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单元复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单元复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27 11:2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叶圣陶: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


夏县实验中学单元备课教案专用纸
年级 班 科 备课教师 备课时间


【单元内容】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课标要求】
●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分小组讨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举办“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主题故事会,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理想和抱负。
●通过图片展览,从历史视角欣赏近代名画,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学习内容分析】
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得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在此期间,以牛顿、达尔文等为代表的科学巨匠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自然科学知识,为工业革命和其他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前提。从18世纪中叶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始或完成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工业化在带来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问题已经显现。
【学情分析】
经过七、八年级两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也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好方法,这为九年级的历史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初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面临中考的人生抉择,学习压力大,其思想波动幅度也较大,对于世界历史的学习缺少一定的心理准备。世界历史容量大,时间空间跨度大,地名、人名难记,有些历史概念难以掌握。再加上九年级学生学科门类多,学业负担重,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给学生在知识记忆方面提高了要求的同时也增加了难度。鉴于这些,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依据知识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学习目标】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内燃机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如人口增长、大众教育的兴起、城市化等;
认识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加深对工业革命引起深层变化的认识;
6、了解近代科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人物。
【重难点】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难点;
重点: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的主要成就。
【主干问题及突破策略】
主干问题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内燃机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突破策略:阅读教材,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和特点。(从政治、经济、自然科学等方面思考)
提示:(1)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2)经济上: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3)自然科学: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认识电力的发明和运用过程。
提示: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内燃机的发明过程。结合发明创造,总结内燃机发明的意义。
提示: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它为发动机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阅读教材,了解诺贝尔等人在化学工业和新材料领域的发明创造。
提示:
领域 发明人 国家 时间 发明内容 意义
化学工业 和新材料 诺贝尔 瑞典 1867年 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在军事、工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海厄特 美国 1869年 赛璐珞的制造技术 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夏尔多内 法国 1884年 人造纤维 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主干问题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突破策略: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主干问题3: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突破策略: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主干问题4: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突破策略:阅读教材,了解城市化兴起的主要原因。提示: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
阅读教材,了解城市化兴起带来的变化特征。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说说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出现的环境问题。
主干问题5: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的主要成就。
突破策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牛顿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认识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及其理论贡献;了解巴尔扎克文学作品;说说托尔斯泰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体验贝多芬音乐作品的主旋律;感悟梵高《向日葵》等作品的艺术特色。
主干问题6: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突破策略:归纳总结,教师完善补充。提示:
类别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发源国 英国 美国、德国
开始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电的应用
动力机 蒸汽机 电动机、发电机、内燃机
主要发明 珍妮机、改良蒸汽机、火车机车、汽船 发电机、电动机、电灯、内燃机、汽车、飞机、电话、电报、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进入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新能源 煤炭 石油、电力
影响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惊人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为资本主义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课时教学内容安排】
每课1课时
【单元知识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