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二单元
·
第9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上学,来到学校;运动,有操场和体育馆;放学,会回到自己的家里。人的肢体活动都需要空间,那么,人的心灵活动,需要空间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毕淑敏的作品《精神的三间小屋》,看看她认为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
人们总是终身困顿在自己茧里,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当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候,人们也许会恍然发觉:
世界原本就是一张巨大的茧,而我们从未真正的生活过。
——毕淑敏《心灵的力量》
名言导入
(mào)
(huì)
生字读音
自惭形秽
襟怀
(jīn)
广袤
宽宥
(yòu)
游弋
(yì)
轻觑
(qù)
金戈铁马
窗棂
(líng)
矗立
(chù)
惊骇
(hài)
濡养
(rú)
灰烬
(jìn)
积攒
几案
坍塌
麾下
(gē)
(zǎn)
(jī)
(tān)
(huī)
驰骋
(chěng)
词语释义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宽宥:宽恕,原谅。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游弋:在水中游动。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词语释义
麾下:将旗之下,这里指手下、手中。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相得,相互配合,映衬。彰,显著。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他人的居处。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起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毕淑敏
女,汉族,1952年10月生,山东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合作探究
作者是怎样写第一间精神小屋的?
明确:排比句说明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三部分(19~20):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理清思路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7~9):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10~14):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5~18):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问题探究
作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修建了哪三间小屋?各有什么特点?
第一间:盛着爱恨 爱>恨 光明温暖
第二间:盛放事业
规划、耕耘
坚固优雅
第三间:安放自身
珍视自我
独特安稳
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第一间精神小屋的?
点拨: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
合作探究
2.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二间精神小屋的?
点拨:列数字说明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合作探究
3.第三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的?
点拨:安放我们自身。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合作探究
4.如果我们的精神小屋不住着自己,会出现什么情况?
点拨:我们的精神,将会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合作探究
5.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点拨: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
思考
6.如果你们也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会盛放哪些内容呢?
课文精要
引出话题
总结升华
分析话题
——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关注自我
心灵
爱和恨——打扫——健康的小屋
精神小屋——精神大厦
事业——自我寻找
——努力向上的小屋
自身——思考——庄严真诚的小屋
精神的三间小屋
提升精神境界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以三间精神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再见《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2.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教养的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学生熟读本文,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上学,来到学校;运动,有操场和体育馆;放学,会回到自己的家里。人的肢体活动都需要空间。那么,人的心灵活动,需要空间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毕淑敏的作品《精神的三间小屋》,看看她认为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
二、自我研学
1.积累字词
(1)请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自惭形秽(huì) 襟怀(jīn)
广袤(mào)
宽宥(yòu)
游弋(yì)
轻觑(qù)
金戈铁马(gē)
窗棂(líng)
矗立(chù)
惊骇(hài)
濡养(rú)
灰烬(jìn)
积攒(zǎn)
几案(jī)
坍塌(tān)
麾下(huī)
驰骋(chě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宽宥:宽恕,原谅。
襟怀:胸襟,胸怀。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游弋:在水中游动。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轻觑:轻视,小看。
濡养:养育,培养。
麾下:指将帅的部下。麾,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相互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相得,相互配合,映衬。彰,显著。
坍塌:倒塌,崩塌。
矗立:高耸地立着。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起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2.了解作者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预约死亡》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经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代表作有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三、整体感知
1.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7~9):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10~14):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5~18):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9~20):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2.作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修建了哪三间小屋?各有什么特点?
盛着爱恨 爱>恨 光明温暖
盛放事业
规划、耕耘
坚固优雅
安放自身
珍视自我
独特安稳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第一间精神小屋的?
点拨: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2.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二间精神小屋的?
点拨: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3.第三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的?
点拨: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精神住所中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4.如果我们的精神小屋不住着自己,会出现什么情况?
点拨: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我们的精神,将会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5.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点拨: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6.
如果你们也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会盛放哪些内容呢?
四、总结拓展
1.课文精要
2.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以三间精神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五、布置作业
1.比较阅读《精神的三间小屋》与《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看有何异同。
2.你认同毕淑敏的“精神小屋”吗?如果我们也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们会盛放哪些内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