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九上 1可触摸的历史 中国雕塑艺术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少版九上 1可触摸的历史 中国雕塑艺术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12-26 22:3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可触摸的历史
——中国雕塑艺术
授课班级
课时
二次备课
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式的总称,它以各种可塑的(如黏土等)或可雕可刻的(如金属、石、木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中国物质和精神的发展,又直接影响到雕塑艺术。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的精湛工艺,皇家的喜好与民间的品味,朝代的更迭,儒、释、道的兴衰,哲学思潮的传播,社会风尚和社会阶层的转变,民族文化的交汇,中外文化的碰撞等等,都直接反映在雕塑艺术上。中国雕塑艺术体现了民族历史的发展轨迹,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初步掌握欣赏中国雕塑艺术的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从感受形象入手,在了解作品背景的前提下,加深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
情感目标:通过赏析,使学生感受我国雕塑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中国雕塑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
教学重点:
中国雕塑艺术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中国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中国雕塑艺术相关图片若干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相关文字、图片材料(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分组查阅有关中国雕塑艺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准备一件兵马俑模型,让同学闭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引出课题。
中国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中国物质和精神的发展、政治思想直接影响到雕塑艺术。雕塑艺术作品静静地屹立着,默默地讲述着曾经发生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触摸历史,探索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二、新授阶段
(一)秦始皇陵兵马俑
1.思考:秦朝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多媒体放映《诗经》的一段文字,了解秦军士兵的情感。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因为古代人认为“事生如事死”,死后的世界同样重要,所以盛行厚葬的风俗。秦始皇兵马俑就是秦始皇的陪葬,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2.观察:多媒体放映秦始皇陵兵马俑全景,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3.对比:三件不同官级的武士俑作品,猜猜哪个官级最大?从哪里看出来?
结论:兵马俑真实再现了每个细节,如发式、铠甲甲片、乳丁、缝缀线等,都一丝不苟地刻画出来,体现了秦代雕塑家写实的功力。
4.分析:兵马俑的人物形象刻画:秦俑造型讲究整体性,并不刻意追求局部比例的精确,着重突出神态。每个士兵除了有威武强悍的共性外,又各自有着不同的个性,寓个性于统一,形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艺术精品。
(二)多媒体放映《立马》
1.思考:兵马俑中的陶马和《立马》中马的造型有怎样的差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小结:物质和精神的发展直接影响到雕塑艺术。汉朝政策开放,思想文化空前活跃,道家思想得到发展。道家崇尚自然,反映到雕塑作品上,便是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雕琢自然而不改变自然。不执着于再现对象的形状,转而注重表现对象的神韵和意境,从西汉开始成为中国雕塑的一种艺术特点。思想不同,因而表现手法发生了变化。
2.讲解: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英勇善战的青年将领,因病英年早逝,这件立马石刻就是放在他墓前纪念他的功绩。
3.观察:石刻把马的形象刻画得坚实有力、姿态威武,它高大、雄健,以胜利者的姿态伫立着,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象征着年轻将军的英武过人,也象征着当时汉军实力的强大。马腹下的人,仰卧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双腿拳屈,作狼狈挣扎状。象征着匈奴武士力量的渺小。
4.分析:为什么这匹马没有把中间镂空,雕刻出马腿?
解答:这件作品是放在墓碑前,如果中间镂空,会削弱整尊雕塑的体积感和力量感,且易折断。巧妙的设计使它成为是最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5.拓展:将卧虎作品还原成一块大石头,请同学们试着依据石头原本的形状,说一说怎样雕刻成一件艺术作品。然后再还原成卧虎作品,引导学生领悟霍去病墓前石刻的表现手法。
小结:汉朝艺术家用几根单纯的阴刻线条生动地表现出老虎身上的斑纹和髭毛。虎尾巧妙的伸卷在脊背上,增加了虎的野性和凶猛,并且使整个石雕浑然一体。反映出汉朝艺术家利用石材天然的面貌来高度概括表现老虎等动物的习性、神态的艺术功底。
(三)多媒体放映《说唱俑》
1.观察:汉朝雕塑艺术百花齐放,刚才还沉浸在粗犷浑厚中,现在又被一种喜剧效果所打动。
2.思考:作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夸张的手法:表情滑稽,身躯拉长,四肢缩短,动作夸张变形。这件作品夸张了说唱艺人伸头耸肩、击鼓挥棒、踢腿舞步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将艺人豪放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3.分析:中国古代艺术家所关心的是说唱者眉飞色舞的神情和手舞足蹈的动作,进行夸张变形,更突出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四)多媒体放映唐俑
1.思考:比较两件作品,人物造型出现什么变化?因为时代不同,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2.欣赏:侍女俑作品,高髻长裙,面容富态,雍容大度,反映着当时社会流行的审美风气。不光人物造型发生变化,雕塑的取材也发生了变化。在雕塑作品中的人物也折射出盛唐对外开放、民族团结、政治经济繁荣与强盛的面貌。
3.分析:中国古代雕塑造型不是注重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重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
三、探究阶段
老师出示四件雕塑作品,自由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与图片讨论和欣赏这些雕塑作品的年代、作者、形式特点与艺术风格。
每一组选一名同学为代表介绍雕塑作品。
四、评价阶段

五、总结阶段
透过雕塑艺术看中国历史文明。雕塑一方面具有三维空间的物质实体,另一方面又通过它寄寓和表现了时代的精神。一部中国雕塑史同时也是一部民族心灵史。
附主要作品简介
■《说唱俑》
1. 基本信息:东汉,四川成都出土,高5 5 厘米。
2.造型特征: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眉飞眼笑、手舞足蹈的民间说唱艺人的形象。造型生动,动作夸张,神态惟妙惟肖。
3.制作工艺:汉俑的头部多采用模印,身体部分多为桶状长裙,男俑身体多为模印,马俑、盔甲俑也多为模印,动物也有模印,在组合造型之后以生动的姿势再创作一次。面部表情都是即兴之作。
4.历史价值:这是我国汉代人物俑的代表作品。因随葬物品的特殊要求,工匠们(雕塑家)的创作生动活泼,从生活出发表现生活。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也很充分。
■《铜奔马》
1. 基本信息:又名“ 马超龙雀”“ 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2.造型特征:作品构思巧妙,工艺精湛;造型写实,重在传神。骏马体态矫健,正撒开四蹄飞奔,它三足腾空,而右后足却踏在一只疾飞的燕子背上。作者以无比高超的技法,把奔马与飞燕在这惊心动魄一刹那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3.历史价值:在中国人心目中,骏马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天马行空、所向无敌、无拘无束的“马踏飞燕”,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第八奇迹
示例作品:《军阵图》《跪射俑》《立射俑》《特写图》
1.基本信息: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也是最大的,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 平方米,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过洞中。
2.造型特征:围绕同一主题展现,与真人真马大小相似。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排列成各种阵势。兵马俑的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各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
3.制作工艺:秦俑的做法基本都是用模子印出来的,分不同类型的头部、身体、四肢等印出各零件之后,再根据人物性格、身份所需的装饰把局部组合起来,然后进一步刻画形象、神态、表情……等级身份不同服饰也不一样,在头型上也有民族不同,形象不同,但在总体上是统一于一个集团军中。秦马也是先由模具印出局部之后,再经过组装修整。这是集体流水作业的大规模生产,有些像作坊式的生产。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最后烧制而成。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
4.历史价值: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第八大奇迹。它以磅礴的气势、雄浑的美,向后人展示了秦始皇气吞六国、横扫八荒的惊人气魄。
■陵墓雕刻
示例作品1:《霍去病陵墓雕刻》
1.基本信息:立马,汉代,霍去病墓前石刻。
2.造型特征:霍去病的陵墓被建成一座小山模样,以象征他生前战斗过的祁连山;用花岗岩雕刻成马、伏虎、卧牛、野猪、象等动物形象,隐现在山形墓地上,从而体现这一墓地所需的特殊环境。
3.制作工艺:石雕,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依石造型,手法简练,采用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手法,有详有略地做写意性的雕刻,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神态与动感。
4.历史价值:在众多的陵墓雕刻中,汉代霍去病墓的雕刻艺术在中国古代陵墓雕刻中独树一帜。
示例作品2:《六朝陵墓雕刻》
基本信息:出现在帝王贵族陵墓前的大型护墓石兽。
造型特征:六朝陵墓雕刻分为帝王陵和王公贵族墓两类,都有石兽一对,神道石柱一对,石碑一对,只是帝王陵的石兽是天禄和麒麟,而王公贵族墓的石兽是辟邪。
3.制作工艺:这些石兽往往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威武异常。古代人相信,唯有如此,才能使死去的帝王贵族永保平安。
4.历史价值:因其造型特别突出,因而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尤其是陵墓雕刻艺术史上,其成就可与西汉霍墓石雕同列并美。
■宗教塑像
示例作品:《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四川乐山大佛》
1.基本信息:保存于寺庙、石窟内或开凿于山崖之上,以佛教为主要宗教内容的雕塑作品。
2.造型特征:云冈石窟的第20窟《露天大佛》像高13.7米,既庄重威严又面带慈祥。
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总高17.14米,头部高4米,耳长1.9米,面部丰腴饱满,眼睛半睁半合,仿佛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角微翘,微露笑意,显现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四川《乐山大佛》背靠凌云山西壁,足抵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处的滔滔江水,高71米,直接在山崖上雕凿而成。
3.历史价值:佛像是人们精神的寓所,佛像的塑造寄托着人们企盼安宁的心愿。故宗教雕塑在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莫高窟、龙门石窟和乐山大佛都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寄托思念
示例作品1:《艰苦岁月》
1.基本信息:作者潘鹤(1925年出生)。该作品是中国现代雕塑的代表作品。
2.造型特点:它生动地塑造了一老一小两位革命战士在战斗的间隙,老战士吹笛,小战士聆听遐想的情态。
3.历史价值: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在战争的艰苦年代里,战士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摧毁他们对和平、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给人无限联想和强烈感染,极富教育意义。
示例作品2:《人民英雄纪念碑》
1.基本信息:最早修建的大型纪念性建筑,于20世纪50年代建造,主体由梁思成等人设计,现坐落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
2.造型特点:纪念碑分碑身、须弥座和台座三部分,高37.94米。上层座呈方形,下层座为海棠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组成的8个花环,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8幅大型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性浮雕。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了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3.材质肌理:整座纪念碑用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
4.历史作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
■美化生活
示例作品1:《五月的风》
1.基本信息:位于青岛五四广场,高30米,直径27米。
2.造型特点:该雕塑以青岛作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这一主题,充分展示了岛城的历史足迹;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
3.材质肌理:钢质城市雕塑。
4.历史价值: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钢质城市雕塑,已成为新世纪青岛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示例作品2:《五羊雕像》
1.基本信息:上世纪50年代,著名雕塑家尹积昌等根据“五羊衔谷,萃于楚庭”的五羊传说创作而成。现位于广州越秀区越秀公园,高11米。
2.造型特点:五只羊大小不一,主羊头部高高抬起,口中衔穗,回眸微笑;其余四只羊环绕其身,或戏耍,或吃草,还有羊羔在吸吮母羊的乳汁。五羊姿态各异,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3.材质肌理:共用130余块花岗石雕刻而成,体积约53立方米。
4.历史价值:五羊雕塑因其所承载的美丽传说以及所蕴含的城市历史文化内涵而成为广州市的标志和象征。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