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 四年级
教学内容:湘艺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课
教材分析:
《大雨和小雨》是一首短小易唱,音乐形象鲜明的儿童歌曲。全曲通过力度的变化表现大雨、小雨的不同音响,使学生初步感受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歌曲为一段体,共三个大乐句。
教学目标:
1、能识读音符并准确地读谱唱歌。
2、感受歌曲的力度变化,并用声音与声势表现力度的变化。
3、用卡农的方式表现歌曲的一个大乐句。
4、创作出简单的二声部合唱,让学生体验二声部合唱。
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聆听歌曲、声势动作、识谱唱歌和创作歌曲四个内容。每个环节的设置力求让孩子在快乐中感受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设计亮点:
本课的第一个环节利用“山谷回声”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是亮点之一。“和雨点一起跳舞”是亮点之二。学生在跳舞游戏的同时,聆听乐曲并熟悉了旋律。最后让学生给歌曲自主选择和弦和配简单和弦是亮点之三。这样使一首简单的歌曲变成了合唱歌曲,让学生在简单的歌曲中感受和声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识读歌谱。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复习歌曲《踩雨》(边演唱边律动)
二、新课教学
(一)、利用回声,体会声音的强弱。
1.激趣导入
沙沙沙,沙沙沙……秋雨悄悄的来啦! 小雨点欢快的来到大山脚下,对着大山呼唤,山谷传来了阵阵回声。
老师呼唤,学生当回声。比如,您好!欢迎大家!哗啦啦!淅沥沥等。
强调回声的弱,学生必须小声回答。
使学生很快声音强弱的变化,为歌曲中的强弱做铺垫。
师提问:刚才的呼唤和回声中老师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学过什么力度记号可以表示?
试唱歌曲回声部分。
mf mf 5 5 5 3 0 0 4 4 4 2 0 0
哗啦 啦 淅沥 沥
mp mp
0 0 5 5 5 3 0 0 4 4 4 2
哗啦 啦 淅沥 沥
小雨点欢快的来到我们身边,它一会儿哗啦啦下起了大雨,一会儿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它跳跃着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并且邀请大家一起舞蹈。
(二)、 和雨点一起跳舞(感受歌曲)。
第一遍第一段教师示范,(第1、2小节表示大雨时,双手在头顶晃动,第3、4小节表示小雨,双手手指在胸前轻微抖动。第5、6小节重复前面第1、第3小节,7、8小节双手从头顶抖落下来。第9、10小节表示大雨是双手击掌4次,第11、12小节表示小雨用右手手指点击左手手掌4次。13-16重复前面9-12小节。第17-20小节重复5、6小节2遍,第21、22小节重复7、8小节舞蹈。)
第二段学生一起舞蹈。
第二遍第一段请一个学生和老师一起分大雨和小雨角色跳舞。
第二段学生听音乐,分组分角色选舞伴跳舞。
(三)、和雨点一起唱歌(学唱歌曲)。
大家跳得真好,所以雨点邀请大家唱起了它的歌曲。
1.教师按力度记号范唱歌曲。
2.请学生根据钢琴声用lu轻声模唱歌曲。
3.学生视唱歌谱。(划拍唱歌谱)用柯达伊手势演示出每小节第一个音高。纠正学生唱不准的地方。
4.按强弱关系演唱歌谱。
5.唱歌词
1)唱一遍歌词;
2)按强弱关系演唱一遍;
3)分AB组用不同的力度唱歌词。
感受第二个大乐句色彩的变化,并用声音表现出来。
(四)、和雨点一起赛跑
1.按前面练习过的回声,生唱一声部,师唱二声部,让学生感受卡农。
2.学生分组演唱二声部卡农。
3.完整演唱歌曲。(第一部分用卡农,后部分不变)
三、创编第二声部合唱
1、在大家的优美歌声中,老师想给这首歌曲加入伴唱,大家来唱第一句,然后请同学们注意老师的声音,加上弱的尾巴。(如3 —加成二声部0 3 3 )
2、第二句请学生同上帮老师加入尾巴。
3、演唱一遍第一行,
师提问:还可以在歌曲的那个部分加尾巴。在长音部分。
4、在5 — 后供大家选择几个和弦①、0 1 3 5 ② 0 5 7 2 ③0 1 4 6让学生选出合适的和弦0 1 3 5
如:4 4 3 4 5 -
小雨 淅沥 沥,
0 0 0 1 3 5
淅 沥沥
5、同上在2 —后提出几个和弦让学生再选,选出和谐的0 5 7 2
6、出示合唱谱。
1)、将最后一行改成回声演唱。
2)、学唱加入和弦的二声部。
3)、请同学们唱第一声部,老师唱第二声部。
4)、请同学们分组演唱二声部。
5)、 按照声部、注意强弱、学生边舞边唱边表演,使教学推向高潮。
四、结束总结
大雨和小雨唱着欢快的歌曲,跳着优美的舞蹈,高兴的与我们告别。我们也结束了今天的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