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1934年的郁达夫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以小说和散文著称。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主观抒情小说的重要开拓者。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提问: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不辞千里
愿付出性命
眷恋 热爱 痴迷
浏览后思考:
作者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情感?
清、静、悲凉
读第一段后思考:
故都的秋是怎样的?请找出来总体概况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
第3-11段
思考:
文中哪段真正写故都的秋?
1.作者选择了北国之秋的哪五幅图画进行描写的?
文中集中描绘秋景的几幅画面,主要在那些段落?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
读3-11段,思考下列问题:
清晨静观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日胜果图
四合院秋景
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庭院秋景
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 北国的槐树
作者为什么认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作者选取了破屋、高天、驯的鸽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等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槐树落蕊
微细
柔软
细腻
清闲
落寞
静
清
悲凉
秋蝉残鸣
衰弱
残声
啼唱
清
静
悲凉
思考: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 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之感,加“浓”秋味。
秋雨淋人人知秋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清
静
悲凉
在闲话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
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佳日秋果图
淡绿淡绿的颜色
成熟至八九分
清秋佳节
老北京的枣树
老北京的枣树
故都的秋
总写
1-2段
北国的秋:
江南的秋:
清 静 悲凉
慢 润 淡
分写
3-11段
记叙
清晨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议论
人皆感秋
中国文人尤甚
非到北方不可
总写
12-13段
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色彩浓,回味永
观秋色:清
听秋色:静
品秋色:悲凉
向往
品味
赞美
眷恋
提头抓尾,对比品味
1、阅读文章的一、二段,这两段写了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文章的结尾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呢?
结合课文,理解作者悲凉的三个层面的原因
颠沛流离的人生况味
时局动荡、民族危亡的时代之悲
忧郁性格、苦闷心理的投射
总结
《故都的秋》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在选材写景时是处处围绕故都秋的“清、静、悲凉“来写。文章从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写起,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写了故都的秋景,其中记叙部分采用了并列结构共写了五种景物,最后总括全文并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怀恋之情。做到了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表达上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手法上运用了对比烘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