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1物质的构成 同步练习(试题和答案没有分开)

文档属性

名称 4. 1物质的构成 同步练习(试题和答案没有分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2-27 15:2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节 物质的构成

[课前导学]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 微粒 ,非常小,在光学显微镜下 不能 (能,不能)看到。
2、水是由 水分子 构成的,水蒸气是由 水分子 构成的,冰是由 水分子 构成的。蔗糖是由 蔗糖分子 构成的。
3、将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以后,混合液的总体积 小于 100毫升,说明了 分子间有间隙 。
4、构成物质的分子处于不停地 无规则运动
状态。妈妈烧菜时很容易闻到香味,但菜冷了只有靠近时才能闻到,这说明温度越 高 ,分子无规则运动越 快 。我们把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叫做 热运动 。
5、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 扩散 现象,扩散现象表明 分子都在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
6、物体内部分子之间不但存在着 引力 ,所以分子能够聚集在一起;还存在着 斥力 ,所以固态物质很难被压缩。

[课堂讲练]
例1、如图,上、下两个广口瓶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 C )




A.二氧化氮向上方扩散,空气不会向下方扩散
B.空气向下方扩散,二氧化氮不会向上方扩散
C.空气和二氧化氮将同时向对方扩散
D.当两种气体分布均匀后,分子就不会向上或向下运动了
例2、在下列事例不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A )
A.在阳光的照射下,看见灰尘飞扬
B.水蒸发为水蒸气
C.用食盐将青菜腌制成咸菜
D.走进厨房,闻到饭菜香味
例3、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是( D )
A.几厘米 B.几毫米
C.零点几毫米 D.几纳米
[课后练习]
1.钢瓶壁无裂痕,当盛油的钢瓶内压强很大时,油能从瓶内渗出。这是因为( A )
A.金属微粒间有空隙
B.油分子被压缩了
C.油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
D.金属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
2.相同质量的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变大。这个事实说明分子间的间隔( A )
A.增大了 B.减小了
C.不变 D.无法判断
3、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来解释的是( C )
A.荣县旭水大曲的瓶盖一开,酒香四溢
B.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会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C.小溪中的水在不停的流动
D.衣橱里的樟脑球会越变越小
4、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将深色的衣服和浅色的衣服泡在一起洗,可能会使浅色衣服染上深颜色,其主要原因是( C )
A.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B.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染料发生了变化
5、关于扩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气体能扩散,固体和液体不能
B.不同温度下物质都能发生扩散
C.气体和液体能扩散、固体不能
D.物质只有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发生扩散
6、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会变小,这个实验说明( D )
A.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D.分子间有阔隙
7、《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省人大常委会批准,2010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吸烟影响他人健康,用分子观点解释,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D )
A.分子质量很小
B.分子体积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8、一般来说,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间隙相比较,分子间隙较大的是 气体 。
9、运用分子运动论来解释。为什么人们常把湿衣服晾在太阳下?
太阳下温度高,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快 。
10、在一个玻璃杯中,加入约20毫升水,向其中加入一块糖(冰糖块),在容器外壁用铅笔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图甲),待糖块溶解后(图乙);液面比水平线 低 (填“高”或“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分子之间有间隔 。


[拓展提升]
11、物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跟什么有关( A )
A.物体的温度
B.物体的大小
C.物体的质量
D.物体的密度
12、下列关于分子热运动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扩散现象表明物体中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温度越高,香味扩散得越慢
C.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没有空隙
D.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13、阅读分析:
①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溶于水后形成氨水,浓氨水有很强的挥发性;
②酚酞是一种无色的试剂,将酚酞滴入浓氨水中,溶液会变红;
③酚酞滴入蒸馏水中不变色。
时雨通过以下实验来探究分子的某一种基本性质,并证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实验方法如图甲所示:

(1)烧杯B中的现象是 酚酞试液变红 。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原因: 氨分子从烧杯A运动到烧杯B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
(2)为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又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如图乙所示,你认为有没必要? 无 (填,有或无),原因是 实验甲已做过对比实验,故没有必要再做实验乙 。
14、(13题变式)已知: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浓氨水有较强的挥发性,酚酞试液遇到氨水时变成红色。现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每隔1.5cm滴1滴)平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

(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A仪器的名称是 胶头滴管 。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滤纸条从试管口到试管底逐渐变红 ,这说明 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3)时雨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的液体小点没有变红,而试管口部的脱脂棉却红色了,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 酚酞溶液滴到了脱脂棉上,而浓氨水滴到了滤纸条上 。

[课堂笔记]










[作业评价]
导学 作业 笔记
一批
二批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