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南
北
朝
北朝:
→
东魏
西魏
→
→
北齐
北周
↑
南朝:
北魏
宋
→
齐
→
梁
→
陈
→
隋
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一、隋朝的统一
1、建立:
年,
建立隋朝,都城
,杨坚就是
。
2、统一:
年,隋文帝灭掉
,统一全国。
3、统一的意义:结束了
,
顺应了
。
581
杨坚
长安
隋文帝
589
陈朝
长期分裂的局面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阅读课本第一段,进行填空
新课导学
隋朝的建立统一
581年
杨坚
长安
589年,
灭陈,统一全国
时间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3000多万
4600多万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
洛口仓
隋朝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增长,隋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隋文帝杨坚在位时,被称为“开皇之治”。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以下材料说明了什么
洛阳含嘉仓遗址
二、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
2、时间:
在位皇帝:
3、三点:中心:
起止点:北:
(今
)
南:
(今
)
全长
。
4、四段:
5、五河:
6、作用: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605年起开凿。
隋炀帝
洛阳
涿郡
北京
余杭
杭州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2700多千米
济
永
渠
邗
济
通
沟
江
南
河
渠
涿郡
长安
洛阳
余杭
江都
大运河的开通
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目的:
时间:
人物:
605年起
隋炀帝
三点
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四段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大运河与世界上著名人工运河进行比较
运河名称
通航时间
全长
苏伊士运河
巴拿马运河
1869年
1914年
610年
190.25千米
81.3千米
2700多千米
隋朝大运河
阅读以下材料,思考:大运河的重要地位?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尽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汴河通淮利最多,
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
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芳
各抒己见:
消极方面:隋炀帝征发几百万百姓,对人民造成了繁重的徭役,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积极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当时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为什么要创立科举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2、科举制的形成过程:
(1)
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
选拔人才的制度。
(2)
时,
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隋文帝
考试
隋炀帝
进士科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3、科举制的作用: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推动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举子看榜图
状元匾
隋朝的灭亡
隋朝大业年间民役简表
时间
大事
民役数量(包括力役和兵役)
605年三月
营建东都洛阳,进行了
十一个月
每月二百万人
605年三月
开凿通济渠
男女百多万人
605年四月
开凿邗沟
十多万人
605年五月
营建西苑
一百七十多万人
606年七月
巡幸江南
四十多万人
607年八月
修筑长城
一百多万人
608年正月
开凿永济渠
男女百多万人
608年七月
再修长城
二十多万人
612年正月
远征高丽
三百多万人
隋炀帝巡游江南的龙舟
四:隋朝的灭亡(581年---618年)
1.灭亡原因:
原因:隋炀帝的
。
2、灭亡:
年,隋炀帝在
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残暴统治
618
江都
隋朝的兴亡,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以人为本,勤政爱民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学完隋朝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有一个王朝—秦朝和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
相同点:
短命、二世而亡:秦持续15年,隋持续了37年。
都修建了巨大的工程:秦建长城,隋修运河。
建立的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秦首创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代沿用。
隋的科举制被后代沿用。
灭亡原因:皆因暴政而亡。
秦朝和隋朝对比
隋朝
隋文帝
隋炀帝
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励精图治,经济繁荣
开凿大运河,创科举制
繁荣一时,二世而亡
1.隋朝的建立者是:
(
)
A.杨广
B.杨勇
C.杨业
D.杨坚
2.隋朝开凿大运河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一。
B.满足隋炀帝南巡的需要。
C.加强北部边防,防止少数民族南侵。
D.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D
A
3.唐朝一位余杭(今杭州)商人,要到洛阳去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他不必经过(
)
A.江南河
B.邗沟
C.通济渠
D.永济渠
4.隋朝末年,走水路由余杭到长安,依次要经过的人工河是(
)
①广通渠 ②永济渠 ③通济渠 ④白渠 ⑤江南河 ⑥邗沟
A.②③⑤⑥ B.④③②①
C.⑥④①⑤ D.⑤⑥③①
D
D
隋朝大运河
涿郡(今北京)
洛阳
余杭(今杭州)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
钱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