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修昔底德陷阱
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14—1918)
战争古已有之,人类社会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市场体系
殖民体系
政治体系
20世纪初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亚大陆的扩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形成
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外殖民扩张
科技进步
战争
思考:
战争是矛盾不断发展的结果。那么,一战爆发的矛盾根源在哪里?
材料二:英 德 法 美 比 较 表 二
材料一:英 德 法 美 比 较 表 一
问:材料一反映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什么经济现象?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产生什么影响?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4 2
1870 — 1913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但毕竟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程度不一致,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健全;第二类是以俄德日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
“德国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愿意把任何人挤到阴暗的角落,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的一次演说
“假如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末,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富有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50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战吗?”
——英国《星期六评论》杂志(1887年)
法国战败:
①法国把阿尔萨斯与洛林割让给德国;
②法国赔偿德国五十亿法郎;由此,法国失去了欧洲大陆霸主地位。
俄奥矛盾
A 德:
B 法:
C 英:
D 俄:
E 奥匈:
a 维护欧陆霸主地位,压制法国,防止其崛起复仇。b 重新瓜分世界,夺取世界殖民地。
复仇,夺回欧洲霸权。
维护霸权和殖民地,维持欧陆均势。
争夺巴尔干地区。
视巴尔干地区为其势力范围。
一战前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利益的诉求及主要矛盾
列强为共同利益而勾结,又为各自利益而斗争。当时欧洲列强如何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呢?
大陆均势,是英国在17世纪开始,直到二战结束,这几百年里,一直在努力推行的一种维护自身利益的外交和军事的总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具体做法是看见谁要崛起,就联合其他国家打击谁。
光荣孤立,与“大陆均势”政策相伴,其目的也是为了竭力维护英国的海上霸权。具体做法是:能不参乎欧洲大陆各强国的争斗就不参乎,尽量保持坐山观虎斗的姿态,等到看谁快不行了就联合谁跑去打击即将胜利的一方,让争斗的双方都受损失,从而让自己从中渔利。
两大军事集团尖锐对峙——矛盾升级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
Europe became a “powder keg”, waiting for the spark that Make it explode.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6.28)
斐迪南大公(1863-1914)
普林西普
(1894-1918)
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随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各国相互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征兵招贴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
3、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2、两大军事集团尖锐对峙(军事)
4、科技进步成果被应用于军事领域(科技)
5、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思想)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国家间的矛盾依然比较尖锐,如何降低战争风险,你有什么合理建议?
1、各国加强合作、沟通、对话,理性处理分歧和矛盾;
2、积极参与并完善国际经济法规体系;
3、坚持不结盟政策;
4、开展灵活外交,争取更多经济发展的时间;
5、坚持大国责任担当,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