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北宋郭茂倩编。一百卷,分十二类。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其中有民间歌谣,也有文人作品。
多为东汉时期作品,汉乐府民歌大多是叙事诗,这些诗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有的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的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有的揭露了贵族的腐朽生活和社会的黑暗。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ē
zhǒng
dòu
zhì
kuí
chōng
gēng
yí
十 五 从 军 征
(汉)《乐府诗集》
理解字词、句子: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始:才 。
道逢:在路上遇到。
阿:语气词,无实义。
冢:坟墓。 累累:形容坟丘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狗洞 。 雉:野鸡。
中庭:庭院中间。 旅谷:旅,野生。旅谷,野生的稻谷。
羹:汤 。
贻:送给 。
舂:放在石臼里把谷物的皮捣掉。
持:拿来。 作:当作。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
八十岁才退伍回家乡。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于是,文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老兵身经百战,大难不死,他终于回到家乡,此时,他最渴望,最盼望的是什么?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画出诗句并作批注。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这句是什么描写?
译文:在回家路上遇到家乡的人,问:“我家中还有谁在世?”
语言描写: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远远望去,松柏之下坟茔相连的地方,便是你的家。
茔:yíng 坟地
看到: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
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
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译文:
这几句是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由遥看到近见,写出一派凄凉破败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
看到: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女生读)
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
——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男生读)
我65年魂牵梦萦的家啊,竟成了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齐读)
一切的一切都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
——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齐读)
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齐读)
做的: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羮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捋了些野谷舂了米来做饭,
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译文:
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令人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产生极度痛恨之情。
赏析: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动作、神态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 “出门东向看” 与 “泪落沾我衣”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
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译文:
这两句是什么描写?
畅所欲言:
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吗?一个家庭吗?还有哪些人?是什么造成了老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连年的战争)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情节:始得归→道逢乡→见家景 -—做饭羹—出东门—泪沾巾
情感变化:思——悲——苦——泣(哀)
主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十五从军征
从军之久:
回乡所见:
行动:
回乡心情:
远望:
近看
狗窦:
梁上:
中庭:
井上: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松柏冢累累
兔入
雉飞
生旅谷
生旅葵
舂谷、作饭、采葵、作羹
泪沾我衣
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本诗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1.语言描写,通过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
2.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的荒凉景像;
3.动作、神态描写,写出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
写作特点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世界需要和平,
人民反对战争!
当堂检测
一:注音:
葵、羹、贻、柏、冢累累、 舂、窦
二、填空:
(1)《十五从军征》 选自 朝 ,是一首 诗,诗中描绘了 的情景, 揭露了 。
(2)诗中表现老人从征历时之久的诗是 , 。
(3)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 , , , .
(4)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 。
(5)表现老兵极度伤心的诗句是 , 。
(6)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 、 、 、 、
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标1、标2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
1.说起战争,你会想到什么?生1到生3。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跟战争有关的诗。
2.齐读课题。你从标题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抓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
过渡: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后来又有怎样的故事?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明诗意
1.师:请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诗歌的节奏就更好了。
2.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 学生互评。
3.男女生合作读一读,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我发现还有一些同学字音没有读准。
出示PPT 我们一起把诗句中的生字读一读。
4.结合注释,自己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解。
5.(回顾板书)这是一首叙事诗,刚才那位同学也谈到了他的意思。其实,它向我们传递了五个一。一个征战多年回家的老翁、归家途中的一次谈话、回家看到的景象、做出饭菜无人品尝,出门远望流下了眼泪。(补充板书:一翁、一言、一景、一行、一泪),
三、入诗境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翁,了解他的故事。
(一)一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师:古诗语言简练,一个词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含义。
这两句中的哪些字词触动了你,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生1、生2
(你了解了字词的意思。)(透过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品味主人公的情感)
我们把这种抓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方法称为:咬文嚼字。板书:咬文嚼字
2.“征”是什么意思?透过这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1、生2、生3。(想象时你抓住了细节,更生动了)(你把我们带到了主人公身边)
这首诗歌写于1900年前,通过你们的描述,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老师也明白了:要想读懂古诗,就要展开想象。板书:展开想象。
3. 在大家的描述中,老师也仿佛看到了……
A:三十岁的他,本有着温柔的妻子和淘气的孩子,如今却伤痕累累地躺在帐篷外,鲜血浸透了他的衣裳:思念着家乡的他,能回去吗?十五从军征,三十……。
B:又过了三十年,六十岁的他头发花白,背也驼了,他多想回家呀,但,他能回去吗?(不能):十五从军征,六十……。
C:又过了二十年,他已经八十岁了,你看,他,步履蹒跚,拄着拐杖,实在不能再征战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到八十,整整六十五年,六十五年的征战中,唯一不变的是老兵对家的思念。(板书:盼归家)
(二)自主学习、交流汇报
1.(PPT出示)小组长带领大家,选择你们印象比较深的1-2个部分,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办法,自主合作学习。
学习内容 学习建议
一言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1.自主学习,批注感受; 2.小组交流,补充质疑; 3.带着体会朗读。
一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一行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2. 全班汇报。
一言
3.抽生交流,指导学生朗读展示。
4.你看,老兵站在那里,满怀期盼地问——,
你听,老兵急切地问——,
可乡里人是怎么回答的呢?
6.老兵问的是家,乡里人回答的是冢。从乡里人的回答中,老兵知道了什么?(家里人都变成了坟墓)板书:知亲讯
一景
7.学生汇报交流。生1生2 。
8.诗中写了哪几样事物?(兔子、野鸡、野谷、野葵)在这荒凉破败的院子里,老兵还会看到些什么呢?生、生2 ,生3、生4。仿照诗歌的样子说上两句吗? 生1、生2 。
9.对于我们来讲,那可能只是一个破败的庭院,但对于老兵来讲。那是……(家)
10.那曾经是一个怎样的家?(温馨、幸福)
教师引读:曾经温馨的家园,如今却成了……
曾经幸福的家园,如今却成了………
看到此情此景,满怀期盼的老兵,他的内心感受又如何呢?(板书:满悲情)
一行(你从哪些字词读懂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
11.抽生交流。
12.忙忙碌碌的老兵终于停下来了,他的面前是热气腾腾的饭和汤。孩子,请你尝一口,这口汤是什么味道的?是呀,老兵的内心比这汤更苦。
创设情境读:
羹饭一时熟,我欲贻阿妈。可是慈祥的阿妈来了吗?不,没有。这里只剩下:松柏冢累累。(齐读)
羹饭一时熟,我欲贻阿爸。可是严厉的阿爸来了吗?不,没有。这里只剩下:松柏冢累累。(齐读)
羹饭一时熟,我欲贻阿姐。可是温柔的阿姐来了吗?不,没有。这里只剩下:松柏冢累累。(齐读)
羹饭一时熟,我欲贻阿弟。可是淘气的阿弟来了吗?不,没有。这里只剩下:松柏冢累累。(齐读)
这是家的象形字:房子下面一头生机勃勃的猪,充满了富足与希望;这是冢字,上面的秃宝盖表示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家上的一点仿佛太阳,给老兵以温暖与希望;当太阳陨落,家,就成了冢。冢是什么呀?(坟墓)这个坟墓埋葬了老兵的亲人,埋葬了老兵的希望。他的心里只剩下……(悲痛、孤独、)教师相机板书:余悲痛
一情:
满怀悲痛的他只能: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3.还记得诗歌的第一句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此刻,我想问问大家,老兵回到他期盼的家了吗?(生2)
14.如你们所言,这个没有家人、没有幸福的小院子,不是老兵的家。盼归家,盼归家,然而真正回家后,他却只能: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5.孩子,让我们走近老兵,走到他的身边去,和他一起看一看。当他佝偻的背影立在门口,当心酸的泪水划过他布满皱纹的脸颊。他会看到什么呢?用你手中的笔告诉我们吧!
17.谁愿意分享你的感受。读的时候加入情感就更好了。学生交流汇报。生1、生2.生3
教师相机归纳板书:这是一滴怎样的泪呢?(心茫然、满辛酸、诉绝望……)
四、总结升华
1.回顾板书:今天我们学习了《十五从军征》,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师:这是一位征战了多年、渴望归家的老人,生:一翁思归家;
师:与乡里人的谈话让他心生不安,生:一言知亲讯;
师:过去温馨的家园如今却变得荒凉破败,生:一景满悲情;
师:他做好了饭和汤却无人分享,生:一行余悲痛;
师:泪水打湿了他破旧的衣衫,生:一泪心茫然
2.我们学习的《十五从军征》出自于《乐府诗集》。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不知其作者。猜猜是谁写的,他为什么写这首诗呢(老兵、老兵的亲人、乡里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是谁写的诗,我们现在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写这首诗的人,对老兵怀着深深地同情。就好像历经千百年,战争依然存在一样,这种对人的理解与关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与之相伴,生生不息。
4.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故事。(配乐齐诵)
5.学了这课,同学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和什么疑问吗?(生1、生2、生3)
6.带着我们的思考,再读课题。
战争 十五从军征
(
咬文嚼字
展开想象
) 一翁 思归家
一言 知亲讯
一景 满悲情
一行 余悲痛
一泪 心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