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历认识角的过程。
知道角有1个顶点和2条边,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会画角。
结合生活情景,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有1个顶点和两条边,会画角。
教学难点:探究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1. 教师:课件、活动角、练习纸。
2. 学生:小棒、活动角。
教学过程:
动手操作,情境导入
1.(1)课件出示一组图形,学生将观察到的图形用小棒摆出,然后同桌交流摆的是哪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
(2)全班分享,用四根小棒可以拼成四边形,三根小棒可以拼成三角形。教师指出这些图形是封闭的图形。
(3)接着用两根小棒,试试能摆出哪些图形?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请多名学生上台来画,尽量将所摆出的图形都画出来,然后分类。
学生的分类方法可能会有非常多,教师在学生发言之后,提示学生:这些图形哪些相交在了一起,哪些没有?引导学生体会图形的区别。
教师总结:当2根小棒相交的时候,它们就构成了一个或几个角。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认识。(板书:角的认识)
二、探究与体验
(一)观察活动角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活动的角。
提出问题:观察角,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用一些比较口语化的词语进行描述,只要意思表达正确,就应该进行鼓励,夸赞他观察仔细。
学生回答情况预设:
生1:角有2条边,都是直直的。
生2:角是尖尖的,摸起来应该有点扎手。
。。。。。。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对其进行介绍:如图所示,角有2条直直的线,这两条线相交在了一起,就组成了一个角。我们把这两条边相交的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做边。每个角都有1个顶点和2条边。(板书)
(二)转动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
1.师: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生1: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2: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生3:我发现两条纸板的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2.师:转动这个活动角的一边,可以形成很多角。课件出示刚才转出的三个角。
3.猜一猜,这三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全班讨论,让学生了解: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反之,张口越小,角越小。(板书)
4.情景运用中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1)猜一猜
课件出示红角和蓝角动画,然后请同学们猜一猜谁说的对,然后验证。
教师根据学生验证情况可提示:有的时候光用眼睛看是比不出来的。当两个角大小差不多时,我们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呢?可以用我们的活动来比较一下。
(2)反馈:同桌合作比角
师:你比出大小来了吗?怎么比的?
引导学生:两个角顶点对齐,一条边也对齐,再看另一条边谁张开的口大,这个角就大。
师:这个方法好不好啊?那就用这个方法,。
(3)课件演示:
就用这个重叠的方法,再来比比红角和蓝角的大小。请看大屏幕:顶点对顶点,边对边,看另一条边怎么样?完全重合!(比较后两个角一样大。)
(4)小结:
师:那么你们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板书)一起再来说一遍。
(5)其他方法:你能帮红角把角变大吗? (把两边往外拉。把两边的张口变大。)
8.师:刚才通过大家的积极动脑认真操作我们认识了角,并制作了一个活动角,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折纸的游戏好不好?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彩纸折一个角,折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哪是角的边,哪是角的顶点? 再和同桌比一比谁折出的角大。
(三)寻找生活中的角。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地方有角,谁来说一说你在哪见过角?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要求学生指着教室里物体上的角说说角的顶点及两条边。
师;可见,角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生活中处处是角。
(四)学习画角。
1.教师示范正确的画角方法。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比赛看谁的观察力最强,一会儿能说出老师先画的什么,后画的什么。
2.教师画完后,请学生发言,然后师生共同再次画角:
(1)在纸上画一个点,这就是角的顶点。
(2)从这个点起,用直尺向任意一个方向画出一条线,这就是角的一条边。
(3)由同一个点出发,用直尺向另一个方向画出一条线,这就是角的另一条边。
3.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自己画角。
三.巩固练习
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四.课堂小结。
全班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最后总结。
五.板书设计。
角的认识
角有1个顶点和2条边。
张口越大,角越大;
张口越小,角越小;
与边的长短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