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单元概述
有趣的故事,留下的不仅有开心的笑声,还有更多的思考。本单元以“有趣的故事”为主题,依次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篇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个故事中有两个性格相反的人物,一个慢性子,一个急性子,当急性子顾客遇上慢性子裁缝,他们之间就发生了一段妙趣横生的故事。《方帽子店》写一家帽子店只卖方帽子,顾客只买方帽子,他们从未尝试着改变,几个小孩子却打破固有思维,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帽子,而那些方帽子最终成为古董的故事,告诉我们墨守成规、不懂变通,最终将会被淘汰。《漏》和《枣核》都是民间故事。《漏》讲述了一只老虎和一个贼做贼心虚,被老婆婆口中的“漏”吓得自乱手脚的故事。《枣核》讲述了聪明勤快的枣核大闹县衙,解救牲口的故事。本次口语交际围绕“趣味故事会”展开,要求学生讲讲有趣的故事。习作的主题是“这样想象真有趣”,给出四幅动物图片,要求选择一种动物作为主角,赋予它们与实际相反的特征,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四个板块。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3.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对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特点。
4.默读课文,交流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体会故事的有趣。
5.学习转述别人的话。
6.能围绕“复述故事”的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7.读词语,发现特点,认识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8.能大胆想象,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9.感悟、积累古诗《大林寺桃花》。
10.读句子,体会加点部分表现的情景,并仿写句子。
重点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对话时的语气,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3.读词语,发现特点,认识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4.能围绕“复述故事”的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5.感悟、积累古诗《大林寺桃花》。
难点
1.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2.学习转述别人的话。
3.默读课文,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4.能大胆想象,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5.读句子,体会加点部分表现的情景,并仿写句子。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2课时
《方帽子店》1课时
《漏》2课时
《枣核》1课时
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1课时
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讲的是一个急性子的顾客在一个冬天要做一件棉衣,找到一个慢性子的裁缝,在急性子顾客接二连三的催促和改变下,慢性子裁缝始终不紧不慢,答应了顾客所有改衣服的要求,而衣服却还没有开始做的故事。故事没有结局,其实也有更多的结局,每个学生都能为故事增添结局。
三年级的学生对故事的兴趣比较高,而这个故事幽默风趣,学生学习起来会兴趣盎然,多读几遍,就能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填写好表格,复述故事就变得容易了。
1.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如分角色朗读、默读等,引导学生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的语气,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2.默读课文,填写好表格,再借助表格复述故事。复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他们说说读故事后的体会。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默读课文,能从文中提取有关顾客要求和裁缝表现的信息,借助表格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2.借助表格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快和慢。
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借助表格复述故事。
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的语气。
2.默读课文,能从故事中获得启示。
教师: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搜集作者周锐的相关资料。
2课时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2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注意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的语气。
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2个字。
2.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的语气。
一、揭示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裁缝是干什么的吗?(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裁缝和一位顾客的故事。(教师板书:裁缝 顾客)
2.这位裁缝和这位顾客各有什么特点呢?谁看完课题后来告诉老师?(学生说)原来他们一个是慢性子,一个是急性子。(板书:慢性子 急性子)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周锐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
1.师:多么有趣的故事呀!请翻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生认读。
(2)小组“开火车”读生字。
(3)指生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师相机正音。
3.默读课文,想想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同桌讨论交流。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的语气
1.课件展示人物:裁缝、顾客。
2.他们分别是什么特点?(裁缝——慢性子、顾客——急性子。)
3.根据人物特点,交流裁缝和顾客说话时的语气。
4.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
5.小组派代表在全班进行分角色朗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2.师范写“卷、责”等字,重点指导这几个字的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练写生字,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1.师:同学们,读了故事,你们能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这个故事真有趣,讲的是一个急性子的顾客在一个冬天要做一件棉衣,找到一个慢性子的裁缝,在急性子顾客接二连三的催促和改变下,慢性子裁缝始终不紧不慢,答应了顾客所有改衣服的要求,而衣服却还没有开始做的故事。让我们下节课再来细聊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之间发生的故事吧。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主人公:裁缝 顾客
特 点:慢性子 急性子
1.默读课文,填好表格,借助表格复述故事。
2.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重点
默读课文,填好表格,借助表格复述故事。
难点
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认读下列生字。
缝 箱 夸 歪 承 袖
衬 衫 负 泄 艺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理解文本
1.出示课后习题第二题中的表格,学生默读课文,完成表格。
2.全班交流表格填写情况,深入理解文本。
(1)第一天:急性子顾客要求裁缝就在冬天完成衣服,慢性子裁缝耐心地劝说他,说定了做衣服的事儿。
①师:急性子顾客在遇上慢性子裁缝之前共跑了几家裁缝店?为什么没有做成衣服?
(三家。因为急性子顾客不满意他们完成衣服的时间。)
②急性子顾客起先同意慢性子裁缝完成衣服的时间吗?
(不同意。)
③为什么急性子顾客愿意让慢性子裁缝为他做衣服呢?你们觉得慢性子裁缝说的话有道理吗?
(因为慢性子裁缝根据急性子顾客的特点进行劝说,顾客觉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了。有道理。)
(2)第二天:急性子顾客不做棉袄了,改做夹袄。慢性子裁缝同意了。
师:同学们,以急性子顾客的性子,你们觉得夹袄做得成吗?(做不成)
(3)第三天:急性子顾客不做夹袄了,又改做短袖衬衫。慢性子裁缝同意了,因为这只需在夹袄的基础上咔嚓咔嚓两剪子就能做成。
(4)第四天:急性子顾客要把短袖衬衫改成春装。慢性子裁缝先是不同意,后来才说可以,因为急性子顾客的布在柜子里搁着,还没开始裁料呢!
①前两次慢性子裁缝都同意了顾客改衣服的要求,为什么这一次他摇头了?
(因为接上去的袖子太难看了。)
②裁缝为什么还没开始裁料呢?
(因为裁缝是个慢性子。)
③顾客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
(惊讶、恼怒)
④此时,这位顾客会说些什么呢?
(预设:这个裁缝真是名副其实的慢性子,我真是上当了。或者:哎,幸亏是个慢性子,要不然我的春装就不是最漂亮的了。)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预设一:不能太心急,越心急越做不成事情。
预设二:性子太慢也不行,办事情会太拖拉。
……
三、复述故事
1.根据表格,接龙讲故事。
2.同桌相互讲讲这个故事。
四、布置作业
假如裁缝是急性子,顾客是慢性子,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发挥想象,课后讲给同学听。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顾客—性子太急—办不好事情
裁缝—性子太慢—办事拖拉
教学本课时,我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感知本课两位主人公的特点。随后,我指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注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指导学生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的语气时,我通过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感悟文本内容,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创新是从疑问开始的,打破固有思维,追寻生活中的疑问,尝试解决,生活就变得更美好。起初帽子店只有方帽子,大人们习惯了戴方帽子,不管舒不舒服。不喜欢方帽子的孩子们自己用布做出了各式各样的帽子,渐渐被世人接受,后来,有了卖各式各样的帽子的新帽子店,人们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方帽子则慢慢地成为了古董。文章告诉我们墨守成规、不懂变通,最终将会被淘汰。
精彩的故事总能吸引孩子去思考。这个故事里的人物有孩子,更能让孩子产生阅读的兴趣。故事情节简单,学生较易理解主要内容,在对方帽子店主人的笑声中,学生也会体会到改变的不易和美好。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通过朗读、默读、略读等形式学习本课。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深入思考的精神,在感悟文本的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知识与技能】
1.会认6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2.能说出故事中让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并复述这部分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认字读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通过交流,说出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培养学生表达交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思考、爱创新的精神。
重点
1.会认6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你最意想不到的部分。
难点
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课时
一、展示方帽子,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你们欣赏帽子(教师出示方帽子店中的帽子图片),欣赏完这些帽子,你们能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些帽子的形状吗?(学生回答,方的),由此,我们可以为这家店取个什么名字呢?(学生回答,方帽子店。)
2.教师板书课题:方帽子店
3.师:这些帽子好看吗?你们喜欢这些帽子吗?在这家店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录音,正音。
3.教师重点指出“嚷”“溜”是多音字,在文中分别读rāng和liù。
4.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
2.交流文中最让你意想不到的内容。
预设一:他们的橱窗里都是方帽子。第一顶是方的,第二顶是方的,第三顶还是方的……
(这句话强调了方帽子店里只有方形的帽子。)
预设二:紧的地方太紧,宽的地方太宽,冬天戴着不太暖,夏天戴着却热得满头汗。舒服吗?真不舒服!
(这表明人们戴着方帽子特别不舒服。)
预设三:小孩子们可不喜欢戴方方的帽子,他们喜欢用纸做出圆的、尖的、香蕉形的帽子,戴在头上,又舒服又漂亮。(此处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孩子们想到别的形状的帽子。)
(通过写孩子们做出不同形状的帽子,反映出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预设四: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世界一天天在改变,那些不舒服的方帽子,慢慢地成为古董。
(这句话告诉我们世界在改变,那些让人戴着不舒服的方帽子慢慢变成了古董,告诉我们不适宜、不合潮流的东西,最终会被淘汰。)
3.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4.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5.小组内互相复述故事,如果有同学讲的时候卡住了,其他同学可以提示。
6.教师出示图片,指名学生复述故事。
四、布置作业,指导摘抄
让学生摘抄本课中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
方帽子店
方帽子 圆帽子
不舒服 舒服
上课伊始,我借助课件呈现方帽子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帽子的形状,引出课题,从而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关于方帽子形状的印象。教学中我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理清课文内容,虽说是略读课文,但朗读练习和理清课文思路的练习仍然不可忽视。复述故事时,我呈现课文图片引导学生复述故事,降低了复述的难度,给学生以自信心。
这是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一对老夫妇养了一头小胖驴,小偷和老虎都起了歹心,一个想偷驴,一个想吃驴,于是在一个下着蒙蒙小雨的夜晚,贼和老虎同时到达了农家,然后在听到老婆婆说“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时,做贼心虚的一人一虎都以为漏是一个厉害的角色,阴差阳错把对方当成了漏,纷纷吓破了胆,虽然再次有贼心,仍旧被对方吓昏了的故事。而最有趣的是“漏”的身份:老夫妇怕漏雨。
民间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它们或者机智幽默,或者歌颂善良美好,或者感人至深……这个民间故事很有意思,学生读后,会因其中的老虎和贼互相惊吓而哈哈大笑。故事的前因后果也比较清晰,学生读后就能理清。课文较长,虽有一个示意图,但学生复述故事也不是那么容易,要引导学生抓住故事中的重要情节进行复述。
整体阅读,了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最大限度地解决生字词的认读书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同学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故事的趣味;利用示意图引导学生复述故事。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4.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解决生字词。
2.交流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3.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4.复述故事,培养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民间故事的趣味性。
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难点
1.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2.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
2课时
1.会认8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3.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重点
1.会认8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难点
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民间故事——《漏》。
2.质疑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3.学生交流,指生说。(预设:“漏”是指什么?)
4.如果想知道答案,那就赶紧去学习课文吧。
二、介绍文体
《漏》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其一般特点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三、认识人物
1.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让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人物。
2.指生说,师相机板书:老公公、老婆婆、毛驴、老虎、贼。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新词的意思。
(3)标画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生读字词,正音。
(2)课件出示词语,指生说意思。
(3)试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4)交流故事的前因后果。
①了解故事的起因:老虎和贼想偷老公公和老婆婆家的小胖驴,结果,听到老婆婆说不怕狼,不怕虎,就怕“漏”,于是被吓得乱了手脚。
②了解故事的经过:
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
老虎甩掉贼,贼蹿上了树。
老虎和贼在树下相遇,滚下了山坡。
滚下山坡后的老虎和贼以为对方是“漏”,都吓得昏了过去。
③了解故事的结果:老婆婆说的“漏”,其实是漏雨。
五、交流有意思的内容
1.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们一定知道“漏”是指什么了吧?
2.学生交流。
3.师:你觉得故事中的哪些内容有意思?请你告诉大家。
4.学生交流。
漏
故事的经过:
①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
②老虎甩掉贼,贼蹿上了树。
③老虎和贼在树下相遇,滚下了山坡。
④滚下山坡的老虎和贼以为对方是“漏”,吓得昏了过去。
1.会写13个生字。
2.选择喜欢的部分,和同学分角色朗读,体会故事的趣味。
3.借助示意图,复述这个故事。
重点
1.会写13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难点
借助示意图,复述这个故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本课要求会认的字词。
2.指名说说“漏”指什么。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和同学分角色朗读,教师随机指导。
2.全班展示读,说说哪里让自己觉得有趣。
(展示读时,读的内容不要重复,尽量将文本内容都读到。)
三、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1.出示示意图,学生自读。
2.说一说示意图中的总结分别对应文中的哪部分内容。
3.指名学生根据示意图复述故事。
4.组内复述。
5.再次指名学生根据示意图复述故事。
四、总结课文,交流体会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指导写字
1.学生认读田字格中的生字,仔细观察字形。
2.教师范写“喂、贼、厉、偏”这四个字。
3.指名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余的字,学生评价。
4.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本课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
漏
漏
喂
胖
驴
贼
狼
莫
厉
抱
架
胶
粘
偏
本课教学时,我先通过问题“‘漏’是指什么”引入新课,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接着介绍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让学生初步感知民间故事的特点。再出示文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本课的人物,理清思路,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从而为后面的复述故事奠定基础。然后,我让学生交流有意思的内容、和同学分角色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在自由宽松的氛围里,学生乐于投身其中,体会到故事的趣味。最后出示示意图,读示意图,了解示意图分别是哪部分内容,再通过一个学生的示范复述激发更多学生复述故事的兴趣,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当学生在小组内复述后,再次指名学生复述故事,这一次的复述就更加流利、通畅了,学生对故事的印象也更加深刻了。
一个枣核一样大的孩子,虽小却能做很多事情,不仅用自己的勤快获得了邻居的夸赞,还用自己的机智惩治了县官。这个故事用一个小小的人物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
民间故事都是神奇的,神奇的故事情节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却有生活的影子。本课中的人物和学生的年龄相仿,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较为浓厚,同时,他们也会从枣核的身上学到不少东西。通过前几节课关于复述故事的训练,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复述本课故事也会更加生动、具体了。
1.让学生自己质疑,进行自主学习。
2.运用合作、探究、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训练学生快速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学生自读质疑,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民间故事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重点
会认8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课时
一、故事导读——谈“趣”
1.同学们,民间故事以夸张、幻想的情节影射生活,给人们以启示。来,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自己所知道的民间故事,大家交流分享。
2.学生简略地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民间故事。
3.(出示图片枣核)让学生比一比大小,想象一下如果这样一个人能干什么。(学生交流)我们文中的枣核可是有很大的本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大略初读——知“趣”
1.自读“导读提示”,边读边画出本课的学习要求。
2.指名读“导读提示”,交流并归纳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如果有兴趣,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3.自读互读。
(1)自读。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字上的注音,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读后与同学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地方互相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作个记号,待集体解决。
(2)互读。每个成员在小组中朗读一遍课文,出现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朗读选手,然后各组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
4.交流收获。
(1)小组交流。在小组中读读议议,互相交流阅读的情况和感受,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先说说课文的主人公是谁,然后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复述故事——品“趣”
1.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枣核的来历及他所做的事情。
2.理清枣核帮人们赶回被官府收走的牛、驴及惩治县官的过程。
3.赏读品味。
(1)爹娘为枣核始终长不大而苦恼时,枣核所说的话体现了什么?
(体现了他的懂事。)
(2)大家不相信枣核有办法帮他们牵回牛、驴时,枣核是什么样的态度?
(他不争辩,对自己信心十足。)
(3)县官带着衙役去捉人时,枣核主动承认牲口是他牵的,这体现了什么?
(体现了枣核敢作敢当的品质。)
(4)你认为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
(枣核是个聪明能干、勤劳、敢作敢当的孩子。)
4.学生演一演枣核帮人们牵回牲口及惩治县官的过程。
5.组内互相复述故事。
6.小组派代表在全班面前分节复述故事,比一比哪个小组复述得更生动。
四、延伸想象——增“趣”
为这个故事续编结尾。
枣 核
教学本课时,我先引导学生交流积累的民间故事,再通过出示图片,围绕枣核的大小引发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对照文前的提示,让学生充分自主地读课文,自读自悟,有目的地搜寻、筛选信息点,然后围绕重点、难点在小组内读读议议,互相交流阅读的情况和感受,互相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再围绕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集体交流,我适当地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梳理、整合、概括,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解疑。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理清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及人们的美好愿望,也为讲述故事做了足够的铺垫,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本次口语交际安排在学生学习了“有趣的故事”这一专题课文之后,意在让学生讲讲有趣的故事。指导学生先选一个故事,多读几遍,记住故事的内容,再运用适当的方法,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这次口语交际旨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也是对本单元课文的拓展和延伸。
对于讲故事,学生的兴致很高,但怎样让学生主动讲、乐于讲、讲得有趣,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同时,本次讲故事要突出“趣味”,这也需要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故事时点明。
1.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趣的故事,并多读几遍,记住故事的内容。
2.创造轻松、快乐的交际氛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通过讲故事的技巧指导,提高学生讲故事的水平和兴趣。
【知识与技能】
1.能自然、大方地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能用合适的方法把故事讲得吸引人。
2.认真听别人讲故事,能记住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的故事收集及准确筛选,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讲故事的技巧指导,提高学生将故事讲得精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然、大方的态度以及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重点
能自然、大方地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能用合适的方法把故事讲得吸引人。
难点
认真听别人讲故事,能记住主要内容。
教师:课件。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有趣的故事。
1课时
一、漫聊故事,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有趣的故事,谁来说说你喜欢的故事有趣在哪里?
2.指名发言。
3.是呀,惹人喜爱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今天我们就来开展一个“趣味故事会”,大家都来讲讲有趣的故事。
4.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指名讲故事)
5.师:谢谢你,你的勇气让老师非常佩服,我要送你一枚“勇气徽章”。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个故事,我也想给大家讲一次,请同学们做评委,看看我俩谁讲得好?好在哪儿?
6.老师讲故事。
7.师:老师的故事讲完了,你更喜欢听谁讲故事呢?
8.生评议,说说为什么喜欢。
9.老师总结:刚才这位同学已经讲得很棒了,只是因为老师用上了优美的语言,加上了合适的动作、表情,让这个故事更加精彩了,你愿意让你的故事变得这样精彩吗?现在,我们就来试试吧!
10.教师板书:趣味故事会。
二、语言训练
1.课件出示对话,分小组朗读。
风魔王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大坏蛋,小树是森林中刚刚长大的孩子,森林爷爷是森林里最老最老的一棵树。
风魔王:哈哈哈!我是威力无比的风魔王,我发起脾气来,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掀起波浪……哈哈哈!那儿有一片森林,我要冲过去!
小树:森林爷爷,怎么办呢?
森林爷爷:孩子们,别怕,手挽手,肩并肩,大家一起对付它!
2.师:同学们,你们读得都很有感情。咱们再试试加入表情和动作吧。老师有很多有趣的场景,当这个场景出现在大屏幕的时候,用你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出来。
3.出示场景,学生根据场景中的对话进行表演。
4.师:同学们表演得真好,这样丰富的表情,优美的语言,把它带到你的故事里,你们一定能讲出精彩的故事。
5.指导学生用上两分钟的时间,回想自己准备的故事。
6.师:谁来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别着急,大家都爱听故事,我们在听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7.出示听故事要求。
(1)集中注意力,认真听。
(2)听懂故事的来龙去脉。
(3)听完后说说故事哪里最有趣。
8.抽生讲故事。
9.指生评价,出示评价要求。
(1)故事是否生动、有趣,讲故事的人是否注意语气、表情的变化,有没有加上适当的手势。
(2)讲故事的时候态度是否自然、大方。
三、小组交流,试讲故事
1.组内互讲,一个人讲完后,其他同学一定要给他评一评,说一说,他哪里讲得好,哪里需要改进。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最出色的同学作为代表,和其他组的同学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是我们班的故事大王!
2.激励同学。这次故事会,我们将评选出本班的“故事大王”并颁发光荣勋章。故事大王所在的小组,将被评为本班的“最佳讲故事小组”。
3.分组练习讲故事,教师巡视指导。
4.请各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到前面来讲一讲,比一比。在他们讲完后,台下的同学要评价。
5.各组同学讲故事。
6.学生评价。
7.评选“故事大王”和“最佳讲故事小组”。
四、交际范例
杜杜先生的喷嚏
杜杜先生感冒了。
感冒的滋味可真不好受,可是,杜杜先生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因为他要像往常一样,夹着公文包赶去上班。
当杜杜先生走在上班的路上的时候,他开始打起喷嚏来。
阿嚏——杜杜先生打了第一个喷嚏。
哟,喷嚏的声音响极了,连一辆停在路边的大卡车都被这声音震得直翻跟斗!
这时,大卡车司机看见了,他冲着杜杜先生说:“你瞧瞧,你把我的大卡车弄成什么样子了?”
“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杜杜先生急忙道歉。
“我不管,你弄坏我的卡车,我要你赔!”卡车司机说。
“我——阿嚏!”杜杜先生又打了一个喷嚏。
这回,杜杜先生的喷嚏形成一股强大的气流,把司机吹到天上去了!
杜杜先生一看时间,哎呀,上班的时间快到了,不能再耽搁了。
“对不起,司机先生。再见。”杜杜先生冲着天空说。
他飞快地向公司的方向跑去。
阿嚏——又是一个喷嚏。
这下更不得了啦!一架在天上飞行的直升机被杜杜先生这响亮的喷嚏声一震,螺旋桨被震坏了,于是,直升机从天上掉了下来,坠毁了!
杜杜先生只顾着上班,一点儿也没注意到自己打的喷嚏闯下了大祸。
杜杜先生终于来到了公司门口,这时,他再也忍不住了,拼命地打起喷嚏来:阿嚏!阿嚏!阿嚏……
他的喷嚏还没打完,就听见轰隆一声巨响,整座公司的大楼就被他的声音震塌啦!
杜杜先生吓得两腿发软。
老鼠与小偷
有一天,老鼠在打扫房间的时候,发现了一枚硬币。
他已经好久好久没有品尝过肉的味道了,于是就连蹦带跳地跑到了肉铺。他把硬币交给屠夫,然后带着一大块肉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到了晚上,老鼠把这块肉切成了两半。
他吃了一半,然后把另一半小心翼翼地放在盘子里。他把盘子放在了架子上,然后就去睡觉了。
半夜十二点的时候,一个小偷悄悄地潜入老鼠的家。
小偷蹑手蹑脚地,在老鼠家里转了一大圈。他发现了那剩下的半块肉,于是毫不留情地把肉都吃光了。
第二天一大早,老鼠就醒来了,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天啊!盘子竟然空了!老鼠愤怒极了,“砰”的一声关上大门,朝法院奔去。
“早上好,法官先生,”老鼠说道,“昨天,我打扫房间的时候,发现了一枚硬币,然后我去了肉铺,买了一块肉,吃了一半,把另一半放在了架子上。但是,半夜里,竟然有小偷把我的肉偷吃了!我该怎么办呢?”
法官对老鼠说:“这太简单了,你照我说的做就一定没问题——你回到家里去,在盘子里装满泥巴 ,把盘子放在架子上,在墙上反着钉一些钉子,在大水盆里藏一条蛇,在门后藏一头驴,然后呢,你就美美地睡觉去吧!”
老鼠回到家里,按照法官说的那样做了。
果然,半夜十二点的时候,小偷又来了。他悄悄地潜入老鼠的房间,把手伸进了盘子里,结果却摸到了一手的泥巴,甩都甩不掉。为了蹭掉泥巴,小偷把手放在墙上擦了擦,却不料被墙上的钉子狠狠地扎了几下。这时,小偷看到一个水盆,就去洗手,可刚把手放进去,就被蛇咬了一口。小偷吓坏了,朝大门狂奔过去,打算逃跑,就听“乓”的一声,藏在门后的驴狠狠地把他踢了一脚。
从这天开始,小偷再也没有去过老鼠的家。
五、布置作业
将今天的口语交际写成一篇日记。
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
讲:注意语气、表情的变化;态度自然、大方。
听: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别人讲故事,记住主要内容。
如何让学生将故事讲得吸引人,是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本课教学中,我借助故事场景引导学生读、表演,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感悟到讲故事要注意语气、表情的变化,还要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为了让学生讲故事的效果更好,我组织评选“故事大王”“最佳讲故事小组”,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本次口语交际的教学也卓有效果。
这是一次想象习作,为学生明确了想象的方向:如果母鸡能在天空飞翔,如果蚂蚁的个头比树还大,如果老鹰变得胆小如鼠,如果蜗牛健步如飞,如果……想象动物失去了原来的主要特征,或是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它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又会发生哪些奇异的事情呢?这次习作就是让学生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
善于想象和幻想,是小孩子最宝贵的财富。这次想象习作又颠覆了固有思维,习作内容和形式都是学生喜欢的。因此,他们乐于想象,乐于下笔,写出来的习作一定会异常精彩。
1.用夸张的图片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作为习作的主角。
2.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习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知识与技能】
1.能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大胆想象它特征变化带来的生活变化,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2.能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想象的情境,让学生敢于想象,乐于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重点
1.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
2.要突出动物失去了原来的主要特征,或是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后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又会发生哪些奇异的事情。
难点
能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
2课时
1.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
2.要突出动物失去了原来的主要特征,或是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后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又会发生哪些奇异的事情。
重点
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
难点
要突出动物失去了原来的主要特征,或是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后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又会发生哪些奇异的事情。
一、综合活动,导入新课
1.演演看。请学生上台即兴表演一种动物。
2.猜猜看。其他同学根据学生的表演猜一猜是哪种动物。
3.比比看。看谁演得更好,同学们一下子就能猜出来。
4.同学们能一下子就猜出这些动物,是因为这些动物都有各自的特点。那如果这些动物都失去了原来的主要特征,或者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它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又会发生哪些奇异的事情呢?
二、观察图片,进入情景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出示的图片分别为母鸡在天上飞、老鼠个头特别大、猫很小。)
2.放飞想象:这些动物如果变成这样,它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会发生什么事情?
3.全班交流。
4.师小结并板书课题:同学们的想象很精彩。 (板书:这样想象真有趣)
三、点拨角度,开阔思路
1.出示动物图片,学生交流它们原有的特征及想象的特征。
鹰——
蜗牛——
马——
小鸟——
……
2.想一想:自己最喜欢哪种动物?根据刚才的想象,选择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尝试着编一个童话故事。
3.出示童话故事的特点。
(1)大胆的想象
(2)有趣的内容
(3)生动的语言
四、明确内容,自主拟题,完成习作
1.学生思考习作主角的确定及故事的主要内容。
2.把想好的故事和同桌说一说,交流评议。
3.拟定题目,动笔书写。
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
主角:动物
内容:童话故事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修改习作的重要性。
2.通过讲评习作,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3.通过习作赏评,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热情,并主动与别人交换意见,与他人分享习作带来的快乐。
重点
通过讲练习作,进一步体会如何把童话故事写生动、写具体。
难点
激发修改习作的热情,并主动与别人交换意见,与他人分享习作带来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各自编写了一个童话故事。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欣赏大家写的童话故事。
板书:这样想象真有趣(习作讲评课)
二、复习回顾——明确习作的具体要求
1.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编一个童话故事。
2.主要写动物失去原来的主要特征,或是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后生活的变化和发生的奇异的事情。(指名学生读)
三、了解本次习作评改应注意的事项
1.有无错别字。
2.童话故事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
3.想象是否合理有趣,故事是否具体生动。
4.读后是否能给人以启发。
四、指点迷津
1.出示学生的习作。(以×××同学的初稿为例进行评改)
2.指名朗读例文,请同学们思考:这篇文章有什么地方值得大家学习?还有哪些不足?
3.出示例段,引导学生把习作修改得更精彩。
五、佳作赏析
母鸡欢欢去散步
这天,天气真好,母鸡欢欢走出鸡舍去散步。
她经过小狗丽丽的家,丽丽正在哭泣,原来妈妈给她新买的气球缠在树上,取不下来了。欢欢说:“别怕,有我呢!”说完,欢欢扑腾着翅膀飞上高高的树枝,取下气球,还给了丽丽。丽丽破涕为笑,高兴地接了过去。
她经过小河边,一条贪玩的小鱼跳上柳树,卡在树枝上,动弹不得。鱼妈妈焦急地向人求救。欢欢看见了,于是扑扇着翅膀飞上柳枝,叼下那条小鱼,把他送回到水里。
她经过一个小山坡,小蚂蚁们正气喘吁吁地在搬家。欢欢让小蚂蚁们爬上自己的背,然后扑扇着翅膀,只几秒钟就飞到了山坡上。
当她经过草地时,一只小狐狸盯上了她。趁她不注意,小狐狸咬住了她的腿。欢欢一惊,扑扇着翅膀飞向空中。小狐狸吓呆了,他不敢松口,怕一不小心掉下来摔死了。只好闭上眼睛,任由欢欢带着他在空中飞翔。欢欢飞到一片树林里,把腿伸向一根粗壮的树干。“嗵”的一声,小狐狸的头撞上了树干,吓得松开了口,一下子掉在了地上。他望着飞走的欢欢,百思不得其解:这明明是一只母鸡呀!
是呀,欢欢是一只母鸡,但是,她是一只会飞的母鸡。
点评:小作者想象丰富,选了一只母鸡作为故事的主角,这只母鸡会飞上天,多么神奇的想象呀!母鸡有了新的特征,一定也会有精彩的故事发生。在小作者的笔下,母鸡帮小动物们解决了许多难题,帮自己摆脱了困境,惩治了想吃自己的狐狸。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着读者,从故事中也能感受到小作者那颗关爱别人的童心。故事叙述有条理,语言生动,让人读后为小作者的奇妙创作而啧啧称赞。
六、大显身手
1.读一读自己的初稿。修改问题突出的片段,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
2.学生修改,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修改的部分。
4.学生把修改好的作文誊写在作文本上。
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
习作讲评课 修改习作
本次习作我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想象的平台,先通过一个综合活动,引导学生表演动物,感知动物的特征。接着,出示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动物的变化。然后,了解本次习作的要求,引导学生去想象、创新,从而使学生体验创作童话故事的乐趣,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讲评课我以学生完成的初稿为例,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再让学生自我修改习作,全班交流,最后将习作誊写在作文本上,从而让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交流平台——指导学生积累复述故事的方法。
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读词语,发现特点,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词句段运用——读句子,体会加点部分表现的情景,再试着写一写这样的句子;交流有趣的故事题目;学会转述别人说的话。
日积月累——学习古诗《大林寺桃花》,感悟诗意,背诵古诗。
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复述故事的方法,交流平台主要引导学生对复述故事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学生第一次接触,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交流平台”应引导学生将复述故事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识字加油站”由学生自主学习,发现规律。“词句段运用”中转述别人的话除了学生自我发现之外,还需要教师适时点拨,补充素材,供学生练习。
【知识与技能】
1.交流、积累复述故事的方法。
2.读词语,说发现,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3.读句子,体会加点部分表现的情景,仿写句子。
4.能和同学交流有趣的故事题目;能正确转述别人的话。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大林寺桃花》,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1.创设交流平台,培养学生勇于表达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读句子,培养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重点
1.总结复述故事的方法,能和同学交流。
2.读词语,发现特点,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3.朗读、背诵古诗《大林寺桃花》,感悟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难点
1.体会句子中加点部分表现的情景,并仿写句子。
2.能发现故事题目的规律,能和同学交流这样的故事题目。
3.学会正确转述别人的话。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2课时
1.总结复述故事的方法,能和同学交流。
2.读词语,发现特点,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3.体会句子中加点部分表现的情景,并仿写句子。
重点
1.总结复述故事的方法,能和同学交流。
2.读词语,发现特点,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难点
体会句子中加点部分表现的情景,并仿写句子。
一、交流平台
1.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读了好几个故事,谁能给大家复述一下这些故事?
2.出示本单元的故事图片,学生复述故事。
3.请复述故事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复述故事的。
4.教师总结。
复述故事不是要一字不差地背诵课文,而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内容叙述出来,并适当加上表情和动作。要想复述得好,可以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按顺序复述了,重要的情节也不会遗漏了。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第一组词语,指名学生读。
咳嗽 呕吐 唠叨 嘀咕
2.出示第二组词语,指名学生读。
谚语 谣言 告诫 辩论
3.指名说说从这两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词语中的每个字都带有“口”,说明它们大多与嘴或嘴部的动作有关。第二组词语中的“谚、语、谣、诫、辩、论”都带有“讠”,说明它们大多与说话或语言有关。)
4.同桌互认生字,教师重点指出“吐”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读tǔ 。
5.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三、词句段运用
读一读,体会两个句子中加点部分表现的情景,再试着写一写这样的句子。
1.学生自读句子,交流加点部分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第1句中“噌的一下子”形容“跳起来”的速度和样子,把顾客吃惊的状态描写得很形象。
第2句中“扑通一声”生动地写出了椰子掉进水里时发出的声响。
2.想一想,试着仿写句子。
3.全班交流。
语文园地
复述故事
1.能发现故事题目的规律,能和同学交流这样的故事题目。
2.学会正确转述别人的话。
3.朗读、背诵古诗《大林寺桃花》,感悟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大林寺桃花》,感悟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难点
1.能发现故事题目的规律,能和同学交流这样的故事题目。
2.学会正确转述别人的话。
一、词句段运用
(一)你觉得下面故事的题目有趣吗?说几个这样的题目,和同学交流。
1.出示故事题目,引导学生发现题目有趣在哪里。
2.学生交流。
(题目中含有一组相反的词语。由题目就能猜测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及大体的故事内容。)
3.结合自己读的故事,说几个这样的故事题目。
4.全班交流。
(二)照样子,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
1.出示文中的例句。
(1)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它们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改转述句的方法。
①冒号改为逗号
②删去双引号
③第一人称“我”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
④提示语不变
(4)巩固练习。
①出示句子。
◇裁缝又补充一句:“不过,我指的是明年冬天。”
◇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②学生改写。
2.认识人称。
师:你改对了吗?其实,改转述句最关键的是要改对人称。我们来认识一下人称。
课件出示:
第一人称:我、我们。
第二人称:你、你们。
第三人称:她、他、它、她们、他们、它们以及具体的名字、称呼等。
3.回顾总结。
回顾今天改写转述句的方法,可以用“一不变二变”的口诀来归纳。
课件出示:
自己转述别人话,
永远不变提示语,
标点人称都要变。
冒号变逗号,
双引号要删掉,
改对人称最重要。
二、日积月累
1.导入诗题,解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那我们一起去踏春吧!(播放春景图)春景美吗?我们曾经学了不少描写春景的诗句,看到这些景物大家想到了哪些诗句呢?(指名吟诵)同学们会背的诗句可真不少哇!今天,我们还将学到一首描写春景的诗。(出示诗题,读题)
(2)师:从诗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指名解题)
(3)师:看来,简单易懂的题目会让人一下子明白其中的内容呢!
2.简介诗人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1)师: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有人记得他写的其他的诗吗?(指名吟诗)
(2)师:白居易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相传他写《大林寺桃花》之前曾经在朝廷担任重要职务,但由于得罪了一些有权势的人,而被降职,贬到当时的江州担任一个很小的官——司马。当时,他心情郁闷,登庐山游大林寺花径园时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出示诗句)
3.指名读诗,纠正字的发音。
4.那诗人到底写了什么呢?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一下古诗大意,在小组内说一说吧!
5.入情入境,感悟诗境。
(1)学习第一、二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①引导学生想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画面。(画面辅助)
②指导读好这两句。
③请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在人间四月里百花都已经凋零,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④你觉得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学习第三、四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①师:对于“长恨”一词,联系前面对白居易写诗背景的介绍,想一想:词中包含的仅仅是诗人对春天走了的不满情绪吗?(还有遭贬的境遇)
②师:而此时此刻,看到山寺桃花的白居易还“恨”吗?(不恨,还有一种惊喜的情绪)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不知转入此中来)(板书:惊喜)
③师: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春天写成调皮可爱的小孩子,好像在与他玩着捉迷藏的游戏,充分地表现了此时诗人的那份惊喜之情。
④指导读好第三、四句。
6.师总结:当作者心情郁闷的时候,却意外看到这满寺的桃花,留下了名作《大林寺桃花》。而在这段遭贬的岁月里,白居易还陆续创作了《钱塘湖春行》《暮江吟》《问刘十九》《长恨歌》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看来人生的挫折与遭遇也会成为一笔特殊的财富,只要我们坚持不放弃,总会有惊喜等着我们。
7.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尝试背诵。
语文园地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复述本单元故事,回忆复述方法,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词句段运用中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发现特点,让学生自主学习,但转述别人的话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此处我用时较多,有例子的指导,有拓展的指导及训练,最后用一首儿歌引导学生牢记方法。日积月累的教学我以点拨学生自我感悟为主,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从而体会诗情,再熟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