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历史中考第一轮复习导学案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洋务运动
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中央以奕?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为代表,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主观目的: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
3.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4、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5、1875年,左宗棠利用洋务运动建立的新式陆军收复新疆。
6、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7、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建立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并于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同年还在台湾建立行省。
8.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积极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入侵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局限性: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
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敌舰同归于尽。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2.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由商品输出转换为资本输出);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地为通商口岸等。
4.《马关条约》的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各列强也以此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
戊戌变法
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①甲午战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4.公车上书失败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5.百日维新: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开始了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手握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的贯彻,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内容:
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财政上,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教育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意义:戊戌变法是一次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6.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林旭。
抗击八国联军
1.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入侵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性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2、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义的斗争意志,但对西方一切事物的排斥又具有盲目性。“扶清”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报有幻想。
3、1900年,西方列强为镇压义和团运动,组织了八国联军侵华,攻陷关洗劫了北京城。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势力联合镇压。
4.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十一国(八国以外再加上荷兰、比利时和西班牙)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①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加上利息共9.8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巩固提高
选择题
1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变法( )
A.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2. 1895年,上海有多达三十份报纸和杂志,1897年,天津刊发了《国闻报》,湖南刊发了《湘报》等,这些报纸、杂志都为推动改革而鼓呼。下列选项中,属于“为推动改革而鼓呼”的是( )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3. “他们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客观地看,他们能够从磐石般沉重、数千年积滞的传统营垒中突破而出,很不容易。”“他们”的历史功绩是 ( )
A.创办近代工业 B.黄海海战壮烈殉国 C.矢志为变法献身 D.兴办大生纱厂
4.美国纽约《世界报》刊登了这样一段话“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这评价的是
A. 日本出兵朝鲜 B. 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C. 黄海激战海战 D. 日本在旅顺大肆屠杀
5.某学者指出:这些成就或可提供一幅奋力拼搏的生动画面,但实际上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材料评述的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6.李鸿章在1872年大声疾呼:“中国正面临着三千余年未有之变局:西洋人自印度而至南洋而至中国,步步紧逼而来,此种推进无法阻挡,中国必须迎头抗御这一挑战,断然采纳西式船炮来加强自身。”材料表明当时中国政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 )
A.发展军事工业,巩固国防 B.进行改革,建立先进的政治制度
C.收复新疆,维护国家统一 D.发展民用工业,增强经济实力
7.今天福建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只是行业中普通的一家企业,但在140多年前,马尾造船厂的建立,却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左宗棠在奏折中说,修建造船厂的目的是“欲防海之害”。该厂创办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8.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坚定贯彻“守定和议,绝无更改”“坚持一心,曲全邻好”的政策。李鸿章也支持类似的对外态度。由此可见,洋务派 ( )
A.重诺守信 B.团结一致 C.对外妥协 D.擅长外交
9、开放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之一。苏州在某一条约下被开放为商埠,与之相关的条约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1898年美国马汉上校声称:“现在美国生死攸关的利益不再在南方和北方,而是在东方和西方;最近将来的重大问题是中国……美国将不得不在争夺中国市场的斗争中起领导作用。”美国在华使领不断要求对中国采取行动。“对中国采取的行动”是指( )
A.提出“门户开放” 政策 B.挑起侵华战争
C.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D.在国际上孤立中国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却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对于其失败的原因,史学界进行了全面的探究和分析,提出了许多不同见地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守旧派势力强大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一种观点认为维新派缺乏经验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变革前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对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的见闻。康、梁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面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康有为虽然能把皇帝拉拢过来作为权力的法律来源,但他忽略了国家的真正权力是在太后手里。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对变法其他人的影响,最终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
一种观点认为守旧者掌握传统话语解释权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由于传统话语仍居主导地位,所以守旧者掌握着传统话语的解释权,并依靠这种话语优势使自己居于道德、政治的优势地位而使变革者居于道德、政治的劣势位置和否定性境地,以此剥夺、起码是严重削弱了变革的合法性,这也是中国近代变革之路曲折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拉开戊戌变法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公车上书
(2)从材料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中,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证。(要求:先概括出观点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1)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2)答案一:观点:维新派缺乏经验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理由:维新派对现实政治认识不足,缺乏运用政治权势的经验(或康有为等人没有政府供职经验)。维新派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很肤浅。维新派没有意识到的改革的推动需要实权人物的支持。维新派急于求成,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激起多方面的反对。所以,维新派缺乏经验是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答案二:观点:戊戌变法失败是慈禧的权势所导致的。
理由:慈禧掌握实权,改革派无力动摇其地位(或慈禧控制着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慈禧掌握实权是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的重要原因。慈禧掌握实权,有能力镇压变法运动。慈禧的权势是导致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