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2019-2020学年西藏那曲二高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2019-2020学年西藏那曲二高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28 14:0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西藏那曲二高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2.(2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大阅兵令国人振奋,感受国家的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3.(2分)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4.(2分)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不让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这主要会导致(  )
A.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稳定
B.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
C.重视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
D.重视国家统一而忽视民族发展
5.(2分)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据《汉书》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大一统局面形成
B.外朝失去了行政权
C.丞相的能力平庸
D.君主集权得到加强
6.(2分)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汉代“斑马式”的组织是(  )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外朝制度
C.行省制
D.郡县制
7.(2分)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个国家最高权力的典型象征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宰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内侍机构,英国内阁是国家行政机构
8.(2分)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
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廷化
9.(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后来向着日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材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主要原因是(  )
A.贵族阶级的衰落
B.中产阶级的壮大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农民阶级的推动
10.(2分)雅典公民大会曾据“陶片放逐法”将民主派领袖泰米斯托克利逐出雅典。后世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这反映古代雅典(  )
A.公民缺乏参政热情
B.少数贵族独享民主
C.政治运行的高效率
D.很难保证参政素质
11.(2分)王绍光先生认为,无论什么民主,只要是选举,就只能选出精英,最终搞的只能是精英统治,不是真正的民主;只有抽签,才能让“所有的人”获得出任领导职务的平等机会,才能有真民主。由此可见,他认为抽签选举制(  )
A.推动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B.保障了普通公民的直接权利
C.有利于排除精英对民主干扰
D.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初步建立
12.(2分)《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二条“如果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与(受害人)和解,则他本身应遭受同样的伤害”。该材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  )
A.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B.掺杂一些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
C.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
D.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13.(2分)某作品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十二铜表法》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
A.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充分保护古罗马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一定程度限制贵族的权力
14.(2分)《十二铜表法》第五表中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这反映出罗马法从根本上(  )
A.保护私有财产
B.追究刑事责任
C.体现公共意志
D.保护监护人权利
15.(2分)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利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16.(2分)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
A.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成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17.(2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甲国首相对乙国总统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材料中的甲国、乙国分别指(  )
A.英国、美国
B.英国、法国
C.德国、法国
D.德国、美国
18.(2分)如果美国当时继续维持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即州权至上),美国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这说明(  )
A.分权制衡可防止专制独裁
B.走向联邦制是历史的必然
C.北美并没有真正获得独立
D.州权至上有利于各州交流
19.(2分)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20.(2分)有学者就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评价时指出:“只有它才能造就一场如此突然,如此彻底,如此迅猛,然而又如此充满反复、矛盾和对立的革命。”这里的“它”指的是(  )
A.英吉利民族
B.法兰西民族
C.德意志民族
D.美利坚民族
21.(2分)“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共和国的真正起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落魄贵族是法国大革命主导力量
B.直到此时法国才第一次建立起共和国
C.1875年宪法标志第三共和国建立
D.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是妥协的产物
22.(2分)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己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体制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德意志帝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B.德意志帝国的君主拥有国家实权
C.德意志帝国的政体仍是君主专制
D.德意志帝国的统治阻碍社会发展
23.(2分)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  )
A.是中国近代工业化开端的标志
B.导致民族危机空前加强
C.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D.标志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24.(2分)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
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
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25.(2分)《资政新篇》的指导思想是“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它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使得这场战争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  )
A.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B.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C.改善太平天国的财政困难
D.确立了政治民主化新方向
26.(2分)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
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27.(2分)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28.(2分)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
A.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
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
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
29.(2分)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老照片中,发现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现象:八国联军在攻打北京城时,老百姓有的围观、有的带路,有的甚至帮助联军参与攻城;有的官员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后,竟然厚颜无耻地给联军赠送锦旗。这些现象反映了(  )
A.中国当时民族意识国家观念现状
B.中国近代民主意识观念淡薄
C.三民主义中驱逐鞑虏的革命精神
D.国内民族矛盾是当时最主要矛盾
30.(2分)鲁迅先生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未完成反封建的任务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请根据题目要求完成各小题.
3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立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32.(18分)民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国体之所以被称作民主,是因为权力不是被少数人、而是被所有人民掌握。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里克利演讲词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上述特点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下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材料三
美国人在制宪会议上心里很纠结:一方面,心理上对政府权力不信任;另一方面,现实中又有集权的需要。如何加强政府的权力、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又不至于侵犯到个人的权利自由呢?也就是怎样做到有限集权。通过长达100多天的争论,他们采取的办法还是“制约权力,平衡利益”。
﹣﹣《如何正确理解西方代议制中“权利的制约和平衡”原则》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强政府权力”、“制约权力”分别在美国近代政治中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办法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型刷后世殺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自今以后,大皇帝思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养,奇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发晓示,以便英商接例交纳。
﹣﹣摘自《南京条约》
材料二:明治维新后,日本很快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其对朝鲜和中国台湾的几次侵略虽遭到抵制,其野心却愈挫愈烈。1888年6月,日本政府采纳了伊藤博文等人的建议,除继续向中国渗透势力外,提出了一个以十年为期的扩军计划,作为发动对华战争的准备。1897年,部分军国分子制定了《征讨清策》。1890年,日本发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统治者为了摆脱困境,更加迫不及待地想从对外战争中寻找出路,从而加紧了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各。
﹣﹣摘编自董守义等《中国近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条约》给中国主权带来的破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
2019-2020学年西藏那曲二高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解答】依据题干材料“一切民事都被涂
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可以看出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故B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血缘,故AC两项错误。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B。
2.【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重视家族关系,家国同构现象是宗族关系的反映,C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A选项排除;
世袭制是指继承制度,B选项排除;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D选项排除;
故选:C。
3.【解答】依据所学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官员的任免是世卿世禄制即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秦始皇开始实行的郡县制度,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是官僚政治,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4.【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没收地方权力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治统治的需要。
B.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的信息。
C.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君主专制带来一定的弊端,即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地方分权,不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D.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忽视民族发展的信息。
故选:C。
5.【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就已实现大一统的局面,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武帝时”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外朝行使执行权,并没有失去行政权。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的能力平庸”是原因之一,而非主要原因。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君主集权。
故选:D。
6.【解答】通过材料“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斑马式的省级组织”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是指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故A正确;
中外朝制度是中央行政机构,排除B;
行省制是元朝时期实行的,排除C;
郡县制不能体现斑马式的特点,排除D。
故选:A。
7.【解答】英国内阁制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完善,国王权力受到制约,故A叙述错误排除。
明朝时期内阁并不拥有实权,只是作为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B叙述错误排除。
明朝时期朱元璋废丞相制度,内阁长官称为内阁首辅,但并不能成为宰相,C叙述错误排除。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内阁是君主的侍从咨询机构,英国的内阁掌握国家行政权力,故D叙述正确。
故选:D。
8.【解答】根据材料军机处“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得出军机处提高了办事效率。选C。
材料不是体现政府的执行力的增强和权力运作规范化,故排除A和B。
D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故选:C。
9.【解答】从材料中的“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可以看出,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故C正确。
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D不是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均排除。
故选:C。
10.【解答】“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说明有人作弊,不能体现公民的个人意志,依据“陶片放逐法”将民主派领袖执政官泰米斯托克利逐出雅典,说明“陶片放逐法”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很难保证参政素质,体现了直接民主存在弊端,故D正确;
ABC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选:D。
11.【解答】“无论什么民主,只要是选举,就只能选出精英,最终搞的只能是精英统治,不是真正的民主;只有抽签,才能让“所有的人”获得出任领导职务的平等机会,才能有真民主”表明他认为抽签保障了普通公民的直接权利,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12.【解答】材料“如果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与(受害人)和解,则他本身应遭受同样的伤害”体现的是原始社会习惯法时期同态复仇的落后的传统。主要精神是氏族、部落成员或集体在遭到外来伤害时,受害方给对方以同等的报复,以命偿命,以伤抵伤,加害者氏族或部落则交出惹祸人,以求得整个氏族或者部落的集体安全。故B正确。
AC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B。
13.【解答】罗马共和国早期只有伸缩性很大的习惯法,多由贵族担任的法官常常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故限制贵族滥用权力成为平民斗争的目标。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共和国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故根据题干审判官或仲裁官受贿将被处死可看出D项符合题意;
A、C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十二铜表法》及其规定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权益,排除B项。
故选:D。
14.【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可以看出罗马法从根本上保护私有财产。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题干材料都不能反映。
故选:A。
15.【解答】根据所学,英国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控制议会,从而掌握英国国家政权,之后并颁布《权利法案》,以立法形式规定议会高于王权。故B项正确,C项错误;
A项错误,《权利法案》是限制王权,而不是结束王权。故排除;
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故D错误,排除。
故选:B。
16.【解答】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王权受到限制,权力由国王向议会转移,并通过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但议会能否制约国王显然与题干主旨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安妮女王不经过议会而直接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要职的做法违背了君主立宪制下对国王权力的规定,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尚未发展完善,故B正确。
英国内阁制基本确立是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故C错误。
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保留了行政权,安妮女王的做法错误之处主要在于其没有经过议会,并不是对《权利法案》的破坏,故D错误。
故选:B。
17.【解答】根据材料“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政体是总统共和制,因此乙是美国;根据材料“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首相和内阁成员共进退,因此甲是英国,A选项符合题意;
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制体制,总统对内阁和议会负责,B选项排除;
德国是君主立宪制体制,内阁首相对皇帝负责,CD选项排除;
故选:A。
18.【解答】A.材料没有体现出防止专制独裁的特点。
B.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实行的邦联制会导致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所以走向联邦制是历史的必然。
C.材料看不出美美是否获得真正的独立。
D.材料是强调州权至上产生的弊端,而不是讲它的积极作用。
故选:B。
19.【解答】题干对美国《1787年宪法》关于美国军事力量的阐述表明,国会有招集军事力量的权力,但无权统领军队,而总统有权统领军队却没有宣战权和招募权,说明两者是分权制衡的,所以B项正确。另外三个选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美国宪法分权的特点,是错误的。
故选:B。
20.【解答】依据材料中“只有它才能造就一场如此卖然,如此彻底,如此迅猛,然而又如此充满反复、矛盾和对立的革命”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在所有的资产阶级革命中最为剧烈。从1789年开始到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这短短的10年时间里,政权几度易手,而且国家政体的性质也几次发生变化;不仅内部革命,而且对外进行战争;不仅国王和反动派中的一些人被处死,而且有的革命者也被送上断头台等,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渐进、曲折、反复的特点,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产物;
C选项错误,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的形式实现统一,从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封建残余比较浓厚,不符合题意;
D选项错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力量较强,其程度不如法国剧烈,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1.【解答】A.材料只是说落魄贵族,对共和国的确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不能说明落魄贵族是法国大革命的主导力量。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在大革命时期就已经确立了,而材料的意思明显是最终建立的第三共和国。
C.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标志着共和政体的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1971年建立的。
D.从材料可以看出共和制是权宜之计,说明是当时共和派与落魄的封建贵族之间的妥协。
故选:D。
22.【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正如材料中所说,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故B正确。
德意志帝国国家权力中心是皇帝,而不是议会,A说法错误。
尽管皇帝权力很大,但德意志帝国的政体仍是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君主专制,故C说法错误。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23.【解答】A.近代工业化开始的标志是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危机开始的表现,不是空前加强的表现。
C.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这场战争应该是指鸦片战争,是中国有古老的封建社会转向近代社会。这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故选:C。
24.【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实质的准确理解。太平天国的这项制度有点类似于“余粮收集制”,所有余粮甚至家禽都要交给国家统一支配,这实质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故选:B。
25.【解答】A.材料强调的是《资政新篇》给太平天国带来了一些新的特点。并没有说带来新的生存机会。
B.《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体现出了近代化的特征。
C.《资政新篇》并没有改善太平天国的财政困难。
D.《资政新篇》并没有真正实施,没有建立政治民主化的新方向。
故选:B。
26.【解答】材料中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能够体现出这一特点。
故选:A。
27.【解答】从材料“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故C项符合题意;
AB项还只是商品输出阶段;
D项在《马关条约》后。
故选:C。
28.【解答】“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可以看出该学者是从近代化的角度评论义和团运动,由于它盲目反对西方文明,体现出明显的落后性。
故选:A。
29.【解答】材料“老百姓有的围观,有的带路,有的甚至帮助联军参与攻城;有的官员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后,竟然厚颜无耻地给联军赠送锦旗”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时,部分民众和官员的民族意识缺失,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现状,故A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意识的问题,不是民主意识,故B排除;
八国联军侵华时三民主义尚未出现,故C排除;
材料主旨是反映民族意识缺失,不是说明国内民族矛盾的问题,而且当时最主要矛盾也不是国内民族矛盾,故D排除。
故选:A。
30.【解答】A.材料没有涉及到反帝的问题,涉及到应该是辛亥革命反封建的问题。
B.材料看不出。辛亥革命脱离了下层人民群众。
C.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政府还是有相声所组织的军政府。中国的封建势力依然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影响,说明没有彻底完整反封建的任务。
D.材料看不出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故选:C。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请根据题目要求完成各小题.
31.【解答】(1)标准:根据材料“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选官标准是血缘;根据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西汉时期的选官标准是德行;根据材料“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标准是门第;根据材料“近炀帝始立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选官依据是考试成绩。
(2)从世官制到科举制体现的是趋势是人才选班的制度化、公平公正化。
故答案为:
(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
32.【解答】(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因为权力不是被少数人、而是被所有人民掌握”可以得出人民主权。第二小问的成因,结合所学从地理环境、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分析。
(2)本小问的推动,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历程分析。
(3)第一小问的体现,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分析。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影响分析。
故答案为:
(1)特点:直接民主(人民主权)。
成因: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商品经济的发展;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2)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议会主权;
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3)加强政府权力:实行联邦制(或赋予总统很大权力)。
“制约权力”:确立共和制政体;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立法、司法、行政权三权分立,互相制约;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均实行任期制;实行两党制等。
影响: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3.【解答】(1)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五口通商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2)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背景应该包括明治维新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日本军国主义扩张,对华战争蓄谋已久,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提供战争借口。
故答案为:
(1)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五口通商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2)明治维新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日本军国主义扩张,对华战争蓄谋已久,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提供战争借口(任答两点)
同课章节目录