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干湿计,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多种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对环境具有不同的影响,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回答课本P29的讨论题。
讨论1:大量的牛粪污染了澳大利亚的草原,破坏了植被,还导致苍蝇等害虫的滋生,容易传播疾病,该地区生态失去了平衡。中国屎壳郎以牛粪为食,清除了牛粪,还草原以生机,也切断了苍蝇等害虫滋生的场所,使环境边得清新优美。
讨论2:由于澳大利亚本地的屎壳郎不以牛粪为食,若用人工的方法处理大量的牛粪必将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用杀虫剂杀蝇又会带来杀虫剂的环境污染问题。从我国引进屎壳郎去处理牛粪,这是一种生物防治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节约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污染。
讨论3:生物对环境有影响。如,蚯蚓能松土,增加土壤肥力;植物能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秃鹫是自然界的清洁工等等。
二、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在进行探究之前,必须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
气湿度是怎么表示的?如何用干湿计测量空气的相对湿度?如何精确地读出有关的数据?
应该选择怎样的时间、地点进行测量?
如:为什么要选择三个不同的地点(灌木丛、草坪、裸地)?湿度会不同吗?具体放置在哪个高度?是否要一样的高度?为什么要选择三个不同的时间(早、中、晚)?湿度也会不同吗?如果一天中只测一段时间,行吗?为什么每次测试的时候要测量多个数据(如3个数据)并取平均值?为什么在测试过程中不能有干扰因素,如人工浇水,测试地附近也不能有水田、水池、池塘、河流和湖泊等?如果有了的话,可能会使测得的数据偏大还是偏小?
如何统计数据?如何根据数据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是否存在影响?在整个测试中,哪组数据是对照组?
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另外选择三个地点进行测量?必须注意的是,裸地作为对照组,必须进行测量。
说明1:如果本校实验室配备的干湿计较少或没有,可用2支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代替,1支作为干球温度计,测干球温度,另一支用湿纱布包住下端球体部分,以代替湿球温度计,测湿球温度。须注意的是:在测量过程中要使纱布始终保持湿润。再到待测地点按要求进行测量,分别记录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再参照干湿计上的方式或对照表查出相对湿度即可。说明2:为了组织好测量活动,同样要分好小组,落实责任,做到分工合作。
实验后回答P30的讨论。
讨论1:选择不同的植被(植物种类与数量不同),才能正确地找出植物与湿度的关系。如果旁边有水源,就会增加空气中水分的来源,干扰对植物与空气湿度的关系的测定。
讨论2:整个测试过程中,裸地作为对照(无植物)。
讨论3:同一时段(如早晨)不同植被湿度不同,裸地最小,灌木丛最大。从整天看,仍然是裸地湿度最小,灌木丛湿度最大。可见,植物越多,空气湿度越大。说明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
板书设计
第2节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一、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二、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
教学反思
通过案例分析与实验探究,除了要让学生能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之外,还要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在生物的生存环境中,一种生物不仅可以成为其它生物的环境,而且可以影响到非生物因素所组成的环境,而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