的关系
演示:用模型模拟隔的运动实验。讨论题:
①橡皮膜、两个气球、玻璃钟罩分别代表什么?
②手向下拉橡皮膜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③橡皮膜回缩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
④是肺容积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肺的容积扩大?
4、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
演示模拟实验:模拟肺容积的变化引起肺内气压的改变
第二课时引言:气体在呼吸运动作用下进入了肺,这只是完成外界气体和肺泡内气体之间交换,它不是呼吸的结束,只是呼吸的第一步,只有肺泡内气体与血液间的气体进行交换了,而血液又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进行交换才是呼吸的实质。那么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之间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肺内气体发生的变化。5、肺内气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引导学生讨论: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环境中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成分对照表:气体成分环境中的气体%呼出的气体%氮气7878氧气2116二氧化碳0.034水0.071.1其他气体0.90.9通过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差别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关系。进一步探究:6、体内的气体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通过香水的扩散作用,启发学生认同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至平衡为止。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扩散作用来完成的。引导观察课文中的“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图,探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演示肺泡的结构,启发学生思考肺泡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功能的特点。引导学生小结: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总结 师生总结归纳呼吸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复习呼吸系统的组成。演示猪肺的通气,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板书: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师:组织学生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做深呼吸。
提问:用双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再深深地呼气,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推测胸腔体积的变化: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吸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教师:这样的感觉准确吗?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了变化,还要进行准确的测量。
一、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用数据证明胸廓容积的变化。
测量方法:三人一组、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最大值。师生讨论测胸围差的用具、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在达成共识后,请学生示范操作。使学生明确:①测量胸围差的位置:男生胸前是软尺下缘与乳头上缘平齐,背侧是软尺要在两肩胛骨下角;女生胸前是使软尺经过乳头上方的第四肋骨处;②测量呼气时胸围和吸气时胸围各两次,并计算出两次两者的差值,即是胸围差。
教师:请学生汇报测量结果。下表是某位学生测量结果,此为为例,计算该同学的胸围差。
状态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静 80 80.5 80
尽力深吸气时 90 91 90.5
尽力深呼气时 78 77.4 78.2
学生通过感知和测量,知道吸气时,胸廓扩大了;呼气时,胸廓缩小了,吸气和呼气都与胸廓变化有关。
教师:吸气和呼气这两个动作合起来就是呼吸运动。那么,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根据你的感受,对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作出假设。
教师做曲肘、深肘动作,启发学生讨论、交流,作出假设: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有关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教师演示肋骨运动的模型。说明所代表的脊柱,肋骨,胸骨,肋间外肌。提醒学生注意胸廓前后径有何变化。
提问:当“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上升,“胸骨”上移时,“胸廓”的前后径增大了还是缩小了?当“肋间外肌”舒张时,“胸廓”的前后径增大了还是缩小了?
学生观察后回答:“肋间外肌”收缩时,“胸廓”的前后径增大了;“肋间外肌”舒张时,“胸廓”的前后径缩小了。
演示膈运动的模型,说明模型中所代表的胸廓,气管,肺和膈肌。教师一手握住瓶颈,一手向下拉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收缩。此时,请同学们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然后,一手放开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舒张。提醒学生观察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
提问:当“膈”运动时,“胸廓”的上下径和“肺”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后回答:当“膈肌”收缩时,“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肺”也扩大;当“膈肌”舒张时,“胸廓”上下径缩小,“肺”也回缩。
通过实验学生得出:①肋骨和膈运动的结果,使胸廓扩大或缩小。②肋骨和膈的运动,与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当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的前后径和上下径缩小,这时候胸廓缩小。
教师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
演示气筒给气球打气的实验:模拟肺容积的变化引起肺内气压的改变。(气筒相当于肺)
肺的容积扩大—→外界气体入肺
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体排出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第二课时
引言: 气体在呼吸运动作用下进入了肺,这只是完成外界气体和肺泡内气体之间交换,它不是呼吸的结束,只是呼吸的第一步,只有肺泡内气体与血液间的气体进行交换了,而血液又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进行交换才是呼吸的实质。那么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之间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肺内气体发生的变化。
探究:肺内气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教师演示喷洒香水的实验,引导学生领会气体交换的原理: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至平衡为止。
学生实验、观察:四位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按课本实验的图示吹气。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忆做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也见到了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分析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由于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后会变得浑浊。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呼出的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观察环境中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成分对照表:
气体成分 环境中的气体% 呼出的气体%
氮气 78 78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水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学生从图中分析出: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根据呼出的气体中氧减少,二氧化碳增多的数据,推测其原因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
演示肺泡的结构,启发学生思考肺泡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功能的特点。
学生概括肺泡适于气体交换功能的结构特点:肺泡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演示动画: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提问: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
教师:肺泡中的氧扩散到血液中;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
提问:为什么在肺部,静脉血中的氧不向肺泡扩散,肺泡中的二氧化碳不向血液扩散?
学生推测:这是因为在吸入肺泡内的气体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氧由肺泡扩散到血液中;二氧化碳由静脉血扩散到肺泡中。这完全符合气体扩散的原理。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就变成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教师:氧进入血液后,绝大部分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各组织细胞。
演示动画: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提问: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
学生回答:动脉血中的氧向组织细胞扩散;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向血液扩散。
提问:为什么氧和二氧化碳的扩散方向是这样的?
学生推测:这是因为组织细胞里的氧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的缘故。
师生总结归纳呼吸的全过程: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