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花的变化》导学案
课前准备:
找一种你喜欢的花卉,了解一下它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及其他(花语、文化寓意等),尝试用自己喜爱的画笔工具描绘一下它。
新课知识点梳理:
花卉外形装饰方法探究
减化法——数量减化
要点:抓住花卉特征,把花瓣变为几何化的基本形,而后进行重复组合。——几何化分解重复构成
减化法——内部结构减化
减化为 类似“皮影”效果
夸张法——具象、意象
拉长加宽具象夸张意象夸张
花卉内在装饰方法探究
点线面添加装饰
物象组合装饰(花中花、花中物、花中人)
附:文化寓意
喜上眉梢(梅+雀)、益寿延年(菊+松)、连年有余(莲+鱼)、
举家欢乐(菊+雀)、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万年和合(百合+万年青)……
课后拓展:
思考尝试对装饰花卉作品进行背景的添加完善!
第六课 《花的变化——花卉装饰变化(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自然花卉的生长结构与形态特征,学习花卉图案的装饰变化手法。
过程与方法:了解并运用一定的图案设计方法与设计元素对花卉进行创意装饰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艺术的眼光感受并发现花卉图案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了解花卉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内涵,学会用图案的绘画语言关爱身边的一草一木、美化自然、创造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学习,能够自主灵活运用各种花卉装饰手法对真实花卉进行创意装饰变化。
难点:如何恰当地运用一些图案设计方法、设计元素(点、线、面)、物象组合等来丰富花卉的创意装饰变化。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观赏一户人家花园的真实花卉到户外聚餐用的各类有花装饰的生活用具,感受和发现真实花与装饰花的不同,从而导入探究主题。
审美探究,步步深入
观察与发现——花卉外形装饰探究
(1)、减化法——数量减化
学生观察荷花照片与装饰画的不同之处,引出数量减化的装饰方法。
(2)、构成变化——几何化分解重复、分形重复
如何进行数量减化?抓住花卉特征,把花瓣变为几何化的基本形而后进行重复构成完成花卉装饰。花瓣少的花卉同样适用,且通过分形重复可以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
“脑力风暴”玫瑰花的花瓣我们还能将它分解成其他几何形进行重复构成吗?学生黑板展示。
(3)、减化法——内部结构减化
学生观察芍药写生图和装饰图的不同(装饰图保留了什么,去除了什么),导出内部结构减化方法。教师演示说明。“练一练”,学生黑板尝试表现郁金香的内部结构减化装饰图。
(4)、夸张法——具象、意象
教师通过把学生郁金香的减化作品进行夸张变形的示范,揭示新的装饰方法。欣赏具象和意象的花卉装饰作品。
2、体验与实践
“小试牛刀”:尝试对自己喜欢的花卉运用减化法等方法进行1-3个草图装饰变化设计。
3、思考与探究——花卉内在装饰探究
(1)、添加法——点线面添加装饰
通过不同的点线面形式对花卉装饰进行丰富表现。教师示范,开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组合法——物象组合装饰
结合花卉装饰中的文化寓意,观察学习图例中花与物象的各类组合方式。教师示范。
三、创意与表现,一展身手:
综合花卉装饰方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花卉进行创意装饰设计!
教师巡回指导。
作品评价、拓展总结
说说你设计的想法以及你会装饰在哪儿。2、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在本课中我先出示了很多图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凡的花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根据它我们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图案。在根据花型进行设计的时候,告诉学生有的是简单的几何图形,有的是花形,还有的是动物形,也可以与传统文化结合,例如:喜上眉梢(梅+雀)、益寿延年(菊+松)、连年有余(莲+鱼)、举家欢乐(菊+雀)、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万年和合(百合+万年青)等这些有特殊意义的图形,为学生在设计单独纹样的时候开拓思路。不过在上课的过程中,与传统文化结合这点,学生理解的不是很好,在以后的课程进行要进行拓展、整合与补充,我要积极开发教学资源,突出课程的综合化。当教师有意识地去开发、挖掘、整合课程资源后,理想的课堂才能构成,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