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1
导入新诗
2
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3
朗读指导
4
品评赏析
CONTENTS
目录
5
布置作业
1
导入新诗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
,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2
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
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
陈子昂
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
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将陈子昂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写作背景
3
朗读指导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
品评赏析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应该是指哪一类人呢?
2.读完了这首短诗之后,有怎样的感受?
应该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这里体现了陈子昂渴望明君的思想。
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我们应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表现了诗人寂寞无聊的情绪。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因此而产生的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4.如何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句诗?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表现了主人公在时间上的孤独,无论在前朝,还是后代,都无与我相知的人。
5.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请加以分析。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5
布置作业
退出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结合陈子昂写《登幽州台歌》的写作背景,融入诗人的处境感受,模仿张晓风
《不朽的失眠》的写法,写一篇作文,文题自拟。
其诗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政治的腐败,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诗人被看作一代诗宗,被誉为“诗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
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称杜少陵、杜工部。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安乱时期
《石壕吏》“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
《蜀相
》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
成都时期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诗歌:
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老年时期
《登高》《
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
说说你所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可以是一首,也可以是一两句。杜甫的《春夜喜雨》充满了对现实生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杜甫生活饱经忧患,比较接近人民,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生活的痛苦,他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揭露封建社会的贫富悬殊。他的诗富于现实主义精神,发扬了诗经、楚辞、乐府的优良传统,给后来的诗人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长安,到兖(yǎn)州去省亲。他到处漫游,在那里他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写于这期间。
请同学自由朗诵这首诗歌,并体会其中的意境。
请一个同学朗诵这首诗,并谈谈自己这么朗诵的原因。
全诗内容可以用哪一个词来概括?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地域辽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近望
所见,上句虚写泰山的秀美,下句实写泰山的高大。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景色秀美)
(山势险峻)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所见,写的是实景。
这两个细致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怎样的景致?
泰山极高,山谷又极幽深。
想象一下,此时的诗人有着怎样的心情?
激荡的心情和眼界的空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仰望提出愿望,抒发远大抱负。
语出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是诗人攀登泰山顶峰的宣言,也是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宣言。
再读诗歌,领悟诗情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远大的政治抱负。
登飞来峰
王安石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课文小结
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境。(重点)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中蕴涵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难点)
整体感知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发动“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问世。
古诗字词
形容塔身高耸,古时一旬等于八尺。
因为。
飞来山上千寻塔。
自缘身在最高层。
古诗译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
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自主探究
1.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1.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是指什么?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登飞来峰》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课文小结
退出
布置作业
1.背诵《登飞来峰》。
2.拓展学习: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加军队生活,前后九年,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他晚年失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大都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风格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
著作
《剑南诗稿》《沈园》
作者轶事
提起文人,就使人想起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然而陆游既是文人之佼佼者,又有非凡的武艺。为了实现收复失地的心愿,他曾经千里投师学习剑术40多岁时,他应邀到了抗金前线南郑。有一天,他带兵到山中围猎,天色渐暗,大家准备回营了,。猛然间袭来一阵腥风,传来一声怒吼,随着扑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大家见了无不惊慌失色,纷纷逃避;只有陆游毫不惧怕,挺身仗剑,向虎刺了去,于是人虎之间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最后,陆游一剑刺中了老虎的咽喉。陆兄如此骁勇,怎不令人咋舌!
游
山
西
村(七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小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涵着希望.
整体感悟
当时,诗人正因推助张俊北伐,被罢归故里,诗人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写作背景
诗词赏析
莫
笑
农
家
腊
酒浑
|
|
头年腊月所酿的酒
浑浊,酒以清为贵
解释:不要笑话农家酒味薄。
丰年留客足鸡豚。
|
|
丰足
泛指猪
解释:他们待客的情意却十分深厚。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上一页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青翠的山峦见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的溪流中淙淙穿行,草木愈渐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渐依稀难认。
正在迷茫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家农舍,隐现于花木空疏之间,顿觉豁然开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但在意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
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村民们在迎神的箫鼓声中来来往往。
农家虽衣冠简朴,但古老的乡俗却很盛行。
箫鼓:n.作v.,吹箫击鼓.
古风:古老的乡俗.
衣冠简朴古风存
箫鼓追随春社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上一页
但愿从今以后,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
能随时拄杖,轻扣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上一页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跃的情景.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富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而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颈联展开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显示了他对吾土吾民的热爱.
尾联写诗人的愿望.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趁月夜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益于言表.一个热爱农村,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游山西村》:
书写了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之美里的快乐之情。
2.本诗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了农村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请从诗中找出这些句子。
1.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歌写了诗人在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农村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从而表达了诗人的陶醉、恋恋不舍之情。
体味、积累:
3.《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写的是山绕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还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
望。
《游山西村》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小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涵着生活的哲理,
。“柳暗花明”已经成为一个成语,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涵着希望.
游山西村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陆游
表现农家的淳朴好客。
蕴含生活哲理,比喻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
写出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
表达了作者留恋之情和对此行的由衷感慨。
中心:表达了作者对山村生活的喜爱。
在山西村,正植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成语典故:柳暗花明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一天,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那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游山西村》。诗中有这样两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寄予希望的心境。“柳暗花明”后用来比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陶渊明与陆游当时写下《归园田居》与《游山西村》这两首诗时都以弃官。但从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看出,陆游仍然希望为国效力;而淘渊明则钟意于田园生活,钟意于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日子。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1.衣沾不足惜(值得)
2.丰年留客足豚(丰足)
古今异义词
春社近:古义“土地神”,今义一种集体组织。
词类活用
拄杖无时夜扣门: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你在学习、生活中有否遇到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况 谈谈你的感受。
《己亥杂诗》
龚自珍
背景介绍
A
朗读
B
翻译
C
诗歌探析
D
目录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作品简介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朗读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离愁浩荡,白日西斜,一边吟诗,一边扬鞭东指,眼前是天涯路漫漫。
坠落的红花本不是无情之物,身化春泥,更护新花。
翻译
1、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诗歌探析
2、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1、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寄托要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感情诗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诗中描写诗人辞官离京时复杂心情的诗句是: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3、表现诗人以落红自比,寄托要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之情的诗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歌颂落花的积极作用,从而表达自己虽离开职位也要为国家和人民效力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5、诗中表现要投身于广阔天地去进行新的战斗,为改革和振兴中华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诗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诗中通过抒情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落红不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作者曾在另一首《己亥杂诗》中呼吁统治者重用人才、任人唯贤的句子是: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8、诗中化用刘禹锡“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两句,说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的一句是: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9、表现壮志未酬,行将远离,不能不勾起无限愁思的一句是: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10、表明作者不甘消沉,愿为国家无私奉献的诗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诗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