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黑土地
土地的誓言
导入新课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呼告、变换人称等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3.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1.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本文又是一篇抒彩十分浓厚的散文,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2.难点:由于本课有些句子语意丰富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有碍于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应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老师示范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触动你心灵的文句,划下来,说说这些词句带给你的感受。
找出第一段中具体描写东北大地的语句,这是怎样的土地?
景:辽阔、美丽、富饶
找出第二段中具体描写东北大地的语句。读一读
1、把对故土称呼的“她”“你”都改成“土地”
2、把所有排比句改成一般的陈述句。
3、“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
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喷涌”“泛滥”改成“流动”“充满”。把“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改成“飘荡着我的欢笑”或“回响着我的欢笑”
。
小结: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1、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3、明确该词的本意;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朗读课文第二段的后半部分,
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朗读课文第二段的后半部分,
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我必定为她战斗到底,
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我爱这土地
作者: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高粱
高粱
大豆金黄
稻海泛金
闲庭信步
日军轰炸南满铁路
屠杀
铁蹄下的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